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子的8种命运》以正史为蓝术,从中国古代数以千计的皇子中遴选出三十六位有特殊事迹的人物,分别作传。按其相同或者相近的命运,将此三十六人分成八种类型:接班太难、同室操戈、出逃国外、附庸风雅、天之骄子、另类皇子、活得精彩、死的窝囊,分别展现他们人生中独特的悲与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皇子的8种命运
- 外文名: The fate of 8 Chinese Prince
- 书名:中国皇子的8种命运
-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 页数:244页
- 开本:16
- 作者:王振兴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205068088, 9787205068080
内容简介
他们都是历史上的皇二代,他们的人生值得一读!
王振兴编着的《中国皇子的八种命运》以《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中记载有皇子事迹的篇章为蓝本,从数以千计的皇子当中遴选出了三十六位人物,分别作传。他们当中,有文采斐然者,有武艺超群者;有修成正果者,有遗憾出局者;有悲天悯人者,有兇残成性者;有唯唯诺诺者,有骄横跋扈者;有安邦定国者,有荼毒天下者;有轰轰烈烈者,有窝窝囊囊者;有超凡脱俗者,亦有俗不可耐者。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特打破朝代限制,据其共同特点,将人物分成了八个单元,可以理解为这就是行子们的八种命运。
王振兴编着的《中国皇子的八种命运》以《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中记载有皇子事迹的篇章为蓝本,从数以千计的皇子当中遴选出了三十六位人物,分别作传。他们当中,有文采斐然者,有武艺超群者;有修成正果者,有遗憾出局者;有悲天悯人者,有兇残成性者;有唯唯诺诺者,有骄横跋扈者;有安邦定国者,有荼毒天下者;有轰轰烈烈者,有窝窝囊囊者;有超凡脱俗者,亦有俗不可耐者。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特打破朝代限制,据其共同特点,将人物分成了八个单元,可以理解为这就是行子们的八种命运。
图书目录
前言
壹 接班太难
母亲短视父抛弃·刘荣命丧中尉府
废太子中幸运儿·刘庆美梦终实现
内外交困陷重围·杨勇竟被精神病
黄台瓜辞诉衷肠·李贤难逃母毒手
何苦生在帝王家·懿文太子郁闷死
只因师傅不给力·奕新错失金銮座
贰 同室操戈
千古悲歌起秦廷·胡亥淫威丧黄泉
纵容犯罪欲何为·刘长犯愣举反旗
衣带渐宽终小悔·刘胥以死祭皇位
冲冠一怒为红颜·京兆王揭竿而起
为自保勇抗王师·萧子响怒髮冲冠
士可杀而不可辱·李重俊功败垂成
多行不义必自毙·朱友珪难逃报应
皇位面前无父子·胤礽乾等四十年
叄 出逃国外
流亡元首高绍义·寄人篱下遭人嫌
身世不详萧世谦·稀里糊涂做汉奸
访问学者耶律倍·客居他乡为避祸
肆 附庸风雅
北国学界领风骚·曹子建才高八斗
南国文坛一枝花·昭明太子编文选
大唐学科带头人·李泰着书心不正
醉心学术是无奈·朱权问道龙虎山
伍 天之骄子
黄须儿立志为将·遭冷遇愤懑而亡
宇文招文才武略·为社稷重摆鸿门
浪子回头金不换·高延宗死得其所
陆 另类皇子
官场杀手人人畏·刘端有苦说不出
生育记录无人及·刘胜自甘酒色徒
上樑不正下樑歪·石邃变身食人魔
纵容矫惯酿恶果·陈叔陵酷爱盗墓
柒 活得精彩
关公面前耍大刀·刘武叫板黑老大
榜样力量最无穷·孙登同志树标桿
善男弘法搞慈善·萧子良悲天悯人
捌 死的窝囊
弱智父亲生慧子·司马橘命丧厕所
色字头上一把刀·元禧以死警世人
神探专破偷菜门·高淑无端遭横祸
谁比皇家更无情·赵元佐装疯卖傻
为富不仁天子儿·朱常洵不得好死
参考书目
附表
后记
壹 接班太难
母亲短视父抛弃·刘荣命丧中尉府
废太子中幸运儿·刘庆美梦终实现
内外交困陷重围·杨勇竟被精神病
黄台瓜辞诉衷肠·李贤难逃母毒手
何苦生在帝王家·懿文太子郁闷死
只因师傅不给力·奕新错失金銮座
贰 同室操戈
千古悲歌起秦廷·胡亥淫威丧黄泉
纵容犯罪欲何为·刘长犯愣举反旗
衣带渐宽终小悔·刘胥以死祭皇位
冲冠一怒为红颜·京兆王揭竿而起
