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防御纵深

(2021-07-01 06:00:02) 百科综合

防御纵深

意思为防御地区或防御部署的纵向深度。分为战役防御纵深和战术防御纵深。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防御纵深
  • 外文名:Defense in depth
防御地区或防御部署的纵向深度。分为战役防御纵深和战术防御纵深。
防御是与进攻相对立的範畴。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称防御是比进攻强的作战形式,并称战争以防御开始而以进攻结束。由此可见,儘管进攻是结束战争的主要手段,但防御在战争中的地位亦是极为重要的。防御与进攻的关係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就像人的左膀右臂一样联繫紧密。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场上,苏军在防御问题上曾走过一段弯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庆幸的是,苏联人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这点就是苏联和老蒋不同。。。老蒋打仗真是死脑筋),逐渐完善了自己的防御战理论和作战方法。否则,真不知二战的东线进程会变成什幺样子。与进攻作战不同,苏军在二战中实施的战略防御和绝大多数防御战役集中在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战争第三阶段只是进行了部分局部性的防御战役。这些战役中多为达到进攻极限后,扼守已占领地区,抗击德军反突击进行的防御,以及为合围对外正面德军,阻击其解围而实施的防御。从苏军二战中防御战术的变化来看,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防御不稳定期,苏军的防御被屡屡突破,大量部队被合围歼灭,这一时期基本和战争第一阶段吻合;第二个时期为防御发展完善期,苏军防御逐渐变得相对稳固,这一时期基本和战争第二,三阶段吻合。因此,笔者将分两个时期来对二战苏军防御的发展进行叙述。
战前和战争第一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
在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内,苏军对于战略防御也有一个认识变化的过程。在国内战争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里, 由于苏军力量比较弱小,同时还面临着帝国主义入侵干涉的危险和,所以比较重视战略防御的研究。然而,在经过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后,苏联武装力量迅速壮大了起来。苏联上至最高领导人,下至基层指挥员的自豪感不断膨胀,以至发展为盲目乐观,普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防御的作用已人人下降。尤其是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坦克机械化部队后,苏军指导思想转变为“採取进攻的方法进行战争”(这点德军装甲师几个优秀指挥官都曾在苏联学习过这套理论)。防御在苏军战争理论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苏军战争理论中,已看不到战略防御的字眼,实施防御只是在战术和战役规模内,这造成了苏军作战理论的严重不平衡性。正如苏军总参军事学院院长科兹洛大大将在80年代初的一篇文章中所承认的那样:“由于当时预计敌人深入我腹地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对于準备与实施战略防御的理论未作全面的研究。这些问题是在苏军同纳粹德国真刀真枪的武装斗争的过程中才解决的。”
