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19-08-31 18:48:46) 百科综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并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截至2014年底,共有在职职工584人,其中科研人员450人、科技支撑人员83人;该所科研系统由7个实验室(中心)、30个研究室(中心)组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
  • 成立时间:1999年9月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现任所长:葛全胜
  • 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 专职院士:8人
  • 博士后流动站:3个
  • 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
  • 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

历史沿革

  •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地理研究所。1937年中央研究院开始筹建中国地理研究所,并聘李四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主任,后因战乱及经济问题未果。1940年8月由中英庚款董事会创建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在重庆北碚正式成立,黄国璋任所长。所内设自然地理、人生地理、大地测量、海洋四个学科组、分别由李承三、林超、曹谟及马廷英四人主持。所内并设地图、图书资料、事务等室,全所职工约40人。1946年上半年,黄国璋辞职,由李承三代理所长。1946年8月,中英庚款董事会由于无法维持中国地理研究所,将中国地理研究所改隶属国民党教育部。因李承三离所,所长由林超继任。1947年夏中国地理研究所由重庆北碚迁至江苏南京。1948—1949年由罗开富代理所长。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6月南京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中国地理研究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1950年4月,由南京军管会文教部暂时代管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移交中国科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许多地理学的问题需要解决。中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教授倡导在中国科学院重建地理研究所。1950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成立,由竺可桢、黄秉维任筹备处正、副主任。筹备期间设地理、地图、大地测量三个研究组,分别由周立三、方俊、曾世英负责,施雅风任所务秘书,有工作人员29人。筹备工作历时3年,1953年1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有人员40多名,黄秉维任地理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周立三任副所长。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理研究所分为南京、北京两部分,南京是地理研究所,北京是中华地理志编辑部和地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于1952年秋成立,办公地位于东城区乾麵胡同。1953年10月,中华地理志编辑部根据院部要求于迁入中关村,成为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的第一批研究机构,也是中关村的第一批居民,人员不到二十。
1956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讨论并经国务院同意,大地测量组独立成为测量製图研究室,任命方俊为主任,1957年迁往武汉,1958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製图研究所。
1958年国务院决定,地理研究所南京部分迁京集中,11月,地理研究所正式由南京迁到北京西郊中关村生物楼,当时全所100余人。第一副所长、代理所长黄秉维,党委书记李秉枢。部分人员留南京另行组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后改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1964年4~5月间,地理研究所由中关村迁到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3号917大楼办公。1963年,地理研究所协助西南分院筹建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研究室,1965年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由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地貌、经济地理、地图等方面的部分研究人员调整到成都,与西南地理研究室合併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后独立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90年代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同年以地理研究所沙漠和冰川冻土方面的研究力量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冰川冻土研究所”(后分别建立“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现合併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7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併入地理研究所,1975年又从地理研究所分出。
1978年以航空像片判读利用研究室和地图研究室製图自动化组为基础成立“地理研究所二部”,1979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地理研究所二部独立,成立“中国科学院遥感套用研究所”。1986年地理研究所改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画委员会双重领导。1997年2月,地理研究所不再实行中国科学院、国家计画委员会双重领导,完全由中国科学院领导。
  •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最早组织的科学考察始于1951年,即西藏工作队对西藏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社会人文等进行了考察研究。1952年与1953年,广东省与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华南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队。1953年中国科学院会同黄河水利委员会及其他有关部门在黄河中游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院内外数十个单位的十多个专业,正式组建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科学考察队。同年,还组建了中苏合作云南紫胶工作队。1955年4月为了更好地组织领导中国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中国科学院成立“综合调查工作委员会”。1955年6月2日,郭沫若院长正式提出中国科学院将成立“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委员会”,以适应全院日益繁重的综合科学考察任务。1955年7月,成立“综合调查委员会”,领导综合性的资源调查研究工作。1955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报送国务院陈毅副总理《关于调整和改善科学院院部直属机构的请示报告》中,提出了“拟成立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委员会,协助院长、院务会议统一领导此项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建议。195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委员会”,竺可桢兼任主任。至1957年底中国科学院已有7个考察队同时开展工作,即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队、盐湖调查队、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黑龙江流域综合科学考察队、红水河生物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队、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队和土壤队。