为自保勇抗王师·萧子响怒髮冲冠
士可杀而不可辱·李重俊功败垂成
多行不义必自毙·朱友珪难逃报应
皇位面前无父子·胤礽乾等四十年
叄 出逃国外
流亡元首高绍义·寄人篱下遭人嫌
身世不详萧世谦·稀里糊涂做汉奸
访问学者耶律倍·客居他乡为避祸
肆 附庸风雅
北国学界领风骚·曹子建才高八斗
南国文坛一枝花·昭明太子编文选
大唐学科带头人·李泰着书心不正
醉心学术是无奈·朱权问道龙虎山
伍 天之骄子
黄须儿立志为将·遭冷遇愤懑而亡
宇文招文才武略·为社稷重摆鸿门
浪子回头金不换·高延宗死得其所
陆 另类皇子
官场杀手人人畏·刘端有苦说不出
生育记录无人及·刘胜自甘酒色徒
上樑不正下樑歪·石邃变身食人魔
纵容矫惯酿恶果·陈叔陵酷爱盗墓
柒 活得精彩
关公面前耍大刀·刘武叫板黑老大
榜样力量最无穷·孙登同志树标桿
善男弘法搞慈善·萧子良悲天悯人
捌 死的窝囊
弱智父亲生慧子·司马橘命丧厕所
色字头上一把刀·元禧以死警世人
神探专破偷菜门·高淑无端遭横祸
谁比皇家更无情·赵元佐装疯卖傻
为富不仁天子儿·朱常洵不得好死
参考书目
附表
后记
后记
当我轻击滑鼠,将写好的稿件传送给赵维宁编辑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留下的是丝丝的不捨与无奈。这像是与恋人分手,更像是与孩子分别。
这本书是我的处女作。初产儿的诞生往往伴随着阵痛。写作期间,大脑短路引起的思路枯竭,身体病痛的折磨,都是令我十分苦恼的。我想,这多半是每一位作者都曾遇到过的问题,只不过对于我这个生手来说更加深刻而已。话说回来,这些’苦恼较之写作的快乐,真是算不得什幺。
藉此次写作之机,我沉下心来,阅读了《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等史籍中的部分篇章,读出的不是汉唐盛世、灿烂文明,而是充斥其间的杀戮、谎言与阴谋诡计,处处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腐臭味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过的那句话:“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诚哉斯言!
直觉告诉我:
文明成了野蛮的遮羞布;
仁义道德成了统治者滥施淫威的辩护词。
历史成了统治者精心包装的糖果。当我们揭开那层皮时,不禁要问:
为什幺我们的历史这般丑陋?为什幺我们的历史如此虚伪?为什幺我们仍旧在乐此不疲地上演着丑陋与虚伪?
也许,我们走错了路。
也许,我们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也许,我们到了认真审视自己的时候了。
妄图从那脱胎于专制时代的思想文化中刨出能够开创未来的新元素,是不是有些意淫过头了呢?!
在学业和精神上,雷戈老师对我的指导意义,不是用语言文字能够形容的。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赵维宁编辑为本书的写就与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那孜孜以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
最后要感谢的是父母、爱人和那些关心并支持我的亲人与朋友。他们是我前行路上坚强的后盾。
写于无逸斋
2011年8月2日
这本书是我的处女作。初产儿的诞生往往伴随着阵痛。写作期间,大脑短路引起的思路枯竭,身体病痛的折磨,都是令我十分苦恼的。我想,这多半是每一位作者都曾遇到过的问题,只不过对于我这个生手来说更加深刻而已。话说回来,这些’苦恼较之写作的快乐,真是算不得什幺。
藉此次写作之机,我沉下心来,阅读了《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等史籍中的部分篇章,读出的不是汉唐盛世、灿烂文明,而是充斥其间的杀戮、谎言与阴谋诡计,处处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腐臭味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过的那句话:“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诚哉斯言!
