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简称:遗传发育所)最早成立于1959年。2001-2003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及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而成。
遗传发育所面向中国农业和人口健康的重大战略需求和生命科学前沿,重点开展基因组结构与调控规律、重大疾病分子机理、品种分子设计、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前沿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揭示水稻、小麦等基因组表达调控规律、阐明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和建立新的品种设计理论与技术体系,为解决遗传与发育生物学领域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做贡献。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遗传发育所共有82个创新研究组,职工592人,在读研究生614名,其中博士生445名、硕士生169名。在站博士后115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 现任所长:杨维才
- 成立时间:1959年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2号
- 专职院士:2人
- 博士后流动站:1个
- 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
- 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
历史沿革
建立前身
- 原遗传所机构沿革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简称遗传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9月25日,其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7月的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地址在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北蜂窝,借用前燕西农业职业学校校址作为实验室,乐天宇为馆长。

1952年9月,实验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遗传栽培研究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53年2月,遗传栽培研究室由北蜂窝迁入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前身),与该所建立合作关係,人员分散到该所的部分研究室。
1955年12月,因中国科学院进行机构调整,遗传栽培研究室中的栽培部分调整到前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1956年5月“遗传栽培研究室”更名为“遗传研究室”,仍归植物研究所领导,由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祖德明兼任遗传研究室主任。1958年3月搬进中关村,借用力学所大楼的一部分为实验室和办公室,并在附近创设了一个有40余亩耕地的临时性农场。
1958年10月,经院党组批准,由祖德明、梁正兰、谷峰秀和陈英组成遗传研究室领导小组,为组建遗传研究所準备了条件。1958年12月,遗传研究室领导小组向中科院裴丽生秘书长并院党组提交了遗传研究室扩建为遗传研究所的报告。1959年6月17日,第7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报请国家科委批准。1959年9月25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分别正式行文,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新成立的遗传研究所全所研究人员41名,技术人员60名。在原来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研究基础上增加了动物、微生物遗传研究内容。设定了五个实验室:一室主要研究植物有性过程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在育种上的套用;二室主要研究生活条件对植物性状形成和发育的作用;三室主要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及诱变规律;四室主要研究无性过程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在育种上的套用;五室主要研究电离辐射的遗传效应及其机制与防护。
- 原发育所机构沿革
20世纪70年代末,由中国着名实验胚胎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童第周教授倡导,在中国科学院支持、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于1980年3月在北京正式成立。
1978年秋,童第周教授和合作者美国坦普尔大学(The Temple University)牛满江教授联名向中国科学院和中央书面建议,希望能在北京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他们建议从中国国外取得部分资金帮助新建研究所,以便更好地促进新建研究所的发展和推动国际学术的交流,成为未来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郁文同志签发并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建立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经华国锋、李先念、余秋里、耿彪、王震、方毅等领导的审批,报告于1979年7月29日被批准并下达([79]科发计字0897号)。院办公厅于1979年6月11日向全院发文通知成立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下简称发育所)筹建处并启用印章([79]]科办字014号),至此发育所的筹建工作即全面展开。鑒于童第周教授不幸于1979年3月逝世的情况,中国科学院于1979年6月22日下达了《关于庄孝僡等同志组成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筹建处领导小组的通知》([79]科发乾字0853号),由该领导小组负责发育所的全面筹建工作。之后,1979年8月14日院下达《关于建立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通知》([79]科发计字1136号),1980年3月20日院下达启用《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印章的通知([80]科发办字0362号)。
