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19-12-17 19:11:15) 百科综合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成立于2011年6月,当时依託于中国科学院院设的非法人研究单元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套用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套用研究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15年6月,中央编办批覆同意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套用研究中心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是中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项目的总体性研究机构,面向全中国的空间科学创新平台,负责组织开展国家空间科学发展规划研究,具体负责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开展空间科学及相关套用领域的创新性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为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及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引领空间科学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

截至2015年7月,该中心共有在职职工697人(其中科技人员477人、 科技支撑人员150人);建设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箇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共有在站博士后13人,在学研究生354名,其中博士生152人,硕士生202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外文名:National Space Science Center,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简称:NSSC,空间中心
  • 成立时间:2011年6月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中心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二条一号
  • 博士后流动站:2个
  • 博士点:4个
  • 硕士点:7个
  • 中心主任:吴季
  • 专职院士:2人(截至2015年7月中科院院士)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前身可追溯至开创了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中国科学院‘581’组办公室”(简称“581”组)。
在“581”组(1958.9~1959.11)之后,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还经历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二部(1959.12~1966.1)、套用地球物理所(1966.2~1968.1),国防科委(1973年后为七机部)第五研究院空间物理及探测技术研究所(1968.2~1978.10),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所(1978.11~1987.7)、空间科学技术中心(1977.11~1987.7)、以及空间科学与套用研究中心等发展演变。
1993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空间科学与套用总体部,空间科学与套用研究中心是载人航天工程套用系统总体的依託单位。
1995年,中国科学院决定空间科学与套用研究中心和空间科学与套用总体部合併。
2003年11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空间科学与套用总体部划归光电研究院。
2011年6月,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为依託空间科学与套用研究中心的院设非法人研究单元,与空间科学与套用研究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2015年6月,中央编办批覆同意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套用研究中心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5年7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共有在职职工697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8人,预备研究员4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16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43人、硕士学位人员30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3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学会会士(IEEE Fellow)1人,1人担任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副主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中国“千人计画”入选者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振兴、魏奉思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姜景山
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吴季、刘振兴、徐荣栏
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副主席、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学会会士(IEEE Fellow):吴季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冯学尚、徐寄遥、沈超、王赤、秦刚
中国“千人计画”入选者:刘维宁、刘颍(青年千人计画)、蔡霞(青年千人计画)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王赤、董晓龙、秦刚、熊蔚明、王振占、杨国韬、刘勇

科研部门

截至2015年7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科研部门主要由空间技术部、空间科学部、空间环境部和微波遥感部等四个研究部构成,包括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站1个,中国科学院野外站1个,以及中国唯一的“低纬探空、服务创新”基地海南探空部。
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複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天基空间环境探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馆藏资源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以空间物理、微波遥感、空间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为主。据2016年3月该中心图书馆网站显示信息,该图书馆共有中西文图书7000余本,中西文期刊100余种,以及自1995年以来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同时,在空间中心区域内,可以访问中西文资料库100余个。

合作交流

201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与欧洲空间局(ESA)同步发布了中欧联合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建议徵集通知;在第40届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大会期间,与俄罗斯科学院就空间科学项目的合作进行了会晤,决定以分头徵集合作项目建议、组织双边研讨会的方式联合提出合作项目;中巴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中科院南美空间天气实验室8月落户巴西。2014年,空间中心出访165批次,来访科学家70批次。主办了中欧联合空间科学卫星任务首次研讨会、第十届中欧空间科学双边研讨会、首届中瑞空间科学双边研讨会、首届中美空间科学杰出青年前沿论坛、第十三届国际日地物理科学研讨会。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1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共有在研项目567项(包括新增项目209项)。其中,主持空间科学先导专项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973计画)项目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计画)项目3项,承担(或参加)课题50项(新增24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项(新增22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36项(新增8项),青年科学基金32项(新增1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3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项目1项,专项基金项目2项。该中心全年发表科技论文345篇,其中SCI收录157篇,EI收录172篇;发明专利申请77篇,获授权33项;软体着作权登记93项。
2013年,该中心共有在研项目617项(包括新增项目291项)。其中,主持空间科学先导专项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973计画)项目1项、承担(或参加)课题6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计画)项目3项、承担(或参加)课题58项(新增2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37项(新增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31项(新增11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5项(新增2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项(新增3项),承担重大仪器研製项4项(新增1项)。该中心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328篇,其中SCI收录96篇,EI收录68篇;发明专利申请74项,获授权40项;软体着作权登记20项。
2012年,该中心共有在研项目665项(包括新增项目235项)。其中,主持空间科学先导专项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973计画)项目2项(新增1项)、承担(或参加)课题9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计画)项目2项、承担(或参加)课题78项(新增27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39项(新增1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新增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重点项目1,青年科学基金10项(新增4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6项(新增5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2项(新增1项),承担重大仪器研製项目3项(新增1项)。2012年,空间中心参加的嫦娥二号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获部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孟新研究员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该中心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286篇,其中SCI收录89篇,EI收录43篇,ISTP收录2篇,国核心心期刊收录152篇;发明专利申请39项,获授权24项;软体着作权登记16项。

