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019-10-05 15:19:50) 百科综合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1956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套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中国最重要的化学研究机构之一。

化学所的主要学科方向为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化学所重视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的交叉,在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有机高分子材料、化学生物学、能源与绿色化学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建设和完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基地。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化学所有在职职工616人,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箇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现任所长:张德清
  • 属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1998)
  • 成立时间:1956年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 博士后流动站:1个
  • 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
  • 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
  • 专职院士:12人

历史沿革

建立背景

1953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北京筹建综合性的化学研究所。包括杨石先、曾昭抡、庄长恭等一批着名科学家和管理专家在内的筹备组,对所址的选择、研究方向、研究所组织、实验室的建设、研究人员的聘请都做了详细的计画。其中柳大纲、黄子卿、吴学周、汪猷、张青莲、黄耀曾、蒋明谦、梁树权、王葆仁、邢其毅、冯新德等国 内知名化学家都参与了筹备工作。
化学所在筹建时决定将上海有机所的高分子部分,当时北平研究院的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部分,长春应化学一部分无机研究,以及北京大学由黄子卿和傅鹰两位教授兼任的物理化学和张青莲教授兼任的同位素研究,共同组成一个综合性化学研究所。 1955年秋天化学所实验大楼落成。 1956年化学所正式成立。第一任所长是曾昭抡先生兼任。

开拓发展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以化学所的某些学科方向为主组建了青海盐湖所(1965 年)、感光化学所(1975年)和生态环境中心(1975年);成都有机所成立时吸纳了化学所的十几位业务骨干;化学所有机氟的工作于 1963 年併入上海有机所。
1994年,化学所成为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基础性研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1998年,化学所被列为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试点的单位之一。
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成立。
2003年11月,科技部批准化学所与北京大学共同组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2005年,化学所被评为中国科学院A类研究所。
2006年获全国学科评估化学学科最高分。
园区风貌园区风貌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化学所有在职职工61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2人,国家“千人计画”、“青年千人计画”、院“百人计画”入选者6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9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志镗、朱起鹤、朱道本、白春礼、佟振合、江龙、姚建年、万立骏、江雷、赵进才、李永舫、韩布兴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
姓名入选时间备注
李峻柏
1997年
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
万立骏
1998年
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
杨国强
1998年
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
江 雷
1999年
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
孙文华
1999年
工程塑胶院重点实验室
夏安东
2000年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俞初一
2000年
分子识别与功能院重点实验室
陈传峰
2000年
分子识别与功能院重点实验室
王春儒
2001年
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
方晓红
2001年
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
高明远
2001年
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
王毅琳
2001年
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
边文生
2002年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董金勇
2002年
工程塑胶院重点实验室
毛兰群
2002年
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
赵 江
2002年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胡文平
2003年
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
葛茂发
2003年
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 树
2004年
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
苏红梅
2004年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徐彩虹
2005年
高技术材料实验室
宋卫国
2005年
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
王朝晖
2005年
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
叶 松
2005年
分子识别与功能院重点实验室
郭洪霞
2007年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付红兵
2007年
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
王建平
2008年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何圣贵
2008年
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史 强
2009年
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汪福意
2009年
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
王吉政
2009年
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
杜海峰
2010年
分子识别与功能院重点实验室
钟羽武
2010年
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
王 栋
2010年
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
吴德成
2011年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千人计画)
侯剑辉
2012年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车延科
2012年
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青年千人计画)
张 科
2012年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新征
2013年
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 铁
2014年
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青年千人计画)
朱晓张
2014年
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青年千人计画)
骆智训
2015年
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千人计画)
李韦伟
2015年
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青年千人计画)
刘会贞
2015年
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青年千人计画)
王其强
2015年
分子识别与功能院重点实验室(青年千人计画)
资料来源: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姓名获奖时间备注
白春礼
1995年
姚建年
1995年
韩布兴
1997年
王梅祥
1997年
赵进才
1997年
陈 义
1998年
王 琛
1998年
李峻柏
1999年
杨士勇
1999年
黄 勇
1999年
万立骏
2000年
刘鸣华
2000年
江 雷
2001年
薄志山
2002年
方晓红
2002年
高明远
2002年
邵久书
2002年
王春儒
2002年
张德清
2002年
杨振忠
2003年
范青华
2003年
李 林
2003年
徐 坚
2004年
王鸿飞
2004年
帅志刚
2004年
闫寿科
2004年
马会民
2005年
陈传峰
2006年
陈永明
2006年
毛兰群
2006年
宋延林
2006年
宋卫国
2007年
胡文平
2007年
王 树
2007年
夏安东
2008年
于 贵
2008年
王笃金
2009年
付红兵
2009年
赵 江
2009年
葛茂发
2009年
王毅琳
2010年
甘志华
2010年
占肖卫
2010年
罗三中
2010年
江 华
2011年
刘志敏
2011年
赵永生
2011年
王朝晖
2012年
郭玉国
2012年
李志波
2012年
何圣贵
2013年
侯剑辉
2013年
叶 松
2014年
苏红梅
2014年
张 军
2014年
李朝军
2000年
杰出B
陈东敏
2000年
杰出B
卢云峰
2001年
杰出B
刘克健
2001年
杰出B
祝介平
2003年
杰出B
曹建树
2004年
杰出B
鄢鸣镝
2006年
杰出B
资料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群体名称负责人执行期限
单分子和分子纳米结构的物理化学研究
白春礼
2002-2007
新型光功能材料的製备、表征及性能
姚建年
2003-2008
分子材料与器件的製备和性能研究
张德清
2005-2013
高分子材料多层次结构及结构调控
黄 勇
2006-2011
分子组装结构的物理化学研究
万立骏
2009-
胶体与界面体系中多层次有序结构的可控组装与功能化
刘鸣华
2011-
仿生多尺度智慧型界面材料体系的构筑与套用
江 雷
2012-
新型光功能材料的设计、製备和物化性能
付红兵
2013-
面向活体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
毛兰群
2014-
资料来源:

