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製基地,中国空间事业的骨干力量。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开发、太空飞行器研製,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航天技术套用等业务,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有关探索、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太空飞行器和地面套用设备的研製业务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根据2016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有职工20000余人,4名中国科学院专职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专职院士;有国家质量检测中心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
2016年12月11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中国探月工程探测器系统项目获得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外文名:China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简称CAST
- 院长:张洪太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 成立时间:1968年
- 主管部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 博士后站:4个
- 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2+二级学科1)
- 硕士点:12个(一级学科8+二级学科4)
- 现任院长:张洪太
- 专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
- 专职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
- 专职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2人
- 专职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8人
历史沿革
前身
1958年8月21日,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
1965年6月29日,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成立。
1966年,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建立。
1967年初,聂荣臻副总理在向中央呈送报告,提出了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建议,并于8月成立了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处。
1967年11月,国防科委批准了由钱学森、常勇领导下的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处提出的研究院编制方案,确定了研究院的任务以及各组成单位的方向、任务、分工等。
成立
1968年2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自动化研究所、力学研究所分部、套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电工研究所、西南电子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兰州物理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厂、上海科学仪器厂、山西太谷科学仪器厂、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原上海机电研究院、现五院508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三研究所等单位从事空间飞行器研究的力量为基础进行组建,正式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第一任院长。
交流合作

1968年底,研究院下属总体设计部、空间控制技术研究所、空间电子技术研究所、空间物理及探测技术研究所、电火箭研究所、宇宙医学与工程研究所、真空技术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厂、上海科学仪器厂等12个单位,总计员工8570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研製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
科学实验

1973年7月24日,研究院正式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
1975年11月26日,研究院研製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2年3月8日,第七机械工业部改称为航天工业部,研究院归属航天工业部。
1984年4月8日,研究院研製的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製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8年4月9日,国务院撤销航空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研究院归属航空航天工业部。9月7日,研究院研製的中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製和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999年5月10日,研究院研製的中国第一颗现代小卫星——实践五号发射成功,中国第一个小卫星公用平台---CAST968正式形成。
1999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成立,研究院归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1999年10月14日,研究院与巴西空间院联合研製的第一颗传输型遥感卫星资源一号发射成功,被誉为高科技领域“南南合作”的典範。
2000年10月31日,研究院研製的中国第一颗导航卫星北斗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製和发射导航定位卫星的国家。
2003年10月,研究院研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7年10月,研製并发射的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成功进入环月轨道,实现了空间技术的新跨越。
2008年7月18日,通信卫星事业部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8年9月,研製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标誌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实现了新的重大突破。
2008年10月14日,动力行政保障部正式挂牌成立。
2009年8月22日,北京空间技术研製试验中心成立。