- 原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机构沿革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前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抓科技与教育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为了加强农业综合研究能力、适时转化农业科研成果、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逐步解决中国粮食和农产品总量不足等问题,指示中国科学院组建农业现代化研究单元。我院认真落实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在院层面成立了农业研究委员会,并积极着手筹备组建农业现代化研究机构。经报请党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于1978年6月选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现代化研究所,1979年更名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实行中国科学院和河北省双重领导)。
合併发展
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北京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部署,2001年,经中国科学院党组研究决定并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将遗传研究所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整合,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002年,中国科学院又将原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併入新组建的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简称遗传发育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遗传发育所共有82个创新研究组,职工59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画”3人,“青年千人计画”3人,中科院“百人计画” 42人,“973”等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李家洋
姓名 | “千人计画”入选名单 |
李晓江 | 2009 |
周俭民 | 2010 |
John R. Speakman | 2011 |
姓 名 | “百人计画”入选年度 |
孙方臻 | 1994年* |
李家洋 | 1997年 |
王道文 | 1997年 |
马润林 | 1998年 |
薛勇彪 | 1998年 |
储成才 | 1999年 |
凌宏清 | 1999年 |
杨维才 | 2000年 |
张爱民 | 2000年 |
左建儒 | 2000年 |
戴建武 | 2001年 |
陈明生 | 2002年 |
曹晓风 | 2002年 |
程祝宽 | 2002年 |
张建 | 2002年 |
李传友 | 2003年 |
谢旗 | 2004年 |
王朝晖 | 2004年 |
李霞 | 2004年 |
李巍 | 2004年 |
张永清 | 2005年 |
傅向东 | 2005年 |
杨永辉 | 2005年 |
杨崇林 | 2006年 |
许执恆 | 2006年 |
刘佳佳 | 2006年 |
唐定中 | 2006年 |
黄勛 | 2006年 |
王秀杰 | 2008年* |
丁梅 | 2008年 |
沈前华 | 2008年 |
韩方普 | 2008年 |
李云海 | 2009年 |
姚善国 | 2009年 |
王国栋 | 2009年 |
汪迎春 | 2011年 |
焦雨铃 | 2011年 |
孟文翔 | 2011年 |
张劲松 | 2011年* |
王永红 | 2011年* |
田誌喜 | 2011年 |
刘翠敏 | 2011年 |
陈化榜 | 2011年 |
周奕华 | 2012年* |
降雨强 | 2012年 |
陈凡 | 2013年* |
税光厚 | 2013年 |
刘西岗 | 2014年 |
屠强 | 2015年 |
马林 | 2015年 |
王仕琴 | 2015年 |
姓名 | 杰青科学基金获得年度 |
孙方臻 | 1994年 |
李家洋 | 1995年 |
王道文 | 1997年 |
薛勇彪 | 1998年 |
张爱民 | 2000年 |
马润林 | 2001年 |
左建儒 | 2001年 |
陈明生 | 2002年 |
凌宏清 | 2002年 |
曹晓风 | 2003年 |
程祝宽 | 2003年 |
谢旗 | 2003年 |
李传友 | 2004年 |
杨维才 | 2004年 |
张建 | 2004年 |
傅向东 | 2005年 |
李巍 | 2005年 |
张永清 | 2005年 |
戴建武 | 2006年 |
王秀杰 | 2007年 |
许执恆 | 2007年 |
储成才 | 2008年 |
张劲松 | 2009年 |
杨崇林 | 2010年 |
王永红 | 2010年 |
周奕华 | 2012年 |
陈凡 | 2013年 |
刘佳佳 | 2014年 |
黄勛 | 2014年 |
李云海 | 2015年 |
科研部门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遗传生育所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院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所级重点实验室、河北栾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试验站,是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的依託单位,设有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太行山山地生态试验站、海南陵水南繁育种基地。
另外,遗传发育所分别在江苏扬州、浙江嘉兴、新疆石河子、天津、青岛等地建立了8个以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等为重点研发对象的分子育种联合中心;在黑龙江哈尔滨建立了中科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在天津和呼和浩特建立了大动物(奶牛)育种基地;在海南陵水、河北赵县建立了作物繁育基地;与瀋阳军区合作建设新民、老莱、盘锦育种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节水农业省级重点实验室