科研部门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化学所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箇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所级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先进高分子材料创新工程中心),1个分析测试中心;此外,该所与北京大学共同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园区风貌园区风貌
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工程塑胶院重点实验室、分子识别与功能院重点实验室、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

设施资源

  • 馆藏资源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图书馆于1956年建馆,该馆文献资源收藏以化学专业信息为主,是一个小型专业图书馆。据2015年8月研究所图书馆官网显示,馆藏情况如下:中西文图书藏书量约为3万册;中日西文期刊约600多种,契约5万册(过刊);此外还收有化学所不完全的学位论文600册以及少量会议录。中西文图书定购量为近400册/年,中日西文期刊合订量约为1000本/年。该馆对化学文献资料的收藏历史悠久,连续不断,有些外文期刊成为国内孤本,如Liebigs Annalen der Chemie(德文《利比希化学年报》)、Chemische Berichte(德文《化学学报》)。另外该馆在多年的积累下对于有机化学与高分子化学方面的文献资料收集较为丰富全面。
  • 设备设施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在用大型仪器一览表
序号资产名称型号规格设备生产国家启用日期
1
三维透射电镜
日本
2007-12-31
2
多功能电子能谱仪
2013-5-31
3
核磁共振成像系统
2013-6-28
4
多功能电子能谱仪
美国
2013-6-28
5
核磁共振谱仪
600M
2003-12-9
6
付里叶质谱
APEX-2
德国
1998-9-29
7
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仪
Q-TOF
美国
2006-10-18
8
高分辨双聚焦式质谱系统
DFS
美国
2010-11-30
9
固体核磁
德国
2009-12-31
10
光电子能谱仪
ESCALAB220XL
1996-4-5
11
薄膜光电器件製备系统
MB200MOD
德国
2011-12-29
12
电镜用低温溅射系统
奥地利
2013-12-31
13
单晶X-射线衍射仪
SATURN724(007HF)
日本
2011-7-28
14
基质辅助雷射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
Autoflex3
瑞士
2007-12-31
15
光催化表面表征仪
Multiprobe Compact
中国
2013-10-28
16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
AUANCE DMX-300
1997-5-1
17
扫描电镜
S-4800
日本
2007-11-29
18
透射电镜
JEM-2010
2003-11-7
19
x-射线面探系统
D/max2500+/pc
2002-11-6
20
x-射线衍射装置
组装
2002-11-6
21
场发射扫描电镜
S-4300
2002-12-25
22
单晶X-射线衍射仪
SATURN
日本
2011-7-28
23
核磁共振谱仪
400M
2003-12-9
24
核磁共振波谱仪
400M
瑞士
2007-10-29
25
顺磁共振仪
ESP--300
1988-1-23
26
高温凝胶渗透色谱仪
PL-GPC220
英国
2013-4-2
27
有机电子电路製备系统
JETLAB2
德国
2007-12-31
28
X射线衍射仪
荷兰
2013-10-31
29
飞行时间质谱
A
1998-9-30
30
透射电镜
JEM-1011
日本
2008-5-31
31
小角X射线衍射仪
2012-12-31
32
核磁共振仪
瑞士
2013-10-31
33
电镜用CCD
德国
2013-12-31
34
反应型双螺桿挤出系统
Polylab OS
德国
2010-6-4
35
气相色谱-质谱仪
GCT
2003-9-9
36
高温力学性能测试仪
美国
2009-11-30
37
扫描探针显微镜
MULTIMODE8
中国
2011-11-30
