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大教育中心于2012年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批准成立,该中心依託华大基因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国际一流的师资力量,招收培养硕博层次的高端人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大教育中心
- 学校类型:综合
-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深圳市
- 学校地址:深圳市盐田区北山工业区11栋7楼
- 学校代码:80095
办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大教育中心培养採用中国科学院大学“两段式”模式,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先在北京教学园区进行为期半年的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的集中学习,后两年半在华大教育中心开展科研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大教育中心于2012年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批准成立,该中心依託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国际一流的师资力量,招收培养硕博层次的高端人才。 华大基因成立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社会民生需求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以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全面贯穿研究为大方向,搭建了系统的核酸研究平台、蛋白研究平台、生物信息平台、动物克隆平台、农业分子辅助育种平台等,研究内容涵盖了人体健康、动植物、微生物等多个研究领域,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画(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画(10%)、水稻基因组计画、家蚕基因组计画、SARS病毒与诊断试剂盒研究、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计画、德国新型大肠桿菌研究、千人基因组计画、人肠道微生物元基因组研究等多项国际领先的基因组科研工作,在Nature、Science、Cell、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国际顶尖学术杂誌上发表论文总计89篇。 在大科学和大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华大基因致力于探索特色鲜明的生物领域尖端人才培养之路,倡导在项目中学习,在创造中成长。自成立以来,通过科研项目实践,与哥本哈根大学、奥尔胡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共260余名。 近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杂誌上发表科研论文总计57篇,申报专利437项,软体着作权88项。通过实战,多名学生已成长为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或自主科研项目负责人,在中国乃至全球基因组科学和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中心拥有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生物工程三个硕士培养专业,并已招收两届硕士研究生。2014年计画在以上专业和领域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5名(学术型22名、专业型3名),招生计画的50%用于接收推荐免试生,最终以教育部批准招收名额为準,热忱欢迎广大优秀学子报考!
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于1999年9月9日为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画(1%)而成立。十余年来华大基因坚持“以社会民生需求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画(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画(10%)、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计画(100%)、水稻基因组计画、家蚕基因组计画、SARS病毒与诊断试剂盒研究、德国新型大肠桿菌研究、千人基因组计画、人肠道微生物元基因组研究等多项国际领先的基因组科研工作,截至2013年5月17日,总计发表论文566篇,SCI收录523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342篇;nature及子刊杂誌81篇,science及其子刊16篇,Cell系列5篇,New Engl J Med 2篇,CNNS文章总计104篇,以一作或者通讯作者在以上四种杂誌上共发表69篇。
华大基因学院
作为华大基因的子品牌之一,在大科学和大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华大基因学院定位于创办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特色学院,探索特色鲜明的生物领域尖端人才培养之路,倡导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创造中成长。和包括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内的1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教育合作关係,採用“2.5+1.5+X”或“3+1+X”的模式开展本、硕博联合培养,同时还与香港中文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奥胡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硕、博联合培养计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自联合培养开展以来(2005年至今),华大基因学院已培养博士100余人次,硕士140余人次,本科创新班160余人次。华大基因学院与其他院校联合培养的学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以CNNS为代表)发表文章共48篇,其中第一作者32篇;联合培养研究生以BGI为署名单位发表的文章总计265篇,其中第一作者占152篇。以本科创新班为例,已在CNNS系列杂誌上参与发表科研文章达26篇其中8篇为第一/并列第一作者。华大基因学院的学生共参加发明专利44项,共参与开发软体着作权45项。华大基因学院创新班学生还在2012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亚洲赛区中斩获金牌。
导师队伍
杨焕明
基本信息:
男,中科院院士、基因组学家。2012年至今,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大基因学院院长,主持完成的 “人类基因组计画—中国卷”使中国成为这一被称为“二十世纪登月计画”的宏伟项目的成员国,得到了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讚扬。杨焕明教授及其团队(“华大基因”)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以及家猪、家鸡、家蚕基因组等重大项目使我国的基因组研究得以跻身于世界前沿。发表论文共162篇,其中被EI/SCI/ISTP/SSCI检索110篇,出版专着(译着等)共15部,申请专利 87项,目前承担的项目共5项,其中国家级2项,部(省)级 3 项,分别是与重要疾病相关的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肝癌样本库及相关信息共享资料库的建设与维护、中丹乳腺癌中心延伸项目—基于分子标记的转移性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国际肿瘤基因组创新研究团队建设、广东省首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配套资助—国际肿瘤基因组创新研究团队建设。
汪建
基本信息:
男,1954年4月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2007年4月- 至今为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自1999年以来,一直从事基因组学研究,是1%“国际人类基因组计画”,10%“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画“,“国际千人基因组计画”,“水稻基因组计画”,“家蚕基因组计画”等重大项目的主要发起人。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共127篇,其中被EI/SCI/ISTP/SSCI检索 108篇,获部(省)级 成果奖共3项,承担的部(省)级项目共5项,分别是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和家鸡基因组多态性图谱的绘製、炎黄计画、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画、人的遗传变异、DNA甲基化及胃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大熊猫基因组研究。
王俊
基本信息: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客座教授。1999年至今,一直从事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搭建了华大基因第一个大规模、高通量生物信息平台。开发了序列组装、比对、注释在内的多个算法及软体,并深入探索了包括基因的複製、转录和调控,进化与多态性,基因型与表型关係以及疾病发生机制等多个方面的课题,在本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曾组织完成“国际千人基因组计画”、人体肠道菌群、古人类、大豆、玉米等多个重要基因组的研究。在专业期刊上共发表102篇论文(IF共1234.7),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47篇;以华大基因为主体的论文35篇,总引2350次(截止到2010年底)。在Science和Nature系列杂誌上发表26篇,其中通讯或第一作者18篇,总引2214次。
李松岗
基本信息:
男,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监事会主席,科学技术体系高级顾问。2002年出版的学术专着《实用生物统计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方向,参加了水稻,家蚕,家鸡等基因组的测序分析工作,在序列组装,数据分析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发表论文共33篇,其中被EI/SCI/ISTP/SSCI检索26篇,获部(省)级奖1项。目前承担的项目共4项,其中国家级2项,分别是组建基因组重点实验室、“发育与生殖重要哺乳动物模型的建立”课题—小型猪基因组学研究、猪基因组学研究、基于分子标记的转移性乳腺癌个体化治疗。
张秀清
基本信息:
女,1990年于厦门大学海洋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于北京师範大学生物学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1998年期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遗传学助理研究员。2002年于丹麦Aarhus大学人类遗传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华大基因研究院副总裁。多年来从事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与组装、基因鉴定与定位分析以及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建立了“外显子捕获(exon trapping)等定位克隆技术”,并克隆到定位于5p13的人类NUP155基因全长cDNA与全基因,为人类基因组计画“1%项目”和“水稻全基因组测序项目”主要参加者之一,一直从事人类染色体疾病的基因组重排研究。参与水稻全基因组oligo晶片设计和高密度晶片的製作。成功研製了解析度为1Mb人类全基因组BAC晶片,正套用于乳腺癌和结肠癌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承担过国家863、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张耕耘
基本信息:
男,2009年7月加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并组建了农业基因组平台。曾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农业部“948”等多个大型科研项目,目前正在主持的项目包括2010年农业部948项目(编号:2010-Z31)。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申请国内外专利八项。目前承担的项目共6项,其中国家级2项,部(省)级3项,分别是穀子雄性不育、抗除草剂基因的精确定位、主要农作物基因组测序策略的国际合作研究、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基因组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广东省主要粮食作物核心资源开发套用及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建设、深圳市作物分子聚合育种工程实验室建设。
杜玉涛
基本信息:
女,1999年起,先后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画(1%)中国部分的测序工作,中国人群单核甘酸多态性 (SNP) 研究,使用晶片技术绘製蝗虫及水稻表达图谱的研究。负责建立国内首家“手工克隆”实验平台,用以进行优质品种的快速繁殖,并藉助转基因技术生产转基因克隆动物作为疾病模型。曾获“深圳市2008年人才驿站双百计画人员”、“广东省地方级领军人才”和“盐田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截止目前,在国际胚胎学领域的知名杂誌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总影响因子12.345,拥有技术专利3项,并担当“Cryoletter”、“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theriogenology”等杂誌的审稿人。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发育与生殖重要哺乳动物模型的建立、手工克隆技术产业化推广项目、超小型迷你猪转基因项目研究、手工克隆优质猪种保种技术研究。
