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9-12-28 20:07:07) 百科综合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0月1日,原名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2001年更为现名。1998年10月29日,被中科院认定为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型研究所。 2001年4月7日,研究所正式确立学科方向为过程工程,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中国科学院第二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多相反应与分离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重点解决生化、资源环境、材料、能源等领域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使之工程化、工业化。

截至2014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有在职职工864人,其中科技人员812人;设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实验室,6个研究中心;设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在学研究硕士生190人,博士生260人,外国留学生30人,在站博士后48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简称:过程工程所
  • 成立时间:1958年10月1日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属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2001)
  • 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
  • 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
  • 硕士点:3个(一级学科)
  • 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
  • 专职院士:4人

历史沿革

1950年,着名的冶金学家叶渚沛躲过美国阻挠回国,周恩来总理委任其为重工业部顾问。
1953年1月25日,叶渚沛致函毛泽东建议成立研究机构,叶渚沛由重工业部调至中国科学院担任学术秘书。
1955年,叶渚沛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9月,叶渚沛在中关村着手化冶所筹建準备工作,撰写“筹建化工冶金研究所初步方案”;1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研究同意成立化工冶金研究所筹备处。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1956年8月7日,经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和科委主任聂荣臻批准,在石景山钢铁公司建立“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实验高炉”(石钢018车间)。
1958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结束化工冶金研究所筹备阶段,正式批准成立化工冶金研究所。
1972年9月,以科字第(72)430号中科院发文:根据冶金工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同意化工冶金所恢复化工冶金科研工作。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1978年,筹建成立了“计算机套用研究室”,并于197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无机热化学资料库。
1986年,成立“多相反应开放研究实验室”。
1985年,郭慕孙先生倡导建立了颗粒形态与表征研究室。
1986年,组建了“生化工程研究室”。
1990年2月24日,研究所被列为中国科学院院40个“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的技术开发型科研单位”之一。
1992年,研究所正式确定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调整为“工程化学”,主要研究多相反应与分离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重点解决生化、资源环境、材料、能源等领域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使之工程化、工业化。
1998年10月29日,研究所被中国科学院认定为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型研究所。
2001年8月15日,研究所正式确定为中国科学院第二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2001年4月7日,经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研究所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标誌着研究所的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有在职职工864人,其中科技人员81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21人。共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培养计画(千人计画)入选者1人,青年千人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33人,所级“百人计画”入选者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引进杰出技术人才2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家镛、李静海、李洪钟、张锁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懿
其他科学院院士
姓名院士级别
郭慕孙
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
李静海
瑞士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资料来源: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
姓名入选年度姓名入选年度
苏志国
1996年
徐霞
2009年
马光辉
2001年
张欣
2010年
张锁江
2001年
杨军
2010年
张伟刚
-
王军武
2010年
朱庆山
2002年
徐建
2010年
刘春朝
2003年
陈仕谋
2012年
齐涛
-
王钰
2013年
李志宝
2006年
刘瑞霞
2014年
王丹
2004年
张海涛
2011年
万印华
2004年
韩宁
2014年
许光文
2006年
刘晓星
2012年
胡涛
2009年
韩业君
2013年
苏发兵
-
刘洪涛
2014年
张光晋
-
王毅
2012年
李春山
2009年
罗建泉
2014年
余景开
2009年
李松庚
2009年
韩永生
2011年
资料来源: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姓名获奖年度
李静海
-
刘会洲
1999年
苏志国
1995年
马光辉
-
张锁江
-
杨超
2010年
齐涛
-
葛蔚
2012年
朱庆山
-
王 丹
-
曹宏斌
2014年
张香平
2014年
资料来源:

科研部门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实验室,及过程工程研发中心、生物质研究中心、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过程污染控制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太阳能研究中心、过程工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国家级实验室: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多相複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省部级实验室:离子液体清洁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设施资源

  •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4万册。2000年12月将成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第一个将文献数位化的图书馆。于2002年10月加入了中国科学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图书馆开通了Elsevier、 SpringerLink、 Wiley、ACS、RSC等电子版学术文献资料库。
  • 仪器设备
根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构建了多个分析测试平台,装备了200余台仪器设备,并通过中科院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将100余台通用仪器设备实现了公用共享,主要仪器设备如下表所示:
仪器设备
转盘式活细胞工作站
同步DSC-TGA 热分析仪
全自动表界面张力仪
原子力显微镜
双偏振极化干涉仪(DPI)
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旋转流变仪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
气相色谱仪
细胞分析系统
生物大分子物性测量系统
纳米光镊
静电纺丝仪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粒度仪
快速扫描原子力显微镜(细胞力谱仪)
DSA100 接触角测量仪
雷射扫描定量成像系统
光学膜厚测量仪
高通量高内涵活细胞共聚焦成像系统
冷冻超薄切片机
高效液相色谱
冷冻超薄切片机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静电纺丝仪
DSA100 接触角测量仪
雷射粒度分析仪
快速扫描原子力显微镜(细胞力谱仪)
雷射扫描定量成像系统
雷射共聚焦显微镜
高分辨小动物微型CT
资料来源:

合作交流

2014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参加全国各类产学研合作活动212次,与全国103个地级市、21个育成中心建立长效联络机制;与政企新建平台13个;研究所展开了与各类金融资本机构的合作考察工作,启动项目尽职调查10项。
2014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接待中国国外高校、学术机构及跨国企业代表来所进行学术交流访问约400余人次,举办包括第七届世界颗粒学大会、第十一届循环流化床国际会议、第六届国际湿法冶金会议、中德胶体与界面材料研讨会、2014绿色能源资源国际会议等5项大型国际会议。承办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办公会国际会议,CAS-CSIRO院级交流协定项目2项,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画1项。
2014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申报并获批外籍人才计画:国际杰出学者项目1项,国际访问学者项目5项(含延续资助1项),国际博士后项目2项。推荐瑞典Jan-Christer Janson教授并最终获得2014年度中科院国际合作奖。通过CAS-TWAS绿色技术优秀中心加强与开发中国家合作,举办绿色技术研讨会及培训班,与巴基斯坦Gujrat大学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与美国能源部国家能源实验室合作项目结题验收工作,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签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协定,与联合利华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定,启动离散单元法模拟粉体/颗粒流过程及膜乳化法製备技术等领域合作项目2项;与巴斯夫签订合作协定,开展製药过程液滴聚并和破碎模型化的合作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共建平台(部分)
序号共建机构名称合办机构地点成立年份
1
蛋白质工程分离纯化联合实验室
北京
2005
2
药用植物研发中心
安徽
2006
3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天津钢铁有限公司冶金生态工程联合研发基地
天津
2007
4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浙江佳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共建联合研发基地
浙江萧山
2007
5
重金属二次资源高值化清洁利用联合实验室
辽宁葫芦岛
2008
6
江神化工过程工程套用研究室/中科院过程工程所江苏产业化基地
北京/泰兴
2009
7
绿色化学与生物製药技术联合研发基地
河南
2009
8
中科院佛山产业化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高明新材料专业中心
广东佛山
2009
9
中科院过程工程所扬州太阳能材料研发中心
江苏扬州
2010
10
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学品联合实验室
南宁/北京
2010
11
中科保和堂生物技术开发与套用实验室
广东
2010
12
钒钛资源高效清洁利用与产品工程实验室
河北
2010
13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循环利用联合实验室
广东佛山
2010
14
汽爆套用技术研发中心
上海
2010
15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广东纳米材料工程中心
广东佛山
2010
16
油田生物工程联合实验室
陕西、北京
2010
17
生物炼製科技研发中心
广东韶关
2011
18
储能技术联合实验室
辽宁瀋阳
2011
19
宏达-过程所新材料联合研发实验室
江苏扬中
2011
20
资源材料联合研发中心
内蒙/北京
2011
21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鹤壁)能源环境技术研发中心
河南
2011
22
南京市绿色化工过程联合研发中心 暨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
江苏南京
2011
23
新能源材料研究与套用中心
江苏南京
2011
24
工业生物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平台建设
四川
2012
25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菏泽成果转化暨产业化示範基地
山东菏泽
2012
26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北京华晨吉光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试验基地
北京
2012
27
储能与余热利用技术联合实验室
北京
2012
28
冶金特种高温涂层技术联合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上海
2012
29
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联合实验室
山西太原
2012
30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沧州渤海新区中科保海水淡化与膜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河北沧州
2012
资料来源: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获奖概况
2014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取得科研成果3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成果鉴定8项。“新型功能化超顺磁性颗粒的製备及在分离技术中的套用”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种利用电石渣浆的湿法烟气脱硫的方法及其装置”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部分国家级获奖
序号获奖人获奖名称和年度
1
叶渚沛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郭慕孙等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2年)
3
郭慕孙等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0年)
4
李静海等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年)
5
李静海等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5年)
6
张锁江等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10年)
7
马光辉等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
8
齐涛等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5年)
9
张香平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
10
曹宏斌等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
资料来源:
  • 论文发表
根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1996年前,中国科学院获国家三大奖排名中过程工程研究所排第17位;专利数目排名前10位;SCI论文排序在全国科研院所中排前30位;EI收录在同类机构中排前15位。
截至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发表的论文中,被SCI收录408篇,EI收录173篇,ISTP收录25篇。
在对单一反胶团体系、混合反胶团体系和亲和反胶团体系萃取分离蛋白质的机理研究中,刘会洲等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24篇被SCI收录,SCI引用57次;对生物介质—微球和微囊的新型製备技术从纳微结构的界面研究中,马光辉等发表论文39篇,其中27篇被SCI收录,主编学术专着2部,撰写英文章节3章;对血液代用品的研究中,苏志国等发表论文59篇,SCI收录46篇;在“秸秆生物量全利用新技术及其秸秆生态工业技术集成”项目中,研究所发表论文18篇,SCI收录17篇,撰写专着3部。
  • 项目承担
根据2013年8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有58项项目获立项资助,获得资助总经费达3641.1万元, 为历史同期最高,相比2012年增长26.2%,立项数和资助总金额呈稳定增长态势。在获批项目中,面上项目2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8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画1项。立项项目共涵盖4个科学部,其中化学科学部39项、工程与材料科学部15项、生命科学部2项和医学科学部3项。立项总数约占研究所立项总数的74.1%,其中化工学科30项、冶金学科8项、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5项。

