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College of Pipeline and Civil Engineering),简称储建学院,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下设二级学院。
学院办学始于1953年以清华大学石油係为基础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油气储运教学实验室,2001年,储运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建筑工程系、热能工程系组成新的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据2018年5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设有6个教学系;一级博士点2个,一级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6个;有专任教师124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 外文名:College of Pipeline and Civil Engineering
- 简称:储建学院
- 创办时间:2001年
- 类别:二级学院
- 主管部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现任领导:院长:李玉星
党委书记:高平发 - 本科专业:6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3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不含一级学科覆盖)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个
- 院训:博学善思 敬业笃行
-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266580)
- 主要奖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15)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5)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6)
历史沿革
1953年,以清华大学石油係为基础,成立国内第一个油气储运教学实验室——北京石油学院油气储运教学实验室;
1957年,成立北京石油学院力学教研室和热工教研室;
1986年,成立华东石油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教研室;
1995年,由石油天然气储运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2个本科专业和工程测量1个专科专业组成建筑工程系;
1999年,由油气储运教研室和热能工程教研室合併而成储运工程系,由工民建教研室、力学教研室、建筑规划设计院组成建筑工程系;
2001年,储运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建筑工程系、热能工程系组成新的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2009年,建筑系成立;
2010年,燃气工程系成立。
办学条件
系部专业
据2018年5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设有6个教学系:储运工程系、热能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土木工程系、燃气工程系、建筑系。
开设有本科专业6个:土木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原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学(5年制)。
师资力量
据2018年5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共有教职工161人,其中,专任教师124人,教授30人,副教授46人。
学院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杰青1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青年泰山学者1人、香江学者1人。12人入选学校青年人才骨干工程,2人入选学校青年人才拔尖工程。
另外还有3人受聘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计画。
学科建设
国家重点学科:油气储运工程。
山东省重点学科:工程力学。
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力学。
一级博士点: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二级博士点:油气储运工程。
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土木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动力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
(名单为2018年5月官网资料)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油气储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油气储运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油气储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油库设计与管理(网路教育)。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求真”育人理念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参与)。
省级精品课:油库设计与管理、油气集输、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力学、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工程监理概论、城市燃气输配(网路教育)。
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油气储运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油气储运工程实验室。
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石油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参与)。
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油气储运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主持)、“油库设计与管理”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主持)。
(名单为2018年5月官网资料)
- 学生培养
学生就业率连续22年超过90%,始终位于学校前列;
油气储运2003级1班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
荣获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5次获得学校“红旗团委”
发起并承办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承办山东省第三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学校首次单位考核中,获得“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班子建设及学生工作”单项考核第一名;
连续三年获得学校“学生工作考核优秀单位”(2014-2016);
荣获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优秀组织单位,大学生在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力学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等多项学科竞赛获得百余项奖励;
多次获得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科技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社团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
连续8年获得学校田径运动会学生团体总分第一名;
连续17年承办大学生舞蹈大赛,已成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品牌项目。
(数据为2018年5月官网资料)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实验室类别 | 实验室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年度 |
山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油气储运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 | 李玉星 | 2015 |
山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 油气储运工程 | 何利民、曹学文 | 2017 |
青岛市重点实验室 | 青岛市环海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 | 李玉星 | 2014 |
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 青岛市虚拟现实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邓庆尧 | 2015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研究室 | 油气地下储库工程重点实验室--储气库钻采工程研究室 | 闫相祯 | 2012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研究室 | 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重气输送与液化天然气技术研究室 | 李玉星 | 2014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研究室 | 地面工程试验基地 —高效分离技术研究室 | 何利民 | 2014 |
科研成就
2013年-2017年,学院累计到位科研经费19113.72万元,其中,到位纵向科研经费6581.29万元,到位横向科研经费12532.43万元;共签订各类科研项目565项,其中签订纵向科研项目180项,签订横向科研项目385项;签订各类科研契约金额21579.8万元。其中,签订纵向科研契约金额8578万元,签订横向科研契约金额13001.8万元。
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20项,其中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石化联合会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励1项;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学院共授权职务发明专利129项,其中2013年5项,2014年23项,2015年29项,2016年46项,2017年26项;共发表学术论文589篇,其中SCI一区13篇,二区94篇,三区56篇,四区76篇,合计239篇;EI论文350篇。
年度 | 获奖人 | 奖励 |
2013 | 李玉星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3 | 曹学文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3 | 梁法春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14 | 刘刚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4 | 曹宇光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14 | 曹宇光 |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14 | 曹宇光 | 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5 | 刘建林 |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5 | 曹宇光 |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5 | 李玉坤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5 | 刘刚 | 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 |
2016 | 梁法春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6 | 梁法春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三等奖 |
2016 | 梁法春 |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2017 | 罗小明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7 | 李玉星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7 | 曹学文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7 | 李静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7 | 王武昌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7 | 梁发春 | 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专利优秀奖 |
文化传统
- 院徽
- 院徽与校徽同构、同色,参建统一的大学视觉标识体系。
- 取六专业英文名称首字母ocaeae,结合管道基本形态特徵,对其进行形式操作,储运主干专业首字母o居中,其余字母按照正五边形环绕布局,并与中心字母相互连通,使文本表意与图形表意相结合。
- 正五边形环绕连通图形,中心突出,整体形象清晰简洁,寄託了各专业团结互扶、相融相通的寓意。
- 正五边形环绕连通图形,与结构节点、动力能源、城市肌理等意象关联。
- “管艺”之“艺”,关照工艺、技艺、艺术多重含义。
- “管艺”之“艺”,由六个管道艺术形态组成,指向传统教育“六艺”的当代转译定位。即:礼(德行)、乐

- 院训:博学善思 敬业笃行
《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储建学院师生要广博地学习,博採众长,方能通达晓畅,炼达明智。
《论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储建学院师生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将学习的道路越拓越宽。
《礼记》有言:敬业乐群。学院致力于培养一批在石油,建筑及其他一些领域有着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所以要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不断精进,同时还要牢固树立敬业奉献的精神与信念。
《礼记》有言: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知识的积累永无止境,但要把知识融会贯通到行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这就要求储建师生要培养身体力行的习惯,扎扎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现任领导
院长:李玉星
党委书记:高平发
副院长:黄善波、刘刚、曹宇光、唐建峰
党委副书记: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