1957年制定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的任务範围:(1)明确通过国家计画委员会接受国家的任务,由国家计委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2)主要工作是从国家远景计画出发,进行科学的综合科学考察,收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等资料,综合成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包括农(林牧)业区划,并提出合理配置生产力的方案。在积累各地区资料的基础上配合有关方面进行全国性的各种区划工作和全面的综合。
1966年,“文革”期间,科学考察工作基本停顿。经国务院批准,1972年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撤销,除部分人员分散到院内各研究所及省市单位外,大部分人员对口合併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4年12月,中国科学院决定恢复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机构名称为“中国科学院综合科学考察组(简称综考组)”,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央的统一计画,组织、协调自然资源(农、林、牧、水等)的综合科学考察。并指出筹建新机构,要切实贯彻“精兵简政”、“精减机构”的原则,综考组暂定编制不超过160人。1980年8月,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报请中国科学院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研究委员会”。198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在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能源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由国家经委、中国科学院共管的能源研究所(后改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198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国家计画委员会发出《关于对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实行双重领导的通知》。1998年1月1日起,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不再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画委员会双重领导,完全由中国科学院领导。
  • 合併发展
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整合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并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建设体系。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办公楼办公楼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在职职工584人,其中科研人员450人、科技支撑人员8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3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96人;共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新增1人),中科院“百人计画”入选者29人(新增2人),“青年千人计画”入选者1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2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新增1人),国家“万人计画”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新增1人),“外专千人计画”1人(新增1人)。
两院院士
姓名院士类别姓名院士类别姓名院士类别
孙鸿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文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九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成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玉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
资料来源:
中科院“百人计画”入选者
姓名入选年度主要研究方向
于 强
1997
农业生态学、生物气象学、生态系统模型
于贵瑞
1998
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理论和方法、生态系统碳水循
夏军
2000
陆地水文学及水资源
朱阿兴
2003
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开发及其在自然地理过程模拟的套用
李召良
2003
定量热红外遥感、区域地表蒸散发的遥感反演方法
黄河清
2005
泥沙运动力学与河床演变、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理论地貌学与套用,洪涝防治与生态补偿
邵明安
2005
土壤时空变异性、生态系统中物质迁移模拟等
苏红波
2006
遥感水文学
康跃虎
2006
农田水分养分循环、现代节水灌溉理论及技术
李胜功
2006
植物生理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变化
王辉民
2007
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徐明
2007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科学
周成虎
2007
空间数据的知识挖掘、地学智慧型计算
张林秀
2008
贫困与农村发展
陈同斌
2008
植物修复、土壤环境化学
陶福禄
2008
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农林气象学
陈报章
2009
定量遥感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表层地球系统模型的研发与套用
兰恆星
2009
地理信息系统与自然灾害
方红亮
2009
遥感定量反演
郭庆军
2009
化学地理、土壤环境质量与修复,地球环境演变
资料来源: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姓名获得年度主要研究方向
黄季焜
1997
农业经济政策、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经济
邵明安
2000
土壤时空变异性、生态系统中物质迁移模拟等
康跃虎
2001
农田水分养分循环、现代节水灌溉理论及技术
张林秀
2002
贫困与农村发展
于贵瑞
2002
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理论和方法、生态系统碳水循
周成虎
2002
空间数据的知识挖掘、地学智慧型计算
陈同斌
2003
植物修复、土壤环境化学
李召良
2004
定量热红外遥感、区域地表蒸散发的遥感反演方法
葛全胜
2006
全球环境变化和旅游科学
黄河清
2007
泥沙运动力学与河床演变、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理论地貌学与套用,洪涝防治与生态补偿
岳天祥
2008
资源环境模型与系统模拟
王金霞
2009
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
刘卫东
2011
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
赵艳
2011
古生态与古气候学
邓祥征
2012
土地利用管理与政策研究
王训明
2012
风沙地貌与沙漠化
郭大立
2013
生态系统生态学、根系生态学
汤秋鸿
2014
陆面模型、水文气象、环境变化、定量遥感
资料来源:

科研部门

地理科学馆地理科学馆
截至2015年4月,地理资源所科研系统由7个实验室(中心)、30个研究室(中心)组成,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为纽带的“一三五”科研组织模式;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箇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与其他单位共建国土资源部、北京市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所重点实验室、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并设有理化分析中心和五个专业实验室构成的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箇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路(CERN)野外站。建成3个全国性观测研究网路,共同构成了研究所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成完整的数据共享平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和共享服务网、“973”计画资源环境领域数据汇交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路综合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电子政务工程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分中心设在该所。
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网路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禹城综合实验站、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
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路(CERN)野外站: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
全国性观测研究网路:中国物候观测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路(ChinaFLUX)和同位素观测网

设施资源

  •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图书馆馆藏外文现刊100余种,中文刊350种、报纸15种,从二、三十年代至今的中外文地理与资源专业过刊29600册,中文图书44400余册;外文图书41700余册,古籍文献17000余册,新版地方志1500余册,内部资料70000余册,地形图24000幅,专业图5600套,航空照片500000张,电子全文文献库10个。在文献资源建设上注重文献的系列化建设,在已形成二百多个系列,以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县级(综合型、专业型)四级统计数据型文献进行系列化管理,在中国国内文献情报部门中独具特色,其中包括:建国50年来历年的国家级、各省级综合型统计年鉴(年报);1980年-1999年国家级、省部级各有关专业(土壤.森林.气候.水利.能源.旅游.钢铁.煤炭.石油天然气.水产.人口.环境.海洋.城市.地质矿产等)的统计数据(年鉴等);1949年-1999年国家级、各省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基础数据;1949年-1999年全国20余个省的县(市)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基础数据;以及1981年-1998年的全国各站点的气象月报与气象年报。
该馆已基本形成以地理与资源学科文献为核心,以地理、资源、生态、环境、巨观经济、区域开发与研究为重点的藏书体系。
  • 设备设施
设备设施
平台类别子平台仪器设备(试验场地)概况
室内分析平台
理化分析中心
拥有MAT253稳定性同位素质谱仪、电感耦合电浆光谱仪(ICP-OES)、电感耦合电浆质谱仪(ICP-MS)、离子色谱仪、雷射粒度仪。
生态要素分析实验室
拥有连续流动分析仪、总有机碳分析仪、气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其它常规分析所需中小型仪器设备。
环境化学分析实验室
拥有连续流动分析仪、GC-MS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萤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及其它常规化学分析设备。
环境修复与资源工程实验室
拥有微波消煮仪、原子吸收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萤光形态分析系统、总有机碳分析仪、气相色谱仪及其它常规分析设备。
水土过程实验室
其拥有的陆地表层水土过程实验系统包括以下子系统,即:地壳升降装置、人工模拟降雨系统、五水转换动力模拟装置、坡面径流槽及侵蚀水槽、科普教育微型模型体系、多功能自动控制测桥、河流供水加沙系统、模型河流测验与採样系统、雷射扫描地形测量系统、侵蚀基準面控制系统、製做初始模型人工智慧技术系统。
古环境分析实验室
新增放射性同位素分析系统(数位化高纯锗γ谱仪),重点开展土壤137Cs分析,标定土壤侵蚀等变化过程。
野外观测平台
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
拥有自动换位式波文比仪、遥感信息自动作业系统、大型多功能土壤蒸渗仪、冠层温度分布自动观测装置和IAG-II型中子土壤水分仪、涡度相关技术、水分和CO2 通量测定仪、20M2水面蒸发池等仪器设备
。并且拥有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观测场、农田水量平衡观测场、农田微气象观测场、水面蒸发场、常规气象观测场、农田养份平衡观测场、遥感试验场等试验场地。
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
拥有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观测场、稻田碳氮耦合过程试验场、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场、中亚热带人工林土壤呼吸观测场、常规气象观测场、农田养份平衡观测场、降水转移和人工灌溉实验、生物炭输入实验、树干茎流观测场、森林生态系统氮沉降模拟、冰雪灾害恢复实验场、农村面源污染试验场等试验场地。
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
设定了达孜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试验区(达孜本部)、当雄高寒草甸气候变化研究试验基地(当雄试验基地)、和那曲退化草地重建实验基地(藏北实验基地)。拥有气象、土壤水分、化学分析、生物测定、光合生理等方面的观测仪器数十套,主要分为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和试验研究仪器两大类仪器。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路
拥有8个微气象和16个箱式/气相色谱法观测站。
数据服务平台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路、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服务网、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路
备注:以上资料来源于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

