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叫蒸腾。指土壤中的水分经由植物体蒸发到大气中去的现象,是物理作用与生理作用的综合过程。物理作用是指蒸发麵的液体扩散过程,生理作用是指植物根系吸水、体内输水和叶面气孔开放等过程。植物散发主要随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而异,在充分供应需水量的情况下,与光照、气温、湿度、风速等有密切关係。应以大面积长时间观测为依据。
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複杂的生理过程。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成长植物的蒸腾部位主要在叶片。叶片蒸腾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角质层的蒸腾,叫做角质蒸腾;二是通过气孔的蒸腾,叫做气孔蒸腾,气孔蒸腾是植物蒸腾作用的最主要方式。植物蒸腾丢失的水量是很大的。据估计1株玉米从出苗到收穫需消耗四、五百斤水。自养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必须和周围环境发生气体交换。因此,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不可避免地要顺着水势梯度丢失,这是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的必然结果。适当地抑制蒸腾作用,不仅可减少水分消耗,而且对植物生长也有利。在高湿度条件下,植物生长比较茂盛。蔬菜等作物生产中,採用喷灌可提高空气湿度,减少蒸腾,一般比土壤灌溉可增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植物蒸发
- 别称:蒸腾
- 套用学科:生物学
- 适用领域範围:植物
蒸腾作用
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一个主要动力,特别是高大的植物,假如没有蒸腾作用,由蒸腾拉力引起的吸水过程便不能产生,植株较高部分也无法获得水分。
由于矿质盐类要溶于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在体内运转,既然蒸腾作用是对水分吸收和流动的动力,那幺,矿物质也随水分的吸收和流动而被吸入和分布到植物体各部分中去。植物对有机物的吸收和有机物在体内转运也是如此。所以,蒸腾作用对吸收矿物质和有机物,以及这两类物质在植物体内运输都是有帮助的。
蒸腾功能
能够降低叶片的温度。太阳光照射到叶片上时,大部分能量转变为热能,如果叶子没有降温的本领,叶温过高,叶片会被灼伤。而在蒸腾过程中,水变为水蒸气时需要吸收热能(1g水变成水蒸气需要能量,在20℃时是2444.9J,30℃时是2430.2J),因此,蒸腾能够降低叶片的温度。
植物叶片的气孔蒸腾示意图

植物蒸腾的器官主要是叶片气孔,其蒸腾过程如图所示,首先水分从叶肉细胞中汽化进入胞间隙,再扩散到叶室,最后通过气孔向大气中输送。在叶片内部,水汽是饱和的,所以水汽的蒸腾主要决定于气孔的开张度(气孔阻抗)以及大气中水汽压和大气中水汽输送阻抗。可以用类似于欧姆定律来描述叶片气孔蒸腾的速率:叶室水汽压与空气中水汽压差为电动势,气孔阻抗和大气阻抗为电阻,则气孔蒸腾速度为电流。
蒸腾係数
前面提及,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都用于其蒸腾消耗,描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用蒸腾係数(K)表示。所谓蒸腾係数指的是作物形成单位产量所蒸腾消耗的水量,表达式为:K=单位面积上作物蒸腾耗水量/单位面积上收穫作物乾物质量。
蒸腾係数越大,表示作物需水量越大,水分利用率越低。当然作物的蒸腾係数也并不是一个常数,在不同的环境下(如潮湿或乾燥),其数值是有一定差异的。一般来说C4作物较C3作物蒸腾係数要小,如玉米约为360,而水稻约710。假如栽培水稻亩产1 t,按照其蒸腾係数计算,其需要蒸腾的水量为:1×710/666.6=1.065(m),由此可见,在水分比较紧张的地区,实现粮田的目标需要在作物品种及栽培措施上努力改进,否则难以实现。
影响因素
影响植物蒸腾的因素很多,有气象条件,也有其本身的因素:如植物种类、叶片厚度、气孔密度、叶面有无蜡质与绒毛、输导组织等,其他还有土壤水分供应、光照强度等。
总之,蒸腾速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小气候条件、植物的形态结构、植物的生理类型。蒸腾速度在一定限度内,随温度的增大而增大,随饱和差的增大而增大,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植物的地面覆盖密度、根密度和深度,气孔的大小及张开程度和乾旱时根系的吸水能力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蒸腾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