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潜在蒸散指数亦称尺指数。在给定时间内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的比值,用以表征气候条件、土壤水分条件和灌排需求等的指标,也是乾湿气候带划分的依据。
参考蒸散量亦称可能蒸散量、蒸散势、最大可能蒸散量或潜在蒸散量。平坦地面被矮秆绿色作物(通常为青草)全部遮蔽,土壤充分湿润情况下的蒸散量。蒸散量受三方面的因素制约:①大气的乾燥程度、辐射条件及风力大小所综合决定的蒸发势。②土壤湿润程度和导水能力所决定的土壤供水状况。③植被状况,包括植物水分输导组织、叶片气孔数量与大小以及群体结构对湍流交换係数的影响等。因此实际蒸散量是蒸散势、土壤含水量及植被覆盖状况的函式。测定蒸散量有六种方法:①仪器测定法。套用蒸散计(内装生长着植物的柱状土样仪器或实测种植作物整段土体的蒸散量)定期测定土壤水分损失量。②经验公式法。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蒸散量与各种气候要素的相关关係,建立计算蒸散量的经验方程。③水分平衡法。在地下水较深,在根分布层无水分补给的情况下,通过定期测定降雨量和土壤水分含量确定蒸散量。④湍流交换法。通过测定近地面层的水汽梯度和湍流係数以计算水分的垂直通量,从而确定蒸散量。⑤热量平衡法。通过测定地表热量收支的各分量以确定消耗于蒸散的热量。⑥综合法。综合套用热量平衡方程和湍流交换方程计算可能蒸散量,再用可能蒸散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及植被状况参数建立函式关係,计算实际蒸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