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大矿业工程学院已有百年的办学历史,前身为创建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的採矿科,1933年焦作工学院正式成立採矿冶金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将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西北大学的採矿系合併到中国矿业学院的採矿系,1998年,教育部全国专业调整后将地下开採、通风安全、露天开採三个专业合併为採矿工程专业。2000年7月,採矿工程系更名为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3年12月,学院更名为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2007年10月成立矿业工程学院。
2018年12月10日,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桿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 创建于:1909年
- 原名:焦作路矿学堂採矿科
- 院 长:张农
学院概况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原名焦作路矿学堂採矿科,创建于1909年。1936年,建立採矿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将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西北大学的採矿系合併到中国矿业学院的採矿系,汇聚了马载之、张正平、张熙年、王定衡等一大批着名教授,为採矿工程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採矿系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建立了採矿工程学科完整体系。1959年编写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採煤学》教材。

80年代初採矿系的学科专业开始拓宽。
1983年,採矿系在矿井通风教研室基础上成立矿井通风安全专业,在露天开採专业基础上成立矿区铁路运输专业。80年代未在採煤教研室基础上组建系统工程专业,在测量教研室基础上组建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在国家教委大幅度调整专业目录后,这些专业顺利地过渡到安全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工业工程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可以说上述学科专业的发展是採矿系大採矿工程学科拓展的结果。随着中国矿业大学的发展,由採矿系的部分教师组建并发展成为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在历任系主任马载之、张熙年、汪泰葵、黄元平、张先尘、钱鸣高、徐永圻等一大批着名学者的引领下,构筑和奠定了今天矿业工程学院坚实的学术基础,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传统。在採矿工程学科领域享有很高声誉的我国着名採矿专家张先尘教授、钱鸣高教授,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态度以及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历届採矿系的师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孕育和积澱的“採矿精神”也在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採矿学子,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2000年后,採矿系先后更名为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矿业工程学院。王铁群、才庆祥、尹新平、王德明、屠世浩、姬长生先后任党委书记和院长,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为矿业工程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9月,学院被国家人事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7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模範教师1人、 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者2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2人、国家七部委遴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4人、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博士生导师10名、教授21名,副高职称18人。
学院拥有採矿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岗位)和煤炭资源与安全开採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科、1个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煤炭开採与矿业安全科技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学院下设採矿工程系、交通运输系、工业工程系、冲击地压与巷道支护研究所、露天开採与边坡研究所,设有採矿工程、交通运输和工业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採矿工程专业在国内权威机构专业评价排名中一直名列第一,2007年以全优成绩通过教育部採矿工程专业认证。採矿工程、资源开发与规划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採矿工程和工业工程可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学院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和实验设施,现设有煤炭资源与安全开採国家重点实验室、矿业工程学院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岩层控制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平台;学院资料室拥有专业藏书、期刊2万余册,在学校图书馆可实现学院资料的网上查询,数据共享。
截至2009年10月,学院共有在读学生2170人,其中本科生1596人,硕士研究生507人,博士研究生67人。
学院承担和完成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科学攻关项目、国家创新技术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2项,获国家奖6项、省部级科研奖励39项;出版专着与教材50余部,获国家级教材图书奖1项;在全国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60多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151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专利23项。科研经费从2001年的838万元跃升至2007年的6800多万元。
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万余名毕业生,其中有5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近200名毕业生担任了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材奖6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材奖15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励项目1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0余项。学院在读本科生共有180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累计获得专利授权20余项。
自1999年以来,我院有4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科研支撑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採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炭资源绿色开採研究所
★资源规划与开採研究所
★岩层控制研究所
★露天开採及边坡工程研究所
★矿山震动与冲击研究所
★井下充填开採研究所
★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岗位
★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两院院士
钱鸣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满潮中国科学院院士
康红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院领导
张农:院长
张东升:院党委书记
畅军亮:院党委副书记
尚涛:教学副院长
李学华:科研副院长
师资概况
採矿工程 | 教授 | 万志军 | 马立强 | 方新秋 | 王作棠 | 冯光明 |
刘长友 | 许家林 | 张益东 | 张农 | 张东升 | ||
张吉雄 | 李学华 | 杜计平 | 陆菜平 | 周华强 | ||
柏建彪 | 徐金海 | 钱鸣高 | 高明仕 | 屠世浩 | ||
曹胜根 | 谢耀社 | 谢文兵 | 窦林名 | 缪协兴 | ||
牟宗龙 | 黄炳香 | |||||
副教授 | 王襄禹 | 王旭锋 | 朱卫兵 | 杨培举 | 许兴亮 | |
李桂臣 | 杨真 | 胡国忠 | 徐营 | 曹安业 | ||
郑西贵 | 鲁岩 | 阚甲广 | 瞿群迪 | 袁永 | ||
姚强岭 | 严红 | |||||
讲师 | 王晓振 | 王方田 | 闫帅 | 赵一鸣 | 何江 | |
张源 | 李剑 | 李沖 | 韩昌良 | 季明 | ||
范钢伟 | 常庆粮 | 黄艳利 | 荆升国 | |||
实验师 | 马文顶 | 侯英翔 | 赵俊芳 | 徐剑坤 | ||
露天开採 | 教授 | 才庆祥 | 车兆学 | 李克民 | 尚涛 | 姬长生 |
舒继森 | ||||||
副教授 | 周伟 | |||||
讲师 | 陈树召 | 彭洪阁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讲师 | 陈勇 | 欧建春 | 谢建林 | ||
工业工程 | 教授 | 卢明银 | ||||
副教授 | 李乃梁 | 马从安 | 任海兵 | 陆刚 | 王晓琳 | |
讲师 | 段天宏 | 董成亮 | 李贤功 | 李小林 | ||
交通运输 | 教授 | 顾正洪 | ||||
副教授 | 王振军 | 苑红伟 | ||||
讲师 | 王丽华 | 付丽红 | 李安文 | 李鑫 | 金晓红 | |
赵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