所级重点实验室:遗传网路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设备实施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包括蛋白质组分析平台、基因组分析平台、生物技术平台、生物影像分析平台、脂质组分析平台、代谢组学平台、植物激素平台和同位素实验室,可提供包括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生命研究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与服务。
序号 | 设备名称 |
1 | 液相色谱——三重串联四级桿质谱联用仪 |
2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3 |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系统 |
4 | 组合性高解析度质谱仪 |
5 | 纳升级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
6 | 离子色谱系统 |
7 | 液相色谱四极桿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仪 |
8 | 高效液相色谱仪与雾式检测器 |
9 | 线性离子阱 UPLC-MS/MS |
10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桿串联质谱仪 |
11 | 微量蛋白液相色谱系统 |
12 | 快速蛋白液相色谱系统 |
13 | 气相色谱四极桿质谱联用仪 |
14 | 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 |
15 | 扫描电子显微镜临界点乾燥仪 |
16 | 雷射扫描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 |
17 | 雷射共聚焦显微镜 |
18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19 | SD-共聚焦萤光显微镜 |
20 | 全内反射萤光显微镜 |
21 | 超高解析度显微镜 |
22 | 倒置萤光显微镜 |
23 | 活细胞高速雷射共聚焦显微镜 |
24 | 全自动萤光显微镜 |
25 | 实时萤光寿命成像检测系统 |
26 | 双光子萤光显微镜 |
27 | 植物染色体显微工作站 |
28 | 多功能雷射扫描成像系统 |
29 | HiSeq 2000测序仪 |
30 | 农作物分子育种数据分析系统及其备份系统 |
31 | 全自动转基因植物检测(GMO)工作站 |
32 | 实时定量PCR仪 |
33 | 多功能雷射扫描成像仪 |
34 | 快速高效蛋白纯化工作站 |
35 | 液体闪烁分析仪 1450 |
36 | 流式细胞仪 |
37 | 分选型流式细胞仪 |
38 | 蛋白核酸分析仪 |
39 | 非对称场流分离检测 |
40 | 高效液相层析仪 |
41 | 化学萤光成像系统 |
42 | 混合试验仪 |
43 | 凝胶回收蛋白分析系统 |
44 | 近红外分析仪 |
45 | 製备型超速离心机 |
46 | 中型制粉磨 |
47 | 携带型光合萤光测定仪 |
48 | 步入式培养箱/3台 |
49 | 超速离心机 |
50 | 单株单穗脱粒机 |
51 | 种子包衣机 |
52 | 小区精準播种机 |
53 | 小区联合收割机 |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与英国利兹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纽西兰梅西大学、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和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等多国的研究所、大学,在前沿科学研究、双边学术研讨、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互派高级学者和优秀研究生等方面开展深层务实合作;研究所分别与先正达生物技术公司和杜邦先锋公司开展合作研究。2009-2013年间先后主办或承办了第十届国际茄科基因组学学术研讨会(2013)、国际高等植物表观遗传调控机理研讨会(2012)、环境变化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2011)等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同时还举办了各类双边研讨会。

国际会议:
2015年5月11日至14日,第三届亚太地区果蝇研究大会
2015年3月9-11日,2015年CAS-JIC双边学术研讨会
2015年6月28日-7月1日,“植物染色体工程与功能基因育种国际会议”
2014年10月20日至22日,中日韩发育生物学研讨会
2013年10月13-17日,第十届国际茄科植物生物学大会
2014年9月17日至19日,第二届LipidALL国际脂代谢会议
10月22日至24日,中德双边研讨会
国际合作:
项目名称 | 境外合作单位 | 合作地区或国家 | 项目负责人 | 经费来源 | 执行年限 |
中美重大肝病合作计画 | 美国南加州大学 | 美国 | 许执恆 | 科技部 | 2009-2012 |
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管理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 日本 | 杨永辉 | 科技部 | 2009-2012 |
水稻印记基因调控种子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澳大利亚 | 曹晓风 | 中国科学院 | 2010-2013 |
小麦A基因组精细图谱的构建 | 荷兰KeyGene公司,美国UC-Davis大学 | 荷兰、美国 | 凌宏清 | 科技部 | 2011-2013 |
- 院地合作
序号 | 共建机构名称 | 合作方 | 成立时间 |
1 |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浙江嘉兴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中心 | 浙江省嘉兴市人民政府 | 2005 |
2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扬州农业高新技术育种中心 | 扬州大学、江苏省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红旗种业有限公司 | 2005 |
3 | 中国遗传研究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稻设计育种联合研究中心 |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5 |
4 | 浙江农科院和遗传发育所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2006 |
5 | 河北石家庄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 2006 |
