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茂林婚嫁旧俗

(2021-07-05 14:00:03) 百科综合

茂林婚嫁旧俗

茂林婚嫁旧俗是指皖南泾县,茂林地方的婚嫁习俗。千年古镇,三吴故里。明清科举兴盛,文化底蕴深厚。过去娶亲嫁女,礼仪习俗隆重。平头百姓,小可简约;大户人家,则颇多讲究。一般从父母商量媒人提亲,到洞房花烛满月回门,大致要经历八九头十道程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茂林婚嫁旧俗
  • 属于:皖南泾县,茂林地方的婚嫁习俗
  • 包含:明清科举兴盛
  • 第一步:合八字

程式

第一步:合八字

又叫押庚,提亲。由媒人说合, 双方大人家提前请阴阳先生为子女合 “八字”——看看双方的年庚八字和姓氏名号合不合,相生还是相冲,克夫(妻)还是旺夫(妻),然后决定能否配婚——这是前提。如能配婚,“高处嫁女,低处求亲”。男方须主动将事先写好年庚八字和姓氏名号的大红“庚帖”,拣个好日子备礼送至女方互换,叫“押庚”。男方的叫“龙帖”,女方的叫“凤帖”,统称“龙凤庚帖”。此为定亲凭证 ,表明从此联姻。但日后倘若退婚休妻,则须“退庚”。

第二步:看人家

就是在正式订婚之前由女方家长亲友组成“考察团”,择日赴男家实地考察收入来源,宅第风水;公婆德行,叔伯妯娌;家底环境,邻里人缘。通过考察,好做最后决断。男家对这次活动,自然好生伺候,不敢怠慢。但一般情况下是“走程式”。

第三步:下聘礼

又叫“下订”,“订婚”。 双方商定彩礼品种、数量,由男方备办。一般是鱼肉子腐,糖酒糕饼,衣帽鞋袜,首饰礼金等,用礼盒,提箩,青布袋装好,择日挑送女方家中,“準女婿”要走在头里。女方打火炮迎接,备宴款待并酌情回礼。也有女方到男家订婚的,是时,男家中堂一般挂有大红“主题帖”,中写“某姓╱某姓╱文定誌喜”,旁联曰“柳绿花明春正半,珠联璧合定成双。”“订婚”过后,两家均以“準亲家”礼节来往。

第四步:送日子

又叫送“婚期帖”。男家先请阴阳先生为完婚之喜择一良辰吉日,托媒人传过话去,看女方有无“辩驳”(异议)。倘有辩驳,再行商议。若无辩驳,则由男家择日“送日子”。是时备礼一份,将写在大红纸上的“婚期帖(日子)”装在大红封筒内送到女家,女家自是接待如仪。“婚期帖”的写法有一定款式,一般为“谨择于某年某月某日╱为犬子某某与令爱某某合卺吉辰╱敬祈金诺╱某某某率男某某鞠躬拜订”云云。这“婚期帖”中的“金诺”一词就是金口承诺的意思。这“合卺”一词呢,颇有来历。“卺”,一个匏瓜剖成的两个瓢。古代结婚时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谓之“合卺”,寓意为“夫妻本是同根生”,前世姻缘。后来则以杯代卺,喝“交杯酒”。“合卺”就是结婚,“合卺吉辰”就是结婚的好日子。

第五步:抬嫁妆

一般在婚嫁前一两天由男方派人带着红漆槓子、麻绳等工具,去女方“抬嫁妆”,女方谓之“陪嫁”。这嫁妆有家里置办的,有亲友礼送的。通常为箱柜桌椅,盆桶木器,衣被帐絮, 花粉首饰等。嫁妆厚薄视家境人情而定。富家是“翡翠欢喜佛,乌金压箱底”;苦人家呢,“白瓷欢喜佛,铜板压箱底”,意思到了就行。名门望族人家还陪丫鬟。大器嫁妆贴上红“囍”字,放千竹柏子、红枣、花生, 桂元、 荔枝等, 预祝早生贵子,百子千孙。一路吹吹打打,火炮双响,走村串巷,招摇过市。到得男家,显摆于新房内,供人参观。然后请“福奶奶”——夫君健在身体结着子孝孙贤家道兴旺的福老太太 ——铺床叠被。期间若有童男在新房内撒泡尿,犒赏有加,皆大欢喜。

