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19-11-04 16:42:50) 百科综合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50年1月,中国科学院将气象、地磁和地震等部分科研机构合併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66年1月,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决定将气象研究室从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出,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已发展成为涵盖大气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大气科学综合研究机构。

大气所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研究在青藏高原、热带太平洋和中国複杂陆面作用下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及其探测方法,以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

截至2014年底,大气所共有在职职工539人。其中科技人员426人、科技支撑人员62人;有在学研究生405人,其中博士生284人、硕士生121人;有在站博士后20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外文名: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成立时间:1928年
  • 现任所长:朱江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祁家豁子华严里40号
  • 专职院士:9人
  • 博士后流动站:2个
  • 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
  • 硕士点:3个(一级学科)

历史沿革

建立背景

大气物理所原址----南京北极阁大气物理所原址----南京北极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开始规模较小,直至1949年,研究人员尚不足3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气象和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工作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由于发展的需要,合併组成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对外称地球物理和气象研究所)。1966年分成四个研究所,于是有了包括整个大气科学各分支的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是中国最早从事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八个研究所之一,也是中国气象事业的雏形。首任所长是竺可桢,他为创办气象研究所和创建中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气象研究所有“全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称,着名的气象科学家赵九章、涂长望、卢沃、叶笃正、顾震潮和陶诗言等,都在气象研究所学习和工作过。赵九章是气象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是中国第一位将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原理引进气象学中的学者。全国解放前夕,他顶住国民党当局胁迫,团结全所同仁坚决拒迁台湾,使气象所留在大陆,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由气象、地磁和地震等部分科研机构合併组建成地球物理研究所,对外称地球物理和气象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Meteorology),成为当时中国科学院13个研究所之一。所属气象研究室由前气象研究所人员组成。赵九章任所长、卫一清任党委书记,分别从美国和瑞典回国投身中国气象事业的叶笃正和顾震潮担任气象研究室的主任。1950年,叶笃正代表赵九章与气象局共同领导筹建了“联合天气预报中心”(顾震潮任主任、陶诗言任副主任)和“联合天气资料中心”(先后有张宝堃 、杨健初(音)任主任、朱岗昆任副主任),建立了中国气象分析预报业务;以后他们又对东亚大气环流、东亚季风气候和寒潮进行了系统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开创大气运动的适应理论和数值天气预报研究;开闢了云雾物理试验及云和降水物理研究;发展了中小尺度动力学和大气探测研究。经过10年的发展,气象研究室的研究队伍和技术力量有所壮大,成为当时中国国内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曲折发展

1966年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决定气象研究室从地球物理所分出,成立大气物理研究所,下设五个研究室:雷电物理研究室,云物理研究室,中小尺度动力学研究室,大尺度大气动力学研究室和低纬度气象研究室。
1972年大气所恢复了党组织的生活。院党组任命张成梅为党委书记。翌年又任命顾震潮为所长。
“文革”动乱的10年间,广大科技人员出于对发展大气科学的责任感,排除干扰,在曲折中前进,使研究所在基本建设、探测仪器研製及科研工作的某些领域仍取得一定进展。如1973年开始建设位于河北省香河县城关的大气综合观测试验站,以后该站成为中国第一个平流层高空气球观测基地。1976年又开始建设325米高的气象观测塔,1979年正式投入使用,为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1975年建成了TQ-6百万次计算机房。
大气所在“文革”期间还承担了10多项军事科研任务,如中国核弹发射的气象保障任务,核污染扩散观测,雷射雷达、雷射测云仪和雷射武器的研製及与高空飞行有关的气象问题研究,战时天气预报等。陶诗言和顾震潮因圆满完成核试验气象保障任务而分别荣立一等功。此外在探测设备的研製方面填补了中国不少空白。1966年研製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雷射雷达,1969年研製成功中国第一台自动卫星云图接收设备,1974年试製成功单点声雷达测温系统,1975年底完成超声风速温度仪的研製任务并做出了样机。与此同时,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进展,如开展了中国大气污染研究,卫星气象研究,青藏高原气象考察等;数值天气预报研究获重大进展;在大气遥感理论研究中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开拓奋进

