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是宋代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咏竹
- 创作年代:宋代
-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 作者:王安石
诗词原文
咏竹
人怜直节生来瘦,
自许高材老更刚。
咏竹图片

曾与蒿藜同雨露,
终随松柏到冰霜。
作品注释
①直节:谓守正不阿的操守。宋岳飞《驻兵新淦题伏魔寺壁》诗:“胆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②蒿藜:蒿和藜。泛指杂草;野草。 唐杜甫《无家别》诗:“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清余怀《<板桥杂记>序》:“蒿藜满眼,楼管劫灰,美人尘土。”
作品译文
人们爱竹直而有节,且生来清瘦,更讚美它越老越坚硬、刚强。竹子曾与蒿草、蒺藜同受雨露的滋润,最终则伴随松柏傲然挺立于结冰凝霜的寒冬。
作品赏析
诗的头两句讚扬了竹的不可毁其节的刚正,后二句又指竹勇于同大自然的各种考验相抗,不怕风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这首诗作将作者百折不挠的气概与宏伟博大的抱负跃然纸上。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又谥号为“文” ,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宋仁宗庆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史称王安石变法),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后改 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