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观潮行》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生动描绘了万人看潮的壮观,艺术再现了钱江潮从“鹅毛一白尚天际”,到星驰电激地澎湃袭来,头潮、后潮相继怒涌的壮丽奇观。此诗综合运用了铺陈、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又採用神话传说和想像,绘声绘色地描摹出钱江潮雷霆万钧、惊心动魄的气势;诗歌打破惯常写法,四句一转韵,而又平仄互相交替。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后观潮行
- 创作年代:清代
- 作品体裁:古体诗
- 作者:黄景仁
- 作品出处:《两当轩集》
作品原文
后观潮行
海风卷尽江头叶,沙岸千人旬催炒万人立。
怪底山川忽变容,又报天边海潮入。
鸥飞艇乱行云停,江亦作势如相迎。
鹅毛一白尚天际,倾耳已是风霆声。
江流不合几回折,欲折涛头如折铁。
一折平添百丈飞,浩浩长空舞晴雪。
星驰电激望已遥,江塘十里随低高。
此时万户同屏息,想见窗欞齐动摇。
潮头障天天亦暮,苍茫却望潮来处。
前阵才平罗剎矶,后来又没西兴树。
独客弔影行自愁,大地与身同一浮。
乘槎未许到星阙,採药何年傍祖洲。
赋罢观潮长太息,我尚输潮姜妹淋符归即得。
回首重城鼓角哀,半空纯作鱼龙色。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底:这。
2.风霆:风雷。
3.窗欞(líng):窗格子。
4.罗剎矶(jī):杭州市西南原有罗剎石,今不存。
5.西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西有西兴镇。
6.乘槎(chá):乘着木筏。据张华《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相通。 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星阙(què):星空中官殿两边的高大建筑物。
7.祖洲:神话传说中的仙岛,在东海之中, 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服后令人长生。
8.鱼龙色:秋夜的颜色。
白话译文
海风卷尽了江头枯叶,沙岸上千千万万人站立。
怪不得山河突然改变了颜色,又报天边的海潮滚滚涌入。
白鸥群飞艇子纵横行云不动,江水也作涨势似在迎接。
湖水鹅毛似的白痕还在天边,但风雷般的声势已震耳鼓。
江水不应左弯右绕地曲折,要想制服江潮怕比折铁还难制服。
一曲折就平添百丈高浪花,像雪花在浩浩长空飞舞。
星驰电掣转瞬间已经去远,十里江塘随湖头高低起伏。
此时万户人家都屏息观看,想像到屋子的窗棱也动摇恍惚。
潮头遮蔽长空天地昏昏沉沉,回望潮头来处一片渺茫模糊。
前边潮水刚涨满了罗剎矶,后来湖水又淹没了西兴堤树。
孤独客子行影相自生愁 绪,看大地和自身却同在飘浮。
不能再乘木筏升到天上宫阙,什幺时候还能採药到祖州仙府。
写完观潮诗后长长地叹息,我还不如潮水要归就马上归去。
回头望那重城鼓角声声哀响,半个天空栾成鱼龙色一片灰雾。
创作背景
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秋天,黄景仁应江宁乡试落第,接受浙江观察使潘恂的邀请,游杭州,于钱塘观海潮,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全诗二十八句,有二十句是写景。开头八句採用铺排的手法,着意渲染潮水涌来时的情状和气势。海榜多艰盛风捲走江岸的树叶,上千成万的人正在等候海潮的到来,正在惊怪山川忽然改变了颜色,又听说海潮从天边涌来。白鸥翻飞,小船晃动,天上的云彩忽然停止浮动,江水也似乎张开双臂在迎按潮头。刚看到一片雪白的鹅毛从天边飘来,耳边就响起风吼雷鸣的声音。诗人笔下所描绘的紧张而又热烈的场面,一奔尝下子就打动读者的心。特别是用“鹅毛一白尚天际”形容潮水从远处而来的情景,生动传神。
从“江流不合几回折”起八句,把对海潮的具体描绘与丰富的想像结合起来,进一步写出潮水的威力,其势锐不可挡,坚不可摧,要想使潮头曲折,如同折铁那样困难,反而会激起飞腾百丈的浪花,让浩瀚晴空飞舞洁白的雪花。潮水经过的地方,如流星疾驰,似电光急射,十里江塘高低起伏,千家万户屏住呼吸,连窗格都摇动起来。既有实在的感受,又有合理的想像,使汹浦澎湃的海潮成为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具体形象。最后再用“潮头障天天亦暮”四句,写出潮锋接踵而来,前推后拥,铺盖广阔的地域,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大自然的景象是如此宏伟阔大,本应激发出激昂奔放的情绪,而诗人的笔锋一转,对着自己孤独的身影,抒发怀才不遇的哀叹。他心潮激愤难平,犹如大地在狂潮的冲击下不断浮动,乘上木筏无法升上浩茫的星空,也不能指望到祖洲去取阿讲兵回仙草,只有喟然叹息,自身还不如潮水那样来去自由自在。回头看一看请拒页那重重的城郭之上,鼓角声声也似乎带着哀愁,而秋天的夜幕已经降临。全诗最后八屑辨束句,诗人联繫自身的遭遇,贫穷的生活,仕途的失意,使他满怀愁情,感到前途渺茫。这种忧伤郁闷的情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情,这也是此诗成功之处。
