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栗毛球

(2021-07-06 23:00:03) 百科综合
栗毛球

栗毛球

栗毛球,中药名。为壳斗科植物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的总苞。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具有清热散结,化痰,止血之功效。常用于丹毒,瘰疬痰核,百日咳,中风不语,便血,鼻衄。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栗毛球
  • 别称:栗毛壳、栗刺壳、栗黑壳、风栗壳、板栗壳斗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山毛榉目
  • :壳斗科
  • :栗属
  • :板栗
  • 分布区域: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
  • 採收时间:剥取果实时
  • 贮藏:置阴凉乾燥处

入药部位

总苞。

性味

味甘、涩,性平。

归经

归心、肺经。

功效

清热散结,化痰,止血。

主治

用于丹毒,瘰疬痰核,百日咳,中风不语,便血,鼻衄。

相关配伍

1、治卒发丹火恶毒疮:煮栗肤(一作“皮”),有刺者洗之。(《肘后方》)
2、治痰火头痛:(风栗壳)30g,蜜枣3枚。同煎服。(《广东中药》)
3、治小儿百日咳:风栗壳9g,加糖冬瓜15g。煎服。(《广东中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採集加工

剥取果实时收集,晒乾。

形态特徵

板栗,又名栗、瑰栗、魁栗、毛板栗、瓦栗子树、风栗。高达20米的乔木,胸径80厘米,冬芽长约5毫米,小枝灰褐色,托叶长圆形,长10-15毫米,被疏长毛及鳞腺。叶椭圆至长圆形,长11-17厘米,宽稀达7厘米,顶部短至渐尖,基部近截平或圆,或两侧稍向内弯而呈耳垂状,常一侧偏斜而不对称,新生叶的基部常狭楔尖且两侧对称,叶背被星芒状伏贴绒毛或因毛脱落变为几无毛;叶柄长1-2厘米。雄花序长10-20厘米,花序轴被毛;花3-5朵聚生成簇,雌花1-3(-5)朵发育结实,花柱下部被毛。成熟壳斗的锐刺有长有短,有疏有密,密时全遮蔽壳斗外壁,疏时则外壁可见,壳斗连刺径4.5-6.5厘米;坚果高1.5-3厘米,宽1.8-3.5厘米。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除青海、宁夏、新疆、海南等少数省区外广布南北各地,在广东止于广州近郊,在广西止于平果县,在云南东南部则越过河口向南至越南沙坝地区。见于平地至海拔2800米山地,仅见栽培。

药材性状

总苞球形,直径3-5cm,外面有尖锐被毛的刺。气微,味微苦、涩。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炎作用。
3、能拮抗氯化乙醯胆硷对豚鼠离体迴肠平滑肌有兴奋效应。

相关论述

1、《新修本草》:“疗火丹,疗毒肿。”
2、《滇南本草》:“治哕不语,或中痰邪。”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