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019-10-25 08:12:04) 百科综合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于1997年,2008年进入院级重点实验室序列。湿地科学是研究所长期研究形成的优势领域和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围绕湿地生态学、湿地水文学、沼泽学、泥炭地学开展原始性科学创新,突出湿地关键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生态系统演变与环境效应、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与生态保育、湿地水土最佳化调控与高效利用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我国生态保护、环境建设与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与相关的关键技术支撑。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研究等方面,均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国湿地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培养了多名专门人才,为湿地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粮食安全与水安全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建立时间:1997年
  • 机构管理: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行政隶属:中国科学院
  • 机构特点: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总体定位

面向湿地科学的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以湿地系统形成、演化的关键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研究为核心,开展湿地生态过程与功能、湿地修复与管理、湿地环境变化区域效应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揭示湿地複合生态系统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係。

目标

针对我国湿地具有水陆过渡性、类型多样性、过程複杂性和人类活动强干扰等特点,加强湿地形成演化及生态过程的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发展湿地水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相关理论,建立和完善我国湿地科学理论体系,为国家湿地保护、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低湿农田治理技术体系。引领我国湿地科学创新和科技进步,将实验室建成国家湿地科学创新基地,国家湿地管理决策谘询智库、湿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中心和湿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研究方向

  • 1)湿地系统关键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以湿地水陆相互作用过程为主线,通过长期定位监测与实验研究,揭示湿地形成、发育和演化规律;明确湿地水循环规律及水文生态过程与作用机理;研究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扰动下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物多样性变化和生态适应性特徵,揭示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生态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与回响机理;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服务功能的关係。
  • 2)湿地修复与湿地管理
研究多因子协同作用下湿地退化的过程与机制;研究食物网与功能群在湿地修复中的作用及湿地修复过程中的主要生态功能变化;提出退化湿地修复的理论及不同类型退化湿地修复的途径与关键技术,建立退化湿地修复过程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湿地系统减缓和应对全球变化的对策及适应途径;进行流域湿地修复的多情景分析研究,提出以流域生态安全为目标的湿地最佳化管理模式。
  • 3)湿地环境变化区域效应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综合RS/GIS、模型模拟和同位素示蹤等技术,高精度的研究湿地环境变化的区域环境效应及未来趋势,提出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示範研究,探讨珍稀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环境友好型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及绿色产业模式,湿地开垦后农田的水土调控与增粮技术、盐硷化湿地综合治理技术;天然湿地保护与高效利用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

主要仪器设备

现有稳定同位素质谱仪(MAT253)、电感耦合电浆发射光谱仪(ICP-AES)、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QP-5050A、Agilent 5975T)、气相色谱仪(GC-2010、Agilent 6890、Agilent 7820)、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600E)、原子吸收光谱仪(GBC-906A)、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SKALAR SAN++)、高性能计算平台系统(Dawning Inc., China)及大气环境线上监测系统等主要仪器设备。

平台介绍

东北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路以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为核心站,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兴安岭森林湿地生态观测研究站(寒温带)、中国科学院兴凯湖湿地生态观测研究站(中温带)、中国科学院盘锦滨海湿地生态观测研究站(暖温带),形成了覆盖东北地区主要温度带和湿地类型的野外长期定位观测网路。该平台以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开展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要素和主要生态过程长期定位观测,为沼泽湿地生态过程、区域沼泽湿地资源保护、区域生态与环境安全管理等研究提供科学支撑平台。

人才培养

5年内已培养博士生71人,硕士生33人,其中7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院长奖优秀奖和朱李月华奖学金等。在读博士生35人,硕士生32人。

合作交流

重点实验室共派遣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数十人次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纽西兰等国访问或留学,30多人次参加境外国际学术会议,邀请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荷兰、丹麦等国外专家30多人次来华合作;主办国内大中型学术会议6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50多人次来实验室交流合作。2011年4月,我所湿地代表团应邀访问了美国国家湿地中心、南佛罗里达水资源管理局及美国大气海洋局等单位,深入探讨了加强湿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联合考察、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等交流与合作方面问题,与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签署了合作协定。

机构管理

现任领导

主 任: 吕宪国 研究员
副主任: 宋长春 研究员、王国平 研究员
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兴土 院士

人员组成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63人,平均年龄35.6岁,35岁以下占66.7%。包括研究员18人,副研究员18人,高级工程师1人,助理研究员25人和研究实习员1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占87.3%。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2人。

研究团队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
湿地与全球变化学科组
湿地恢复与湿地农业学科组
水文与水资源学科组
环境生态学科组
水环境污染与防治学科组
区域大气环境学科组
土壤生物修复学科组
湿地生物多样性学科组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