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下设矿物加工工程系、环境与生物工程系、化学工程系以及教育部煤基浆体燃料工程研究中心、公共基础实验室以及煤炭清洁加工与低碳利用实验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 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
- 现任院长:徐志强
- 党委书记:安宇
学院介绍
凝聚着几代化环人的辛勤耕耘和真诚奉献,我院已经形成了优势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层次结构合理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我院负责建设的学科包括:1个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化学工艺、清洁能源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点(矿物加工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工艺、套用化学、矿物材料工程、洁净能源技术与工程);13个硕士点(除包含博士点学科外,还有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生物化工、物理化学、材料学、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并在矿业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领域招收专业硕士;6个本科专业(矿物加工工程(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套用化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物工程)。
近十年来,我院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60余项,以及多项横向课题,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水煤浆製备技术、矿井水处理技术、型煤製备技术、燃煤固硫技术、煤炭地下气化等科研成果已经成功转化为生产力,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十年来我院获得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如“25万吨/年水煤浆厂工业生产技术”(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高浓度水煤浆燃料製备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煤浆製备技术”(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矿井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範工程”(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另外,我院在非金属矿物材料、选煤自动化、煤基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开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在全国具有很高的地位。我院的科研成果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为煤炭地下气化的发展亲笔题词,1996年1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等又亲临我校视察了我院水煤浆製备技术并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院现有教职工7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6人。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22名,博士生导师22名,硕士生导师17名。他们师德高尚、学业精深,悉心执教,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已形成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科研与教学方面与美国、英国、义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长期合作,现已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利兹大学签订了协定,在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方向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目前我院各类在校学生1800余人,其中博士生100余人,硕士生600余人。 在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结合导师承担的“973”、“863”等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一大批毕业研究生已成为企业、科研院所的中坚力量,如我院培养的刘炯天院士是我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依託重点学科和博士点的建设,以科研特色促进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积极将优势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本科实践教学的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研究型本科教学的实践。目前我院已经建设了2个校级本科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煤化工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矿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和一批现代化的实习基地。近3年来,学院各本科专业应届考取研究生比例始终保持在40%以上,一次就业率达到96%以上。每年均有一批优秀本科生毕业推荐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免试攻读研究生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我院关于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教学成果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化环学院团委组织下,学生等在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的奖励,“绿缘环保”社团2008年荣获全国高校百强社团,院团委多次被评为“红旗团委”和社会实践活动“标兵学院”。
展望未来,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在全院教职工、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一定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机构设定
现任领导 | 院长: | 徐志强 | 党委书记: | 安宇 | ||||
副院长: | 王永刚、王启宝、何绪文、马力强 | |||||||
院办公室 | 办公室主任: | |||||||
办公地点及电话: | ||||||||
教学秘书: | 陈文琳(本科)、杨玉娇(研究生) | |||||||
办公地点及电话: | ||||||||
学生工作: | 卢瑶、孙铭晗 、张萌、宋璨奡 | |||||||
办公地点及电话: | ||||||||
师资队伍
矿物加工工程系 系主任:黄波(全面主持系各项工作,分管本科生教学工作) 书记:王新文(主管党务工作) 副主任:王卫东(分管研究生教学工作) 副主任:金雷(分管实验室工作) 教授:朱书全、徐志强、韦鲁滨、郑水林、付晓恆、刘文礼、曾 鸣、王新文 副教授:马力强、谢 华、黄 波、张玉君、杨小平、李 军、吴翠平、金 雷、王卫东 讲师:解维伟 张志军 黄根 朱学帅 周玲妹 徐宏祥 |
化学工程系 系主任:解强(全面主持系各项工作,分管本科生教学工作) 书记:许德平(主管党务工作,分管实验室工作) 副主任:杨巧文(分管本科生教学) 副主任:雷泽(分管研究生教学) 教授:王永刚、王启宝、解强、杨巧文、韩敏芳、许德平、梁 杰、 王栋民、初 茉、刘淑琴 副教授:刘红缨、张香兰、张庆武、宋世栋、雷 泽 讲师:张 军、袁 振、 孙永军、 刘泽、曹俊雅、王立艳 |
环境工程与生物工程系 系主任:徐东耀(全面主持系各项工作) 书记:黄占斌(主管党务工作) 副主任:于彩虹(分管本科生教学工作) 副主任:王建兵(分管研究生教学工作、实验室工作) 教授:何绪文、徐东耀、黄占斌、陆兆华、舒新前、张玉秀、王春荣 副教授:王建兵、于彩虹、李中和、秦强、张春晖、关东明、贾建丽 、章丽萍、竹涛 讲师:于妍 |
基础实验室: 主任:王晓玲 组员:邵武、宋岩、焦志华、刘丽俭、赵跃进、王彩红、杨玉立、梁燕、贺兰鸿 |
办公室: 主任: 张凯(兼) 副主任兼科研秘书:从金华 研究生教学秘书:贺兰鸿 本科生教学秘书:陈文琳 |
辅导员:张凯、卢瑶、孙铭晗、宋璨奡、王鑫 |
各系介绍
矿物加工工程系简介
矿物加工工程系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高工)9人。拥有矿物加工工程、洁净能源技术与工程、矿物材料工程博士及硕士点。其中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专业于2002年、2007年两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998年被遴选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也是我校“211工程”、“985优秀学科创新平台”及“111引智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矿物加工工程系在煤炭洗选加工、水煤浆製备技术、非金属矿物材料加工、洁净能源技术、新能源(氢能源等)、新型炭材料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矿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居领进水平。水煤浆製备技术已实现产业化,精细水煤浆製备燃烧技术、褐煤提质改性与加工技术的研究取得显着进展,粗煤泥的干扰床分选技术开始工业生产与推广,煤炭深度降灰脱硫工艺与设备在全国推广,矿物质生物化工材料和製剂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型煤技术与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矿物加工工程系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分别320人和80人。近年来,承担了“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两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2项,批准专利46项,出版专着25部,发表论文1060余篇,被SCI、EI和ISTP检索184篇。