直觉告诉我:
文明成了野蛮的遮羞布;
仁义道德成了统治者滥施淫威的辩护词。
历史成了统治者精心包装的糖果。当我们揭开那层皮时,不禁要问:
为什幺我们的历史这般丑陋?为什幺我们的历史如此虚伪?为什幺我们仍旧在乐此不疲地上演着丑陋与虚伪?
也许,我们走错了路。
也许,我们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也许,我们到了认真审视自己的时候了。
妄图从那脱胎于专制时代的思想文化中刨出能够开创未来的新元素,是不是有些意淫过头了呢?!
在学业和精神上,雷戈老师对我的指导意义,不是用语言文字能够形容的。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赵维宁编辑为本书的写就与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那孜孜以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
最后要感谢的是父母、爱人和那些关心并支持我的亲人与朋友。他们是我前行路上坚强的后盾。
写于无逸斋
2011年8月2日
序言
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群。
幸运与悲惨,抗争与妥协,疯狂与无奈……都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天潢贵胄”生来就是全国最幸福的孩子。贫穷、饥饿与他们无缘,考试、工作更与他们无关,那些常人需要费尽周折,尝尽艰辛才有可能挣来的富贵荣华,他们早在娘胎里就得到了。他们是含金握玉来到这个世上的。其实,抛开这层表象,用心去体悟他们的命运之时,我发现,皇子是一群十足的可怜虫。
身为人子,他们鲜有机会体味人世间的父子亲情;
身为人臣,他们鲜有机会表达个人的思想与主张;
身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鲜有机会获得起码的自由、权利与尊严。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因于造就和埋葬他们的皇权政治。
皇权政治,即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格局和形态。在皇权的支配之下,经济、文化皆为附庸,至于皇子,更是彻彻底底的皇权附属物,其地位与特权完全来源于皇帝。他们的兴衰荣辱,甚至性命,都与皇权休戚相关。
他们是距离权力之巅最近的人群,也是最远的人群。
说最近,是从空间考量,说最远,是从本质考虑。“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至少从理论上宣告:在皇帝面前,皇子与广大臣民别无二致,皆为奴僕。皇权政治呈现出一点、一线的格局。皇帝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点,奴僕是那条笔直而又有些曲折的线。
君民关係与君臣关係是皇权政治下的两大重要命题。从君主的切身利益来考虑,显然是臣子对其权位的威胁更加的直接和显而易见。因此,君臣关係是皇权政治中的首要关係。
君臣关係的基本线索是尊君抑臣。君主要集权,势必要侵夺臣子的权力,其中当数那些与君主“亲”、“爱”、“信”的臣子对君权最具威胁,是需要君主首先提防的。那些理应是“至亲”、“至爱”、“至信”的人也就是妻妾子女。
家天下时代,国家为帝王一姓之私产,基本继承制度为父死子继制,皇子具备承继大统的合法资格,这相对于那些有着篡位野心的异性臣子显然更有优势;从人身关係上考虑,有较多机会亲近君主的皇子,在弒君谋逆的时候也更加方便。
因而,皇子的身份就显得很微妙了。从宗法角度来看,他们是君主的亲生骨肉,可谓至亲;从权力格局来讲,他们是与君相对的臣子。那幺,这两种关係孰轻孰重呢?从皇权主义理论和历史态势来看,显然是前者服从于后者。
韩非将这种关係说的很露骨,即“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兑传赵王而饿主父。”因而,即便是亲生儿子也不能相信。
对于君主而言,父子关係与夫妻关係,归根结底就是“利”。即便是正妻所生嫡子做了“太子”的,“或有欲其君之蚤(通‘早’)死者”。
父子关係已经十分紧张,那些嗜权、贪利、试图固宠的后妃也参与了进来。为了确保自己的儿子能够早日接班,这些女人不惜对丈夫痛下杀手。
对于这种有悖人伦的现象,韩非的解释很直白:并不是弒君之人憎恨君主,而是因为君主的死可以为其带来利益。即“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人情败给了利益,当君主的存在影响到了妻子、儿女的利益之时,利害之争便会超过情感。
既然父子关係成了猜忌与防範,我很质疑他们之间还剩下几分亲情。
