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4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1984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涵盖了人工晶体、高性能结构与功能陶瓷、特种玻璃、无机涂层、生物环境材料、能源材料、複合材料及先进无机材料性能检测与表征等。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4个;共有在职职工7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0余人,在学研究生41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78名。
2017年11月,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外文名: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简称:中科院上硅所
- 成立时间:1928年
- 属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1999)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现任所长:宋力昕
- 专职院士:5人
- 硕士点:3个(一级学科)
- 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
- 博士后流动站:1个
- 研究所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1295号
历史沿革
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简称工程所)成立。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950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简称工学馆)由原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改建,主要工作围绕冶金、陶瓷、玻璃进行,工学馆设立有窑业组。
1953年1月,中科院办公厅通知,工学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简称冶陶所)。
1958年,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耐火材料研究室划归冶陶所併入陶瓷研究室,其间还将上海三民玻璃厂划归冶陶所,作为陶瓷研究室下设的玻璃车间和所属陶瓷工厂(定名为红星工厂)。
1959年1月12日,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简称硅酸盐所)。同时,冶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简称冶金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960年3月10日,中科院上海分院召开冶陶所分所暨硅酸盐所成立大会。
1965年,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矿物物理研究室併入硅酸盐所。
1970年10月,硅酸盐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
1984年12月18日,中科院批覆同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首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
科研条件
设备资源
- 设施设备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拥有Axios X射线萤光光谱仪、VG9000辉光放电质谱仪、ESCALAB 250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TC600氮氧分析仪、Vista AX等离子发射光谱仪、X series 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D/max 2550V X射线衍射仪、JSM-6700F场发射扫描电镜、JEM-2100F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JXA-8100电子探针仪、雷射热扩散率测定仪、STA429C热分析—质谱仪、L75热膨胀仪、INSTRON万能材料试验机、MICROLAB 310F扫描俄歇显微镜等一大批大型精密仪器。
- 馆藏资源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信息情报中心共有各类期刊880多种,中文期刊290多种,外文期刊590多种;中、外文现刊近260多种,馆藏各类图书二万七千多册。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7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1名为双院士)。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有中央“千人计画”入选者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973首席专家2人,863领域专家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5人,上海“千人计画”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中科院“百人计画”31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殷之文、郭景坤
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严东生(双院士)、丁传贤、江东亮
中央“千人计画”入选者(1人):金平实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施剑林、张文清、黄政仁、陈航榕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施剑林(1996年度)、罗宏杰(1999年度)、陈立东(2003年度)、张文清(2008年度)、黄富强(2011年度)、陈航榕(2012年度)
科研部门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1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4个):中国科学院特种无机涂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透明光功能无机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无机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1个):古陶瓷与工业陶瓷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累计共取得科技成果1031项,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项410项,其中国家发明奖2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申报专利2242项,批准专利1115项。
- 获奖情况举例
获奖项目 | 完成人 | 获奖类别 | 获奖年份 |
---|---|---|---|
结构陶瓷典型套用条件下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套用 | 蒋丹宇(第八)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4 |
城市电网储能电池套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範 | 刘宇(第七) |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4 |
高温高稳定压电陶瓷材料及套用 | 董显林 | 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 2014 |
空心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的製备、药物缓控释和磁功能化 | 施剑林 | 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 2014 |
高效热电材料与器件製备新技术及太阳能热电-光电複合发电系统 | 柏胜强(第三) | 国家发明二等奖 | 2014 |
弛豫铁电单晶的新生长方法与多功能特性研究 | 罗豪甦 | 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 2013 |
碳化硅陶瓷基複合材料研製及套用 | 董绍明 | 国家发明二等奖 | 2013 |
氧化锌基半导体材料的形成机制、掺杂与光电功能调控 | 李效民 | 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 2013 |
热电材料的多尺度微观结构调控与性能最佳化 | 陈立东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3 |
碳化硅光学部件研製及套用 | 江东亮 | 国家发明二等奖 | 2012 |
几类典型热电材料的高性能化及其微观结构调控机理 | 陈立东 | 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 2012 |
大容量储能用钠硫电池关键材料及电池的量化製造技术 | 温兆银 | 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 2012 |
高性能压电微器件及其套用 | 李国荣 | 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 2012 |
介孔基複合材料设计合成、非均相催化性能与套用探索 | 施剑林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1 |
轻量化碳化硅光学部件材料研製及套用 | 江东亮 | 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 2011 |
医用钛合金表面电浆改性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 刘宣勇 | 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 2011 |
陶瓷金卤灯用透明氧化铝陶瓷管的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 王士维 | 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1 |
纳米流体最佳化製备、强化传热性能及能量输运机制 | 奚同庚(第二) | 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 2010 |
Ln/Ca-alpha-sialon材料的相关係、形成规律和微观结构调控 | 王佩玲 | 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0 |
大尺寸高纯二氧化碲单晶及两次生长製备技术 | 葛增伟 | 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0 |
参考资料: |
- 论文发表情况

- 专利申报批准情况

学术期刊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办发行有《无机材料学报》期刊,并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npj-计算材料学》)。
《无机材料学报》创刊于1986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报导包括人工晶体、特种玻璃、高温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非晶态半导体材料、环保材料、生物材料、特种无机涂层材料、功能梯度材料以及无机複合材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核心期刊),已被美国CA、EI、SCIE,以及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报刊索引科技版、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索引,以及CAJ--CD、ChinaInfo等所收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是中国第一批研究生招生单位,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博士点以及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凝聚态物理、光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和生物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化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学建设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有在学研究生41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78名。
2014年度,该所研究生共获院优博论文1篇、院长特别奖1名、院长优秀奖3名;2012年度,获院优博论文1篇、院长特别奖1名、优秀奖2名、教育部博士新人奖1名;2011年度,该所何前军同学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其博士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尚萌、吕旭杰同学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2004年,该所刘宣勇博士的论文《等离子喷涂生物活性硅灰石涂层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标的左侧为硅氧四面体分子结构图,标示着该所的研究方向;右侧的SICCAS字元为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缩写;Since 1928表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历史悠久。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标

硬朗有序的线条体现了该所稳健发展,高效有序的特徵。所标採用了理性的灰蓝色和明快的蓝绿色,象徵着该所科学研究工作的严谨求实、科技人本主义以及国际化的特徵。
研究生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生会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全体在所研究生民众性自治组织,保障研究生的合法利益。在参与式所内管理、互动式学生维权、学术交流、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方面,为增进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所之间以及研究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起到了桥樑和纽带作用。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生会部门有主席团、生活部、宣传部、文艺部、体育部、科教部、编辑部、外联部。此外,研究生会经常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如组织研究生春游、举办元旦晚会、篮球比赛等。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所长 | 宋力昕 |
名誉所长 | 严东生 |
党委书记 | 刘岩 |
副所长 | 杨建华、黄政仁、王东、曹红梅 |
参考资料: |
历任所长
姓名 | 任职时间 | 备注 |
---|---|---|
周仁 | 1960.6-1973.12 | |
严东生 | 1978.6-1983.12 | |
郭景坤 | 1983.12-1995.5 | |
罗昆安 | 1995.5-1998.2 | 常务副所长(主持工作) |
施尔畏 | 1998.2-2000.12 | |
施剑林 | 2000.12-2004.9 | |
罗宏杰 | 2004.9-2012.2 | |
王龙根 | 2012.2-2013.11 | 副所长(主持工作)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