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站成立于2008年,由中国科学院、青海省科技厅和中科院西高所专项经费建立,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滩(34°22′~34°20′N,100°30′~100°29′E)。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 类型:科学研究院
- 类别: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观测
- 国家:中国
科学定位
立足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草地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涵盖三江源区主要草地生态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湿地)。服务国家巨观决策(生态安全、食物安全)、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农牧民科学生产理念(示範)。充分考虑青藏高原草原生态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性和系统的脆弱性,同时考虑到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需求及区域发展的要求。制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的学科布局,重点在三江源生态环境治理草地的演化过程监测、自然草地可持续利用技术、草地退化过程与发生机理、退化草地恢复措施技术,生态移民社区建设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经过5年-10年的努力,建成集长期监测、基础与套用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高原生态学研究站,使青藏高原草地生态学的整体研究水平明显提高,为三江源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及区域发展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使得三江源综合研究站成为我国高寒生态学研究的创新基地、草原生态学研究和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新型高寒畜牧业技术孵化基地,国际合作与公众教育的培训基地。
研究目标
近期目标
1,在平台建设上,通过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争取5年内使三江源站进入国家级野外生态监测网路;
2,在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回响研究方面,通过研究青藏高原主要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其反馈的过程和调控机理,尤其是水、碳通量和循环过程的研究。
3,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实践方面,为了揭示三江源区濒危动植物的致濒机理和存活条件;分析系统压力和随机干扰对种群存活的影响;探讨异质种群结构和动态及其与景观结构和生境需求间的关係;建立异质种群模型,并进行种群生存力分析;阐明遗传结构、社群结构、婚配製度或繁殖系统、种群空间结构和时空动态对种群存活的意义;进一步发展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提出保护对策;
中期目标
1,在平台建设上,努力将三江源站建成国际上研究青藏高原的核心平台,成为高原生物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人才培养基地,研究成果将成为青藏高原相关研究的主体,从而引领该学科的发展;同时,成为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试验、示範和推广基地。
2,通过10-20年的长期监测和系统研究,将阐明三江源主要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回响和反馈机制,并对未来50-100年的可能变化情景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社会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长期目标
在平台建设上,努力使三江源站成为国际上高原生物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首选研究基地。为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公约等方面的国家立场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为国家水资源等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