38
雷射共聚焦显微镜
LSM510
德国
2006-4-28
39
核磁共振仪
瑞士
2013-10-31
40
核磁共振谱仪
300M
2003-12-9
41
X射线衍射仪
荷兰
2013-10-31
42
矢量网路分析仪
E8363B
美国
2008-11-19
43
付立叶变换红外拉曼系统
A
2001-10-10
44
动态力学分析仪,热重分析ò
DMA--7, TGA7
1996-2-14
45
元二色光谱仪
J-815
日本
2007-3-31
46
傅立叶拉曼红外光谱仪
RFS100/S
2002-12-4
47
多通道光谱扫瞄器
Laser Combiner
日本
2008-4-21
48
微量注射成型仪
MiniJet
德国
2010-6-4
49
电磁参数测量设备
特製
2008-11-19
50
倒置萤光显微镜
IX81
日本
2008-4-21
51
原子力显微镜
NS-3a
2002-2-28
52
气相色谱-质谱仪
GC-MS-QP-2010C
日本
2008-12-18
53
元素分析仪
1112
2002-3-25
54
超薄切片机
VCTRUCTR
2003-11-7
55
元素分析仪
Vario EL3
2003-10-15
56
流变仪
MARS3
德国
2011-6-20
57
示差扫描量热仪
Diamond? DSC
2004-9-14
58
热机械分析仪
Q800
美国
2009-6-30
59
比表面仪
ASAP 2020
2004-5-18
60
超高压液相色谱
I-CLASS
新加坡
2013-8-21
61
快速反应停留仪
SFM-300/S
法国
2006-12-21
62
多谱线雷射仪
日本
2007-8-27
63
差示扫描量热仪
Q2000 System
中国
2011-11-22
64
动态力学分析仪
DMTA-5
2003-2-11
65
气相色谱-质谱仪
GCMS-QP2010
2004-9-14
66
动态力学分析仪
Q-800
美国
2007-12-31
67
高分辨CCD
QUEMESA
中国
2011-11-23
68
差示扫描量热仪
Q2000
美国
2010-3-31
69
能谱仪
FALCON 60S
2003-11-7
70
低速CCD
1K*1K
美国
2007-12-31
71
能谱仪
PHONENIX 30T
2003-11-7
72
离子减薄仪
691
2003-11-7
73
差示扫描量热仪
PE
美国
2006-6-30
74
介质材料复介电常数带状线法变温测量装置
研製
中国
2010-11-25
75
万能材料试验机
3369
2004-2-5
76
热重分析仪
Pyris 1 TGA
中国
2007-1-2
77
液质联用仪
LCMS2010
日本
2012-8-13
78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6700
美国
2007-12-31
79
示差扫描量热仪
DSC822/400
2001-7-11
80
热分析仪
Q600
美国
2010-3-31
81
热重分析仪
PE
美国
2006-6-30
82
光学剪下系统
CSS-450
2004-5-25
83
示差扫描量热计
DSC--07
1989-2-17
84
倒置研究级显微镜
IX71
日本
2012-5-17
85
差式扫描量热仪
6220
日本
2008-12-18
86
萤光光谱仪
F-4500
2002-12-4
87
多功能磁控溅射仪
SHC-091
中国
2011-3-7
88
热失重分析仪
030205
日本
2008-12-18
89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TENSOR27
2002-12-4
90
冷热台
THMS600
英国
2007-7-31
91
萤光光谱仪
Varian Eclipse
2004-6-15
92
热台系统
LC350
2003-11-6
93
紫外线分光光度计
中国
2009-12-31
94
电压击穿测试仪
HF-20A
中国
2009-7-24
95
电化学分析仪
CHI630C
中国
2009-5-31
96
高阻计
PC-68
中国
2009-7-24
97
小角雷射散射系统
ALV/DLS/SLS-50
2001-7-11
98
离子溅射仪
SCD500
2007-1-31
99
显微镜
BX51T-3200
100
热台系统
LTS350
101
超薄切片机
UC6&FC6
2006-8-15
102
液相色谱仪
美国
2009-12-31
103
萤光光谱仪
F7000
美国
2012-12-25
104
光谱仪
nicolet6700
美国
2012-12-18
105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lambda950
美国
2012-12-18
106
元二色光谱仪