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大气所有18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奖项目研究内容覆盖大气动力学、云物理学和云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大气污染、卫星气象、大气遥感、高山科学考察和中国暴雨等方面。叶笃正、陶诗言和曾庆存等还获大会先进个人称号。
院所风貌院所风貌
1978年起,大气所恢复了招收研究生制度、职称晋升考核制度等,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此后,叶笃正所长又提出大气所气象和大气物理的发展方向,主持制定出大气所科研发展规划(草案),其中包括战略构想、八年规划和三年计画,为大气所今后10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1984年起,大气所伴随着祖国的脚步进入了蓬蓬勃勃的改革发展时代,经历了科技体制的重大变革。根据改革形势和大气所发展要求以及世界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曾庆存所长主持制定了“大气所办所方针和改革构想”,使全所的职工真正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从1993年开始,为了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气所在洪钟祥所长领导下,制定了大气所结构调整方案和“九五”以及2010年科技发展纲要,积极稳妥地进行了科研结构调整,準确定位,明确目标。1997年大气所成为中国科学院认定试点所。
1997年7月份,王明星所长主持大气所工作,提出12项任期目标,明确提出要在2010年前把大气所建设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大气科学综合研究中心。1999年7月院党组批准大气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方案,在院党组和有关业务局的领导下,大气所从科学目标凝练、组织落实、结构调整、创新运行机制建立、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经费管理使用等各方面有计画、有步骤地全面展开。
2001年8月,新一届所领导班子上任,王会军研究员出任常务副所长,主持工作。与此同时,大气物理所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的工作开始,并将重点开展现代科学研究所的体制建设、文化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园区建设及相关的配套改革,努力把大气物理所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具有现代化运行体制的研究所,为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5年5月,王会军研究员担任大气所所长。2006年,大气所开始全面部署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工作。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底,大气所共有在职职工539人。其中科技人员426人、科技支撑人员6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67人。共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画(千人计画)入选者3人(新增1人),“青年千人计画”入选者2人,“万人计画”入选者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24人(新增1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黄荣辉、吴国雄、李崇银、符淙斌、吕达仁、穆 穆、石广玉、王会军
欧亚科学院院士:赵思雄、洪钟祥
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
陈文
范 可
黄刚
廖宏
刘屹岷
陆日宇
罗德海
穆穆
王斌
王会军
王跃思
王自发
郑循华
周天军
朱江
郄秀书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
冯士德
傅平青
高志球
韩志伟
胡非
贾根锁
李双林
廖宏
凌健
刘骥平
陆高鹏
潘蔚琳
孙继明
王自发
谢正辉
徐星凯
徐永福
严中伟
曾晓东
张凤
张井勇
朱江
郜永祺
千人计画
孙业乐
杨宗良

科研部门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大气所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箇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4个所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另外还设有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和低层大气探测部;在河北香河、兴隆、安徽淮南、吉林通榆设有野外综合观测站;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挂靠在大气所。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
所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路大气分中心

设施资源

  • 设备设施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大气所拥有SGI F4000超级计算机集群伺服器系统、车载X波段全相参都卜勒天气雷达系统、新型人工引雷专用火箭及发控系统研製成功、自控无人机、自主研製的云自动成像系统、自主研製的云自动成像系统、一座用于研究城市大气污染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的高325米的气象观测铁塔以及边界层遥感探测系统和中层大气探测系统等设备。
自控无人机自控无人机
  •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图书馆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图书馆是中国拥有气象、大气物理学等方面图书资料比较齐全的专业化图书馆。大气所建所初期就组建了图书馆,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气象专业文献收藏与文献检索中心。该馆的主要业务範围包括书刊、资料採集、管理、陈列、流通、文献检索等工作。馆内藏书约3.5余万册,期刊115种,其中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刊QJRMS(1881—)、美国气象学会杂誌AMS(1897—)、海洋研究杂誌JMR(1937—)、气象学报(1936—)等一批重要期刊馆藏时间都很长;该馆还藏有大量反映大气科学前沿水平的博士和硕士论文,以及其它技术报告和情报资料等。

