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全称《西江月·咏竹》,是左河水一首咏物的词作,发表于《中华诗词》2012-09期。作品以生动的笔触,拟人的艺术手法,描写了翠竹直腰挺立于深山,不惧风霜雪雨,四季清新俊俏、拂云戏笑的美乐形象,表达了其虚心雅趣、宁伴寒松吟啸,不恋闹市争娇,乐于与群泉共欢娱的志趣。由此反应了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宁可隐居山林,决不屈服于不良势力,或不争名夺利的精神境界,及其谦虚谨慎,与人民大众同甘苦、共欢乐的思想品德。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咏竹
- 创作年代:2007年
- 作品体裁:词(西江月)
- 作者:左河水
- 作品别名:《西江月·咏竹》、《深山翠竹》
- 作品出处:《中华诗词》2012-09
- 作品题材:咏物
- 创作地点:庐山
作品原文
西江月·咏竹
(左河水)
梢叶拂云戏笑,亮节超木直腰。
凌霜傲雪玉身姣,日日清新俊俏。
-
悠伴寒松吟啸,何须闹市争娇。
群泉起韵和笛箫,儘是虚心雅调。(和:音hè)
作品注释
1、西江月:是一个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本《深山翠竹》便是以“西江月”词牌的格律填写的词作。
2、梢叶:梢,指树枝或条状物的末端:树~。末~。~头。~林。此处是指深山翠竹的竹梢上摇曳的竹叶。
3、拂云:拂,读fú,意思是轻轻擦过。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 此处是指竹叶沖高触云,在风的作用下轻轻地擦拂云雾。
4、戏笑:也称嬉笑,打闹时的笑声。如:那群做游戏的女孩发出阵阵戏笑;又如:他老爱戏笑别人。
5、亮节过木:指带节的竹竿在山中穿过身边的树丛和乔木,直冲云端而挺直而立。
6、玉身:指犹如碧玉的竹竿。
7、悠:闲适,闲散:~闲。~然。~忽(形容悠闲懒散)。
8、寒松:指寒冬不凋的松树。常用来比喻坚贞的节操。如唐代杜甫《哭王彭州抡》诗:“翠石俄双表,寒松竟后凋。”
9、吟啸:指高声吟唱、呼啸、吟咏。如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0、闹市:指热闹的街市。《子华子·晏子》:“门如闹市,惟利是视。”
11、韵:韵的本意指和谐的声音,也指风度、气质、情趣。
12、和(发音:hè):此处指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又如,(1)荆轲和而歌。——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2)拊石而和之。——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当哭相和也。——清·林觉民《与妻书》。还有:附和顺从、一唱百和等。
13、笛箫:是用小竹节製作的两种吹奏的民族乐器,一般竖吹的为箫,横吹的为笛。
14、虚心:虚心,是指谦虚;不自满、不自大。树木都是实心的,而竹子是空心的,中国文人经常把竹子的空心表达于虚心。
作品译文
山竹劲节光亮、竿身圆长挺立,超越身边龄长乾粗的大树顶部,直上云霄;竹梢犹如人的大手轻轻拂摸着游云,绿叶在微风中摇摆而沙沙作响,犹如一群打闹孩子的嬉笑声。
暑去寒来,翠竹历尽了风风雨雨,秋霜冬雪,但那碧玉般的体态,美丽的容貌依然娇美;一年四季中,天天英俊潇洒,举止高雅,漂亮而惹人喜欢。
偏居的山竹,闲适自在,悠然自得,常常与“岁寒三友”(松梅竹)中的寒松迎风长啸,高歌吟咏;又何需要去留恋城中的闹市,在众人面前争娇争宠呢?