J-810
2001-7-11
107
质谱仪
MSQ
美国
2006-12-19
108
质谱仪
2014-3-31
109
实验室凹版制膜机
Labratester
2013-8-16
110
纳米压印仪
Eitre 3
2013-8-16
111
光刻机
MA6/BAC
2006-12-21
资料来源: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科研获奖
截至2012年12月,化学所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290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5项,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金奖1项,三等奖9项,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家星火三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4项。
园区风貌园区风貌
国际奖:
1986 年荣获麦斯塔副首相金奖
1986 年荣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获银牌奖
1986 年荣获第 35 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获最高奖(麦斯塔副首相大奖)
1987 年荣获布鲁塞尔第 36 届世界发明博览会金牌
1987 年荣获第36届世界发明博览会金牌
1987年荣获布鲁塞尔第 36 届世界发明博览会银奖
2008年何嘉松荣获“Paul J. Flory Polymer Research Prize”
2009年万立骏荣获TWAS化学奖
2010年白春礼院士荣获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为纳米科学与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奖章
2010年赵进才荣获日本光化学协会“Lectureship Award for Asian and Oceanian Photochemist”
2011年江雷院士荣获TWAS化学奖
2011年郭玉国当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Technology Review》“全球杰出青年创新家TR35”
2011年李志波荣获“国际纯化学和套用化学联合会(IUPAC)江教授新材料青年奖”
2013年 “新型纳米杂化降凝剂的设计与製备技术以及在原油输运中的套用”荣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ASME)授予的“全球管道奖”(Global Pipeline Award)
2014年江雷院士荣获美国材料学会Mid-Career Researcher Award奖
2017年1月5日,路有机场效应电晶体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项目荣获2016年自然科学二等奖。
国家级奖:
1 、全国科学大会奖: 24 项
2 、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1 项
3 、国家自然科学奖: 17项二等奖15 项三等奖2 项
4 、国家科技进步奖: 9 项 特等奖 3 项一等奖1 项 二等奖 1 项 三等奖 4 项
5 、国家技术发明奖: 12 项 二等奖1 项 三等奖 9 项 四等奖 1 项
6 、国家星火奖: 1 项  三等奖 1 项
  • 影响因子
化学所发表论文统计
年度
SCI收录
SCI引用
论文数
排名
论文篇数
排名
1989
58
4
52
4
1990
47
6
71
5
1991
50
7
53
4
1992
43
10
95
4
1993
73
5
109
5
1994
72
5
99
5
1995
85
5
109
5
1996
125
3
121
6
1997
144
3
170
4
1998
149
3
217
4
1999
313
2
265
4
2000
347
2
303
4
2001
440
2
376
3
2002
474
1
533
2
2003
575
1
705
2
2004
508
1
789
1
2005
530
2
1153
2
2006
619
1
1367
1
2007
650
1
1198
1
2008
648
1
1670
1
2009
641
1
1888
1
2010
651
1
1868
1
2011
734
1
2076
1
资料来源:
  • 专利申请、授权
专利申请、授权专利申请、授权