国际合作

根据研究所2015年8月官网显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画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画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全球碳计画亚洲区域办公室和全球土地计画北京节点办公室、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画等13个国际组织或科学计画的相关分支机构设在该所。
园区雪景园区雪景
截至2014年6月,该所历年举办的国际会议有:中德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第三次过去全球变化——亚洲两千年气候重建”国际研讨会、森林联盟之关键带生物地化循环及地下生态学联网研究2014国际研讨会、“中国超大城市健康风险”国际会议、气候变化与适应性水管理国际研讨会等。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研项目/课题1160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973)项目5项、承担课题30项,主持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重大项目1项、课题9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2项、课题18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7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课题7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画项目2项、重点项目18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製项目1项、面上项目20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4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2项、课题10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创新集群及重要方向项目15项,中国科学院STS项目14项,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製项目2项;承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星及套用产业专项项目2项,科学技术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4项、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外交流国际合作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承担经费在100万以上国家部委委託项目14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48项。
2014年,地理资源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11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国家平台构建、关键技术与套用服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单位的成果“南海及周边地区遥感综合监测与决策支持分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毛乌素沙地砒砂岩固沙造田技术研究套用及其生态改善作用”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重金属污染农田污染物阻隔技术集成及套用”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14年,地理资源所共发表论文1805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750篇,中国国内刊物913篇,EI、ISTP及其他国外刊物论文142篇。出版学术着作(地图集)50部,获得受理和授权专利24项,获得计算机软体着作权60项,完成区域(全国)发展规划31项。19份谘询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中办、国办刊物採用。

学术刊物

  • 地理类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是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以地球系统信息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地球信息机理、地球信息认知方法、地球信息时空图谱、“数字地球”战略以及全球变化等科学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创新型工程套用论文以及相关评论与简讯;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资料库(CSTP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总排序和学科排序逐年上升。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中,《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已跻身于先进期刊之列,2010-2013年连续3年影响因子排名测绘科学技术学科领域第二名。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套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及对地理学套用和发展有指导性的研究报告、专题综述与热点报导等。2008年影响因子达到2.246。
地理研究地理研究
  • 资源类
《自然资源学报》是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报导自然资源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评价、自然资源研究中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区域自然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综述和简要报导中国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自然资源学报》连续7次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和2011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2年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誌社评为2012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06—2011、2013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项目资助。
《资源科学》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报导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相关的学术评论,介绍学科的前沿动态,为建立和发展资源科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管理服务。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地理资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截至2015年4月,该所设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环境科学1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8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3个专业硕士培养点。设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此外,2011 年,该所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获评中国科学院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理学(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专业4个二级学科)、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
二级学科硕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经济管理
专业硕士培养点: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农业信息化(农业推广)、环境工程(专业学位)

教学建设

地理资源所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1955 年起,该所共选派留苏研究生10人,他们中有知名学者左大康、刘昌明、朱震达等人。1957 年开始招收培养在职研究生,至文革开始共24人,他们中包括着名科学家符淙斌、陆大道、牛文元等人。截至2015年4月,该所共有在学研究生777人(其中硕士生272人、博士生487人、香港地区博士生1人、外国留学生17人),在站博士后249人。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所徽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徽
整个徽标呈正圆形。圆的外层上半部为中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应的下半部为英文“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图案中心以旋转的“G”、“地球”、“绿叶”等为主要元素,象徵地质学(GEOGRAPHIC)和自然资源学(NATURAL RESOURCES),象徵两大一级学科的紧密结合。
  • 所训
求是精神
关于“求是”的涵义,竺可桢曾作过多次阐述,他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着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他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社团文化

该所自2003年起成立研究生会,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新年联欢晚会,公益宣传日活动、趣味运动会、登山比赛等,丰富了研究生的业余生活。该所于2005年创建了“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简称地研联),该社团着力于搭建全国地理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平台,发展了理事单位50多个,覆盖全国地理学相关领域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是全国地理科学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生学术团体。
广场喷泉广场喷泉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姓名职务
葛全胜
所长
刘 毅
党委书记、副所长
周成虎
副所长
于贵瑞
副所长
高星
副所长
封志明
副所长
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届别姓名职务任期
第一届
刘纪远
所长
1999.12-2003.12
刘 毅
党委书记
1999.12-2003.12
第二届
刘纪远
所长
2004.1-2008.1
成升魁
党委书记
2004.1-2008.1
第三届
刘 毅
所长
2008.1-2013.5
成升魁
党委书记
2004.1-2008.1
资料来源: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