儘管后世苏军学术界否认战略防御的作用和存在(这点真无语了!),但毕竟承认战役防御和战术防御的必要性,所以战前苏军防御作战理论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的。苏军认为防御可分为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但不管哪种防御,都必须具备防炮兵、防坦克、防飞机和防化学的条件。苏军并没有完全漠视坦克机械化部队的发展对提高进攻军队突击力所发挥的作用。早在30年代末,苏军中就有人主张在防御中(在70—100公里地带内)建立四层地幅。第一层为前进地幅(纵深30—45公里),这是障碍物地带,主要部署特种障碍设定队,负责迟滞敌人和暴露敌人部署;第二层为战术地幅(纵深20—30公里),分为三道阵地,第一道阵地为障碍物地带(纵深10—15公里),第二道阵地为第一基本战术地带(纵深4—6公里),第三道阵地为第二防御地区(纵深8—12公里),集团军主力即配置在此地幅内;第三层为战役地幅(纵深15—30公里),由一道障碍物地带和一道后方防御地带组成,配置有集团军预备队和防坦克预备队;第四层为后方地幅,纵深为50公里,配置有主要的仓库和供给站。集团军战役布势的全部纵深达100—150公里。这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后成功抗击德军突击的纵深防御的某些特点,儘管它仍然是不完善的。
1936年的野战条令规定:在正常的正面防御中,军的防御地频宽24-30公里,师8—10公里,团为4-6公里。步兵师的防御纵深为5—6公里,团为2-4公里,营为1.5 2公里。条令指出,坦克用来配合突击集群进行反冲击,或独立的与防坦克支队协同动作。到40年代初,防御正面宽度进一步缩小。步兵军缩减到25公里,师缩减到10公里,战术防御地幅纵深增加到20公里,基本防御地带纵深增加到10公里。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后,战术地幅已包括保障地带、战斗警戒阵地、基本防御地带和第二防御地带,这比30年代末的思想又进了一步。
军队防御战斗队形也进行了改进。三十年代曾要求建立牵制队(占兵力三分之二,用于防守阵地)和突击队(占兵力三分之一,用于反冲击等,实际相当于预备队)。到四十年代初,认为由于技术兵器发展,扼守基本防御地带具有更重要意义,原先的牵制队和突击队已无存在价值,因此认为战斗队形没必要分成两个队,改为由各战斗梯队、炮兵群和预备队组成。军第一梯队步兵师受领任务是:防守基本地带,以及消耗敌人突击集团,阻挡其进攻。军预备队则配置在第二防御地带,用于实施反冲击。苏军还规定以反坦克炮组成快速反坦克预备队,当时认为每公里正面达到6-9门反坦克炮,即可保证防御的稳定性。在防御纵深内,还应设定防坦克地域、地雷场、防坦克壕、桩砦和鹿砦。防空问题,认为每个步兵师配备1个高炮营(12门37 和76毫米高炮),可以在正面2公里、纵深2.5公里用两层火网掩护军队。
苏军战前的防御作战理论至少较彻底的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防御理论的束缚(在战术层面更为明显),这一点比法国要先进一些。但可惜的是却走向了“进攻至上”的极端而放弃了战略防御,与法国正好相反(法国极为重视战略防御,马奇诺防线即为明证)。战役防御在苏军中被认为是一种权宜的作战方法。按当时的构想,集团军可以以自身的兵力在战术防御範围内阻止并击溃敌人,所以只对集团军及集团军以下部队的防御作战作了一定研究。对方面军或方面军群进行防御作战的问题很少甚至没有进行过研究。战略上的失误是很难用战役、战术胜利来弥补的,更何况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的防御战役、战斗大多失利。这就造成了苏军战争初期的严重损失和失利。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军仓促应战。用于边境防御的部队尚在向边境阵地开进途中,即被突进来的德军装甲部队和俯冲轰炸机联合击溃、消灭。苏军在前线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又贸然实施反突击,造成重大损失。仅边境交战18天,即损失兵力778751人和大量技术装备。史达林很快发现战前制定的战略进攻作战方针不符合战争实际,于是于6月底决定全线转入战略防御。
