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简称北京生科院)于2009年底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成立。
北京生科院为中国科学院直属科学研究机构,是在整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生命科学领域的生物物理所、植物所、动物所、微生物所、遗传发育所、基因组所、心理所七个研究所的基础上,集交叉科学研究、支撑服务、国际合作、高级学术论坛和研究生教育等为一体的现代生命科学交叉研究中心;北京生科院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学科的交叉、加速科学发现进程以及创造性地解决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
据2018年2月北京生科院官网显示,北京生科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4名,拥有开展生态基因组学及适应性研究、比较和进化免疫学研究、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研究、计算基因组学研究和医学基因组学研究的科研团队;委託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代招博士生和硕士生,设有遗传学硕、博士学位点。有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16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 外文名:Beijing Institutes of Life Science
- 简称:北京生科院
- 成立时间:2009年12月10日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现任院长:康乐
- 专职院士:2名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 机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发展历史
2008年1月10日,中科院党组会议决定组建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8年2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筹备工作组成立。康乐同志担任筹备工作组组长,相关研究所所长担任筹备工作组成员。
2008年3月12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李家洋同志任组长,李志刚、康乐同志任副组长。
2008年7月1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办公楼改造、装修完毕,正式启用。
2008年8月8日,“中美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08年9月5日,中科院院长办公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建设方案》。
2008年10月9日,“北京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揭牌成立。
2009年3月18日,“北京生命科学论坛”正式拉开帷幕。
2009年4月17日,康乐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筹)院长;高福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筹)副院长。
2009年5月12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系列讲座”正式开讲。
2009年6月1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PI-Club”正式举行活动。
2009年6月27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顺利通过筹建验收。
2009年12月10日,中科院发文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2010年4月20日,北京生科院—恆源祥集团交流洽谈会召开,就联合建立交流平台等问题互换意见,在合作意向及合作形式达成初步共识,确定将重点开展感官品牌研究、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2010年5月17日,北京生科院与恆源祥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定。
2012年1月,北京生科院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共同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定,双方将全面推进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各项合作。
科研条件
设备设施
据2018年2月官网显示,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京区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8个成员单位组建北京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中心有实现面向社会开放大型仪器设备400台/套,设备总投资达到4.75亿元。
人员编制
据2018年2月北京生科院官网显示,北京生科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4名,拥有开展生态基因组学及适应性研究、比较和进化免疫学研究、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研究、计算基因组学研究和医学基因组学研究的科研团队。
姓名 | 职务 | 研究方向 |
---|---|---|
康乐 |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 生态基因组学、表型可塑性研究、神经生物学及行为 |
高福 |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 比较与进化免疫学 |
资料来源: |
姓名 | 职务 | 研究方向 |
---|---|---|
孙中生 |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遗传学会表观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 | 基因组学及行为遗传学 |
赵方庆 | 博士,研究员 | 基因组学和计算生物学 |
高福 |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 基因组学和计算生物学 |
康乐 |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 生态基因组学、表型可塑性研究、神经生物学及行为 |
资料来源: |
科研部门
- 开放研究中心:计算生物学研究中心
- 联合研究中心:免疫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全球变化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计算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
学术交流
据2018年2月官网显示,2015年10月16日,中美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传染病与防控学术交流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科院北京生科院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美两国的14位报告人与100余位听众围绕伊波拉疫情防控、慢性B肝与爱滋病治疗、利用基因测序技术研究新发传染病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18年2月官网显示,2011年北京生科院科研核心团队争取科研项目经费834万元,总计7个科研项目;2012年北京生科院科研项目计16项,其中年度新增6项。项目契约总经费达到2243.31万,本年度到位经费1106.07万。
学术刊物
《Protein & Cell》
英文学术月刊Protein & Cell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由Springer负责海外发行,自2010年1月起,每月以纸质印刷和线上两种形式出版,于2010年11月进入Medline数据检索系统,2012年11月进入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引文资料库。
Protein & Cell报导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前沿热点,特别关注蛋白质和细胞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发展动向,具体报导学科领域包括: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学、生物化学、发育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免疫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和肿瘤学等。期刊坚持多样化的栏目设定,发表的文章类型包括研究论文、综述、新闻评论、人物故事等。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8年2月官网显示,北京生科院委託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代招博士生和硕士生,设有遗传学硕、博士学位点;研究院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7人;有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16名。
教学建设
据2018年2月官网显示,为即时了解学科最新进展,实现最多文献资源共享,应各课题组实际需求,北京生科院科研教育处组织本院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开展Journal Club,Journal Club系由一名或数名主讲人对一篇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文献精读后为听众做报告,然后大家展开讨论,以实现对生命科学前沿热点领域相关研究进展文献进行深入了解,从文献阅读及科研写作技巧等方面提升各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
现任领导
院长:康乐
副院长:高福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院徽由反映北京生科院特点的图形、北京生科院英文缩写及北京生科院中文全称构成。

主体图形的三个单元分别代表了北京生科院的“交叉科学研究、相关研究所管理、科研支撑服务”的三大职能与定位。三个单元形成涡旋的形状,象徵学科的交叉、融合之意。图形採取红、蓝、绿三色,代表激情洋溢、博大深广与生机勃勃。
社团文化
研究生活动:北京生科院“第一作者讲坛”、2015年5月,北京生科院研究生应邀参加了中科院大学第二届奥运村校区篮球联赛、北京生科院和微生物所足球联赛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