合作交流

  • 国际合作
2014年,大气所成功举办21个国际会议、2个海峡两岸会议。与中国国外机构签署合作协定4个,执行国际合作项目31项。全年共执行185项出访任务,312人次出访参加国际会议及合作研究访问;外宾来访270人次。曾庆存院士当选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吴国雄院士当选“未来地球计画”中国国家委员会(CNC-FE)副主席,并获COAA“Honorary Fellows of 2014”;王会军院士当选韩国亚太气候中心(APEC climate center)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并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共有75个国际组织任职,43个国际期刊任职。
  • 院地合作
2014年,大气所与中国气象局围绕高解析度资料同化、数值天气模式、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与北京气象局建立科研业务发展合作关係,大气所观测数据已经连续发给气象局,并且用在了APEC会议期间的气象服务保障中,北京市气象局的RUC系统已经移植入大气所。与安徽省政府、淮南市政府进行沟通协调,以土地权属等核心问题为重点,推动淮南市政府明确将研究院资产权属划归大气所。继续与中国海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师範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中心。此外,大气所还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太平洋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大气环境学委员会、统计气象学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科研任务承担
2014年度,大气所在研科研项目及课题总计525项(新增35项)。主要包括:国家973项目和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画项目8项,973课题和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画项目课题27项;国家863项目1项,其他课题1项;科技支撑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0项(新增79项),其中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製专项2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重点项目7项、重大研究计画重点支持项目5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杰青3项、优青2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项目3项、面上、青年及其它项目195项;主持行业专项17项,其中:公益行业气象专项项目16项、环保部行业专项1项。
主持中科院项目及课题43项,子课题120余项,其中战略性先导专项(A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4个项目、11个课题、41个子课题,战略性先导专项(B类)“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2个项目,5个课题;战略性先导专项(A类)“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1个课题,5个子课题;空间先导专项课题2项;其他方向性项目11项等。承担其它军工、部委及地方委託等课题70余项。
  • 科研获奖情况
2014年度,大气所科研工作稳步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气候预测的若干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项目成果荣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完成人:王会军、范可、孙建奇、姜大膀、高学杰),该项目在气候变异机理和可预测性研究中取得了若干关键进展。“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获2014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大气所排名第3,获奖人:吕达仁,排名第13)。“雷暴及其雷电过程的观测和理论研究”,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大气所排名第2,获奖人:郄秀书,排名第1)“区域电力生态系统最佳化技术与套用研究”获2014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大气所排名第3,获奖人:张美根,排名第6)。“中国酸雨沉降机制、输送态势及调控原理”获2014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大气所排名第5,获奖人:王自发,排名第5)。“降水物理过程及人工催化物理效应研究与套用”获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大气所排名第2,获奖人:雷恆池,排名第2,赵震,排名第5,杨洁帆,排名第7,金玲,排名第8)。“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发生髮展机理研究”获2014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大气所排名第2,获奖人:孙建华,排名第4)。
共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6项;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登记国家着作权局软体着作权12项。
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732篇,其中SCI(E)收录论文505篇,EI收录论文333篇,中国国核心心期刊收录论文335篇,出版论着5部。
  • 创新贡献奖
2006-2013创新贡献奖
序号年度届数名单获奖内容
1
2006
第一届
黄耀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as Influenced by Amendment of Plant Residues with Different C:N Ratios.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36 (2004) 973-981)
2
2006
陆日宇
The 1997/98 El Niño: A Test for Climate Model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1, L12216, doi:10.1029/2004GL019956,2004.)
3
2006
陈文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 Activity in the Northern Winter Trop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and Their Relations to NAM and SS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 108, NO. D24,4797, doi:10.1029/2003JD003834,2003)
4
2007
第二届
高守亭
Surface Rainfall Processes as Simulated in a Cloud-resolving Model.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110,D10202,doi:1029/2004JD005467,2005.
5
2007
夏祥鳌
Aerosol Properties and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ver North China in Spring 2001. Tellus(2005),57B,28-39
6
2007
范可