此时的苏军既缺乏防御作战理论指导,又缺乏进行稳固防御所需的兵力、兵器,可谓是在一片混乱中转人了防御。那些“突击”提升上来的指挥员,就连战前已有的防御战术都不能很好的执行,就更别提根据战争实际来对防御的战术进行完善提高了。而德军则是士气高昂,作战经验丰富,他们的纵深攻击进攻战法已经运用得十分熟练。古德里安早在1937年10月15日刊登在德军军官协会官方杂誌上的一篇文章中,即已阐明了这种战法的核心思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以更快的速度运动,在运动中不惧怕敌人的防御火力,使敌人难以重新构筑新的防线,并一直攻击到防御者的纵深。……我们要的是在所计画的时间内,将整个防御体系纵深的敌人同时消灭。”德军的突破纵深一般为300—350公里,苏军战略防御纵深(包括军队占领的防御地带和构筑的防御地区)在250-600公里之间。但是溃败的苏军的退却速度赶不上德军装甲部队推进速度,不能赶在德军前面占领后方防御地带而陷入合围。由于没有制空权,大本营预备队因敌机轰炸而前调速度缓慢,也不能及时占领预先构筑的防御地区。通常只能重建战略防线来抵御德军进攻。所以,战争第一阶段苏军的防御是很不稳定的。
防御分为被迫转入防御和预有準备的防御两种情况。在战争第一阶段,苏军防御作战基本属于前者。被迫转入防御有明显的弱点:準备不足、兵力缺乏、防御稳固性差。在1941年夏季战局中,苏军在组织防御过程中存在严重缺陷,这也是当时苏军作战能力的真实反映。由于兵力不足,苏军方面军和集团军都编成一个梯队,还有一个很弱的预备队(通常只有1-2个步兵师,方面军和集团军均是如此)。由于没有二梯队进行防御,这样的战役布势根本无法对抗德军的纵深突贯。苏军防御正面过于宽大,集团军防御正面宽约为150—200公里(一个极端的例子为:在斯摩棱斯克交战中,西方面军右翼的第22集团军6个师防御正面为280公里),方面军更高达300—500公里,步兵师通常在宽达25-50公里的地带内进行战斗,这比战前条令规定的宽度都要大2倍以上,战斗队形根本形不成梯次配置。集团军当时的防御纵深只有10-15公里。在得到战略预备队不断的增援以后,这种情况才得到一定改善。
到1941年7—8月间,师防御地频宽度缩至20—25公里,到9月间又进一步缩小至15 20公里。苏军指挥员力图建立绵亘的防御正面,导致了平分兵力兵器(最要命的是反坦克武器成一线配置,毫无重点),结果是处处设防,处处薄弱。例如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苏军西方面军在平原丘陵地形上的防御正面宽达650公里,集团军防御正面为130—280公里,师防御正面平均达到25—50公里,个别地段甚至达70—100公里。宽大的正面使兵力兵器密度很小,在防御战术地幅内每公里正面不到0.3个步兵营及5—7门火炮。军队成一线配置,没有二梯队。防御纵深短浅,集团军防御纵深只有10—15公里,师只有3—5公里。整个部署没有形成纵深梯次配置,主要方向兵力薄弱,根本不符合对强敌的防御要求。
由于仓促转入防御和缺乏必要的工程器材,防御工事的构筑也达不到要求。在多数情况下,只构筑主要防御地带,而且是按营防御地域形式构筑的,带有基点式防御的性质。这样就把一个整体统一的防御阵地,分割成了由营防御地域组成的一串“孤岛”,各阵地之间失去了协同。苏军试图以火力控制各支撑点之间的间隙,但是由于火力密度不足而收效甚微。营防御地域内只挖掘了散兵坑,有时没有连线成堑壕,使得连、营的战斗队形被分割成一些孤立的小群。阵地上很少挖掘交通壕,使得部队不可能实施隐蔽的机动。障碍物极少进行设定,有时在后方挖掘了部分防坦克壕,但苏军退却时却无人防守这些防坦克壕。德军很容易克服这些没有兵力、火力掩护的障碍。
在苏德战场,苏军防御作战的核心是对坦克防御,火力配系必须以反坦克火力为主体。但在战前,认为对坦克防御是“步兵行动的一种战斗保障”,与工程障碍物相结合的单门反坦克炮火力是对坦克防御的基础。认为在师防御正面每公里反坦克炮密度达到6—9门,即可抗击敌坦克的密集冲击。因此在战争初期,师和师以下兵团、部队和分队中,主要注意力放在组织步兵武器火力抗击敌步兵上,对坦克防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德军装甲部队屡屡突破苏军防线后,苏军才开始改进自身的对坦克防御战术。但苏军严重缺乏反坦克炮,只能使用其它类型火炮来担负相当一部分反坦克任务。1941年夏季战局中,苏军由于损失巨大,火炮密度很低。在多数情况下,炮兵密度未超过每公里正面2—3门火炮,个别场合才达到10门火炮。这样的密度以间瞄火炮打坦克,是没有什幺明显效果的。这个战局中,苏军并没有解决对坦克防御问题,这也是苏军防线十分脆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1941年夏季战局中,苏军坦克在防御中主要用于扼守个别地区和目标, 以原地射击的方法抗击进攻之敌。有时也用于反冲击,却常常将坦克部队分成小的坦克群甚至是单辆坦克,不经侦察就在行进间实施冲击,这样的冲击除了增加损失之外没有什幺更好的效果。坦克部队和步兵、炮兵的协同也很差。坦克部队通常单独执行任务,而没有步兵配合。在防御战斗中,步兵没有掩护设伏的坦克,而在退却时常常不通知坦克兵指挥员,把坦克部队扔在那里任其自然。炮兵对坦克的支援组织的也不尽人意。