伴随着皇权的扩张与强化,皇子地位呈现出日渐衰微的趋势。这从皇子之首,即“太子”的命运可以看出。作为国之储贰,帝国的第一接班人,太子在皇权政治的前期曾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他身居东宫,设官建制,并配有一定的武装力量。而且,太子时常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延揽人才,扩充实力。不少臣子也半推半就投入未来君主的怀抱,以期日后飞黄腾达。
既然对于君主的威胁最大,那幺皇子的处境也就最危险了。
人们常用“伴君如伴虎”来形容侍奉君主的危险。零距离的接触,使得皇子较之普通臣僚,更容易成为皇权政治的刀下之鬼。此时,“天高皇帝近”的观念现实成为实际存在状态。面对皇帝,他们发现这个父亲有异于常人,不能从人性的角度去考量。
皇子的成活率很低,即便成人,亦难以善终。一旦涉足权力,即会遭到猜忌。若是才华外露,自然招致皇帝的嫉恨与打压,小命难保;若是庸庸碌碌,又会招致皇帝和敌对势力的诋毁与攻击。总之,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特别是那些占据太子之位的皇子,就更是战战兢兢,如坐针毡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一些皇子权力欲望膨胀,拉拢势力,鈎心斗角,甚至急于抢班夺权。使得君主若有芒刺在背,坐立不安,必欲除之而后快。
这种对皇帝权威的威胁与挑战,必定会遭到无情的打压。于是,有的皇帝裁撤东宫僚属,有的安插特务,有的取消太子特权,有的甚至直接将其废黜或诛杀。到了最后,雍正皇帝则是採取秘密立储的方式进行传位,对于皇子的提防可谓到了极致。
其实,待到百官之首的丞相遭到废除,那些饱读诗书,标榜道德的汉族官僚欲做“奴才”而不可得的时候,皇子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他们是生长在宫城内的高级囚徒。
本书写作,以《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中记载有皇子事迹的篇章为蓝本,从数以千计的皇子当中遴选出了三十六位人物,分别作传。他们当中,有文采斐然者,有武艺超群者;有修成正果者,有遗憾出局者;有悲天悯人者,有兇残成性者;有唯唯诺诺者,有骄横跋扈者;有安邦定国者,有荼毒天下者;有轰轰烈烈者,有窝窝囊囊者;有超凡脱俗者,亦有俗不可耐者。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特打破朝代限制,据其共同特点,将人物分成了八个单元,可以理解为这就是行子们的八种命运。
在这里,我不得不讚叹太史公的伟大。诸多史书当中,唯有他笔下的皇子是那样的个性鲜明,活灵活现,富有人情味儿。这让我在书写汉武帝之前的几位皇子之时,省力不少。我自信,那些篇章也是最出彩的。初次捉笔,必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教。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群。
幸运与悲惨,抗争与妥协,疯狂与无奈……都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天潢贵胄”生来就是全国最幸福的孩子。贫穷、饥饿与他们无缘,考试、工作更与他们无关,那些常人需要费尽周折,尝尽艰辛才有可能挣来的富贵荣华,他们早在娘胎里就得到了。他们是含金握玉来到这个世上的。其实,抛开这层表象,用心去体悟他们的命运之时,我发现,皇子是一群十足的可怜虫。
身为人子,他们鲜有机会体味人世间的父子亲情;
身为人臣,他们鲜有机会表达个人的思想与主张;
身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鲜有机会获得起码的自由、权利与尊严。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因于造就和埋葬他们的皇权政治。
皇权政治,即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格局和形态。在皇权的支配之下,经济、文化皆为附庸,至于皇子,更是彻彻底底的皇权附属物,其地位与特权完全来源于皇帝。他们的兴衰荣辱,甚至性命,都与皇权休戚相关。
他们是距离权力之巅最近的人群,也是最远的人群。
说最近,是从空间考量,说最远,是从本质考虑。“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至少从理论上宣告:在皇帝面前,皇子与广大臣民别无二致,皆为奴僕。皇权政治呈现出一点、一线的格局。皇帝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点,奴僕是那条笔直而又有些曲折的线。
