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百人奖」是于2004年设定的学术工作者荣誉奖项,已经连续表彰了一批在学术方面有重要创新和贡献的学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发展百人奖
- 设立时间:2004年
- 对象:学术工作者
- 宗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评选标準:品德,创新,影响,贡献,持续
中国发展百人奖
宗旨
「中国发展百人奖」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动员和组织学术、理论工作者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学术研究,推动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普及,探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相应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及办法,提出切合实际并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巩固科学发展观研究成果,表彰有重要贡献或杰出成就并获得学术界肯定者。
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贺信

主题
弘扬科学实践精神,激励中国学人创新
目标
1、发现在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研究中的先进事迹,宣传、交流并推广创新研究成果,并进行独立的评估和奖励。
2、表彰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政党建设及其他领域开展学术研究的有所创新和突出贡献的集体、个人;
3、鼓励中青年学术研究人才,提高学术水準,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4、培养青年学子积极从事基础研究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评选标準
品德,创新,影响,贡献,持续。
原 则
1、非营利:该项目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会给国家、个人、机构和地方政府增加负担。
2、独立:对选拔和表彰过程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
3、公正:选拔过程是公正的。
4、透明:整个活动的运作是公开透明的。
第一届中国发展百人奖
董辅礽简历
入选理由:
董辅礽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开拓性的贡献,在学术上取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董辅礽在50年代和60年代提出的关于再生产数量关係的数字模型,被誉为"中国经济成长论的代表"。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勇敢地就提出了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政企分离","政社分开"的政策性建议。他最早提出并一直坚持所有制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和理论勇气使他享誉海内外。1984年他获得了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这些瞩目的成就使他得到了"一代经济学大师"的美称。
胡乃武简历
着名经济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经济学分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人民大学教代会副主席、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学术委员。

入选理由:
胡乃武教授是50年来持之以恆地在经济学研究和教学领域严谨治学、辛勤耕耘的"老将",先后培养博士和博士后50余人,为我国高端经济人才的培养贡献不凡。他是我国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开拓者之一。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应当重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观点;他是较早提出应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作为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的重要内容的学者;他创立了中国巨观经济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他是当代经济理论研究领域垦荒者和播种者之一。先后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着作奖。
第二届中国发展百人奖
陈栋生简历
着名区域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入选理由:
陈栋生教授先后承担、主持了《"七五"和后十年(1990-2000年)中国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九十年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等国家重大课题和一系列地区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他提出东中西协力联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观点,得到中央政府的肯定。
李君如简历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2009年四月当选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
入选理由:
多年来,李君如始终活跃在伟人理论的研究宣传领域,是伟人理论研究领域和中国现实问题方面研究的“重量级”专家。在致力于理论创新和理论宣传方面,发挥着更为积极重要的作用。他提出第三次思想解放的观点,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任玉岭简历
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第九、十届常委。着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
入选理由:
多次参与国家政策的调整,提出医疗腐败、住房改革、精简机构、农村发展等方面观点被採纳,引发社会热议,推崇为“任玉岭现象”。
张可云简历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一五” 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入选理由:
张可云教授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关係与政策、城市与区域公共政策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研究,近几年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出的一些观点为国家决策机构採纳。其工作主要突出三个方面: 作为是37名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之一,对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作出了重要的谘询论证工作;率先提出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与西部地区政策沿用至中部地区的建议。
青年学者奖:
董藩简历
现任北京师範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师範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民革中央委员、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入选理由:
董藩曾为全国社科领域最年轻的副教授和最年轻的教授之一。由他引发和推动的大学生科研活动曾引起全国关注,被誉为”董藩现象”。是国内实施购房按揭贷款、建立二板市场等发展主张的最早提出者和积极推动者。也是本届评选中唯一入选的青年学者代表。
第三届中国发展百人奖
终身成就奖
曲格平简历
世界着名的环境保护专家,首任国家环保局局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名誉院长。
入选理由:
本届选评中环保界的杰出代表。环保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曲格平先生系统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独创性的环境保护理论,极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设立“曲格平奖学金”以鼓励高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等相关研究。他是研究、制定和领导中国环境管理政策领域的引领者,是中国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保人士。
个人奖
李曙光简历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
入选理由:
本届选评中法律界的优秀代表。在中国加强立法建设中,李曙光先生为破产法与国有资产的立法作出了巨大贡献。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企业破产与兼併问题,是该领域国内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新《破产法》和《国有资产法》的主要起草者之一。
于今简历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十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五个统筹”负责人。现任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十一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负责人。
入选理由:
本届选评中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的优秀代表。于今先生一直致力于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研究和普及,进行跨学科的创新探索,不断致力于科学发展观在各个领域和层面的推广。尤其在政治学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成绩显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哲学、城市更新等领域有独到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提出了诸多前瞻性的理论观点。
钱克明简历
农业部贸易促进中心主任,第28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人,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民盟中央农业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入选理由:
本届选评中新农村研究的优秀代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目前发展的工作重点。钱克明先生长期从事技术创新与农业发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在大力推进与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创建和梳理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为中国农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利益保护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工作。
纪明葵简历
国防大学训练部副教育长,少将军衔。
入选理由:
本届选评中军事界的优秀代表。纪明葵将军长期致力于军事外交、战略、战役、指挥和军事运筹学科的研究,以及国防教育培训工作,在军事战略研究、国防教育培训方面成果丰硕。
马仲良简历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正局级研究员。现任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
入选理由:
本届选评中社会学界的优秀代表。马仲良先生一直探索和研究国外社会领域出现的“社会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式,提出了创新观点。在社会经济、建设学习型城市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尤为可喜的是该理论已经成功运用到社会公共管理当中。
甘霖简历
中共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任中共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入选理由:
本届选评中西部研究与实践的优秀代表。甘霖先生在民族地区可持续经济研究与实践方面成果显着,他是当前国内民族地区经济着名研究者,他的多篇论文和专着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促进作用。
姜建军简历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现任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入选理由:
本届选评中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研究与实践的优秀代表。姜建军先生长期从事地质矿产科技管理、地质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工作,一直倡导和主持国家地质(矿山)公园建设、国家地质遗蹟保护和矿山环境整治、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等方面的工作。他为中国地质环境工作尤其是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和保护做出了显着的贡献。
宫辉力简历
首都师範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师範大学常务副校长。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入选理由:
本届选评中自然科学界的优秀代表。宫辉力先生围绕遥感、GIS在城市、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促进了我国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套用和产业化。在三维信息获取与套用、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领域取得了显着成绩。
刘春成简历
北京市CBD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入选理由:
本届选评中国家东部研究与实践的优秀代表。刘春成先生长期从事区域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40多个课题的研究工作,为推进本地区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首都及发达城市如何进行区域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扎实而富有成果的实践。
青年学者奖
于法稳简历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生态经济与环境研究室副主任。
入选理由:
本届评选中唯一入选的青年学者代表。于法稳先生一直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管理问题,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973计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省部级研究项目,因其在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经济领域突出的科研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为中青年科研骨干。
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
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农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主办单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
中共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全国工商联地产商会 中华儿女报刊社 中共唐山市委 唐山市人民政府
举办时间:2008年10月
获奖人数:终身成就奖1名、个人奖12名、集体奖6个、青年学者奖1名
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获奖名单
终身成就奖
杜润生简历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入选理由:
党内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之一,农村改革重大决策参与者和亲历者,具有深刻影响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主要人物之一,对推动中国农村改革功不可没,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个人奖
陈锡文简历
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入选理由:
“三农问题”专家、学者型财经官员。陈锡文致力于中国农村发展与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推进,是中共中央2004~2008年五个关于农村经济改革“一号档案”起草组的组长,连续五年权威解读“一号档案”,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把脉。
陆学艺简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
入选理由:
陆学艺教授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农村问题专家和社会学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力主农村联产承包制改革,八十年代中期撰文提醒农业发展陷入停滞,九十年代中期提出住房制度改革,本世纪初提出十大阶层等观点和建议,受到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对我国的各个主要改革阶段发挥重要影响,尤其是他提出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推进农村“第二次改革”,对当下中国农村改革仍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蔡昉简历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入选理由:
蔡昉长期关注贫困问题和摆脱贫困的途径,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从农业经济学入手,进而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策略问题、地区经济成长问题、流动人口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等。
严瑞珍简历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入选理由:
严瑞珍教授是当代中国着名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经济学家、教育家,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研究的新一代学者。50年来,一直致力于农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农村生产力经济学、农村发展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等多种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具有深厚系统的经济理论功底,熟悉中国农村的实际,重视农村经济调查,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应邀考察了29个国家的农村经济,通过与国外农村的比较分析以更高更宽广的视野来观察和研究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从1981年算起,在他指导下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已达70来人。