第六步:迎亲

“哭嫁”。男方称 “接亲”,女方称“出嫁”。新郎官自是高头大马一身盛装,比如民国时期,长袍马褂共和帽,帽插两根锦鸡毛。身披红绶带,胸别大红花。大户人家一般用大红花轿, 贫寒人家则用青布小轿,就像京剧《锁麟囊? 春秋亭》里演的那样。吉时“发轿”, 轿桿前后挂有男方姓氏与“百子”“千孙”灯笼,花轿前悬鹅蛋镜,后挂八卦筛,意为驱邪。鼓乐前导,后随亲人(男方请来专门打理协调整个迎娶礼仪的人)、媒人、男女傧相(伴郎伴娘),一干人马前往女方。
先看女家。花轿进村有拦路“闹火炮”的。迎亲男方必须连放炮竹,抛撒喜果糖,才準通行。只见女家门坊之上一幅菱形大红单“喜”字,大门一副嫁联:“嫁女喜逢良好日,送亲正遇吉祥年。”喜轿进入女方家,大门紧闭,男方要包“开门包”“梳头包”“穿衣包”“厨房包”等,方可进门。出嫁女先“开面”,由长亲用棉线在出嫁女脸上象徵性地绞除汗毛,表示今起成人。后梳头。再着装,戴凤冠霞帔,穿大红绣花衣裙。这边闺房正张罗,那厢嫁酒已开席。中途往往由男家几次打火炮催着“发亲”。所以吃“嫁酒”一般很难从容不迫,总有点“催人奋进”的意思。宴毕,辞家堂。出嫁女在香案前烧香祭祖,拜别父母长亲,此时一般都能得到红纸包。出门时顶一方红头巾,移步竹盘,脚不着地——不带娘家财气——由长兄背上轿,按既定吉时鸣炮 “发亲”,并由兄弟或亲友送亲上门。是时新郎官要向岳父岳母下跪拜别。期间,由女方娘亲“哭嫁”。当然不是嚎啕真哭,而是带着哭腔在上述各个环节边哭边唱。哭得越悠扬,唱得越动听越好。哭(唱)词里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表达出娘家的美好愿望。
比如梳头时:“前头梳个龙叼水,后头梳个龙摆尾。当中梳个养鱼塘,五子登科状元郎。”
穿衣时:“上身穿的是夫贵妻荣,下身穿的是子孙满堂。脚穿红鞋红到老,头顶万字万年长。”“冬穿绫罗夏穿纱,穿破罗纱穿官纱”。
出门时:“前头走的是亲人,后头走的是媒人,接我的妮肉(女儿)做夫人。”
上轿后:“妮肉啊,你手里把(扶)得紧,代代不汰(缺)顶(顶戴花翎),你脚里蹬得宽,代代不汰官。”很有意味。
“哭嫁”当然全是讲好话,希望女儿出嫁后到婆家夫贵妻荣,子孙兴旺,出人头地。
再看男家。大红花轿迎到,用青布袋平铺地面, 交替延伸。由“喜娘”(搀娘)扶新娘走过,谓之“传代”。再从延伸的连凳上搀扶走过,叫“过仙桥”,有仙女下凡的意思。步入新房后亲朋抛撒彩色纸屑和茶叶米豆, 称作 “撒帐”,表示庆贺。随后,新郎掀开新娘头巾,新人同吃红糖泡发米或烫黄蛋,称“喜茶”。婆母姑嫂迴避,说是日后能夫妻和睦,白头偕老。

第七步:拜堂

宴请。按择定吉时,新郎,新娘至厅堂香案前行拜堂大礼。大堂之上,一派喜庆。火炮双响齐鸣,锣鼓唢吶同奏。所有人等衣着整洁光鲜。大红灯笼高高挂,龙凤花烛呈吉祥。“佛照”(屏风)之上张贴着富态饱满金黄耀眼的大“囍”字。娘舅的喜幛挂正中,亲友的依次列两旁。上题下款,很有讲究。婚联文采飞扬:“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荣。”“红梅多结子,绿竹广生孙。”“幸有嘉宾贺新婚,愧无美酒待良朋。”“洞内桃花开半夜,房中桂子结五更。”妙词佳句,意深韵长。地面铺棕卷,谓之“踩棕卷”——才入本宗。按司仪唱导, 循序叩拜天地祖宗父母,夫妻交拜,喝“交杯酒”,拜长亲。送入洞房。礼毕,开席宴请贺客。除少数闲杂人员外,一请二接三催,都是正式下帖子请来的宾客。茂林人作兴“亲戚不接不送(不下帖子就不送贺礼),朋友不送不接”。婚宴隆重热烈。烧髈粉渣糊粉子糕十二碗,独具茂林特色。新郎新娘和男女傧相坐团台(圆席),娘舅至亲坐首席。坐席前大家循礼互相推让一番,这叫“推席”,表示客气。实际上到最后还是各坐其所,从无差池。上桌酒水下桌饭,首席中途不撤碗。中途鸣炮奏乐,长亲领着新郎捱桌次敬酒,随后拳杯一上,宾客猜指划拳,不亦乐乎!有的富豪人家还专门请戏班子唱堂戏。红烛良宵,热闹喷天!