2016年2月,508所国家级“空间光学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正式授牌。
2016年9月15日晚22点04分,研製的天宫二号成功发射。
2016年10月17日7点30分,研製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长征二号F Y1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顺利将中国两名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送入太空。这是中国实施的第六次载人飞行任务。12月,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成为航天系统内唯一一家获得国际学历教育资质的单位。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16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拥有职工20000余人,全院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2100余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2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9人,11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和410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闵桂荣、叶培建、吴宏鑫
中国工程院院士:闵桂荣、屠善澄、戚发轫、範本尧、周志成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闵桂荣、屠善澄、戚发轫、张洪太、李得天、李明、杨孟飞、杨宏等
科研部门

根据2016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有7个产业基地,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空间光学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小卫星及其套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业控制机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光学超精密加工技术创新中心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空间微波基础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空间环境材料行为及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表面工程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空间智慧型控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真空低温与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表面工程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太空飞行器环境工程与可靠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微低重力环境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
质量检测中心:
授权单位 | 所属研究所 | 名称 |
---|---|---|
国家科委和国家质量监督局 | ---- | 国家低温容器质量检测中心 |
国家质检总局 | 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 | 国家太空飞行器研製计量测试中心(筹建) |
国家认监委 | 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 | 国家卫星套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工信部 | 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 | 工业(卫星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
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 | 工业(静电防护)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 |
交通运输部 | 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 |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和车载终端检测机构 |
国家安监总局 | 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 | 国家安全生产北京危险品运输监控设备检测检验中心 |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 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 |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设备检测(北京)中心 |
资料来源: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504所) | 山西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518所) |
卫星套用系统部 | 北京卫星製造厂 |
控制与推进事业部(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502所) | 汕头电子技术研究所(515所) |
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503所) | 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514所) |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总装与环境工程部,511所) | 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513所) |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512所) |
通信卫星事业部 |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510所) |
载人航天总体部 |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508所) |
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 北京空间技术研製试验中心 |
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 | 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518所) |
中国航天宇航元器件工程中心 | 动力行政保障部 |
资料来源: |
合作交流
