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4月,其前身为昆虫研究所紫胶站。1963年曾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南动物研究所,1970年划归云南省后,改名为云南省动物研究所,1978年重归中国科学院,恢复原所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围绕“一三五”发展规划,确定了立足西南及东南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凝练了“重大疾病灵长类新型动物模型创製与新药研究”、“基因组进化的理论突破”、“家养动物及其野生近缘种基因资源发掘”等三个重点突破方向。
截至2014年底,昆明动物所共有在职职工425人。其中科技人员182人、科技支撑人员19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3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外文名: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CAS
- 成立于:1959年4月
- 专职院士:1人
- 隶属:中国科学院
- 现任所长:姚永刚
- 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
- 硕士点:6个(二级学科)
- 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
-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教场东路32号
历史沿革
时间/名称 | 隶属关係 |
1958年12月-1962年2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1962年2月-1966年5月 中国科学院西南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西南分院 |
1966年5月-1968年12月 中国科学院西南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西南分院 |
1968年12月-1970年3月 中国科学院西南动物研究所革命委员会 | 中国科学院 西南分院 |
1970年3月 云南省动物研究所 | 云南省指定昆明市农水组代管 |
1972年4月-1976年10月 云南省动物研究所 | 云南省文卫组科技办公室领导 |
1976年10月-1978年3月 云南省动物研究所 | 云南省科委 |
1978年3月-1984年4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云南省科委 |
1983年12月-1984年4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1984年4月-1987年7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1987年7月-1992年5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1992年5月-1996年7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1996年7月-2000年10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2000年10月-2005年4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2005年4月-2009年5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2009年5月-2009年8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2009年8月-2012年3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2012年3月-至今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底,昆明动物所共有在职职工425人。其中科技人员182人、科技支撑人员19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3人。共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画(千人计画)入选者5人,“青年千人计画”入选者4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19人(新增2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91人(新增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立明
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亚平
青年千人计画:赵旭东、焦保卫、陈勇彬、罗雄剑
姓名 | 研究方向 | 姓名 | 研究方向 | 姓名 | 研究方向 |
---|---|---|---|---|---|
张亚平 | 分子进化与基因组多样性研究 | 王文 | 基因起源 | 周巨民 | 表观遗传与基因调控 |
郑萍 | 哺乳动物胚胎髮育 | 徐林 | 学习记忆 | 姚永刚 | 疾病机理遗传学与进化医学 |
宿兵 | 比较基因组学 | 施鹏 | 进化与功能基因组学 | 毛炳宇 | 神经系统的发育机制与演化 |
罗雄剑 | 神经精神疾病 | 马占山 | 计算生物与医学生态学 | 赖仞 | 天然药物功能蛋白质组学 |
胡新天 | 非人灵长类感觉、运动及其整合 | 陈勇彬 | 肿瘤信号转导 | 曹毅 | 分子与实验病理学 |
陈策实 | 肿瘤生物学 | 梁斌 | 脂类代谢与疾病 | 焦保卫 | 发育的印迹调控与进化 |
赵旭东 | 肿瘤干细胞生物学 | 李家立 | 表观遗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张亚平 | 王瑞武 | 陈策实 | 施鹏 | 徐林 |
王文 | 宿兵 | 毛炳宇 | 姚永刚 | 赖仞 |
科研部门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共有研究团队34个;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箇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科学家小组、3个联合实验室、1个研究中心、其他研究中心4个、2个野外台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与云南省共建的“动物生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畜禽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科学家小组: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小组、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
联合实验室: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英国东安格里亚大学生态学与环境保护中心、中国科学院-云南省人民政府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
其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命条形码南方中心、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生物多样性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野外台站:无量山黑冠长臂猿监测站、昭通大山包野生动物野外观测站
设施资源
- 设施设备