6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天津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 天津市农科院 | 2006 |
7 |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新疆农垦科学院分子农业技术育种中心 | 新疆农恳科学院 | 2006 |
8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湖南亚华高新技术育种中心 |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 | 2007 |
9 | 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 | 黑龙江省农科院 | 2008 |
10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赵县小麦育种基地 | 赵县人民政府、赵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 2010 |
11 | 天津大动物联合研发基地 | 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 | 2010 |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服务社会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在植物遗传学方面,研究所率先在中国国内开展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率先获得了农作物花粉植株和转基因抗阿特拉津除草剂的大豆植株及后代;率先生成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通过远缘杂交、理化诱变、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新途径,特别是利用种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培育的小麦、棉花新品种由于其优良的农艺性状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曾多次获得国家的表彰。
在人类遗传学研究工作中,研究所成功完成人类染色体1%的测序工程;同时开展了人类群体遗传研究,建立了“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摸索出“产前遗传性疾病诊断技术”。
在动物遗传学领域,确立了动物胚胎移植和四分胚胎技术;成功培育出了家鸡纯系与胚胎系;开创新地建立了鱼类细胞核移植技术。
在基因组研究方面,研究所率先完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细测序;在转基因研究方面,先后获得水稻、小麦、油菜、杨树等具有抗性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在植物基因功能发掘领域,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和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等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
- 科研获奖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2001年新的遗传发育所成立以来,该所共发表论文1910篇,其中SCI论文1055篇,总IF=3170,IF〉5(本领域重要影响力以上)的192篇,在Nature和Science杂誌上发表11篇(含8篇合作)。作为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标誌,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已位居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的前列。专利授权151项(含美国专利2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54个,其中11各位国家审定品种。获国家及省部级奖76项。
2009-2013年,研究所新增主持各类项目/课题387项,获各类奖励2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15项。“小麦A基因组草图绘製” 入选“2013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 入选“2010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超级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入选“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杨维才研究员主持的“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分子机理研究” 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家洋院士及其团队“水稻高产优质性状的分子基础及其套用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学术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原名《生态农业研究》,1993年创刊,2001年更名。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万方资料库统计源刊、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源刊和中国期刊网统计源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源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刊,并被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CABI)、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资料库及检索单位收录。荣获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和首届北方优秀期刊奖,连续三届获得河北省优秀期刊奖。

《遗传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Elsevier出版社、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高级学术刊物,是生物学、农学、农作物类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医学索引(IM)、俄罗斯文摘杂誌(AJ)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生物学文摘》等27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与资料库收录。