石琼
基本信息:
男,博士、研究员,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海洋平台负责人,深圳市海洋生物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深圳华大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肇庆学院客座教授,国家海洋863项目谘询专家组成员,广东省和深圳市科技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分子与比较内分泌学、海洋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专着2部、参编1部,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1项,长期担任国际学术杂誌General and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的特邀审稿人。
湖北大学学士(1991),中山大学硕士(1994)和博士(1997)。曾先后工作于北京师範大学(博士后、副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访问研究员)、马里兰大学(研究职员)和OriGene Technologies Inc.(科学家),2011年5月全职回国。
目前正在组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海洋平台、深圳市海洋生物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共建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基因库海洋基因分库和深圳华大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筹建华大国际海洋研究中心、武汉鱼类基因组中心和青岛海洋研究中心。已初步形成水产养殖与分子育种、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工程3个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海洋生物基因组学(科研)、水产基因组学(食品与产业化)、海洋药物(药品)和海洋生物材料(新材料与环保)等领域的工作。
主持有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项目1项(500万元),参与国家农业863计画1项(子课题负责人,88万元)和广东省科技计画1项(8万元),即将获得国家海洋公益专项1项(子课题负责人,120万元)、深圳市生物产业发展专项2项(主持和参加各1项,100余万元)、国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2项(主持和参加各1项,1000多万元)。正在合作开展诸如石斑鱼优质新品种的分子选育与工厂化养殖示範、两栖弹涂鱼的功能基因组学研发与生态保护套用、海马的药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规模化养殖、基因组学支撑的新型芋螺毒素研发、放射性废水净化用生物材料的人工仿製等科研课题。
杨玲
基本信息:
女,医学博士,1990年至1995年就读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1995年至1997年于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工作;1997年至2002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硕博连读,并获医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就职华大基因。“非典”时期任SARS检测中心主管,组织了多项科研与诊断试剂研发合作,并承担了两次北京市非典疑诊患者的排查工作。任临床诊断新技术部主管期间,负责新的临床诊断项目研发和产业化转化,作为主要负责人建立了Array-ELISA临床检测技术平台,为Array-ELISA技术主要发明人之一。发表论文共11篇,其中被EI/SCI/ISTP/SSCI检索5篇,获部(省)级奖2项,目前承担的项目有深圳临床分子诊断工程实验室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关键技术标準研究及套用示範。
祁鸣
基本信息:
浙江大学985计画引进人才,特聘教授,博导;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健康事业部首席专家;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病理与检验系兼职副教授;国际人类基因变异组计画中国区总协调人。祁鸣博士1985年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师从我国着名遗传学家谈家祯和刘祖洞教授. 中美分子生物学吴瑞项目(CUSBEA)第五期,美国匹兹堡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1994-1998年, 祁鸣博士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医学遗传学主任医师专修,师从美国着名遗传学家Peter Byers博士(American J Human Genetics前主编,美国人类遗传学学会主席)和有“医学遗传学之父”美誉的美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Arno Motulsky博士。2006年全球竞聘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与基因组中心顾问,并曾代理其分子医学实验室主任。发表论文共45篇,出版专着(译着等)共5部,获奖成果共5项,其中国家级4 项,部(省)级1项,目前承担的项目有深圳临床分子诊断工程实验室建设。
杨爽
基本信息: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教授,助理院长,2008.4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毕业,多年从事植物分子育种研究,发表论文共15篇,其中被EI/SCI/ISTP/SSCI检索15篇,目前承担的项目共5项,其中国家级项,部(省)级2项,分别是主要农作物基因组测序策略的国际合作研究、广东省农作物核心资源开发套用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深圳能源生物转化微生物基因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深圳作物分子设计聚合育种工程实验室建设、深圳华大基因分子育种中心实验室建设。新基因起源和遗传进化的机制研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发表的Comparative population genomics of maize domestication and improvement 和Genome sequence and analysis of the tuber crop potato分别被Nature和Nature Genetics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