根据2016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先后与俄罗斯、法国、巴西、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宇航公司及空间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繫与合作,2007年实现了首颗商业卫星出口,持续开展了整星和太空衣务出口等业务。
2016年5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与英国Surrey大学签订了合作意向,形成了人员派访协定。年内,研究院与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嘉兴市政府等用户签订战略合作协定,出口转让项目巴基斯坦星箭连线解锁装置技术等。
年份 | 时间 | 来访人员 | 时间 | 来访人员 |
---|---|---|---|---|
1995年 | 12月 | 巴西总统卡多佐 | --- | --- |
2005年 | 4月 | 奈及利亚总统奥巴桑乔 | --- | --- |
2006年 | 3月 | EADS代表团 | --- | 国际项目委员会主席奥托 |
6月 | 乌克兰航天局长 | 7月 | 韩国副总理金雨植 | |
9月 | 卢森堡大公享利 | --- | --- | |
2016年 | 2月 | 乌拉圭驻华大使 | 4月1日 | 欧洲航天局局长 |
4月13日 | 奈及利亚总统 | 6月17日 | 阿联杜拜世博组委会 | |
8月16日 | 哈萨克斯坦驻华特命全权大使 | --- | --- | |
2017年 | 4月7日 | 泰王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 | --- | --- |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研究领域
根据2016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参与制定国家空间事业发展的规划;研製各类太空飞行器及地面设备等。主要有:
类别 | 备注 |
---|---|
太空飞行器总体设计 | 括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地球资源、科学试验和卫星导航等多种系列以及太空飞行器的公用平台的设计和轨道设计。开展各种太空飞行器的动力学分析和试验等。 |
通信卫星有效载荷 | 通信转发器和通信天线技术的研究和套用。 |
遥感卫星有效载荷 | 可见光遥感技术、红外遥感技术、多谱段遥感技术、紫外遥感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套用。 |
太空飞行器结构与机构设计 | 主要研製质量轻、可靠性高、成本低的适应各种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太空飞行器结构和机构的设计,一般包括:承力部件、外壳、安装部件、天线、太阳电池阵、防热、分离连线装置等;进行结构分析和方法的研究,包括:模态分析、动力回响分析和载荷分析等动力分析,以及静力分析、热应力应变分析和疲劳断裂分析等。太空飞行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轨道测量、轨道确定、以及各种变轨控制、轨道机动、轨道保持、再入和着陆控制等技术和实现方法。 |
太空飞行器姿态动力学和控制 | 太空飞行器姿态动力学研究太空飞行器姿态控制方法和技术(自旋稳定控制系统、双自旋稳定控制系统和三轴稳定控制系统,各种太空飞行器测量部件和执行机构设计和研製。 |
热控制技术 | 对各类太空飞行器进行热力学设计和分析,进行空间环境下的各种热传导控制技术的研究等。研製用于热控制的各种材料和设备组成的太空飞行器热控系统。 |
太空飞行器电源技术 | 各种化学电源、太阳电池电源及产生、贮存和分配电能。 |
太空飞行器测控技术 | 研製设计各种测控方案,太空飞行器遥测、遥控、跟蹤、测轨系统的研製设计和地面测试设备,数据编码技术,以及配套的各种波段天线的研究和设计。 |
太空飞行器回收技术 | 离轨技术、防热技术、减速技术、着陆控制技术、以及回收系统的设计等。 空间环境监测:对空间太阳电磁辐射、高能粒子辐射、电浆等空间环境进行测量和环境影响的研究。 |
控制系统仿真技术 | 仿真研究和仿真系统的实现。 |
环境模拟 | 模拟宇宙空间环境的方法和设备,包括:热真空环境模拟系统、空间动力学模拟系统。 |
真空技术 | 真空技术的实现方法和控制技术及套用。 |
低温技术 | 低温技术的实现方法和控制技术及套用。 |
抗辐射加固技术 | 研究空间辐射环境下,对太空飞行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太空飞行器製造 | 舱体製造、複合材料的套用、表面涂层、总装检测、高精度质量特性测试技术和气密性检查等。 |
计量技术 | 测量方法和测量技术的实现。 |
计算机辅助工程 | 太空飞行器设计、製造、试验的一体化和自动化的研究和套用。 |
卫星套用技术 | 包括各类空间飞行器的跟蹤监测及设备;遥感信息的处理及典型套用方法;卫星成像质量的评价;卫星地面通信网的系统工程、技术开发及运行服务等。 |
空间搭载试验技术 | 利用返回式卫星提供空间搭载试验的途径和方法。 |
太空飞行器材料 | 各种高强度零部件用的钛合金、铝合金等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各种複合材料、薄膜材料的研究和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等。 |
资料来源: |
- 获奖概况
2016年,研究院研製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16年度世界25项最佳发明之一,成为首次入选该榜单的中国太空飞行器产品。
根据2016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部分获奖概况如下表所示:
时间 | 名称 | 获奖类别 |
---|---|---|
1985年 | 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 |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1996年 | 第二国土普查卫星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82年 | 弹性力学变分原理及其套用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1995年 | 某定位卫星 |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1985年 | 实验通信卫星及微波测控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1990年 | 返回式摄影定位卫星 |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1999年 | 气象卫星指令与数据获取站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5年 | 天链一号中继卫星系统工程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5年 | 天绘一号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5年 | 32位容错控制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及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5年 | 高精度微小气体流量测量新技术及套用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5年 | 太空飞行器舱体结构变极性等离子弧穿孔立焊关键技术与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6年 | 海洋二号卫星 | 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2016年 | 嫦娥三号自主软着陆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 | 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2016年 | 资源三号卫星三线阵相机分系统 | 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2016年 | 複杂太空飞行器多学科集成设计技术及套用 | 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16年 | 试验卫星四号 | 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2017年1月 | 北斗二号卫星工程 |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资料来源: |