此诗採用白描手法,层次清楚,笔力豪迈,描写有声有色,语言平易明畅。
名家点评
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袁枚《仿元遗山论诗》:中有黄滔今李白,观潮七古冠钱塘。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扬华:全诗写潮,气势奔放,有似太白;对景抒怀,上追东坡,在历代观潮诗中可称上乘。(《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1783), 字仲则,一字汉镛,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17岁补博士弟子员,屡应乡试不中,20岁时开始漫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乾隆四十一年(1776)得授武英殷书籤官,后曾为候补县丞。35岁时病逝。擅词,词风平白晓畅。着有《两当轩集》。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全诗二十八句,有二十句是写景。开头八句採用铺排的手法,着意渲染潮水涌来时的情状和气势。海风捲走江岸的树叶,上千成万的人正在等候海潮的到来,正在惊怪山川忽然改变了颜色,又听说海潮从天边涌来。白鸥翻飞,小船晃动,天上的云彩忽然停止浮动,江水也似乎张开双臂在迎按潮头。刚看到一片雪白的鹅毛从天边飘来,耳边就响起风吼雷鸣的声音。诗人笔下所描绘的紧张而又热烈的场面,一下子就打动读者的心。特别是用“鹅毛一白尚天际”形容潮水从远处而来的情景,生动传神。
从“江流不合几回折”起八句,把对海潮的具体描绘与丰富的想像结合起来,进一步写出潮水的威力,其势锐不可挡,坚不可摧,要想使潮头曲折,如同折铁那样困难,反而会激起飞腾百丈的浪花,让浩瀚晴空飞舞洁白的雪花。潮水经过的地方,如流星疾驰,似电光急射,十里江塘高低起伏,千家万户屏住呼吸,连窗格都摇动起来。既有实在的感受,又有合理的想像,使汹浦澎湃的海潮成为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具体形象。最后再用“潮头障天天亦暮”四句,写出潮锋接踵而来,前推后拥,铺盖广阔的地域,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大自然的景象是如此宏伟阔大,本应激发出激昂奔放的情绪,而诗人的笔锋一转,对着自己孤独的身影,抒发怀才不遇的哀叹。他心潮激愤难平,犹如大地在狂潮的冲击下不断浮动,乘上木筏无法升上浩茫的星空,也不能指望到祖洲去取回仙草,只有喟然叹息,自身还不如潮水那样来去自由自在。回头看一看那重重的城郭之上,鼓角声声也似乎带着哀愁,而秋天的夜幕已经降临。全诗最后八句,诗人联繫自身的遭遇,贫穷的生活,仕途的失意,使他满怀愁情,感到前途渺茫。这种忧伤郁闷的情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情,这也是此诗成功之处。
此诗採用白描手法,层次清楚,笔力豪迈,描写有声有色,语言平易明畅。
名家点评
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袁枚《仿元遗山论诗》:中有黄滔今李白,观潮七古冠钱塘。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扬华:全诗写潮,气势奔放,有似太白;对景抒怀,上追东坡,在历代观潮诗中可称上乘。(《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1783), 字仲则,一字汉镛,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17岁补博士弟子员,屡应乡试不中,20岁时开始漫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乾隆四十一年(1776)得授武英殷书籤官,后曾为候补县丞。35岁时病逝。擅词,词风平白晓畅。着有《两当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