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竹象虫

(2021-07-08 00:00:05) 百科综合
竹象虫

竹象虫

竹象虫,Otidognathus davidis Fair,属鞘翅目象甲科鸟喙象属的一种昆虫。分布于陕西省以南、长江中下游各省,主要为害毛竹、桂竹、红竹、金毛竹、篌竹等的竹笋。以幼虫蛀食竹笋,使笋枯死,还蛀食留养的嫩竹,使其生长不良,在成竹前易被风吹折成断头竹,即使成竹,也造成顶端小枝丛生及嫩竹纵裂成沟等畸型现象,结果竹材硬脆,不堪利用。成虫以笋为补充营养,影响笋竹的生长,对下一轮笋的产量有严重的影响。近几年竹象甲危害有进一步加重的的趋势。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竹象虫
  • 拉丁学名:Otidognathus davidis Fair
  • 别称:竹笋象甲、杭州竹象虫、一字竹象虫
  • :动物界
  •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 亚门:六足亚门
  • :昆虫纲 Isecta
  • 亚纲:有翅亚纲
  • :鞘翅目
  • :象甲科
  • :鸟喙象属
  • :一字竹象虫
  • 分布区域:陕西省以南、长江中下游各省。

形态特徵

成虫
体梭形,雌虫体长17mm,乳白至淡黄色。头管长6.5mm,黑色,细长,表面光滑。雄虫体长15mm,赤褐色。头管长5mm,粗短,有刺状突起。头部黑色,两侧各生漆黑色椭圆形複眼;触角置于头管基部的触角沟内。前胸背板后缘弯曲呈弓形,中间有一梭形黑色长斑;胸部腹面黑色。鞘翅上各具有刻点组成的纵沟9条,翅中各有黑斑两个,肩角及外缘内角黑色。腹部末节露于鞘翅外,腹面可见5节,黑色,第一节及末节两侧有赤褐色三角形斑,足与体色同,唯各节相连处为黑色。林间常有全黑色的个体。
竹象虫成虫图竹象虫成虫图
长椭圆形,长径3.1mm,初产为玉白色,不透明。后渐成乳白色,孵化前卵的一半半透明状。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3mm,体柔软透明,乳白色,背线白色。老熟幼虫体长20mm,米黄色。 头赤褐色,口器黑色,体有皱褶,气门不明显,背线浅黄色,尾部有深黄色突起。
竹象虫幼虫图竹象虫幼虫图
体长15mm,深黄色,足、翅末端黑色,臀棘硬而突出。

生活习性

竹大象甲一年一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次年6—7月新笋长强后,成虫出土在竹笋上取食、交尾和产卵。卵多产于笋梢部,产卵前成虫在笋梢咬孔,将卵产入其中,每孔产卵1—2粒,孔口湿或有纤维状突出物,卵经3—7天孵化。幼虫期15—19天。老熟幼虫在被害部位咬孔落地,然后钻入土内深8—10厘米深处筑土室化蛹,成虫羽化后在土中越冬。从卵至成虫历时为1个月。每年5—10月均可为害,尤其以7—8月最盛。成虫出土后,多在8—10时飞翔活动,成虫有假死性。一字竹象甲和小竹象甲成虫在5—6月出土,白天活动,以笋补充营养,将笋啄成许多小洞,头部向下啄产卵孔,然后产卵;卵3—5天孵化,幼虫在笋内蛀食,经20天左右,幼虫老熟咬破笋壳入土做茧经15天左右化蛹,蛹期15天,羽化后的成虫在土茧中越冬。

发生规律

在小笋竹林1年1代,在大小年明显的毛竹林2年1代。成虫在地下8-15cm深土茧中越冬或越两个冬。4月下旬至5月中旬出土,白天活动,以笋为补充营养。4月中旬交尾、产卵,卵多产于最下一盘枝节到笋梢之间,卵2-3天孵化,其幼虫取食笋肉,被害处即停止生长。3龄幼虫食量增大,可将笋吃成空洞。老熟幼虫咬破笋箨入土,2-3天筑成土室,经半个月化蛹,7月即以成虫在土中越夏过冬。
竹象虫危害图竹象虫危害图

防治方法

人工捕捉
对小面积发生的竹林,留养竹笋高3米内,从4月下旬起,在成虫出现期,利用其假死性,行动迟缓,可振落捕杀成虫,并将蛀食幼虫剪除杀死,大大降低虫害。
化学药剂防治
可用绿色威雷300倍液喷洒竹笋。
营林措施劈山鬆土
竹象虫出土危害时间一般是在4月,因此,在秋冬两季结合挖冬笋和施冬肥对竹林进行全面的劈山鬆土,可以直接捣毁象虫土室,改变越冬环境,使越冬成虫大量死亡,同时,促进竹林多行鞭孕笋,增强抗虫性。每年或隔年进行1次,可逐年压低象虫的为害。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