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等部门组织开展,涵盖自然科学所有领域的重要进展,是我国基础研究传播工作的品牌项目。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评选和发布,日益得到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关注。评选活动的开展为加强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普及,增进全社会对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的关注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9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发布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克隆猴、纳米机器人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入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入选数量:每年十项
- 启动年份:2005年
项目简介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举办。研究进展由《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五家编辑部推荐,由两院院士、973计画顾问组和谘询组专家、973计画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学者经过初选和终选两轮投票选出。该项活动旨在加强对我国重大基础研究进展的宣传,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促进公众更加理解、关心和支持科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该项活动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传播工作的一个品牌,在科技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获奖名单
2019年
一、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
二、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三、揭示抑郁发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
四、研製出用于肿瘤治疗的智慧型型DNA纳米机器人
五、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
六、首次直接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TeV附近的拐折
七、揭示水合离子的原子结构和幻数效应
八、创建出可探测细胞内结构相互作用的纳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术
九、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十、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
2018年
一、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
二、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三、揭示抑郁发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
四、研製出用于肿瘤治疗的智慧型型DNA纳米机器人
五、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
六、首次直接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TeV附近的拐折
七、揭示水合离子的原子结构和幻数效应
八、创建出可探测细胞内结构相互作用的纳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术
九、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十、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
2017年
一、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
二、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
三、首次探测到双粲(can)重子;
四、实验发现三重简併费米子;
五、实现氢气的低温製备和存储;
六、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
七、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製备出多粒子纠缠态;
八、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
九、酵母长染色体的精準定製合成;
十、研製出可实现自由状态脑成像的微型显微成像系统。
2016年
一、研製出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新型钴基电催化剂;
二、开创煤制烯烃新捷径;
三、揭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
四、提出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
五、揭示RNA剪接的关键分子机制;
六、发现精子RNA可作为记忆载体将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
七、研製出首个稳定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
八、构建出世界上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
九、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十、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2015年
一、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二、理论预言并实验验证外尔半金属的存在;

三、揭示伊波拉病毒演化及遗传多样性特徵;
四、实现对反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
五、探测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
六、发现东亚最早的现代人化石;
七、揭示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基因表达与表观遗传调控特徵;
八、解析细胞炎性坏死的关键分子机制;
九、研製出碳基高效光解水催化剂;
十、实现对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探测
2014年
一、阐明独脚金内酯调控水稻分櫱和株型的信号途径;
二、发现新生期心脏具有重新生成冠状动脉的能力;
三、提出并验证了一种既可提高产量又可降低环境成本的种植模式;
四、利用溶液法製备出高性能量子点发光二极体;
五、合成出具有空前硬度和热稳定性的纳米孪晶金刚石 燕山大学;
六、提出并证实极体移植可有效阻断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 复旦大学;
七、利用极体高通量测序结果精确推演出母源基因组信息 北京大学;
八、证实青藏高原通过下部地壳物质流动和上部地壳沿断层块体滑移两种方式向东扩张;
九、利用纳米限域的单铁催化剂实现天然气直接制乙烯;
十、发现炎症性半胱天冬酶是胞内细菌脂多糖的先天免疫受体。
2013年
一、中国科学家积极应对新发H7N9禽流感病毒取得重要进展;
二、在磁性拓扑绝缘体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清华大学;
三、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直接观测到分子间氢键;
四、北京谱仪Ⅲ观测到一种包含至少4个夸克的带电粒子;
五、小麦A基因组和D基因组草图绘製完成;
六、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将小鼠体细胞诱导转化为多能干细胞;
七、合成出超硬纳米双晶立方氮化硼 燕山大学;
八、研发出一种兼具大弹性应变、低模量和高强度的相变金属纳米複合材料中国石油大学;
九、基于等离激元增强拉曼散射实现单分子化学成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十、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多巴胺D2受体通过αB晶状体球蛋白抑制神经炎症。
2012年
一、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
二、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三、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其复甦模式和原因;
四、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
五、揭示两种天然产物靶向特异蛋白治疗白血病的机制;
六、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
七、生态学试验证实Bt转基因棉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
八、解析出TAL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的结构基础;
九、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十、发现利用倒置结构可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2011年
一、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二、利用强雷射成功模拟太阳耀斑的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
三、将小鼠成纤维细胞成功转化为功能性肝细胞样细胞、
四、显微光学切片层析成像获取小鼠全脑高解析度图谱、
五、出兼具低场高灵敏和高场大磁电阻的硅基磁电阻器件、
六、揭示梯度纳米晶铜本徵塑性变形机制、
七、揭示Tet双加氧酶在哺乳动物表观遗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八、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製备出石墨烯三维网路结构材料、
九、阐明冰期-间冰期印度夏季风变迁的动力学机制、
十、实现碳纳米管的高效光伏倍增效应。
2010年
一、拓扑绝缘体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二、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发现首个反超核粒子——反超氚核,
三、揭示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分子机制,
四、中国发现10万年前的早期现代人化石,
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易感基因,
六、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
七、大地电磁测量揭示青藏高原东部有两条地壳物质流,
八、揭示蛋白质赖氨酸乙醯化在细胞代谢中的调控作用,
九、基于超材料实现微波段三维隐身和电磁黑洞,
十、实验实现最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