在整个1941年夏季战局中,苏军防御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无论是从战术水平、部队实力、指挥水平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战争形势。德军的进攻一再得手。苏军一个又一个重兵集团被德军包围歼灭。苏军在惨重的失败面前,开始吸取教训并改进自身的防御战术,从而为在莫斯科城下和史达林格勒城下阻止住德军创造了条件。 莫斯科会战和史达林格勒战役的防御阶段是在战争第一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防御战。在这两次防御中,苏军在1941年夏季战局中存在的缺点得到了部分改进。首先是各军团、兵团、部队的防御正面开始较大幅度的减小。
1941年9月末10月初,在长达710公里的莫斯科方向战线上,共部署了苏军3个方面军,即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其中,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负责的防御正面为380公里,布良斯克方面军则负责330公里宽的防御正面。在重要方向上的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防御正面已缩减到平均200公里以下。但预备队方面军在第一线的兵力较小,西方面军实际担负的防御正面仍然很大。在莫斯科方向一共建立了四道防御地区和莫斯科防区,总深度达到300公里,第一道防御地区由上述三个方面军共11个集团军防守;第二道防御地区由预备队方面军的4个集团军防守;第三道和第四道防御地区(维亚济马防御地区和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则几乎没有部队占领。这四道防御地区构成了大纵深的防御阵地。防御地带的数量多,使苏军统帅部能够逐次将防守的军队调到新的地区迅速形成新的防线,从而成为逐次消耗德军突击集团进而在莫斯科城下阻止其前进的主要原因。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战役布势都不大,由展开成一个梯队的各集团军及预备队组成。预备队兵力很弱,是由独立步兵师、骑兵师和坦克旅组成的。各集团军均编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3—4个师,第二梯队1个师。集团军的防御纵深为20—25公里,方面军防御纵深只有在个别地方才达到30—35公里。没有第二梯队的方面军防御纵深居然和集团军防御纵深如此接近。由于兵力不足和缺乏经验,苏军步兵师在防御兵力分配上也存在缺点。
在莫斯科会战开始的10月份,师的战斗队形多由两个梯队编成。在第——梯队宽达16-24公里的防御正面上,只部署有师的4个步兵营,其余5个营则作为二梯队配置在纵深内。这使得前沿前的步兵火力密度很低,无力抗击德军首次突击,这里就是我说的战争残忍的地方。希望各位军友意识到战争的残忍性。你可以想像下当时你再前沿,你是什幺感受。到11月份,步兵师大多改取一个梯队队形,大部分兵力、兵器用来防守前沿,这样前沿前火力密度得到了较大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苏军指挥员手中又没有二梯队用来增强一线防御力量和实施反冲击,使得防御稳定性下降。这个问题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得到圆满解决,只能等到苏军力量增强后,通过缩小防御正面来逐步完善。所以每个防御部队还是使用两梯队防御办法,这个办法最少能大量拖延时间,一线部队要是打的好的,梯队部队还能打出几场反冲锋,反覆几场,直到德军撤退。
防御纵深过小,使得苏军抵抗德军装甲突击时的能力仍然不足。 由于防守战术地幅的兵团受领的地带很宽,兵力、兵口的密度很小。每公里正面不超过0.3-0.4个步兵营,火炮密度为每公里5-7门(也有的地方达到10—15门)火炮和迫击炮,坦克只能达到每公里正面l—2辆。甚至位于维亚济马这一最主要方向上的第19和第20集团军,火炮密度也没有超过10—19门。航空兵因为以混合航空兵师的形式配属各集团军,所以也难以集中使用于最危险的地段。苏军部队缺乏高射炮(集团军内高射炮数量只有20—34门),对空防御薄弱,每公里正面上的高射炮密度仅为0.4—0.8门。这样的兵力、火力密度无法满足稳定防御,特别是防空,反坦克的要求。
