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是教育部和国家计委首批批准的国家示範软体学院。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时设定了计算机专业;1982年,成立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2009年3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式成立。
据2018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办2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学位点,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在校本科生600余人,硕士生近400人,博士生150余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外文名: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简称:中科大计算机学院
- 创办时间:1958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理工
- 属性:二级学院
国家示範软体学院(2001)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现任领导:执行院长:李向阳
书记:钱海 - 专职院士:中国科学院1人
- 本科专业:2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个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区电三楼
- 知名教师:夏培肃、陈国良
历史沿革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时设定了计算机专业,老一辈计算机科学家夏培肃先生等亲自执教。
创办之初,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自主设计并研製成功了我国第1台通用计算机--107机并于1960年安装于中国科大。
1975年,研製成功小型机KD-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1983年,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製成功了功能分散式阵列处理机系统GF10系列。
1983年,研製成功了微型机KD-4和KD-5并于次年转让给湖北无线电二厂投入生产。
1982年,成立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培养了国内首批博士。
1990年,获得计算机软体博士学位点。
1995年,成立了中国的第1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
200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2007年,计算机软体与理论专业经教育部评审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9年3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软体所、瀋阳自动化所对口结合。
办学条件
专业设定
据2018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2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据2018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国家教育部“985工程”,“211工程”、“111引智计画”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支持建设的学科;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学位点,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二级重点学科1个。
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计算机软体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套用技术、信息安全
工程硕士学位点:软体工程、计算机技术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体与理论
安徽省二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套用技术
师资力量
据2018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教职工9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23人、副教授27人,有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43人,拥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引进杰出人才、新世纪人才等学术骨干。
陈国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陈国良
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姚新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陈恩红、唐珂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恩红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据2018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和国家计委首批批准的国家示範软体学院,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安徽省精品课程1门。
国家级精品课程:并行计算
安徽省精品课程:算法基础
- 教学成果
据2018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得国家及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国家及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行算法的设计与分析(教材)(1997年)、并行算法类教学基地建设(2001年)、基于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总体规划与体系建设(2014年,与合肥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联合完成)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18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国家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个、中科大科学实验中心1个、中科大联合科研平台2个、学院实验室(研究组)6个。
与曙光公司签署战略协定

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
教育部创新团队:高性能计算的研究队伍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计算与通讯软体重点实验室
中科大科学实验中心:中科大超级运算中心和信息科学实验中心
中科大联合科研平台:中科大·耶鲁高可信软体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大-伯明罕大学智慧型计算与套用联合研究所
学院实验室(研究组):语义计算与数据挖掘实验室、多智慧型体系统实验室、定性仿真/CAD实验室、网路与系统安全实验室、知识与数据工程实验室、算法与数据套用研究组