君民关係与君臣关係是皇权政治下的两大重要命题。从君主的切身利益来考虑,显然是臣子对其权位的威胁更加的直接和显而易见。因此,君臣关係是皇权政治中的首要关係。
君臣关係的基本线索是尊君抑臣。君主要集权,势必要侵夺臣子的权力,其中当数那些与君主“亲”、“爱”、“信”的臣子对君权最具威胁,是需要君主首先提防的。那些理应是“至亲”、“至爱”、“至信”的人也就是妻妾子女。
家天下时代,国家为帝王一姓之私产,基本继承制度为父死子继制,皇子具备承继大统的合法资格,这相对于那些有着篡位野心的异性臣子显然更有优势;从人身关係上考虑,有较多机会亲近君主的皇子,在弒君谋逆的时候也更加方便。
因而,皇子的身份就显得很微妙了。从宗法角度来看,他们是君主的亲生骨肉,可谓至亲;从权力格局来讲,他们是与君相对的臣子。那幺,这两种关係孰轻孰重呢?从皇权主义理论和历史态势来看,显然是前者服从于后者。
韩非将这种关係说的很露骨,即“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兑传赵王而饿主父。”因而,即便是亲生儿子也不能相信。
对于君主而言,父子关係与夫妻关係,归根结底就是“利”。即便是正妻所生嫡子做了“太子”的,“或有欲其君之蚤(通‘早’)死者”。
父子关係已经十分紧张,那些嗜权、贪利、试图固宠的后妃也参与了进来。为了确保自己的儿子能够早日接班,这些女人不惜对丈夫痛下杀手。
对于这种有悖人伦的现象,韩非的解释很直白:并不是弒君之人憎恨君主,而是因为君主的死可以为其带来利益。即“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人情败给了利益,当君主的存在影响到了妻子、儿女的利益之时,利害之争便会超过情感。
既然父子关係成了猜忌与防範,我很质疑他们之间还剩下几分亲情。
伴随着皇权的扩张与强化,皇子地位呈现出日渐衰微的趋势。这从皇子之首,即“太子”的命运可以看出。作为国之储贰,帝国的第一接班人,太子在皇权政治的前期曾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他身居东宫,设官建制,并配有一定的武装力量。而且,太子时常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延揽人才,扩充实力。不少臣子也半推半就投入未来君主的怀抱,以期日后飞黄腾达。
既然对于君主的威胁最大,那幺皇子的处境也就最危险了。
人们常用“伴君如伴虎”来形容侍奉君主的危险。零距离的接触,使得皇子较之普通臣僚,更容易成为皇权政治的刀下之鬼。此时,“天高皇帝近”的观念现实成为实际存在状态。面对皇帝,他们发现这个父亲有异于常人,不能从人性的角度去考量。
皇子的成活率很低,即便成人,亦难以善终。一旦涉足权力,即会遭到猜忌。若是才华外露,自然招致皇帝的嫉恨与打压,小命难保;若是庸庸碌碌,又会招致皇帝和敌对势力的诋毁与攻击。总之,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特别是那些占据太子之位的皇子,就更是战战兢兢,如坐针毡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一些皇子权力欲望膨胀,拉拢势力,鈎心斗角,甚至急于抢班夺权。使得君主若有芒刺在背,坐立不安,必欲除之而后快。
这种对皇帝权威的威胁与挑战,必定会遭到无情的打压。于是,有的皇帝裁撤东宫僚属,有的安插特务,有的取消太子特权,有的甚至直接将其废黜或诛杀。到了最后,雍正皇帝则是採取秘密立储的方式进行传位,对于皇子的提防可谓到了极致。
其实,待到百官之首的丞相遭到废除,那些饱读诗书,标榜道德的汉族官僚欲做“奴才”而不可得的时候,皇子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他们是生长在宫城内的高级囚徒。
本书写作,以《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中记载有皇子事迹的篇章为蓝本,从数以千计的皇子当中遴选出了三十六位人物,分别作传。他们当中,有文采斐然者,有武艺超群者;有修成正果者,有遗憾出局者;有悲天悯人者,有兇残成性者;有唯唯诺诺者,有骄横跋扈者;有安邦定国者,有荼毒天下者;有轰轰烈烈者,有窝窝囊囊者;有超凡脱俗者,亦有俗不可耐者。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特打破朝代限制,据其共同特点,将人物分成了八个单元,可以理解为这就是行子们的八种命运。
在这里,我不得不讚叹太史公的伟大。诸多史书当中,唯有他笔下的皇子是那样的个性鲜明,活灵活现,富有人情味儿。这让我在书写汉武帝之前的几位皇子之时,省力不少。我自信,那些篇章也是最出彩的。初次捉笔,必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