在史达林格勒战役初期的防御作战中,上述问题并未得到圆满解决。战役初期,由第21、第28、第38、第51(7月30日调入)、第58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组成的史达林格勒方面军要在宽达530公里的正面上进行防御(兵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哈尔科夫战役的失败,该方面军38个步兵师只有18个是满员的,6个师只有2500—4000人,14个师在1000人以下)。方面军战役布势为一个梯队,4个集团军组成第一梯队,预备队则由以第57集团军和以第38、第28集团军为基础组建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担任。在重要方向——顿河大弯曲部的防御纵深为120公里。在史达林格勒外围和市区建立了4道防线,即外层防线、中层防线、内层防线和市区防线,构成了大纵深防御阵地。可惜在战役开始时,尚未构筑完成。这时,苏军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平分兵力的做法,开始在防御的主要方向上集中兵力。次要方向的第51集团军只有5个不满员师,却负责200公里的防御正面。主要方向上的第62集团军则只防守宽90公里的地段。由于在主要方向上集中兵力,兵力、兵器密度比1941年有所增加,每公里正面达到0.8个步兵营,10-12门火炮和迫击炮,1-2辆坦克。但这样的密度仍然不足以抗击德军优势兵力和坦克的集中冲击。
从莫斯科会战开始到史达林格勒战役防御阶段,苏军防御战术地幅内的工事构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场战术防御非常像抗美援朝第四阶段,中国坑道战术,单个的步兵掩体开始以堑壕沿正面加以连线,各堑壕与纵深则用交通壕连线。这种作法先是在连防御地域内採用,后来逐步扩大到营防御地域。这样就使德军难以发现苏军防御的结合部和翼侧,同时加强了防空、防炮能力和保障了兵力的自由机动。但是在莫斯科会战期间仍有一些部队只挖掘步兵掩体,而没有构筑堑壕和交通壕。部分原因是时间紧迫,来不及构筑,但同时也受到部分指挥员对战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不够的影响。到1942年史达林格勒战役时,步兵团和师的第二梯队开始在防御纵深内构筑营防御地域,这就增加了纵深防御的稳定性。步兵掩体均用堑壕加以连线。工程障碍物开始在广泛的範围内运用,地雷爆炸性障碍物的数量和密度也进一步提高。布雷密度达到每公里防御正面250个防坦克雷和540个防步:兵雷。但后来的战争实践表明,这个密度仍然不能保障稳定的防御,对坦克防御尤嫌不足。 纳粹德国最厉害武器就是装甲部队,防不住这个装甲部队,其他都是空谈
这一时期,苏军防御中的对坦克防御开始广泛採用防坦克支撑点和防坦克地域。防坦克支撑点和防坦克地域构筑在受德军坦克威胁较大的方向上。防坦克支撑点通常由步兵连构筑并占领,一般拥有6-12个反坦克武器单位(包括火炮、坦克和反坦克枪)。数个防坦克支撑点组成营的防坦克枢纽部。防坦克地域则由步兵团、师、军和集团军建立,设定在最重要的受坦克威胁较大方向上的各个防御阵地之间。防坦克地域从含数个反坦克歼击炮兵连(或加农炮)到含1个团乃至1个旅不等,有时还含有坦克、机枪分队、喷火器分队和工:兵分队。
防坦克地域的设定,以莫斯科会战防御阶段西方面军第16集团军在沃洛科拉姆斯克的对坦克防御较为典型。但是直到战争第一阶段结束前, 由于兵力、兵器不足,苏军始终未能解决反坦克兵器密度低这一问题。在莫斯科会战时,每个防坦克支撑点内只有各种口径的火炮2—4门。在史达林格勒战役时,在营防御地域内也只有1—2个炮兵连和部分反坦克枪,反坦克武器密度为每公里正面4门反坦克炮和17支反坦克枪。1941年末,组织和使用了反坦克炮兵预备队,但由于协同动作不好和兵力数量、兵器性能有限,反坦克作战不够有力。只是到了史达林格勒战役时,才发挥了较大作用。在这一时期,快速工程预备队(快速障碍设定队)也开始出现。
