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留学精英

(2019-09-18 00:52:10) 百科综合
中国留学精英

中国留学精英

为迎接“2016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18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在广州召开,特别策划编辑了《中国留学精英》。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留学精英
  • 作者:杨秦 梅彬 许睢宁
  • ISBN:9787218114804
  • 页数:246
  • 定价:44.00元
  •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内容简介

《中国留学精英》一书以“留学”为主线索,以近40年改革开放为背景,通过对54名具有代表性的留学精英的採访,力求真实再现他们异域求学的奋斗之路以及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展现中国留学精英群体的整体精神风貌和发展概况。

作者简介

杨秦 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局长。
梅彬 广东传盛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睢宁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秘书长、《留学生》杂誌社社长。

目 录

上篇  知识报国
施一公  影响世界的生命科学
甘中学  做现代能源体系的推动者
陈十一  立志创办中国的“斯坦福”
潘建伟  量子光学领航人
李东升  助推中国大飞机展翅翱翔
钱颖一  探索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路
戴晓虎  环境治理专家的美丽中国梦
田  梅  开拓中国医学科技新天地
李学龙  擦亮“中国眼”的光学摆渡人
黄  瀚  以智慧型电网带动产业发展
周怀北  提升中国在世界学术领域中的话语权
胡志宇  谱写人类能源利用新篇章
宋永端  占领移动机器人核心技术高地
季向东  做世界一流的暗物质研究
丁  洪  为中国科技贡献“超导”力量
包  刚  光学和 Maxwell 方程组套用领域学科带头人
陈宇翱  量子世界的追梦人
丁玉龙  最具持续影响力的储能研究者
危  岩  在前沿高分子研究领域快乐科研
吴  虹  国际肿瘤学界的领军人
董  晨  三获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的免疫学家
刘云浩  无线网路定位方面的学术权威
戴元顺  对“小行星带”探索做出重要贡献
徐莉梅  站在科技前沿的女科学家
张东晓  “地下”工作者筑梦世界一流工学院
黄大年  地球物理探测领域的引领者
劳长石  追梦 3D列印新科技
李卫平  编码技术被 MPEG —4 国际标準採纳
陈  蓉  选择性原子层沉积技术先驱者
下篇  产业报国
张  辉  自主智慧财产权“中国芯”之父
张霄岭  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影响力
张  丹  做大做强中国的生物医药
段燕文  用医药挺起民族健康脊樑
谢良志  擎起生物医药的中国旗帜
许嘉森  开拓中国个体化医疗产业
徐永龙  推动中国车载导航走向世界
姚力军  中国靶材走向世界的领路人
刘佳炎  製造世界一流 ATM 柜员机
蔡  蔚  让新能源汽车跳动“中国心”
刘  军  探索新一代能源解决方案
杨志刚  中国汽车“风洞”的“追风人”
王  晖  带领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军世界
刘  科  研发清洁能源让神州永葆碧水蓝天
吴景深  打造南沙自贸区的“创客 3.0” 
张绪穆  跨界博弈的化学家
汤晓东  华夏基金新一代“灵魂人物”
邓  锋  风投界里最幸运的中国人
李笑薇  量化投资领域的华人权威
丁列明  打破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药领域外资垄断
姚纳新  大步迈向“中国的西门子”
黄晓庆  提升中国通信产业国际话语权
彭  扬  让用户基于阅联放飞梦想
刘  震  推动国内航空信息平台搭建
范  群  中美科技与人才交流的桥樑
后  记

媒体评论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们期待,在中国留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