化学工程系简介
学工程系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6人(硕导4人),讲师7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95%,其中3人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13人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 化工系负责建设的学科有北京市重点学科——清洁能源学,以及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套用化学、工业催化5个二级学科)以及矿物材料工程博士点;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学硕士点(合建);两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套用化学。化工系在煤的加工与化学转化、褐煤提质、煤炭地下气化、新型炭材料的製备及功能化套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加工、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新型建筑材料等方向上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优势,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近10年,承担了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7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以及横向项目40余项。化工系教师负责和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近2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协会、学会科技成果奖3项;“211”工程建设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以及“第十五届孙越琦青年科技奖”1项。2008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共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出版专着12本,翻译专着1本,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组织了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

环境与生物工程系简介
环境与生物工程系是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下设的教学科研单位,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高工)5人。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生物化工专业硕士点以及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点,其中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学科,也是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环境与生物工程系在矿井水与选煤厂 废水净化和资源化技术、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微污染水源治理与修复技术、再生水利用技术、矿业土地复垦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典型流域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燃煤锅炉燃烧固硫技术、高硫煤脱硫剂开发、矿业固体废物环境材料开发、煤炭工业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矿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居领进水平。矿井水资源化技术、微污染水净化技术和盐硷地生态修

复技术已套用于多项工程,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取得显着进展,煤炭工业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已在多个地方进行试点,高硫煤脱硫剂和矿业环境材料已经实现产品化,并进入国内市场,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套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环境与生物工程系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分别200人和30人。近年来,承担了“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近三年来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批准专利10项,出版专着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和ISTP检索50篇。
研究方向
1、矿物加工系
矿物加工工艺与设备
煤的乾法分选
水煤浆的製备与套用
低阶煤的提质
非金属矿物的加工
过程的模拟、最佳化和控制
洁净煤基燃料-型煤成套技术
选煤过程系列化软体的开发和技术支持
2、 化学工程系
煤的地下气化
煤的液化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新型建筑材料製备技术
煤的加工与化学转化
新型炭材料的製备表征、改性、功能化及套用
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3、环境与生物工程系
煤矿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燃煤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治理技术
矿区退化与污染土壤和生态的治理
矿井水与选煤厂废水净化和资源化技术
微污染水源治理与修复技术
矿业土地复垦技术
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典型流域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
矿业固体废物环境材料开发
煤炭工业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高温高效FS系列固硫添加剂
重点学科
矿物加工工程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是“长江学者计画”设岗学科,我校“211工程”、“985工程”及“111引智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的授予权,可以接受博士后。2003年增加了“洁净能源技术与工程”、“矿物材料工程”两个博士点。
本学科以陈清如院士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9人。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分别274人和65人。
近年来,承担了“863”、“97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两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0项,批准专利45项,出版专着25部,发表论文1040余篇,被SCI、EI和ISTP检索181篇。
矿物加工工程学科拥有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水煤浆製备技术已实现产业化,精细水煤浆製备燃烧技术、褐煤提质改性与加工技术的研究取得显着进展,粗煤泥的干扰床分选技术开始工业生产与推广,煤炭深度降灰脱硫工艺与设备在全国推广,矿物质生物化工材料和製剂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型煤技术与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环境工程与洁净能源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
研究生教育
硕士点
我院负责建设的硕士点有17个,分别是:
工学:矿物加工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套用化学、工业催化、生物化工、矿物材料工程、洁净能源技术与工程、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合建)、材料学(合建)。
理学: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科学。
博士点
学院现有二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矿物加工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套用化学、工业催化、生物化工、矿物材料工程、洁净能源技术与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
1.矿物加工工程专业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评比第一。矿物加工工程我国“长江学者计画”第一批设岗学科,也是我校“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矿物加工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可以接受博士后进站进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