在莫斯科会战和史达林格勒战役中,坦克旅或坦克军的使用方法是:对德军进攻集团实施反冲击;扼守个别地区;进行后卫战斗;编人防坦克支撑点或防坦克地域;有时也用来建立快速反坦克预备队。但在使用中经常出现失误,比如与其它兵种协同动作组织得不好,指挥经常中断,行动互不联繫等。1942年10月16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在第325号特别命令中总结了坦克兵的使用经验。指出在防御战役中,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应作为由纵深实施反突击的强大手段加以利用。苏联人所祟尚的“进攻精神”,在防御中主要表现在反突击上(反突击的主要参加者之一就是坦克部队)。这使得苏军的防御具有了相当的主动性,而不是一味的消极防御。同时我再次强调这种反冲击,理论上实际就是消耗,为什幺,德军进攻部队非常有计画,肯定是有第二梯队的,有后卫部队的,这种突然反击效果,只能打击下正在撤退的德国进攻部队。可想而知,但是牺牲这小部队,却能消耗当时正在撤退的德军士兵和武器,不管结果怎幺样,后卫部队要衔接上前锋部队,也是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差,几百人,几辆坦克,绝对是做的到的,也是值得的。儘管在战争初期的多数反突击都组织得不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连后世西方军事家也认为,苏军的反突击在打乱德军进攻节奏和消耗其有生力量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不能因为反突击大多失败就简单否定其积极意义。
史达林格勒战役有一个苏德战争中其它防御战役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进行了长时间的市区巷战。巷战中的防御战斗也是苏军防御的一个组成部分。至苏军大反攻前,巷战已持续了2个月零5天,这在苏德战争中是绝无仅有的。巷战的特点是部队被分割,以小部队行动为主。苏军利用砖石建筑物,建立环形防御的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地下室、下水道也被用来进行防御。在扼守大型建筑物时,每一层和每个楼梯间都配置火力,儘量消灭死角。苏军挖掘了绵亘的堑壕和交通壕,提高了防御能力和从纵深向前的机动能力。为减少德军空炮火力杀伤,苏军在设防的建筑物周围都构筑有掩壕,以便在德军火力突击时进行掩蔽。苏军以大型建筑物为基础的防御支撑点向纵深梯次配置。在各支撑点接近地上设定有防步兵和防坦克障碍,并有反坦克手进行设伏。各支撑点防守兵力不等,由加强反坦克枪、火炮和迫击炮的1个班到1个连组成。在市内战斗中,师、团炮兵都编入强击群,进行直瞄射击。集团军炮兵用来实施炮击反準备,破坏德军进攻并杀伤其突击力量。工兵用来在各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周围设定障碍和埋设地雷,在反冲击时则用来开闢道路和爆破敌人工事。坦克也分为小群用来加强防守支撑点的守军,部分坦克特别是被打坏的坦克,则用来加强固定火力点。苏军在市内巷战中充分利用了对地形的熟悉和防御战的其他一切有利条件,同时利用巷战减弱了德军装甲机动战和其单兵素质的优势,从而将德军突击集团牵制在史达林格勒市内2个多月之久,极大的消耗了其战斗力,为大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观战争第一阶段的苏军防御作战,苏军还未具备建立稳固防御的条件和能力,结果遭受了巨大损失。苏军防御的主要缺陷是防御战术地幅内只有一道防御阵地。德军将自己大部分炮兵火力,航空兵突击和坦克部队集中到苏军一个或两个邻近的营防御地域。遭到压制后,苏军步兵师的防线就出现了缺口。由于后面没有二梯队阵地,兵力很弱的预备队又无力封堵缺口,德军部队利用这个缺口可以顺利地向两翼或一翼卷击。扩大突破口后,就可以向纵深发展进攻。所以,这一时期的苏军防御战多以失败告终。但是,苏军通过绝大多数都失利的防御战迟滞了德军进攻速度,争取了时间。而时间对于苏军而言就意味着力量。应当客观地看到,苏军经历了这幺多失败的防御战,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对防御战术加以改进,其指挥员的素质也不断提高。而德军进攻的战法一直没有大的改进。比如史达林格勒战役防御阶段,德军虽然顺利突破了苏军防线,但没能围歼苏军重兵集团,结果屯兵于史达林格勒坚城之下遭致失败。照此发展下去,苏军的防御迟早会坚固到德军“啃不动”的程度。
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实例来了解一下这一时期苏军防御战的相关情况:
防御战实例1:莫斯科会战期间,罗科索夫斯基中将率西方面军第16集团军于1941年10月14日抵达沃洛科拉姆斯克,并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一伊斯特拉方向一直战斗到反攻。
该集团军只有集团军司令部是原有的,其下属部队都是临时收拢的,所以编成十分複杂。包括:下辖骑兵第50、第53师的骑兵第3军(该军刚突出合围)、步兵第316师、由军校学员组成的1个混成团、步兵第126师、第18民兵师以及由莫斯科民警、志愿者组成的独立分队和歼击营等(至11月,又得到若干部队增援)。另外,第16集团军还得到了2个反坦克歼击炮团、2个加农炮团、2个莫斯科炮兵学校编成的炮兵营、2个“卡秋莎”火箭炮团和3个“卡秋莎”火箭炮营的加强。表面看起来部队不少,炮兵亦不弱,但必须考虑到该集团军负责的防御正面宽达100公里。由于正面过于宽大,罗科索夫斯基只得将防御战役布势编为1个梯队。即使这样,第一梯队各兵团的正面仍然较宽。预备队由126师的1个步兵团和第18民兵师组成。罗科索夫斯基没有平分兵力,而是把兵力、兵器向预想中的德军主要突击方向集中。在主要方向上的步兵第316师和骑兵第50师防御正面都比较小。第16集团军主要防御地带的基础是营防御地域,在许多地段没有绵亘的正面。营防御地域中间留有许多由机枪和炮兵火力控制的间隙地,就象密封不好的容器上的“漏水孔”。营构成环形防御,步兵分队掩体用交通壕连线起来。步兵师防御纵深为3—5公里,成两个梯队的师为6公里。步兵师的基本力量都用于前沿,纵深防御薄弱。
在第16集团军的防御中,对坦克防御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炮兵是当时与德军坦克战斗的核心力量。然而,第16集团军反坦克火炮都极为缺乏,共有117门76.2mm火炮、38门57mm火炮和32门45mm火炮,第一梯队师反坦克炮每公里正面密度仅为3门。如果要想挡住德军进攻,必须有效地使用它们。首先为了加强反坦克火力,同时结合使用了各种口径的间瞄火炮。反坦克炮在敌坦克威胁方向上占领阵地,并随时準备实施火炮机动。师属间瞄火炮则配置在敌坦克可能冲击方向的附近,随时準备以间瞄火力打击敌坦克。此外,还研究了使用高射炮和“卡秋莎”火箭炮打坦克的方法。10月26日,罗科索夫斯基争取到2个37mm高炮团的加强,立即将它们交给第316师用于反坦克作战。第16集团军还规定,配置在步兵或骑兵战斗队形里的每一个反坦克炮连和每一门反坦克火炮都必须配有相应的步兵分队,以掩护它们免遭敌步兵的袭击。步兵分队由它们所掩护的炮兵连长或炮长指挥。这是第16集团军根据战斗经验自己制定的,在实战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反坦克炮兵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反坦克作战,不用再担心敌步兵的威胁。罗科索夫斯基还组建了携带地雷和炸药的快速工兵支队,利用汽车和马车机动。任务是:掩护敌坦克威胁方向,在坦克向防御纵深前进道路上埋设地雷。同时,工兵部队埋设了大量地雷并挖掘了反坦克壕,以掩护各团之间的接合部和间隔地带。仅步兵第316师第1075团就挖了长达4公里的反坦克壕,埋设了4000枚地雷。第16集团军第一梯队各师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一伊斯特拉方向上组织了12个防坦克地域,在克林一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方向上组织了6个防坦克地域。仅步兵第316师就组织了3个,其第1075团的1个防坦克地域内就配置了火炮20门。步兵第78和126师也各有3个防坦克地域,但火炮较少,只有4-14门。
在苏军的战史中,将当时步兵316师的反坦克防御做为师防御战範例,该师每个步兵团(番号为1073、1075和1077团)都建有一个防坦克地域,每个地域由1-2个炮兵连组成。在该师14公里正面上,埋设了15000个反坦克地雷和防步兵地雷,铺设了200纵米长的树干鹿砦,设定了铁丝障碍物,挖掘了防坦克壕。该师共有8249人,装备各类火炮54门,加上得到加强的以及在本师防御地带的炮兵,共有火炮207门(4门25毫米、32门45毫米、93门76毫米、16门85毫米、8门122毫米榴弹炮、24门122毫米加农炮、30门152毫米加农炮),火炮密度平均每公里5门、反坦克炮密度为每公里3门。
全师防御宽度41公里,防御地带由一条纵深2-3公里阵地组成,其中构筑有一道堑壕、炮兵发射阵地、2个反坦克地域的阵地以及一道斜切阵地,一共设定了8个重机枪火力点、170个火炮掩体、125个轻机枪火力点、22个观察所以及24个碉堡(由于部分碉堡过于高出地面,易成为敌军射击目标,所以没有使用)。