学术期刊

  • 《化学通报》
《化学通报》是中国化学会、中科院化学所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反映中国国内外化学及交叉学科的进展,介绍新的知识和技术,报导最新科技成果为报导宗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栏目:进展评述、知识介绍、研究快报、获奖介绍、化学史、信息服务。
  • 《高分子学报》
《高分子学报》是 1957 年创办的中文学术期刊,曾用名《高分子通讯》,月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主要刊登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物理化学、高分子套用和高分子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基础研究和套用基础研究的论文、研究简报、快报和重要专论文章。
《高分子学报》《高分子学报》
该刊被《SCI》(美)、《CA 》(美)、《Journal Abstracts in Russian》(俄罗斯)、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资料库、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万方资料库、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重要检索系统所收录。该刊曾多次荣获国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颁发的优秀期刊奖;2001年获得“国家期刊方阵双百期刊” ,并于2003年在国家期刊奖评选活动中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总被引频次(JCR)
年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频次
358
410
555
616
694
764
863
770
788
895
992
958
总被引频次(CJCR)
年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频次
863
1169
1214
1423
1452
1452
1584
1500
1452
1566
1549
影响因子(JCR)
年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影响因子
0.288
0.315
0.431
0.414
0.466
0.541
0.565
0.437
0.481
0.769
0.677
0.639
影响因子(CJCR)
年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影响因子
0.726
0.96
0.84
0.775
0.865
0.816
0.849
0.700
0.725
0.962
0.968
  • 《高分子通报》
《高分子通报》创刊于1988年,是在已故中国着名化学家、教育家王葆仁先生倡导下创办的,是高分子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核心期刊)。刊物设有项目申请指南、展望、专论、杰青论坛、综述、研究简报、知识介绍、高分子与工业、讲座、教学、技术交流、会议专栏、机构与单位介绍、信息动态等栏目。
  •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是1983年创办的英文学术期刊,由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要刊登中国国内外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套用等领域中基础研究和套用基础研究的论文、研究简报、快报和重要综述文章。被以下资料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CI-Expanded 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 文摘杂誌(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2008)。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 学科发展大事记
化学所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博士、硕士授予单位),1985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首批批准)(化学),1994年获高分子材料科学硕士授予权,1996年按一级学科进行博士授权,1997年获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2008年获材料学博士授予权。
园区风貌园区风貌
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
  • 学科发展方向
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目标,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为以下4个方面: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有机与高分子材料,化学生物学研究,能源与绿色化学。
化学所致力于高分子科学与材料、化学反应动态学和结构化学、有机固体、光化学与光功能材料、纳米科学与技术、胶体界面科学与化学热力学、分子识别与选择性合成、生命分析化学、理论化学和高技术料等方面的研究。

教学建设

1978—2007年间该所共招收博士生1647名,硕士生1151名。1981-2007年间获得博士学位的有963名,硕士生593名。2009年9月在学研究生人数894人,其中博士生632人、硕士生262人。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年份学生姓名导师姓名
2002
裘晓辉
白春礼
2003
付红兵
姚建年
2005
冯琳
江雷
2006
郭雪峰
朱道本、张德清
2007
肖恺
朱道本、刘云圻
资料来源: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
年份学生姓名导师姓名
2004
冯琳
江雷
2004
徐庆敏
万立骏
2004
牛忠伟
杨振忠
2005
郭雪峰
朱道本、张德清
2005
魏志祥
万梅香
2005
郭玉国
白春礼、万立骏
2005
杜建忠
陈永明
2006
胡劲松
白春礼、万立骏
2006
肖恺
朱道本、刘云圻
2006
温永强
宋延林
2007
高雪峰
江雷
2007
付磊
刘云圻
资料来源:

文化传统

所训

创新、求是、团结、奉献

所徽

主体由一个圆形图案构成,象徵化学所的团结和协作,也表示分子和原子的轨道,凸显化学学科的特点。2. 中英文所名环绕着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C”,代表化学(Chemistry),中国(China)和中心(Center),寓意为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化学所要成为中国化学研究的中心,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所。
所徽所徽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所长:张德清
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笃金
副所长:毛兰群、黄仁权
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国强

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
姓名职务任职时间
曾昭抡
所长
1955.12-1957
柳大纲
代所长
1957-1967
所长
1977.10-1981.5
名誉所长
1981-1991
钱人元
所长
1981.5-1985.2
朱丽兰
所长
1985.2-1986.7
胡亚东
所长
1986.9-1992.7
朱道本
所长
1992.7-2000.4
王梅祥
所长
2000.4-2004.2
万立骏
所长
2004.2-2013.1
张德清
所长
2013.1-
华寿俊
党的领导小组组长
1956-1964.3
白介夫
党委书记
1965.4-1967
胡乃聚
党的领导小组组长
1972.9-1973.11
张润苍
党委书记
1973.11-1978.5
鲍奕珊
党委书记
1978.5-1984.2
崔孟元
党委书记
1984.5-1987.8
马福荣
党委书记
1987.8-1990.12
陈本明
党委书记
1990.12-1995.7
李纪生
党委书记
1995.7-2000.4
方世璧
党委书记
2000.4-2004.3
杨淑霞
党委书记
2004.3-2013.1
王笃金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2013.1-2013.4
党委书记
2013.4-
资料来源: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