- 太空飞行器发射
截至2015年8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的主承包商,中国返回式卫星系统唯一的主承包商,中国气象卫星任务的联合承包商之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承包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成功发射并回收了24颗返回式卫星、7艘无人与载人飞船、13颗通信卫星、2颗海洋探测卫星、10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7颗气象卫星。
名称 | 时间 | 名称 | 时间 |
---|---|---|---|
DFH-1(东方红一号卫星) | 1970-4 | Chinasat-6A(中星六号卫星) | 2010-9 |
SJ-1(实践一号卫星) | 1971-3 | Yaogan-11(遥感十一号卫星) | 2010-9 |
FSW-0-0(返回式卫星) | 1974-11 | Chang’e-2(嫦娥二号卫星) | 2010-10 |
FSW-0-1(返回式卫星) | 1975-11 | SJ-6-4B(实践六号卫星) | 2010-10 |
FSW-0-2(技术试验卫星) | 1975-7 | BD-2-G4(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10-11 |
FSW-0-3(返回式卫星) | 1978-1 | Chinasat-20A(中星二十号卫星) | 2010-11 |
SJ-2(1)(实践二号1卫星) | 1979-7 | BD-2-I2(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10-12 |
SJ-2A(1)(实践二号a卫星) | 1979-7 | BD-2-I3(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11-4 |
SJ-2B(1)(实践二号b卫星) | 1979-7 | Chinasat-10(中星十号卫星) | 2011-6 |
SJ-2A(实践二号a卫星) | 1981-9 | SJ-11-03(实践十一号卫星) | 2011-7 |
SJ-2(实践二号卫星) | 1981-9 | Tianlian-1-02(天链一号卫星) | 2011-7 |
FSW-0-4(返回式卫星) | 1982-9 | BD-2-I4(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11-7 |
FSW-0-5(返回式卫星) | 1983-8 | SJ-11-02(实践十一号卫星) | 2011-7 |
DFH-2-1(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 | 1984-1 | Paksat-1R | 2011-8 |
DFH-2-2(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 | 1984-4 | HY-2A(海洋二号海洋卫星) | 2011-8 |
FSW-0-6(返回式卫星) | 1984-9 | SJ-11-04(实践十一号卫星) | 2011-8 |
FSW-0-7(返回式卫星) | 1985-11 | Chinasat-1A(中星一号卫星) | 2011-9 |
DFH-2-3(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 | 1986-2 | Tiangong-1 | 2011-9 |
FSW-0-8(返回式卫星) | 1986-10 | Shenzhou-8(神舟八号试验飞船) | 2011-11 |
FSW-0-9(返回式卫星) | 1987-8 | Yaogan-12(遥感十二号卫星) | 2011-11 |
FSW-1-1(返回式卫星) | 1987-9 | Shiyan-4 | 2011-11 |
DFH-2A-1(东方红二号a通信卫星) | 1988-3 | BD-2-I5(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11-12 |
FSW-1-2(返回式卫星) | 1988-8 | NigComSat-1R | 2011-12 |
FY-1A(风云一号a极轨气象卫星) | 1988-9 | ZY-1-02C(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02星) | 2011-12 |
DFH-2A-2(东方红二号a通信卫星) | 1988-12 | ZY-3-01(中国资源三号卫星01星) | 2012-1 |
DFH-2A-3(东方红二号a通信卫星) | 1990-2 | BD-2-G5(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12-2 |
FY-1B(风云一号b极轨气象卫星) | 1990-2 | BD-2-M3(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12-4 |
FSW-1-3(返回式卫星) | 1990-9 | BD-2-M4(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12-4 |
DFH-2A-4(东方红二号a通信卫星) | 1991-12 | TH-1B | 2012-5 |
FSW-2-1(返回式卫星) | 1992-8 | Yaogan-14(遥感十四号卫星) | 2012-5 |
FSW-1-4(返回式卫星) | 1992-10 | ChinaSat-2A(中星二号卫星) | 2012-5 |
FSW-1-5(返回式卫星) | 1993-10 | Shenzhou-9(神舟九号试验飞船) | 2012-6 |
SJ-4(实践四号卫星) | 1994-2 | TL-1C | 2012-7 |
FY-2A(风云二号a静止气象卫星) | 1997-6 | BD-2-M5(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12-9 |
FSW-2-2(返回式卫星) | 1994-7 | BD-2-M6(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12-9 |
DFH-3-1(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 | 1994-11 | VRSS-1(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 | 2012-9 |
FSW-2-3(返回式卫星) | 1996-10 | SJ-9A(实践九号卫星a星) | 2012-10 |
Chinasat-6(中星六号卫星) | 1997-5 | SJ-9B(实践九号卫星b星) | 2012-10 |
SJ-5(实践五号卫星) | 1999-5 | BD-2-G6(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12-10 |