正是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在这一方向上不断消耗德军力量,迟滞并最终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当然,第16集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仅步兵316师在防御战中,就击毁德军坦克80辆、火炮20余门;自身损失火炮30余门,师主力严重损失)。第16集团军这一防御战结束之时,即是苏军莫斯科反攻的开始之时。
防御战实例2:史达林格勒战役开始的1942年7月,第62集团军在史达林格勒方面军编成内遂行主要方向上的防御任务。
该集团军下辖6个步兵师、1个独立坦克旅、6个独立坦克营、9个炮兵团、2个迫击炮团及4个军校学员团。负责的防御正面宽达90公里。集团军战役布势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4个师,其中3个师各防守宽15—18公里的地带,右翼1个师因在次要方向而负责42公里宽的地带。步兵196师暂时在第64集团军地带内占领防御。第二梯队1个师配置在距第一梯队30—35公里的集团军防御地带内。预备队由2个坦克旅、3个炮兵团和3个工兵营组成。第一梯队的3个师都向前沿前30公里处,派出了兵力为1个加强步兵团的先遣支队,以掩护主要防御地带和迫敌过早展开。各步兵师均得到1个坦克营和1-2个炮兵团的加强。
集团军的防御包括主要防御地带和部分地段的集团军地带。后者距主要防御地带30—35公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为4 -6公里。在战术地幅内没有第二防御地带。全部防御纵深达50公里以上。防御地带内构筑了营防御地域。在营防御地域内构筑了步兵班掩体和火器发射掩体,然后用交通壕连线起来。障碍物地带位于前沿前机枪有效射程之内,纵深达1—2公里。步兵师大多成两个梯队,2个团为第一梯队,1个团为第二梯队。由于正面宽、战术密度很低。步兵第181师为每公里正面0.6个步兵营、14门火炮和约2辆坦克。整个对空防御由4个高炮团负责,基本任务是掩护顿河渡场。
第62集团军在敌坦克可能进攻的方向上组织了6个防坦克地域,每个防坦克地域都配有1—2个反坦克炮团。另有1个团为集团军反坦克炮兵预备队。第3 3近卫步兵师则没有组织防坦克支撑点和防坦克地域。该师的30门45mm火炮和32门76.2mm火炮都配置在前沿,另外还有279支反坦克枪。反坦克火力密度只能达到每公里正面约4门火炮和16支反坦克枪。靠这样的密度,以一线配置根本无法阻止德军进攻。该师防步兵火力亦很弱,每米正面上每分钟只有2—3发。这比战前要求的5-7发的密度都要低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苏军战后对该集团军防御準备的评价是:“缺点为组织战术地幅内的防坦克防御完全没有使用坦克;防御工程构筑不够完善,没有挖掘堑壕,只有单个掩体;由于缺少高射兵器,对空防御很薄弱。”
同时,苏军从史达林格勒防御战得出了许多经验教训,主要是
-远接近地防御,特别是在战役开始阶段,不够稳定,原因之一是各防御地区工程构筑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使得部队很难顶住敌军强大的坦克与航空兵突击,各部不得不以有限兵力在宽大正面进行防御,因而不可能构筑坚固的主要防御地带
-战术地幅没有第二防御地带,集团军地带也只是个别地段上筑有工事
-炮兵在对敌防坦克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坦克部队均用于反冲击和反突击以及加强对敌坦克防御,不过反突击有时因为没有足够炮兵和航空兵支援及组织仓促,没有达到目的
-航空兵在同敌坦克和航空兵斗争中,给予部队很大帮助
从上面可以看出,兵力、兵器的不足和使用不当仍是苏军1942年防御不稳固的主要原因。这样,苏军从顿河被击退到史达林格勒城内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了。但总的看,苏军防御战术比1941年还是有所改观,表现在
-师的队形开始编成两个梯队,并建立总预备队、坦克预备队、反坦克预备队和炮兵群等
-逐步将原先基点防御发展成堑壕,并未组织主要地带第二和第三阵地奠定了基础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