内容摘要

在国家用人之际,一批在海外的着名华人科学家毅然归国效力。留学归国人员在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绽放的风采,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不仅缩小了中国在前沿科技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通过他们,中华文化和时代精神得以传播五洲。
施一公影响世界的生命科学家
施一公,“千人计画”专家联谊会会长,着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教授、博导,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1996—1997年在Memorial Sloan-KetteringCancer C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2008年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曾是该校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2007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2008年4月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HHMI)研究员,因全职回国,施一公婉拒了。 2010年获Sackler国际生物物理奖、香港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爱明诺夫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誌发表学术论文167篇,其中有63篇研究论文在全球公认的四大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论文内容被SCI (《科学引文索引》)引用超过14000次。
普林斯顿大学最年轻的终身讲席教授
20世纪60年代初,施一公的父母回响祖国号召,到河南焦作煤矿工作。当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出生时,父亲为他取名“一公”,寓意“一心为公”。施一公从小就显现出过人的学习天分,国小毕业成绩全镇第一,高中曾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1985年,施一公高中毕业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恢复后的第一届本科生。在清华大学学习时,施一公年年都名列年级第一,不但出色完成生物系学业,还辅修并获得了数学系学士学位。
1989年,施一公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并选择出国留学。1990年,他获得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第二年到纽约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症研究中心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读博士后期间,施一公一边打工,一边寻找自己的研究目标,最终确定了“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研究方向。1997年,施一公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那时他还没有完成博士后的研究课题。次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创建了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开始研究细胞凋亡机理。2001年,施一公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两年后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2007年,施一公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在美国的施一公,事业逐渐走上高峰,拥有令人艳羡的事业和家庭,但这一切并没有让他满足。每次坐飞机回国,施一公都很激动,但离开中国的时候,他很惆怅,感慨自己不是中国变化的一部分。他问自己,为什幺不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回到祖国去做一些事情。2006年5月,施一公回国参加学术会议,母校清华大学向他伸出橄榄枝,邀请他全职回国工作。第二天,他就答应了。在美国十多年的积累和成就,仅在一夜间,他就决定放弃,很多人觉得不值,但在施一公看来,能为生养自己的祖国做点事情,比什幺都重要。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身为一个中国人,恢复中国国籍、回来报效祖国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施一公认为,如今的生活已经丰衣足食,不应去攀比个人待遇,应该比较的是对科学贡献的大小、对国家贡献的大小。在生活上知足常乐,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国家贡献上不知足而常乐。他希望能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回国,为祖国效力至少30年。
为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打下扎实“地基”
在决定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的两年过渡期里,施一公关闭了在普林斯顿的实验室,放弃了美国国籍。回国后,他全力组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出任院长,下决心要为国家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打下扎实“地基”。施一公坚信,对一个泱泱大国来说,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它的套用研究、转化研究和技术,就无法占据世界最领先的地位。回国第二年,施一公瞄準了解析“剪接体”结构,那是结构生物学最值得期待的研究领域之一。“剪接体”结构是控制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因为它动态、多变、难以捕捉,施一公就藉助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建设的冷冻电镜系统,把样品冻结后进行图像採集。经过研究,他们在3.6埃米(相当于人的头髮丝百万分之一的距离)的精度上,解析了“剪接体”的结构,这在国际上是首次。这一发现成为当年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最震动世界的突破之一。
施一公带领的清华生命科学研究团队不断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研究成果,短短几年里就跃升至世界一流水平。很明显的对比是,在2009年之前的25年时间里,清华大学生命学科仅发表过两篇世界级的论文,但2009年至2016年的7年时间里,有超过50篇论文在世界顶尖级科学和自然杂誌上发表。中国的变化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崛起的速度,远远超过施一公的预想。截至2015年8月,施一公总共发表了167篇重量级论文,其中有76篇顶尖论文发表在全球顶尖期刊上,发表在全球公认的四大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和《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正刊上的有63篇。2008年施一公回到清华后,以清华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的论文就有60篇,特别是最近两年来,他以清华大学为第一单位在四大顶尖期刊上发表了13篇顶级论文,这些成绩超越了他在国外时的成就。
如今,施一公团队研究的课题,都是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少有人啃的硬骨头。他们与“肿瘤”为敌,研究抑制肿瘤的因子,将成果转化为抗癌新药套用于临床实验;以老年痴呆症为对手,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导致老年痴呆疾病发生的γ-分泌酶结构,未来可能据此研发治疗药物……这些高难度的研究,很快让施一公团队中平均年龄二十六七岁的博士生成长为国家生命科学领域的新生力量。回国后,施一公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他们开始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这让他感到很骄傲。
施一公还以自己的影响力,吸引海外人才归国效力。他了解广大海外留学人员的心理,知道当大家饱含热泪的时候心里会想,中国崛起的时候,我们能做什幺呢?八年来,他为国家招揽了80多名世界顶尖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在他的带头作用下,大家纷纷放弃国外教职,回国效力。施一公坚信,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会做出最一流,甚至超一流的成果。他从来没有怀疑:中国的基础研究,正迈着大步伐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影响世界的爱国华人
当年施一公还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时,就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法来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并在国际权威学术杂誌上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工作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一些研究成果已经成功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2003年,因为在细胞凋亡和TGF-β信号传导等领域的杰出工作,破解了这一类生命科学之谜,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该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那年他仅36岁。2005年,施一公当选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2010年,施一公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THE RAYMOND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由赛克勒夫妇捐赠设立,自2006年以来,每年选出两到三位在国际生物物理学领域成就卓越、年龄在45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2013年,施一公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
2014年,施一公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他颁奖,感谢他过去15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爱明诺夫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79年设立,用以奖励在晶体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每年颁给不超过3名科学家,施一公是2014年该奖项的唯一获奖人。
2015年,在《自然》杂誌举办的“2015科研·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上,施一公被授予“2015年《自然》杰出导师奖”。2016年,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