荒漠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林、牧结合发展的区域,是我国区域治理和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在全国的农业形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着全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此为切入点,以内蒙古、河北、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为例,对荒漠化地区的概念、範围及其地位、作用加以界定,分析了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分布和成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荒漠化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对其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可行性分析,针对客观实际,提出了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同时旁徵博引,列举了国外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模式、取得的进展和成功经验,以资借鉴。全书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内容丰赡,资料翔实,为改善我国荒漠化地区农业现状,促进其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不失为一本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着作。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 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页数:254页
- 开本:16
- 品牌:内蒙古维力斯教育出版社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分公司
- 作者:郝晋珉 李拴怀
- 出版日期:2002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31146346, 7531146347
内容简介
《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荒漠化概论
第一章 绪论
一 荒漠、荒漠化、荒汉化地区
1.荒漠
2.乾旱化、沙漠化、荒漠化
(1)乾旱化
(2)荒漠化和沙漠化
3.荒漠化地区
二 荒漠化地区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及其加工业的战略地位
2.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粮食
3.畜牧业、经济作物、林果业独具特色
4.农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係
第二章 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分布和成因
一 全球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1.荒漠化影响地区的分布
2.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3.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二 中国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1.受荒漠化影响地区的分布
2.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3.荒漠化成因类型及其分布
三 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成因
(1)地理环境因素
(2)乾旱
2.人为原因
第二篇 荒漠化地区农业生态经济分析
第三章 荒漠化地区农业生产自然环境诊断
一 荒漠化地区自然条件与农业的关係
1.地形
2.土壤
3.光·热·水
4.生物
二 荒汉化地区农业自然资源优势
1.土地资源丰富多样,适于农业综合发展
2.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
(1)光资源
(2)热量资源
(3)降水资源
三 影响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土地质量差,低产土壤广为分布
2.水资源利用率低,长城沿线一带水蚀剧烈
3.风蚀严重、蒸发强烈
四 荒漠化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分析
1.人口激增,耕地锐减
2.森林惨遭破坏
3.自然灾害频繁,土地沙漠化加剧
4.水土资源退化
(1)水土流失积重难返
(2)土质退化,地力衰竭
(3)湖泊乾涸,水库淤塞,河流淤浅,抗旱防涝功能锐减
5.环境污染严重
(1)水质污染严重
(2)大气污染频繁
(3)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断增加
6.农业自身污染严重
7.病虫鼠害加剧
8.野生动物资源破坏严重
第四章 荒漠化省区农业生产系统分析
一 农业生产条件
1.劳动力资源充足
2.土地资源丰富多样
3.农业化学物质
4.农业机械化
5.国内生产总值
二 农业生产结构
1.社会生产结构
2.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1)农林牧渔结构
(2)种植业结构
三 农产品生产分析
1.粮食作物
2.天然纤维
3.油料作物
4.糖料作物
5.林果、莱产品生产
6.畜产品生产
7.水产品
四 农业生产效率
1.农业生产效果分析
(1)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生产和需求平衡,消费水平稳增
(3)收入
(4)投入
(5)农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6)农业商品性生产规模扩大
(7)农业生产环境条件改善
2.农村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1)产业结构偏离分析
(2)产业结构效应值分析
(3)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
3.农户分析
第三篇 荒漠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农业持续发展分区
一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牧农林持续发展区
1.内蒙古北部牧业持续发展区
2.内蒙古中南部牧农持续发展区
3.长城沿线农牧林持续发展区
二 黄淮海农业持续发展区
1.燕山太行山麓平原农业持续发展区
2.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持续发展区
3.山东丘陵农林持续发展区
三 黄土高原农林牧持续发展区
1.汾渭谷地农业持续发展区
2.晋陕甘黄土丘陵沟壑牧林农持续发展区
3.陇中青东山地丘陵农牧持续发展区
四 西南农林牧持续发展区
五 华南农林持续发展区
六 甘新农牧林持续发展区
1.蒙宁甘农牧持续发展区
2.北疆农牧林持续发展区
3.南疆农牧持续发展区
七 青藏高原农牧林持续发展区
1.藏南农牧持续发展区
2.川藏滇林农牧持续发展区
3.青甘牧农持续发展区
4.青藏高寒牧持续发展区
第六章 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战略
一 农林牧有机结合
二 生态农业
三 培肥地力和基本农田
四 多样性保护
五 节水农业
1.灌溉水源丰富的充分灌溉模式
2.灌溉水源不足的非充分灌溉模式
3.灌溉水源短缺的浇关键水灌溉模式
六 农业产业化
七 生物技术
八 优质高产
九 区域综合治理
十 非农产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第七章 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一 大中城郊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1.种养加模式
2.肉牛异地育肥模式
……
第八章 国外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主要参考书目
第一章 绪论
一 荒漠、荒漠化、荒汉化地区
1.荒漠
2.乾旱化、沙漠化、荒漠化
(1)乾旱化
(2)荒漠化和沙漠化
3.荒漠化地区
二 荒漠化地区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及其加工业的战略地位
2.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粮食
3.畜牧业、经济作物、林果业独具特色
4.农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係
第二章 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分布和成因
一 全球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1.荒漠化影响地区的分布