当其前后左右的群泉鸣唱的时候,山竹很高兴地借风作和(hè),奏响自己如笛如箫,旋律起伏的音韵;那声声儘是虚心雅调,让人如痴如醉。
创作背景与过程
2006年春,词人左河水以一个投资开发商的身份一行三人前往江西的庐山考察一个隐逸文化旅游项目--庐山卧龙岗,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有庐山的翠竹。诗人在童少时代就跟着父亲在老家的房前屋后栽植毛竹,青年时代又开始学习竹子的水墨画,可谓对竹子十分熟悉,更有一种偏爱。特别是此次在庐山卧龙岗的深处所见到的翠竹林让他非常震撼:竿竿清新俊俏,而不像许多城市的绿化带所栽植的竹子那样叶面乾黄,沾满着灰尘。这些生长于深山的竹子,粗壮竿高,枝叶飘逸,象是一群隐居山林的文人雅士。在自然云雾的滋润下,绿润俊美,每当清风吹来,阿娜多姿,沙沙作响,犹如一群幸福的小女孩在嬉笑打闹时所发出的声响。诗人在饶有兴趣地观赏与思索时,便想出了一首《咏竹》诗:“霜打身尤健,风摧竿更高。春来花竞放,俊俏不争娇。”
回到南昌后,词人左河水在负责起草考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中,不仅充分考虑了利用这里竹林 的自然条件,还具体设计安排了以竹为题的投资项目。此后还连续写了两首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此首《西江月·竹》则是其中的一首词,它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庐山之竹那难以言尽的所感所受。
作品赏析
词牌简介
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唐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併入“中吕宫”。清季敦煌发现唐琵琶谱,犹存此调,但虚谱无词。兹以柳永词为準。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沈义父《乐府指迷》:“《西江月》起头押平声韵,第二、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侧声韵,如平韵押‘东’字,侧声须押‘董’字、‘冻’字方可。”
定格: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
-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
艺术简析
这首双调五十字的词西江月,词人採用拟人的手法,借物寄情,托物言志、言情。名为演绎眼中之竹,实则移情于物,阐释人事。赋予外物以人的思想感情,使物我融合,浑然一体,使整个作品风格遒上,兴象深远,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作品构思新巧,想像丰富,无论在结构、布局、遣辞、造句,都有良好的构思和安排,这种朴实无华之中体现的匠心,使读者在读词时却仿佛作者只是在自然流露。
上片描写了庐山翠竹幸福快乐、皎洁俊美的外在形象,下片表达了庐山翠竹傲骨、虚心及与世无争之内在的精神世界,歌颂了一种不贪图名利,虚心向上,乐于洁身自好的崇高品德。
先是开门见山,展示出词人从容安闲地欣赏到竹子快乐俊美的形象:“翠叶拂云戏笑,亮节穿木直腰。”生动地描写了庐山卧龙岗之竹青绿的竹叶沖高触云,在微风中摇曳多姿,轻轻地擦拂着云天,不断发出玩耍欢乐的戏笑之声。 紧接着作品往前推进,描写出竹子的高风亮节,劲直潇洒,挺拔直腰,秉持自己的风骨与傲骨,不低三下四,仅凭自身的力量,挺直腰桿地不断努力,不断地超越,形成一种抚天立地之势。随后描写了翠竹“凌霜傲雪玉身姣,清新俊俏”的形象。充分表达了庐山卧龙岗的翠竹不仅刚直不屈,而且还不畏霜雪严寒,面对冷酷的霜雪的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一年四季不落叶、不枯萎,日日清新,甚至越艰苦的挑战越有精神。
作品在表达翠竹的精神境界与品德中,描写了其选择与“岁寒三友”(松梅竹)中的“寒松”相随相伴,同吟共啸,而不留在繁华的闹市去同其他花草林木争宠争娇。这种把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之物的手法,使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表达了一种高风亮节,轻视名利的思想境界。
最后,以“群泉”的物象代表基层的广大人民民众,以竹子的空心,即“虚心”,表达对劳动大众的一种态度,用“群泉起韵和笛箫,儘是虚心雅调。”表达虚心诚意地与人民民众同呼吸,同语言,共命运的崇高思想品质。这种艺术想像同词人的真情流露紧密地结合起来,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作品的语言不仅清新、明快,流畅,清俊疏朗,而且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描写乐观主义精神的“戏笑”、“吟啸”,有表达才能的“过木”、“俊俏”、“凌霜、傲雪”,有表现人格魅力的“亮节”、“直腰”、“虚心”、“清新”,还有表现人生态度的不留“闹市”、不“争娇”,与“群泉”同欢乐等,可见词人的选字用词极具匠心,为加深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