Antarctic Oscillation and the Dust WeatherFrequency in North Chin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1, L10201, doi:10.1029/2004GL019465,2004
7
2008
第三届
卞建春
2003年12月青藏高原上空出现微型臭氧洞(科学通报, 2006,51(5):606-609)
8
2008
姜大膀
Modeling the middle Pliocene climate with a globa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5, VOL.110, D14107, doi:10.1029/2004 JD005639)
9
2008
邹捍、周立波
喜马拉雅山典型地区强化观测试验
10
2008
王跃思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 and Angstrom exponent of aerosols observed by the Chinese Sun Hazemeter Network from August 2004 to September 2005.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7, VOL.112, D05203, doi:10.1029/2006JD007075
11
2009
第四届
刘屹岷
Impact of Tibetan Orography and Heating on the Summer Flow over Asia(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2007,85(B):1-19.)
12
2009
王自发、李杰、王喜全
Modeling of Regional High Ozone Episode Observed at Two Mountain Sites (Mt. Tai and Huang) in East China (Journal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2006,55: 253-272)
13
2009
贾根锁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undra vegetation response to recent temperature change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6,12:42-55)
14
2009
徐星凯
Effect of vegetations and temperature o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metabolic quotients of temperate volcanic forest soils(Geoderma, 2006, 136:310-319)
15
2010
第五届
王革丽
The pacemaker of major climate shift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9,VOL.36,L07708)
16
2010
周天军
Ocean Forcing to Changes in Global Monsoo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Recent Half-Century(Journal of Climate,2008,VOL21:3833-3852)
17
2010
鞠丽霞
Simulation of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climate over East Asia with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nested in 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007,248:376-390)
18
2010
程雪玲
大气边界层强风阵性和相干结构(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12(3):227-243)
19
2011
第六届
韩志伟
Regional modeling of organic aerosols over China in summertim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08,Vol. 113, D11202, doi:10.1029/2007JD009436)
20
2011
段安民
Weakening Trend in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Recent Decades. Part I: Observations (Journal of Climate, 2008,Vol.21,3149-3164)
21
2011
王林
Interdecadal modulation of PDO on the impact of ENSO o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8,Vol.35,L20702,doi:10.1029/2008 GL035287)
22
2011
段民征
A Polarized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Based on Successive Order of Scatteri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0, Vol. 27, No. 4, 891-900)
23
2012
第七届
包庆
Roles of Anomalous Tibetan Plateau Warming on the Severe 2008 Winter Storm in Central-Southern China(MONTHLY WEATHER REVIEW,2010,Vol.138(6):2375-2384)
24
2012
黄刚
Strengthening of Tropical Indian Ocean Teleconnection to the Northwest Pacific since the Mid-1970s: An Atmospheric GCM Study (JOURNAL OF CLIMATE, 2010,Vol.23(19): 5294-5304)
25
2012
郄秀书
Simultaneously measured current, luminosity, and electric field pulses in a rocket-triggered lightning flash(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2011,Vol:116 D10102)
26
2012
吴波
Seasonally Evolving Dominan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Modes of East Asian Climate(JOURNAL OF CLIMATE,2009,Vol:22(11):2992-3005)
27
2013
第八届
陈光华
Different impacts of two kinds of Pacific Ocean warming on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0, 37, L01803
28
2013
李芳
A process-based fire parameterization of intermediate complexity in a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 (Biogeosciences, 2012, 9, 2761-2780]
29
2013
严中伟
Effects of site change and urbanisation in the Beijing temperature series 1977-200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10, 30 (8):1226-1234)
30
2013
祝亚丽
Recent changes i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pattern in East China and the background circulation(CLIMATE DYNAMICS, 2011, 36 (7-8):1463-1473)
资料来源:

学术期刊

  • 大气科学进展
《大气科学进展》是由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英文全名为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于1984年创办。期刊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大气和海洋的动力学研究、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进展。该期刊1999年起被SCI-E收录,自2009年起被SCI引文收录,2013年影响因子为1.459,为当年亚洲气象类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
《大气科学进展》《大气科学进展》
  • 《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
《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主要报导有关大气科学和物理海洋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进展,为CSCD、CNKI和万方资料库收录。
  • 《大气科学》
《大气科学》是中国大气科学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中文期刊之一,主要报导大气科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刊登动力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数值天气预报、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和套用气象学等各主要分支学科的中国国内外最新创造性论文和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
《大气科学》《大气科学》
获奖及被引情况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曾多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奖,2001年入围中国期刊方阵。被中国科技论 文与引文资料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网路出版总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维普)、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发获取平台、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EES)等收录。2008年、2011年分别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单,2002~2013年共8次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影响因子
根据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大气科学》2005年影响因子为0.874。
根据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大气科学》2006年影响因子为1.160。
根据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大气科学》2007年影响因子为1.634。
根据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大气科学》2008年影响因子为2.112。
根据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大气科学》2009年影响因子为1.572。
根据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大气科学》2010年影响因子为1.539。
根据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大气科学》2011年影响因子为1.376。
根据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大气科学》2012年影响因子为1.454。
  • 《气候与环境研究》
《气候与环境研究》是气候与环境领域的中文学术刊物,刊登的稿件主要有:反映气候与环境领域代表中国科研水平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术论文、短论和研究简报,有关国内外气候与环境领域新动向、新问题的综合评述,有关学术会议的报导,书刊评介等。
影响因子
根据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影响因子为0.807。
根据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年影响因子为0.755。
根据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年影响因子为0.822。
根据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影响因子为0.870。
根据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年影响因子为0.728。
根据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年影响因子为1.128。
根据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影响因子为0.721。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 学科方向
五个重点学科领域:
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目标以及国际大气科学发展前沿,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为以下五个方面:
(1)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和气候预测理论研究;
(2)大气化学、大气环境变化及其预测理论研究;
(3)圈层间耦合和气候动力学研究;
(4)中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气候环境遥感理论研究研究;
(5)强天气过程的物理、动力与可预报性理论研究。
七个学科领域发展重点:
(1)地球系统动力学模式研製和数值模拟研究;
(2)季风系统动力学及气象环境灾害的预测理论和方法;
(3)区域环境耦合理论及其重大套用研究;
(4)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5)大气环境和大气化学研究;
(6)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理论和技术研究;
(7)云降水物理和强风暴的关键理论和技术研究。
  • 学科概况
大气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设有一级学科大气科学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点和工程硕士培养点,2012年新设“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达到2个(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

教学建设

1978—1998年间该所共招收博士生228名,硕士生334名。已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有93名,硕士生264名。1985年大气所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1987—1998年间共接收41名博士后流动人员。大气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大气科学领域的高级优秀科技人才。1996年被评为科学院首批十个重点博士生培养基地之一。
截至2014年底,该所共有在学研究生405人,其中博士生284人、硕士生121人;有在站博士后20人。
2004-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作者论文题目获奖年度指导教师
姜大膀
末次盛冰期气候模拟与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2004
王会军
段晚锁
非线性最佳化方法在ENSO可预报性研究中的套用
2005
穆穆
范可
南半球大气环流与东亚春季气候及沙尘的关係研究
2006
王会军
符伟伟
一个高解析度热带太平洋模式及其与全球大气模式的耦合研究
2007
王会军、周广庆
郑飞
ENSO集合预报研究
2008
朱江
胡波
中国紫外与光合有效辐射的联网观测及其时空分布特徵研究
2008
王明星
王林
东亚大槽变异及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关係
2009
陈文
吴波
印度洋-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2010
周天军
姚志生
农田、草原生态系统N2O和NO排放—管理措施影响与土地类型间的差异
2011
郑循华
资料来源: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所徽
标誌主体是代表地球的圆形,中间的“IAP”字母组合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英文缩写(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同时也代表“创新(innovation)、协作(association)、进步(progress)”,喻义深刻。“IAP”字母组合呈三角形的形状,象徵了研究所积极向上、开拓创新、不断进步的发展方向。左下方的交叉曲线代表了地球,右下方的曲线代表海洋,与上方的代表云的曲线一起,体现了大气圈、水圈和地表相互作用这一大气科学研究的特点,涵盖了大气科学的研究领域。外圈中文文字和英文字母的结合体现大气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所徽所徽

优良传统

中国科学院优良传统:科学、民主、爱国、奉献
中国科学院院风: 唯实、求真、协力、创新
大气物理所所风: 顾大局、抓创新、讲团结、倡互爱、戒浮躁、行求实、承传统、创辉煌
大气物理所科研作风:力行"八戒",即戒骄、戒燥、戒浮、戒馁、戒独、戒惰、戒奢、戒贪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所长 (法人代表):朱江
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洪滨
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生林
副所长:程新金
副所长:陆日宇

历任领导

竺可桢(1890-1974)
着名气象学家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首任所长
赵九章(1907-1968)
着名气象学家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0年至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
顾震潮(1920-1976)
着名气象学家
1973年至1976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
叶笃正(1916.2-)
着名气象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8年至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
陶诗言(1919.7-)
着名气象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1年至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代所长
曾庆存(1935.5-)
着名气象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4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
洪钟祥(1937.3-)
着名大气物理学家
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3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
王明星(1944.1-)
着名大气化学家
1997年至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
王会军(1964.1—)
着名气象学家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至2014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