杜晓山简历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入选理由: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与国际规範接轨的扶贫小额信贷机构,对我国扶贫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郁昭简历
原安徽省省长。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
入选理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首批包乾到户的改革实践开拓者。1978—1982年任安徽省滁县地区地委书记,是最早旗帜鲜明地支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乾到户的农村改革探索的基层领导之一。领导了滁县地区乃至安徽全省的大包乾责任制,是为“阳关道”与“独木桥”之争奠定坚实实践基础并有关键性贡献的人物。
秦振华简历
原中共张家港市委书记。
入选理由:
秦振华被称为张家港精神的缔造者。张家港市以乡镇企业起家,全国第一个被批准建立保税区的县级市,被中央命名为精神文明县级市,张家港精神被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
石山简历
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顾问。
入选理由:
改革开放初期,石山同志任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委员会主任,最早在全国範围内提出“小农业”、“大农业”的农业发展战略概念。最早向中央提出建议跳出“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在不宜种粮的高原、山地种草发展畜牧业,同时又最早提出农业生态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对于当时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负责任地、刚正不阿地、严肃地提出批评和建议,深得第二代中央领导人的重视和肯定。
吴仁宝简历
华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
入选理由:
苏南模式的首批实践者,着名农民企业家,全国首批集体乡镇企业创业人之一。他创造的“华西村模式”已成为中国农村发展不可複製但可借鉴的经典案例之一。李鹏同志曾为华西村题词:“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
顾益康简历
原浙江省委农办副主任。
入选理由:
他长期从事农业、农村经济研究,是具有全国影响的省级农村发展改革试验研究和决策谘询家,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曾誉之为“浙江省农民利益代表第一人”。
陈定模简历
原龙港镇党委书记。
入选理由:
陈定模1984年6月主动请缨成为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委书记。他大胆提出土地有偿使用和梯度移民的构想,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创造性地进行土地有偿使用的实践。从二千人的穷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用国家一分钱一根料,建成我国第一个民众自建现代化农民城,得到联合国命名,目前总人口38万、近百亿元GDP的浙江省强镇。
逄树春简历
原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主任。
入选理由:
任职期间,逄树春坚持把党的“三农”政策与上海实际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上海“三农”工作。20世纪80年代,逄树春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三大差别”的理论,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对上海郊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集体奖6个
严洪昌等18人(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
入选理由:
“包乾到户”全国第一创始人,18户农户签订包乾到户协定书带头人。严俊昌、严金昌带领的小岗村代表着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在带动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
山东省寿光市(集体)
入选理由:
全国第一个实现蔬菜产业化经营岭创建全国规模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及蔬菜经纪人制度。全国最大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辐射全国30多个省市区。
浙江温岭民主恳谈(集体)
入选理由:
“民主恳谈”1999年6月在温岭市松门镇产生,逐步发展完善。它使基层民主以民主决策管理为切入点,由村级扩大到乡镇一级。凡与民众密切相关的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的问题、甚至财政预算制定和使用的问题,都是“民主恳谈”的範围。通过干部和民众面对面地对话与交流,公开基层事务,商量重大事项,让民众直接参与讨论和决策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集体)
入选理由:上世纪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并进而在全国率先进行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先导、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体制改革,至今经济发展势头旺盛不衰。
温州市龙港镇(集体)
入选理由:
龙港镇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全国率先推出“三大改革”: 一是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解决了农民进城问题;二是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解决了建城资金问题;三是实行发展民营经济改革,解决小城镇的发展问题。通过这三大改革,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了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人口集聚、建设资金来源和产业集聚“三大难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国家投资、主要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现代化城镇的新路子,被海内外誉为“中国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和“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实现了从小渔村到“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第一次跨越。
佛山市南海区(集体)
入选理由:
全国第一个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土地按市价入股的制度改革,南海的农地直接入市模式最大化地实现了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收益的目的。
青年学者奖1名
李彧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
入选理由:
作为当前中国“三农”领域年轻女学者,李彧挥副教授每年都要有数月时间在西部落后贫困地区完成生态项目的考察、评估和林业环境管理工作。她用自己的足迹去发现中国农村林业经济发展问题,工作的辛苦和条件的恶劣却让她得到中、西部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与资源脆弱性的第一手资料。
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执委主任
陈明义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福建省委原书记
任玉岭 国务院参事、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
委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今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与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
卢文 原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联络室主任
包永江 中国城郊经济学会会长
任启兴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任玉岭 国务院参事、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
吴象 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炳坤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李方鹰 中国年鉴社社长
李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宋洪远 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宋振远 新华社新华视点主任记者、新华社首批专家型记者
陈明义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福建省委原书记
张涛 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张可云 国家十一五规划委员会委员、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