截至2009年底,研究所科研装备总值已近亿元。昆明生物多样性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承建任务第一阶段建设完成后,该所单台套价值一百万的仪器设备,从原来的八台(套)增加到近三十台(套),大型设备总值增加了近四千万元。在“十一五”期间,该所的科研装备数量得到了大幅增长,大型设备数量也快速增加,常规科研设备基本实现了更新换代。200万以上大型仪器装备总值4000余万元。
BRUKER Tensor-27 傅立叶变换中红外光谱仪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全自动旋光仪 |
圆二色光谱仪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气相色谱仪 |
液相-离子阱色谱质谱联用仪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桿串联质谱联用仪 |
三扇型磁质谱仪 |
高效液相色谱仪 |
X射线单晶衍射仪 |
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 |
膜片钳系统(patch clamp) |
Pipeline pilot-实验科学计算模拟与信息管理系统 |
数据统计模拟整合系统 |
综合医药信息系统 |
超速离心机 Optima L-100XP |
大容量高速冷冻离心机 Avanti J-26XP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ND1000 |
药物分子构效分析模拟系统 |
-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11月29 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图书馆计算机与国内外网路互通,具有多种途径可直接在网路上检索中国国内外多个大型文摘资料库,并提供科技 文献查询、複製、全文传递、定题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同时拥有中外文科技图书4万册,中外文科技期刊1777种20万册,购买了多个国内外全文资料库。
合作交流
院地合作
2014年3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干细胞与该所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沈沁教授应肿瘤生物学实验室陈策实研究员邀请,到所做学术交流。
2013年4月21日至26日,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生部组织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的相关专家一行分赴湖南省中南大学、湖南师範大学,重庆市西南大学、重庆师範大学访问。
2012年11月9日,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到昆明动物博物馆交流访问。
同时,该所是云南省动物学会、云南省昆虫学会、云南省细胞与生物学会、云南省免疫学会的挂靠单位。国际合作
截至2014年,昆明动物所共有45批54人次前往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合作。接待中国国外来访学者52批103人次。新争取国际合作项目8项,主办了3个国际研讨会并承办了“第七届中德前沿科学研讨会”。在“国际两栖爬行类生命条形码计画(Cold Code)”、院“中非中心”以及推进东南亚合作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科研任务承担
2014年,昆明动物所共有在研项目455项(包括新增项目106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973)项目2项、主持课题11项(新增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3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5项,NSFC-云南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6项(新增1项),优秀实验室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画8项(新增1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5项(新增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面上项目65项(新增10项),青年项目37项(新增12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新增1项)、项目3项(新增2项)、课题11项(新增8项),院前沿科学重大突破择优支持3项(新增3项,其中项目1项,课题2项),院重点部署项目5项(新增2项),院科技服务网路计画(STS计画)1项(新增1项),院长基金特别支持项目1项(新增1项),院科普项目3项(新增2项),院地合作项目1项(新增1项),仪器设备功能开发技术创新项目1项,院信息化专项1项(新增1项)。
- 科研获奖情况
2014年,该所发表论文319篇,其中SCI论文246篇,影响因子大于9的24篇,影响因子5至9的37篇。“基因组多样性与亚洲人群的演化”获国家自然二等奖1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遗传易感分析”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群体慢性气道疾病的遗传机理和药物反应研究与套用”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申请专利21项,获授权24项;出版专着2部。
获奖展示(部):
获奖年度 | 获奖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2012 | 年轻新基因起源和遗传进化的机制研究 | 王文,杨爽,周琦,蔡晶,李昕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2 |
2011 | 滇池金线䰾的人工驯养繁殖研究 | 杨君兴、潘晓赋、李再云、陈小勇、崔桂华、张汝斌 |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 3 |
2011 | 生物医学实验动物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的研究 | 司维,季维智李亚辉(云南农业大学) | 云南省自然科学奖 | 3 |
2010 | 真兽类若干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张亚平 于黎 罗静 | 云南省自然科学奖 | 1 |
2010 | 新基因起源和遗传进化的机制研究 | 王文 杨爽 周琦 张越 赵若苹 俞海菁 蔡晶 | 云南省自然科学奖 | 1 |
2010 | 云南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区系及其适应性进化 | 杨大同、饶定齐、刘万兆、利思敏、吕顺清 | 云南省自然科学奖 | 2 |
2010 | 灵长目几个类群代表物种的染色体涂色研究 | 佴文惠、杨凤堂、王金焕 | 云南省自然科学奖 | 3 |
2009 | 吸毒人员瞳孔快速检测鉴定仪 | 马原野,杨明鹤,高运弘,曾涛,黄亚坤,万涛,施云涛 |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 3 |
2009 | 吸血蜱与其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 赖仞,杨海龙,梁建国,张克云,李建许,李东升 | 云南省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 | 2 |