第八步:闹新房

俗称“暖房”。旧时有“结婚三天无大小”一说。花烛之夜, 亲朋聚集洞房“闹房”,出联作对,发问令答,或指定行为,由新郎新娘如式完成。多为吉祥之词与娱乐行为, 亦不乏戏谑与庸俗言行 。

第九步:出枕头会

俗称“偷房”。先徵得主人同意, 于新婚之夜, 亲朋中派人秘密入室, 悄悄 “偷"”出枕头或衣服一件,立时燃放炮竹,宣告次日出“枕头会”。出会时, 红裙作旗,帐幔作伞, 新娘背着新“布娃”与新郎同抬枕头,亲朋中有饰丑角“县官老爷”的,有饰蓬头垢面的“小偷”还有“解差”的,以及男扮女女扮男等,一路欢声笑语,鸣炮奏乐,一路嬉闹斗趣,走街串村。回得家来,“老爷升堂”,故弄噱头。一番热闹之后, 主人设宴招待。

第十步:满月

回门。满月。 新婚第二天,由娘家人祖孙三四代到婆家“满月”。照例是肩挑礼盒提箩青布袋,外加一只鸡篓,内有一对老鸡。到得婆家,打开鸡篓,看公鸡母鸡谁先跳出来而预兆新媳妇头胎是男孩女孩。回门。又叫“过门”,就是回访。新婚第三天,新人双双由媒人陪同,携糕点礼品同去娘家,娘家设宴接待,谓之“回门酒”,宴毕当日返回,娘家不留宿。
至此,这正统婚嫁程式算是完美圆场。

其他

茂林婚嫁旧俗当然包括便亲婚俗。
所谓便亲婚俗,通常是指正统的男婚女嫁以外的“另类”情形,比如“童养媳”、“入赘”、“抢亲”、“下堂”等婚俗,因其简便,不事张扬,故称便亲。

童养媳

过去多数苦人家因子女过多, 由父母包办, 媒人说合, 给幼儿幼女定下终身姻缘。幼女“过门”婚俗形式简便:一块红头巾,一身新衣裳;三色糕饼礼, 一串火炮响。迎亲者背往男方家中即为童养媳,又叫养媳妇。及年长, 略备水酒, 拜堂成亲。 此俗后废。

入赘

又叫“招亲”。有女无男之家由父母作主,一媒二妁,招婿入赘,顶门立户,传宗接代。婚礼由女方家长主持操办,可简可丰。受礼设宴, 拜堂成亲。入赘之婿改用女方姓氏。生儿育女亦随女姓。此外, 丧偶寡妇可续招男子入户成亲,也叫“招亲”。 现入赘招亲与通常婚嫁同等待遇,改不改姓悉听其便,家庭地位平起平坐。

抢亲

因有的单身汉无力成亲,便串通亲朋好友,帮忙“抢亲”。对象多为贫困人家年轻新寡。男女双方先私定婚约,里应外合。唱戏赶庙之日或更深夜静之时,单身汉乘机背起女人,盖上红头布,帮忙人抛散红帖,鸣放炮竹,广而告之。因突然袭击,旁人来不及干预或生恻隐之心而不加干预,待等“抢”得回家,进门火炮一响,便算成亲了。接下来主家设便宴招待亲朋。此俗后废。

下堂

就是寡妇改嫁。寡妇改嫁须徵得娘家或亡夫家默许认可,但不準从娘家或亡夫家正门出走。多是蒙蒙亮或擦擦黑,出耳门或后门到村外三岔路口“脱了旧鞋换新鞋”,由男方迎走。喜宴一席, 即为成亲。现与通常婚嫁一视同仁。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