学术期刊

  • 《空间科学学报》
《空间科学学报》(ChineseJournalofSpaceScience)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空间科学与套用研究中心)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该期刊刊载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以及与空间特殊环境有关的基础研究、套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果。具体报导範围包括:日地空间物理、空间天气学和空间环境科学、太阳系与行星科学、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化学、地球空间科学、空间基础物理实验、空间天文学以及空间科学探测实验和套用等相关技术。
2001年,《空间科学学报》入选科技部评选的“中国期刊方阵”,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收录,是核心期刊之一;列入中国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加入国家科技部的“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网”;被中国国家教委的“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和“中国科技期刊精品资料库”收录,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加入“中国期刊网”;已收入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被编入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空间科学学报》被中国国内外多种权威性科技期刊检索刊物收录,并且列为英国的《中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CAA,CAA为SCI收录期刊)的全文摘译期刊之一。被检索收录的刊物包括:英国的《科学文摘》(SA)、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的《文摘杂誌》(AJ)、德国的《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文摘》(AAA),《中国学术期刊文摘》(首批收录的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天文学文摘》等。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7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拥有4个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5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2个专业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空间物理学专业、电磁场与微波专业
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计算机套用技术专业、地球与空间探测技术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
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计算机套用技术专业、地球与空间探测技术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和飞行器设计专业
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

教学建设

201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共有在读研究生320人(其中硕士生190人、博士生125人),在站博士后15人。
2013年,该中心在读研究生311人(其中硕士生186人、博士生125人)、在站博士后16人。
2013年,该中心韩圣东、刘晶晶、李丹霜、王静、王亚辉、金梦彤、侯鸿杰、闫大帅、蒋茂飞和梁贺斌十名研究生获得“2013年中科院大学生奖学金”。
2012年,该中心在读研究生289人(硕士生180人、博士生109人,含巴基斯坦博士留学生1人),在站博士后15人。选派出国联合培养博士3名。该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2011年,该中心2011届毕业生林文明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

文化传统

文化标识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标识,以其英文缩写NSSC为图文内容,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为表现形式,以象徵深广宇宙空间的蓝色作为标準色。标识内敛厚重,历久耐品,易于识别记忆,套用扩展性强,契合当代设计趋势。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标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标识
标识象徵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人团结一致,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空间科学前沿,以建成中国核心、国际着名的总体性研究机构为目标,引领空间科学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矢志树起中国人铸就的人类探索太空新丰碑。

文化活动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会定期在中心内部举办各类活动,例如桌球器比赛、羽毛球比赛、研究生年会、摄影外拍和知识竞赛等活动。
2016年1月13日晚,该中心的研究生部九章大厦太阳厅举办了2016年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生年会。该次年会还邀请了来自清华、北航、软体所、文献情报中心等兄弟单位参与演出,增强了该中心研究生部与其他院所及高校的联络与交流。
该中心研究生会还早在2011年3月就创办了有空间中心特色的研究生刊物《仰望星空》。该期刊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活动、生活点滴、励志人生和航天动态四个版块:学生活动版块包括该季度学生活动的新闻、照片,电影吧播放的精彩电影的影评等;生活感悟版块包括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感悟,健康养生小贴士等;励志人生版块每期介绍一位成功人士的成长曆程,还包括新书推荐、就业指导、人生规划、科研论文发表方面的内容;航天动态版块包括这期间国内外航天界的大事介绍,所内新闻等。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