2008 | 抗HIV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建立及其套用 | 郑永唐 杨柳萌 王睿睿 张高红 王云华 欧阳东云 王媛媛 | 云南省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类) | 1 |
2008 | 云南省HIV毒种库建设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郑永唐 | 云南省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类) | 3 |
2008 | 灵长类核移植与干细胞的研究 | 季维智 牛昱宇 杨世华 李天晴 王淑芬 和协超 唐向辉 谢云华 陈永昌 纪少珲 | 云南省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 | 2 |
2008 | 两栖动物活性多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 赖仞 张云 李建许 张亚平 郑永唐 徐学清 杨海龙 李文辉 | 云南省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 | 1 |
2007 | Y染色体多态性慾东亚人群的起源、迁徙和遗传结构的研究 | 宿兵(2)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2 |
2007 | 牛、羊胚胎工程产业化技术体系研发及套用 | 苏雷 季维智 文际坤 赵家明 马晓宁 和协超 和占星 王姝瑭 王鹏武 徐松 杨玉梅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 | 2 |
2007 | 中国人群氧化抑制物遗传多态性与COPD关係研究 | 张亚平 孙昌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 | 3 |
2007 | 基于少数民族DNA库的疾病基因及人群起源的分子遗传研究 | 宿兵(3) | 云南省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 | 1 |
2006 | 尖吻蝮蛇毒凝血酶的临床前基础研究 | 肖昌华 李建云 杨连玺 何丽芬 杨怀林 杨建珍 冉永禄、 叶文娟等。 | 云南省科技成果奖(技术发明类) | 3 |
2006 | 鱇鱼良白鱼的人工驯养繁殖研究 | 杨君兴 顾和生 陈银瑞 李跃先 李再云 周 能 刘明昌 刘吉祥 刘元增 | 云南省科技成果奖(技术发明类) | 3 |
学术期刊
《动物学研究》创刊于1980 年,是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动物学类学报级双月刊。以报导国内外动物学主要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入选“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2014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该刊2000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 2001 年被新闻出版总署选入中国期刊方阵;2006年在云南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云南省第二届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获得了最高奖励——优秀期刊奖。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一直被列为动物学类核心期刊;在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7)》中,本刊影响因子为0.809,5年影响因子0.938,他引总引比0.94,h指数11 。先后被Biological Abstracts(《生物学文摘》)、Zoological Record(《动物学记录》、Chemical Abstracts(《化学文摘》)、Abstracts of Entomology(《昆虫学文摘》)、PЖ(俄罗斯《文摘杂誌》)以及《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技论文引文资料库》、《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等中国国内外有影响的文摘检索类机构所收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研究所凝练了“重大疾病灵长类新型动物模型创製与新药研究”、“基因组进化的理论突破”、“家养动物及其野生近缘种基因资源发掘”等三个重点学科突破方向。
昆明动物所是198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设有4个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6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
博士点(二级学科):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
硕士点(二级学科):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
教学建设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研究生先后获2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0篇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6人次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00多名研究生获院级各类奖励。新获国际人才交流项目4项,3名留学生获中国科学院——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奖学金。
在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简称“院优博”)评审工作中:昆明动物研究所李明的博士学位论文“精神疾病的遗传学分析与功能研究”和姜雨的博士学位论文“酵母、眼镜蛇和绵羊的基因组与转录组分析”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在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评审中: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沈永义、张国捷、蔡晶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研究生毕业主要去向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国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大多成为科研、教学骨干。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所徽

1、该研究所所徽整体以绿色为主,代表其尊敬自然,爱护环境的的科学态度。
2、所徽外圈分别由研究所的中英文名组成,内圈为一个猴子的图像,一方面表现其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另一方面,表现出其研究的方向主要在动物领域。
优良传统
中国科学院院风: 唯实、求真、协力、创新
中国科学院优良传统:科学、民主、爱国、奉献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所长:姚永刚
党委书记、副所长、纪委书记:沈华
副所长:黄京飞
副所长:赖仞
历任领导
第一任所长 | 第二任所长 | 第三任所长 | 第四任所长 | 第五任所长 |
刘崇乐 | 潘清华 | -施立明 | 季维智 | 张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