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政策评估研究是王海涛写的一篇研究。
基本信息
副题名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的评估体系构想
外文题名
论文作者
王海涛着
导师
郑晓瑛指导
学科专业
人口学
学位级别
博士论文
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大学
学位授予时间
2008
关键字
老年人 社会保障
馆藏号
D669.6
馆藏目录
2010\D669.6\3
内容简介
我国自上世纪末进入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人口老龄化和老龄问题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和全局性问题,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正逐渐显现出来。庞大的老年群体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能否解决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已经成为关係我国未来能否实现全面构建和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一向重视老龄问题,自建国初, 《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包含了涉及老年人权益的内容。195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劳动保障条例》,标誌着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从50年代开始,政府建立老年社会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这些法律和制度的建立,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1982年第一次世界老龄大会以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1995年改名,中国老龄协会)为常设机构,从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老龄政策就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制定各种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意见等的总称。毫无疑问,它不仅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为构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基础。虽然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老龄问题,并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努力,但就总体上来说,政策评估还没有得到我国决策机构的重视,也没有成为决策的必要环节。这就使得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国家制定的涉及老年人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档案在哪些方面、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文化需求,促进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政策资源的有限性,现有的老龄政策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在构建社会丰义和谐社会的国家战略目标下,如何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现有的老龄政策,确定未来老龄政策走向,并促进决策科学化等。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老龄政策进行科学评估。 本研究就是试图通过建立中国老龄政策评估指标体系,主要运用包括《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调查》和《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蹤调查》两次调查等数据,以及2007年,由老年学、人口学、社会学等专业研究生利用暑期回家,在各自家乡针对老、中、青三代人所作的老年人生活状况访谈数据,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画纲要(2001-2005年)》为例,对中国2000年以来的中国老龄政策进行评估。以此来总结中国老龄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发现中国老龄政策体系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探索未来老龄政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为进一步促进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构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通过研究发现,在“十五”期间,我国老龄政策取得了显着的成就,老年人幸福感增强,不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老年人住房条件和社区环境都有了较大改善,经济上也比五年前宽裕,老年人基本医疗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由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多层次、多元化的经济供养体系基本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人的部分基本健康问题在社区得到解决。照料服务发展迅速,养老机构每千人床位数明显提高。全社会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已经建立,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然而,在今后一段时间,中国面临的挑战更加突出,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老年生活保障和健康保障制度,在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尤其关注农村老年人、留守老年人、女性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的健康和照料服务,进一步加强和谐的代际关係、和谐家庭和和谐社区的建设,争取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