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派”指在文革期间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未参加或很早就退出民众组织,置身于运动之外的人。并在文革后迅速崛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逍遥派
- 所处时期:文革至20世纪80年代
- 特点:重于思想、注重理智、怀疑文革
- 代表人物:李泽厚,严家其、刘在复
文革期间,有一部分人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未参加或很早就退出民众组织,置身于运动之外,这些人被称之为“逍遥派”。
“逍遥派”与“造反派”在个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偏重于思想,后者偏重于行动;前者更注重理智,后者则偏向感性;前者对文革更有怀疑精神,后者则更倾向于一种信仰。
由于“逍遥派”有相对冷静的分析力,因此,儘管文革进入狂热期时,他们的政治资源、精力和能量也没有被耗尽,而且还保留了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反而因长期“冬眠”而积蓄了某种隐忍待发的精神能量,而且获得了较多的思想、文化和政治活动空间。
由于他们在文革中是一群“冷眼旁观”者,因而,他们能得到“造反派”等所不能得到的理性思考及政治智慧。也正因为如此,原“逍遥派”中出现了一批新的带独立色彩的精神承载者。
文革结束后,这批人迅速崛起,据统计,活跃在80年代的大陆知识界的人物中,原“逍遥派”占了一个相当的比例,例如李泽厚,严家其、刘在复、方励之、许良英等。
“逍遥派”与“造反派”在个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偏重于思想,后者偏重于行动;前者更注重理智,后者则偏向感性;前者对文革更有怀疑精神,后者则更倾向于一种信仰。
由于“逍遥派”有相对冷静的分析力,因此,儘管文革进入狂热期时,他们的政治资源、精力和能量也没有被耗尽,而且还保留了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反而因长期“冬眠”而积蓄了某种隐忍待发的精神能量,而且获得了较多的思想、文化和政治活动空间。
由于他们在文革中是一群“冷眼旁观”者,因而,他们能得到“造反派”等所不能得到的理性思考及政治智慧。也正因为如此,原“逍遥派”中出现了一批新的带独立色彩的精神承载者。
文革结束后,这批人迅速崛起,据统计,活跃在80年代的大陆知识界的人物中,原“逍遥派”占了一个相当的比例,例如李泽厚,严家其、刘在复、方励之、许良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