科研领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将科研力量凝聚成高性能计算、智慧型计算与套用、网路计算与可信计算、先进计算机系统四个主要的研究领域。
- 高性能计算
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的研製:在2007年成功研製首台个人高性能计算机KD-50-I的基础上,计画在KD-50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基础上继续研製新一代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并投入到不同行业套用中。
大规模并行算法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当代主流并行机的特性建立能够準确反映并行算法性能的并行计算模型,针对套用领域中常见的大规模问题在实用并行计算模型上设计并行算法,针对不同的并行机系统研究不同编程环境下大规模并行算法的性能评测标準和方法等。
高性能并行软体工具与环境的研究:主要研究并行环境下的作业系统、并行程式设计、并行编译、编程工具与环境。
典型套用领域的并行软体研製与开发:针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领域的一些典型套用研製与开发并行软体,主要包括淮河流域的汛期防洪调度、枯水期防污调度和水资源最佳化配置等资源环境方面的套用,灾害性气象预报、城市社会应急系统和火灾现场的模拟再现与分析等社会公益方面的套用,信息攻防和雷达信号成像分析等国防安全方面的套用,以及基因序列分析和蛋白质功能位点预测等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套用。
- 智慧型计算与套用
在基础研究层面:通过非经典逻辑和演化计算等途径,研究心智建模(含自然语言理解、交际中的情感机理)、推理(含决策、博弈)和学习(含感知、进化)的新理论。
在核心技术层面:开展基于演化计算的数值与组合最佳化、机器人複杂行为规划和图像理解、数据挖掘与语义计算、社会网路分析与语义、情感人机互动、服务机器人自动知识获取和硬体进化等课题的研究。
在套用层面:以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含新近提出的服务製造业)为主要套用领域、以智慧型服务机器人为重点内容,推动相关技术的实际套用特别是示範性套用,包括智慧型服务机器人在典型服务业和娱乐业中的套用、数据挖掘套用、个性化推荐服务、基于情感的信息服务、交管等行业中运动对象的低成本智慧型监控、基于计算智慧型的网路信息安全和信息生物学套用等等。
- 网路计算与可信计算
在无线与移动计算方面,主要研究无线自组织网路、无线网状网路和无线感测器网路的理论、关键技术及算法及典型套用。
在网际网路新技术方面,主要研究网路服务质量(QoS)、P2P技术、高效网路算法等。
在网路协定理论与工程方面,主要研究协定形式化描述、协定验证、协定测试和协定实现的理论和方法、波分复用全光网中的路由和波长分配算法。
在信息安全方面,主要研究无线网路安全协定、网路信息对抗、信息系统安全评估与测试、隐藏信息检测、安全多方计算、量子信息安全、可信移动计算等。
在高可信软体方面,重点关注可信软体设计、形式化验证等选题,以解决关键套用领域中的软体可信性问题为主攻目标,重点研究形式程式验证和出具证明编译器等。
- 先进计算机系统
普适并行处理技术与系统:主要研究新型多处理器晶片体系结构和基于多处理器晶片构建的超并行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包括新型微处理器晶片体系结构、超并行处理技术与系统、实时并行处理系统、多处理器系统并行模拟与仿真验证技术、万亿次微处理器晶片研究加速器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基于多核平台的片上多处理器并行仿真器等。
中国科大“可佳”服务机器人获世界盃冠军

嵌入式系统:主要研究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及其系统软体。围绕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建设涉及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重点研究嵌入式系统软硬体协同设计与最佳化技术、嵌入式作业系统、嵌入式数据管理技术,以及嵌入式系统相关技术在图像工程、无线通信与网路中的套用技术。
云计算系统:主要研究格线和云计算体系结构的理论、软体及套用。依託“中国科大—联想—Intel云计算联合实验室”,在云计算套用和云计算服务、云计算系统软体和中间件平台、支撑云计算平台的计算机系统结构技术、适合云计算的重要典型套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完成基于联想深腾6800的云计算实验床建设,并在该实验床上针对大规模信息检索、大规模网路存储和多媒体套用等若干典型套用进行部署与发布。
学术交流
据2018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专题学术交流活动200多人次,主办和协办国际学术会议5次、国内学术会议、研讨班11次,邀请了120多人次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讲学。
- 中国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据2018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共承担了2次国家基金委资助的由海外杰出华人教授回国讲授研究生课程的龙星计画;受国家教育部高教局和高教出版社委託,从02年起连续五年举办了“并行计算国家精品课程教师培训暨高性能计算课程教学研讨会”;在以计算机学会名义举办的各种课程的教师培训班中担任主讲共6人次;共协办了4次国内会议和研讨会,包括第14届神经网路年会(合肥)、05年中国模糊逻辑与计算智慧型联合学术会议(深圳)、第一届(西安)和第二届(南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 ;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软体所、瀋阳计算所等建立了长期深入的合作关係,共同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包括参与龙芯CPU设计相关项目等,并分别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瀋阳计算所共同成立了联合实验室。
- 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据2018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主办了4次国际学术会议及研讨会,协办了1次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外着名大学讲学或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做报告40多人次,前来访问和讲学的国外学者80多人次;共有国际合作项目15项,总经费250多万,其中,“中澳自主机器人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澳大利亚科技部的联合支持;学院与境外Intel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共10个,累计经费近200万元;与英国伯明罕大学姚新教授的合作研究“进化算法性能分析和设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的支持。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办校方针:全院办校、所繫结合
办学理念: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
社团活动
截至2017年9月,学院组织了“两学一做”系列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女生节活动、户外踏青活动、击剑比赛、清明祭扫活动、“光棍节”系列活动等文化活动。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执行院长 | 李向阳 |
书记 | 钱海 |
副院长 | 陈恩红 |
许胤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