《遗传》杂誌是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已被医学索引(MEDLINE)、生物学资料库(BIOSIS)、生物学文摘(BA)、医学索引(Medical Index)和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俄罗斯文摘杂誌(AJ)等20多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与资料库收录,刊登内容主要涉及遗传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进化、遗传工程及生物技术等领域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新技术与新方法;学科热点问题的专论与综述;学术争鸣与讨论;遗传学教学的经验体会;中国国内外着名遗传学家介绍;遗传谘询;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等。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设有6个理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2个农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培养点以及1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以及1个博士后流动站。
二级学科博士点: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和生物信息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植物营养学、作物遗传育、生物工程、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和生物信息学
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
教学建设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在读研究生614名,其中博士生445名、硕士生169名。在站博士后115人。
年度 | 获奖人姓名 | 指导教师 | 学位论文题目 |
2005 | 李学勇 | 李家洋 院 士 | 水稻分櫱控制基因MOC1的克隆与研究 |
2006 | 乔 红 | 薛勇彪 研究员 | 金鱼草S位点编码的F-box基因AhSLF-S2的功能分析 |
2008 | 丁永和 | 杨维才 研究员 | AtCaMRLK和AtGRP在拟南芥早期胚胎髮育中的功能分析 |
年度 | 获奖者姓名 | 指导教师 |
2005 | 张冬芬 | 程祝宽 |
2006 | 刘乃友 | 杨维才 |
张冬芬 | 程祝宽 | |
2009 | 陆发隆 | 曹晓风 |
2010 | 陈迪笛 | 杨崇林 |
2011 | 周文焜 | 李传友 |
2014 | 李 磊 | 周俭民 |
年度 | 获奖人姓名 | 指导教师 | 学位论文题目 |
2004 | 李学勇 | 李家洋 院 士 | 水稻分櫱控制基因MOC1的克隆与研究 |
2005 | 乔 红 | 薛勇彪 研究员 | 金鱼草S位点编码的F-box基因AhSLF-S2的功能分析 |
2007 | 丁永和 | 杨维才 研究员 | AtCaMRLK和AtGRP在拟南芥早期胚胎髮育中的功能分析 |
2009 | 夏 凯 | 韩敬东 研究员 | 高等生物蛋白网路的调控与进化 |
刘 斌 | 曹晓风 研究员 | 水稻OsDCL1和OsDCL4基因的功能研究 | |
2011 | 矫永庆 | 李家洋 院 士 | 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 (IPA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黄先忠 | 傅向东 研究员 | 水稻直立密穗控制基因dep 1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 |
2012 | 陆发隆 | 曹晓风 研究员 | 拟南芥中组蛋白甲基化动态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 |
鲁 非 | 陈明生 研究员 | 稻属基因组多位点同源区域的比较分析 | |
2013 | 陈迪笛 | 杨崇林 研究员 | 秀丽线虫凋亡细胞吞噬受体CED-1的循环机制及其介导的细胞骨架重排机制研究 |
2014 | 王 莫 | 程祝宽 研究员 | 水稻联会複合体中央元件蛋白ZEP1的功能研究 |
(资料来源:)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所徽寓意
1、左侧双螺旋代表遗传学,绿色叶片式螺旋构架寓意植物和农业研究。

2、右侧苯环取自中国科学院院徽的一角,意为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成员之一;水晶钻石般的苯环也表现遗传发育所的坚强与团结。苯环内的圆形图案寓意胚胎髮育生物学研究。
3、鸽子型总体图案寓意动物和人类研究并象徵和平和安祥。仰观群鸽翱翔蓝天,遗传发育所科技事业正在展开双翅、蓬勃向上、融入世界,把潜心科研和协力创新的成果奉献和造福于人类。
优良传统
- 所训
潜心科研、创新为民、爱岗敬业、求实奉献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所 长 :杨维才
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胥伟华
副所长: 张永清
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韩一波
历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王文质 | 革委会主任 | 1974-1977 |
胡含 | 所长 | 1977-1987 |
李振声 | 所长 | 1987-1991 |
陈受宜 | 所长 | 1991-1999 |
李家洋 | 所长 | 1999- |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庄孝惠 | 所长 | 1980-1986 |
严绍颐 | 所长 | 1986-1989 |
孙方臻 | 所长 | 1994-2001 |
姓名 | 职业 | 任期 |
郭敬辉 | 所长 | 1978-1983 |
曹振东 | 所长 | 1983-1991 |
刘昌明 | 所长 | 1992-2002 |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李家洋 | 所长 | 2001年至2004 |
薛勇彪 | 所长 | 2004年至2014 |
杨维才 | 所长 | 2014年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