ZY-1-01(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01星) | 1999-10 | HJ-1C(环境一号卫星) | 2012-11 |
Shenzhou-1(神舟一号试验飞船) | 1999-11 | FN-1 (HummerSat-1) | 2012-11 |
Chinasat-22(中星二十二号卫星) | 2000-1 | Yaogan-16A(遥感十六号卫星) | 2012-11 |
ZY-2A(中国资源二号卫星01星) | 2000-9 | Yaogan-16B(遥感十六号卫星) | 2012-11 |
BD-1A(北斗导航卫星一号01星) | 2000-10 | Yaogan-16C(遥感十六号卫星) | 2012-11 |
BD-1B(北斗导航卫星一号02星) | 2000-12 | GF-1(高分一号卫星) | 2013-4 |
Shenzhou-2(神舟二号试验飞船) | 2001-1 | ChinaSat-11(中星十一号卫星) | 2013-5 |
Shenzhou-3(神舟三号试验飞船) | 2002-3 | Shenzhou-10(神舟十号试验飞船) | 2013-6 |
HY-1A(海洋一号海洋卫星) | 2002-5 | SJ-11-05(实践十一号卫星05星) | 2013-7 |
ZY-2B(中国资源二号卫星02星) | 2002-10 | SY-7-A | 2013-7 |
Shenzhou-4(神舟四号试验飞船) | 2002-12 | SY-7-B | 2013-7 |
BD-1C(北斗导航卫星一号03星) | 2003-5 | Yaogan-17A(遥感十七号卫星) | 2013-9 |
Shenzhou-5(神舟五号试验飞船) | 2003-10 | Yaogan-17B(遥感十七号卫星) | 2013-9 |
ZY-1-02(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02星) | 2003-10 | Yaogan-17C(遥感十七号卫星) | 2013-9 |
FSW-3-1(新型返回式卫星) | 2003-11 | SY-5 | 2013-11 |
Chinasat-20(中星二十号卫星) | 2003-11 | Chang'e-3 / Yutu(嫦娥三号卫星,玉兔号) | 2013-12 |
Tance-1(探测一号卫星) | 2003-12 | CBERS-3 (ZY-1D)(中巴地球资源三号卫星) | 2013-12 |
Tance-2(探测二号卫星) | 2004-7 | Túpac Katari-1 (TKSat) | 2013-12 |
FSW-4-1(新型返回式卫星) | 2004-8 | SJ-11-06(实践十一号卫星06星) | 2014-3 |
SJ-6-1B(实践六号卫星b) | 2004-9 | Yaogan-20A(遥感二十号卫星) | 2014-8 |
FSW-3-2(新型返回式卫星) | 2004-9 | Yaogan-20B(遥感二十号卫星) | 2014-8 |
ZY-2C(中国资源二号卫星03星) | 2004-11 | Yaogan-20C(遥感二十号卫星) | 2014-8 |
Shiyan-2(试验卫星二号) | 2004-11 | GF-2(高分二号卫星) | 2014-8 |
FSW-4-2(第21颗返回式卫星) | 2005-8 | Yaogan-21(遥感二十一号卫星) | 2014-9 |
FSW-3-3(第22颗返回式卫星) | 2005-8 | SJ-11-07(实践十一号卫星07星) | 2014-9 |
Shenzhou-6(神舟六号试验飞船) | 2005-10 | Chang'e-5-T1(嫦娥五号卫星) | 2014-10 |
SJ-8(实践八号卫星) | 2006-9 | SJ-11-08(实践十一号卫星08星) | 2014-10 |
Chinasat-22A(中星二十二号卫星) | 2006-9 | Yaogan-24(遥感二十四号卫星) | 2014-11 |
SJ-6-2B(实践六号卫星) | 2006-10 | CBERS-4 (ZY-1-04)(中巴地球资源四号卫星) | 2014-12 |
Sinosat-2(试验卫星二号) | 2006-10 | Yaogan-25A(遥感二十五号卫星) | 2014-12 |
BD-1D(北斗导航卫星一号04星) | 2007-2 | Yaogan-25B(遥感二十五号卫星) | 2014-12 |
HY-1B(海洋一号海洋卫星) | 2007-4 | Yaogan-25C(遥感二十五号卫星) | 2014-12 |
BD-2-M1(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07-4 | Yaogan-26(遥感二十六号卫星) | 2014-12 |
NigComSat-1(奈及利亚通信卫星一号) | 2007-5 | GF-8(高分八号卫星) | 2015-6 |
Yaogan-2(遥感二号卫星) | 2007-5 | BD-18(BD-3 M1-S)(北斗导航卫星) | 2015-7 |
Chinasat-5C(中星五号卫星) | 2007-6 | BD-19(BD-3 M2-S)(北斗导航卫星) | 2015-7 |
ZY-1 02B(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02星) | 2007-9 | TXJSSY-1(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一号) | 2015-9 |
Chang’e-1(嫦娥1号卫星) | 2007-10 | GF-9(高分九号卫星) | 2015-9 |
Tianlian-1-01(天链一号卫星) | 2008-4 | KT-1A | 2015-9 |
HJ-1A(环境一号卫星) | 2008-9 | KT-1B | 2015-9 |
HJ-1B(环境一号卫星) | 2008-9 | XW-2A(希望二号业余无线电卫星) | 2015-9 |
Shenzhou-7(神舟七号试验飞船) | 2008-9 | XW-2B(希望二号业余无线电卫星) | 2015-9 |
SJ-6-3B(实践六号卫星) | 2008-10 | XW-2C(希望二号业余无线电卫星) | 2015-9 |
Venesat-1(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 | 2008-10 | XW-2D(希望二号业余无线电卫星) | 2015-9 |
Yaogan-4(遥感四号卫星) | 2008-12 | XW-2E(希望二号业余无线电卫星) | 2015-9 |
Yaogan-5(遥感五号卫星) | 2008-12 | XW-2F(希望二号业余无线电卫星) | 2015-9 |
BD-2-G2(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09-4 | BD-20(BD-3 I2-S)(北斗导航卫星) | 2015-9 |
SJ-11-01(实践十一号卫星) | 2009-11 | APStar-9(亚太九号卫星) | 2015-10 |
Yaogan-7(遥感七号卫星) | 2009-12 | TH-1C(天绘一号卫星) | 2015-10 |
Hope-1 | 2009-12 | ZX-2C(中星2C卫星) | 2015-11 |
BD-2-G1(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10-1 | Yaogan-28(遥感二十八号卫星) | 2015-11 |
Yaogan-9A(遥感九号卫星) | 2010-3 | LaoSat-1(寮国一号通信卫星) | 2015-11 |
Yaogan-9B(遥感九号卫星) | 2010-3 | ZX-1C(中星1C卫星) | 2015-12 |
Yaogan-9C(遥感九号卫星) | 2010-3 | GF-4(高分四号卫星) | 2015-12 |
BD-2-G3(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10-6 | Belintersat-1 (ZX-15) | 2016-1 |
BD-2-I1(北斗导航卫星二号星) | 2010-8 | BD-22(北斗导航卫星) | 2016-3 |
资源三号02星、乌拉圭Newsat小卫星 | 2016-5 | 高分三号卫星 | 2016-8 |
