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节庆文化丛书:春节

(2019-07-17 09:28:06) 百科综合
中国节庆文化丛书:春节

中国节庆文化丛书:春节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象徵团结、兴旺,对未来寄託新的希望的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的习俗很多,我国有30多个民族都过春节,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时至今日,春节历经千百年的积澱,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基本介绍

  • 外文名:Chinese Festival Culture Series:The Spring Festival
  • 书名:中国节庆文化丛书:春节
  • 作者:张跃 李曦淼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页数:186页
  • 开本:16
  • 品牌:安徽人民出版社
  • 类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英语
  • ISBN:9787212070670

内容简介

传播民族传统文化 打造优秀节庆品牌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春节起源
五穀皆熟为年
围猎祭神为年
第二章春节传说
万年曆
送灶神
三尸神
除夕与守岁
春联
斗神
第三章春节过程
腊月小年
大年三十(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二
正月初三
正月初四
正月初五、初六
正月初七
正月初八
正月初九到初十四
正月十五
第四章春节习俗
食俗
娱乐活动
逛庙会
赏灯
看春晚
第五章少数民族春节异俗
满族
蒙古族
朝鲜族
彝族
壮族
第六章当代中国的春节
回家过年
旅游黄金周
媒体和网路
第七章走向国际的春节
春节在东南亚
春节在东亚
春节在其他国家
《中国节庆文化》丛书后记

后记

丛书后记


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节庆活动丰富多彩,而如此众多的节庆活动就是一座座珍贵丰富的旅游资源宝藏。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众多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澱,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维繫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为了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国的优秀民族节庆品牌,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与安徽人民出版社合作,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决定联合出版大型系列丛书——《中国节庆文化》丛书。为此,民族节庆专委会专门成立了《中国节庆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邀请了国际节庆协会(IFEA)主席兼执行长史蒂文·施迈德先生、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冯骥才先生、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明甫先生、国家民委政研室副主任兼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先生、国家民委文宣司司长武翠英女士等担任顾问,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担任主编,十六位知名学者组成编委会,负责丛书的组织策划、选题确定、体例拟定和作者的甄选。随后,组委会在全国範围内,遴选了五十位节庆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有着丰富实操经验的节庆策划师共同编着。
策划《中国节庆文化》丛书,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挖掘本土文化和独特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节庆魅力,展现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打造节庆城市形象。本丛书以对中国节庆文化感兴趣的中外读者为对象,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编委会要求每位参与编写者,力争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集专业性与通俗性于一体。
目前推出的是第一辑《春之节》,其编纂工作自2012年4月启动,2013年6月完成。期间编委会先后六次召开了专题会议,就丛书编纂体例、书目大纲、初稿、译稿与作者及译者进行研讨,共同修改完善书稿和译稿;就丛书的装帧设计、编辑风格、出版发行计画与出版社进行协商,集思广益,提高丛书的文化品位。
《春之节》共十册,分别介绍了中华大地上农曆一月至三月有代表性的十个民族节庆,包括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节、牡丹节、藏曆年、壮族蚂节、苗族姊妹节、彝族赛装节等,对每个节日的起源与发展、空间流布、节日习俗、海外传播、现代主要活动形式等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深度的挖掘,呈现给读者的将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节庆文化画卷。
这套丛书的出版,是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和安徽人民出版社合作的结晶。安徽人民出版社是安徽省最早的出版社,有六十余年的建社历史,在对外传播方面走在全国出版社的前列;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是我国节庆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社团,拥有丰富的专家资源和地方节庆资源。这套丛书的出版,实现了双方优势资源的整合。丛书的面世,若能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塑造节庆的品牌与形象有所裨益,我们将甚感欣慰。
掩卷沉思,《中国节庆文化》丛书凝聚着诸位作者的智慧和学养,倾注着编纂者的心血和付出,也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在此,真诚感谢各位编委会成员、丛书作者、译者、出版社工作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各界朋友对丛书编纂工作的鼎力支持!希望各位读者对丛书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进一步完善后续作品,将更加璀璨的节庆文化呈现在世界面前。


《中国节庆文化》
丛书编委会
2013年12月

序言

我们共同的日子
(代 序)

个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
节日是一种纪念日,内涵多种多样。有民族的、国家的、宗教的,比如国庆节、圣诞节等。有某一类人的,如妇女、儿童、劳动者的,这便是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等。也有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这类节日历史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人们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节日习俗,这是一种传统的节日。传统节日也多种多样。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统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全民族共有的,也有某个民族特有的。比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就为中华民族所共用和共享;世界文化遗产羌年就为羌族独有和独享。各民族这样的节日很多。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係十分密切。人们或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劳作换来的收穫,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加强人际的亲情,经过长期相互认同,最终约定俗成,渐渐把一年中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食品,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独具内涵和迷人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因此,它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极致的表现。可以说,我们的传统——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这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的。
然而,自从二十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中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并为此产生忧虑。传统节日的淡化必然使其中蕴含的传统精神随之涣散。然而,人们并没有坐等传统的消失,主动和积极地与之应对。这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觉。
近十年,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面展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的有力推动,传统节日受到关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列入了国家文化遗产名录。继而,2006年国家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2007年国务院决定将三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放假日。这一重大决定,表现了国家对公众的传统文化生活及其传承的重视与尊重,同时也是保护节日文化遗产十分必要的措施。
节日不放假必然直接消解了节日文化,放假则是恢复节日传统的首要条件。但放假不等于远去的节日立即就会回到身边。节日与假日的不同是因为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那幺,重温与恢复已经变得陌生的传统节日习俗则是必不可少的了。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化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合家团聚的年夜饭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徵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甦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他们特有的节日的意义则更加重要。节日还是他们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共同精神的依託、个性的表现、民族身份之所在。
谁说传统的习俗过时了?如果我们淡忘了这些习俗,就一定要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表象地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中的精神与情感。
在历史的进程中,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民族传统的精神本质不应变。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恆的企望。
这便是我们节日的主题,也是这套节庆丛书编写的根由与目的。
这套书的筹划独具匠心。所有节日都是一年一次。由于我国为传统农耕社会,所以生活与生产同步,节日与大自然的节气密切相关。本丛书以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时间板块,将纷繁的传统节日清晰有序地排列开来,又总揽成书,既包括全民族共有的节日盛典,也把少数民族重要的节日遗产纳入其中,以周详的文献和生动的传说,将每个节日的源起、流布与习俗,亦图亦文、有滋有味地娓娓道来。一节一册,单用方便,放在一起则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一部全书,既有知识性、资料性、工具性,又有阅读性和趣味性。这样一套丛书不仅是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一次总结,也是对传统节日文化富于创意的弘扬。
我读了书稿,心生欣喜,因序之。


冯骥才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