2.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3.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二 中国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1.受荒漠化影响地区的分布
2.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3.荒漠化成因类型及其分布
三 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成因
(1)地理环境因素
(2)乾旱
2.人为原因
第二篇 荒漠化地区农业生态经济分析
第三章 荒漠化地区农业生产自然环境诊断
一 荒漠化地区自然条件与农业的关係
1.地形
2.土壤
3.光·热·水
4.生物
二 荒汉化地区农业自然资源优势
1.土地资源丰富多样,适于农业综合发展
2.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
(1)光资源
(2)热量资源
(3)降水资源
三 影响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土地质量差,低产土壤广为分布
2.水资源利用率低,长城沿线一带水蚀剧烈
3.风蚀严重、蒸发强烈
四 荒漠化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分析
1.人口激增,耕地锐减
2.森林惨遭破坏
3.自然灾害频繁,土地沙漠化加剧
4.水土资源退化
(1)水土流失积重难返
(2)土质退化,地力衰竭
(3)湖泊乾涸,水库淤塞,河流淤浅,抗旱防涝功能锐减
5.环境污染严重
(1)水质污染严重
(2)大气污染频繁
(3)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断增加
6.农业自身污染严重
7.病虫鼠害加剧
8.野生动物资源破坏严重
第四章 荒漠化省区农业生产系统分析
一 农业生产条件
1.劳动力资源充足
2.土地资源丰富多样
3.农业化学物质
4.农业机械化
5.国内生产总值
二 农业生产结构
1.社会生产结构
2.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1)农林牧渔结构
(2)种植业结构
三 农产品生产分析
1.粮食作物
2.天然纤维
3.油料作物
4.糖料作物
5.林果、莱产品生产
6.畜产品生产
7.水产品
四 农业生产效率
1.农业生产效果分析
(1)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生产和需求平衡,消费水平稳增
(3)收入
(4)投入
(5)农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6)农业商品性生产规模扩大
(7)农业生产环境条件改善
2.农村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1)产业结构偏离分析
(2)产业结构效应值分析
(3)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
3.农户分析
第三篇 荒漠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农业持续发展分区
一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牧农林持续发展区
1.内蒙古北部牧业持续发展区
2.内蒙古中南部牧农持续发展区
3.长城沿线农牧林持续发展区
二 黄淮海农业持续发展区
1.燕山太行山麓平原农业持续发展区
2.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持续发展区
3.山东丘陵农林持续发展区
三 黄土高原农林牧持续发展区
1.汾渭谷地农业持续发展区
2.晋陕甘黄土丘陵沟壑牧林农持续发展区
3.陇中青东山地丘陵农牧持续发展区
四 西南农林牧持续发展区
五 华南农林持续发展区
六 甘新农牧林持续发展区
1.蒙宁甘农牧持续发展区
2.北疆农牧林持续发展区
3.南疆农牧持续发展区
七 青藏高原农牧林持续发展区
1.藏南农牧持续发展区
2.川藏滇林农牧持续发展区
3.青甘牧农持续发展区
4.青藏高寒牧持续发展区
第六章 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战略
一 农林牧有机结合
二 生态农业
三 培肥地力和基本农田
四 多样性保护
五 节水农业
1.灌溉水源丰富的充分灌溉模式
2.灌溉水源不足的非充分灌溉模式
3.灌溉水源短缺的浇关键水灌溉模式
六 农业产业化
七 生物技术
八 优质高产
九 区域综合治理
十 非农产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第七章 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一 大中城郊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1.种养加模式
2.肉牛异地育肥模式
……
第八章 国外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主要参考书目
文摘
第一篇 荒漠化概论
荒漠化地区,相对于全国来说,土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潜力较大,是我国重要的农、林、牧结合发展的区域;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并存,尤其主要依靠自然降水进行农业生产,这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地位独特;是我国农、林、牧产品尤其是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的集中分布区,是我国农业区域治理和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在全国的农业形势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又是我国农业用水的严重亏缺区,水分、养分供应不足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加之农业结构单一,耕作粗放,土壤瘠薄,灾害频繁,生态脆弱,风蚀、水蚀、沙化严重,产量低而不稳,是我国主要的中低产地区,影响着全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成为我国中低产田治理的重点区域之一。
另外,本区还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和贫困地区的集中分布区。因此,荒漠化地区农业的综合发展对于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及其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在深入进行荒漠化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和持续发展探讨之前,必须将其概念、範围及其地位和作用加以界定,对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分布和成因进行分析。
荒漠化地区,相对于全国来说,土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潜力较大,是我国重要的农、林、牧结合发展的区域;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并存,尤其主要依靠自然降水进行农业生产,这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地位独特;是我国农、林、牧产品尤其是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的集中分布区,是我国农业区域治理和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在全国的农业形势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又是我国农业用水的严重亏缺区,水分、养分供应不足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加之农业结构单一,耕作粗放,土壤瘠薄,灾害频繁,生态脆弱,风蚀、水蚀、沙化严重,产量低而不稳,是我国主要的中低产地区,影响着全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成为我国中低产田治理的重点区域之一。
另外,本区还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和贫困地区的集中分布区。因此,荒漠化地区农业的综合发展对于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及其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在深入进行荒漠化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和持续发展探讨之前,必须将其概念、範围及其地位和作用加以界定,对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分布和成因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