学术期刊

  • 过程工程学报
《过程工程学报》(原名《化工冶金》)(季刊)是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原化工冶金所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术刊物。《过程工程学报》(原名《化工冶金》)为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过程工程学报》刊登的主要学术论文分别被重要检索刊物和机构收录, 如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分析资料库、美国化学文摘(CA)、工程文摘(EI)、英国Cambridge Scienti- fic Abstracts和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过程工程学报》以过程工程科学为学科基础, 注重学科交叉和过程工程前沿问题,重点刊登材料、化工、生物、能源、冶金、石油、食品、医药、农业、资源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中涉及过程工程共性问题的原始创新论文,主要涉及物质转化过程中的流动、传递和反应及相互关係以及有关物质转化的独特的工艺、设备、流程和使之工业化的设计、放大和调控的理论和方法等领域的稿件。
  • 颗粒学报(PARTICUOLOGY)
《颗粒学报》( PARTICUOLOGY)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颗粒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和Elsevier出版集团共同出版的英文版双月刊,正式创刊于2003年4月。原刊名为 China PARTICUOLOGY(中国颗粒学报, CN11-4999/O3 , ISSN1672-2515 ),自2008年起正式更名为 PARTICUOLOGY(颗粒学报,CN11-5671/O3, ISSN1674-2001)。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PARTICUOLOGY是根据英文构词法对“颗粒学”的翻译,其中涵盖了包括数学在内的自然科学中与颗粒有关的所有分支,涉及诸如化工、能源、环境、矿业、农业、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更是当前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高精尖材料科学的基础。PARTICUOLOGY刊登的学术论文已分别被包括SCI-E,EI,CA,CSA,AJ,Scopus,和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分析资料库等多家重要检索刊物和机构收录。
PARTICUOLOGY主要刊登国内外颗粒学领域在研究、工程和套用方面的优秀原始论文,包括颗粒测试与表征、颗粒製备与处理、流态化、气溶胶和超微颗粒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综合评述、研究快报、研究简报和科技快讯等,刊登内容涉及气溶胶科学与技术、固体散料技术、胶体、结晶、沉澱和乳化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模拟与仿真、多相流、纳米颗粒、颗粒特性、生物颗粒技术、食品、涂料、陶瓷、填充材料、矿业、颜料、粘结剂以及催化剂等方面的理论与套用基础研究。
  • 计算机与套用化学
《计算机与套用化学》是化学、化工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主办。该刊重点刊登套用化学,以及套用计算机技术在化学、化工、材料、医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石油化工、能源、冶金、农药、资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安全技术等领域中套用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学术论坛、套用技术、软体介绍、信息交流、书讯、讲座、广告,以及评述性综述文章。《计算机与套用化学》刊登的学术论文已分别被CA,CBST,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重要检索刊物和机构收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 学科概况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也是中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200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1年4月7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以重点实验室为创新平台,整合基本研究单元组成跨室(组)创新团队,以格线化矩阵式的组织模式集成优势,形成合力,突破重大科技难题,产生核心技术和成套工艺流程,通过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过程工程研发中心和工程示範基地推进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包括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4个领域)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共有在学研究生450人,其中硕士生190人,博士生 260人,外国留学生30人,在站博士后48人。每年招收研究生在100名,其中博士占一半。2004年中国科学院首届优秀博士生学位论文评选研究所有博士生入选,2004、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研究所2次获提名。

文化传统

所徽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徽如右图所示:
释义:新的所徽涵盖过程工程研究所英文缩写"IPE",体现化学、物理、生物转化及学科交叉,以"IPE"组成钥匙形状寓意解决过程工业中从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过渡的瓶颈问题,背景由绿到蓝过渡象徵"绿地蓝天",具有发展的无限空间和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所风

敬业 团结 求实 创新
释义:敬业:热爱祖国,乐于奉献,忠于职守,刻苦钻研。
团结:爱所如家,共谋发展,竞争协作,合力攻坚。
求实:实事求是,诚信明理,遵纪守法,坚持正义。
创新: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努力向上,开拓进取。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所长
张锁江
党委书记、副所长
陈运法
副所长
齐涛、朱庆山
党委副书记、副所长
李猛力
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
姓名任期备注
叶渚沛
1958年10月-1971年
康子文
1972年10月-1974年2月
领导小组负责人
钟贵福
1974年2月-1976年
领导小组负责人
郭慕孙(代)
1978年10月-1980年10月
所负责人
郭慕孙
1980年10月-1986年6月
许志宏
1986年6月-1991年3月
谢裕生
1991年3月-1999年10月
李静海
1999年19月-2004年5月
刘会州
2004年5月-2008年1月
张锁江
2008年1月-2013年3月
2010年7月前为常务副所长
张锁江
2013年3月-至今
资料来源: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