天通一号01星 | 2016-8 | 实践十七号 | 2016-11 |
实践十三号卫星 | 2017-4 | 天链一号04星、脉冲星试验卫星 | 2016-11 |
资料来源:备注:数据截至时间2017年4月,具体卫星发射表详见: |
学术期刊
- 《空间电子技术》
《空间电子技术》于1971年创刊,刊名为《国外空间电子技术动态》,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0四研究所(对外名称: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主办的技术性刊物,1975年更名为《空间电子技术》。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全文收录。
空间电子技术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于1981年6月创刊的,期刊获得航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励5次;国防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励两次;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奖励一次;1997年《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组织的全国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0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和“双百期刊”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美国“剑桥科技文摘”(CSA)核心源期刊;《中国空间科学技术》被收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被列入航空航天类统计引文源;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源期刊”;入编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及统计源;被国内外多家文摘和检索系统收录,成为中国空间技术领域知名期刊。
- 《真空与低温》
《真空与低温》杂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类刊物。1982年创刊,1995年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5年被列为国家级工业技术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收录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中国飞弹与航天文摘》、《万方数据—数位化期刊群》、《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入选期刊。
- 其他期刊
《太空飞行器工程》期刊于1992年由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创办,2006年10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覆公开发行,2007年开始公开发行,双月刊。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国际太空》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指导类情报性月刊。
《卫星套用》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指导类月刊。
名称 | 主办单位 |
---|---|
空间电子技术 |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太空飞行器工程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国际太空 |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
卫星套用 |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
真空与低温 |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
太空飞行器环境工程 |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
航天返回与遥感 |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
资料来源: |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9月,研究院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后流动站:电子、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类别 | 名称 |
---|---|
博士学位授权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飞行器设计 | |
硕士学位授权 | 光学工程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
空间信息网路与传输技术 |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
宇航材料工程 | |
宇航元器件工程 | |
软体工程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製冷及低温工程 | |
资料来源:备注:具体学位授予以研究院招生信息为主 |
教学成果
截至2011年5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为中国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900余人,在读研究生300余人。
2016年8月14日,研究院神舟学院研究生王浩、魏久哲、方世兴、安然和种婧宜同学组成的“WeSat”战队以题为“Design of the Shared ‘Artificial Lunar’ Calibration Satellite”的创新设计获得了“2016年中俄大学生小卫星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文化传统
- 标识

标誌以直线、圆、字母为设计元素,以“箭头”为设计主题。箭头象徵航天产品沖天而起,体现航天主业特徵,同时也寓意航天人奋发向上和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箭头又像一个“人”字,寓意集团公司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理念;三个同心圆象徵三个宇宙速度,传达出航天的产业特徵,同时三个同心圆由内而外圆环线条粗细、薄厚渐变,表现集团公司不断开拓、发展、壮大的势头。
上有中文简称(即“中国航天”)和英文简称(即“CASC”)的字型为集团公司以大黑字型为基础进行设计的专用字型。右侧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英文字型。
- 精神
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 张洪太 |
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 赵小津 |
党委副书记 | 王中阳 |
副院长 | 史俊杰、余后满、李明、李忠宝、张笃周 |
资料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