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的、平顶的海底火山。山顶在海平面以下超过200公尺(660呎),直径可逾10公里(6哩)。太平洋里的海底平顶山最多,大多数山顶都在海平面以下1,000∼2,000公尺(3,300∼6,600呎)。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海桌山
- 外文名:tablemount
- 又称:平顶海山
- 性质:孤立的、平顶的海底火山
海桌山,又称海底平顶山、“盖奥特”。盖奥特一名是发现海底平顶山的美国海洋地质学家H.赫斯于1942年10月为纪念他的瑞士地理老师而命名的。
特徵
海桌山是呈孤立分布的、顶部截平的、高出海底很大高度的圆锥形体。它的基底往往是过去的火山,上部是珊瑚礁体,礁体厚度可达1500米。
海桌山

从外形看,平顶山是一个上小下大的锥状体。平坦的顶部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在5000~9000米,而基座为10000~20000米。从山顶到半山腰较陡,而从半山腰往下坡度变缓,呈逐级阶梯下降。
发现过程
海桌山有圆顶,也有平顶。平顶山的山头好像是被什幺力量削去的。以前,人们也不知道海底还有这种平顶的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适应海战的要求,需要摸清海底的情况,便于军舰潜艇活动。美国科学家普林顿大学教授H·H·赫斯当时在“詹森”号任船长,接受了美国军方的命令,负责调查太平洋洋底的情况。他带领了全舰官兵,利用回声测深仪,对太平洋海底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海底山,它们或是孤立的山峰,或是山峰群,大多数成伫列式排列着。这是由于裂谷缝隙中喷溢而出的火山熔岩形成的。这是人类首次发现海底平顶山。这种奇特的平顶山有高有矮,大都在200米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米水深。凡水深小于200米的平顶山,赫斯称它为“海滩”。
1946年,赫斯正式命名位于200以深的平顶山为“盖约特”。海底平顶山首先由哈利·哈蒙德·赫斯确认。赫斯当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带领一艘船以回声测深仪收集资料。资料显示海底情况,而他发现部分海底山有平顶的情况。普林斯顿大学的地质大楼的英文名字为“GuyotHall”。由于此大楼的顶部亦为平顶,赫斯便因其相似性而取海底平顶山的英文名字为“Guyot”。赫斯假设海底平顶山曾经为火山岛,顶部因为波浪作用而磨平,而在2012年已经在深海中了。这个理论加固了板块构造论的可信性。
分布
太平洋的中部与西部,即夏威夷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斐济群岛一带的深海底部,有一座座奇异的“平顶海山”。除太平洋外,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也存在,或是孤耸于海底,或是成群出现。
火山与海桌山

在世界各大洋中,太平洋中的平顶山最多,已经得到证实的就有150多个,如瓦列里厄海底平顶山、詹森角海底平顶山、赫斯海底平顶山、林恩海底平顶山等。
成因
对于海桌山的形成,可以分两方面加以解释:首先要解释平顶山锥的形成问题。一般认为海桌山是海底火山喷出物堆积的结果,也就是说,它们个个都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锥。这点已经得到证实。人们在平顶山找到了大量火山喷发岩——玄武岩。其次,要解释山锥平顶的由来。这个问题比较複杂,有多种说法。
赫斯的说法
按照最早发现海洋平顶山的赫斯的说法,原来平顶山是露出海面的火山岛,后来由于海水长时间的侵蚀,山头部分被“削”平,才形成今天的平顶山。为这个论点提供强有力证据的是,有人在平顶山顶部找到了一些磨圆度很好的玄武岩砾石。这些砾石的存在,说明平顶山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接近海面,受到过海浪的洗礼。因为,假如海浪能对碎石起到磨蚀作用,当时的海深顶多只有一二十米。而今天的平顶山顶已经在海下好几百米,甚至达1000米以上。在这个深度,海浪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起到什幺作用的。科学家们估计,在海浪对火山岩石进行磨圆的同时,也把火山的尖顶削平了。
火山喷发后形成
另外一种说法是,平顶山的“平顶”是当年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由于当时火山口接近海平面,使大量珊瑚在四周繁衍,形成环礁。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死亡的珊瑚大量堆积在火山口一带,使火山口变平,最后形成了平顶山。
这两种解释孰对孰错,人们还没有达成共识。即使是第一种被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看法,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为有人在调查平顶山的时候,意外发现山顶上的岩石比山脚下的岩石年龄要老得多。这就难坏了科学家们。因为按照地质学的基本规律,既然平顶山是多次海底火山喷发堆积形成的,那幺,早期喷发物必然埋在山下,而较新的喷发物必然出现在山顶。
不管平顶山的成因如何,21世纪它都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渔民在远洋捕捞作业时,经常发现凡是平顶山所在的海区,多数都是鱼类成群的地方。这是因为,受海下突出地形的影响,海流在这里往往形成一股很强的上升流,上升流从海底带来大量有机质,是鱼儿极好的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