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以人物之事,记一代之史。材料取自正史、野史、文集、笔记、方誌,熔裁于叙事中,不着痕迹。通过这部别裁体的宋史,宋代的君权与相权、国事与党争、内政与边防、崇文抑武与军力升降等重大关节,也能逐一领会。书中多数章节曾在《美文》杂誌连载。
基本介绍
- 书名: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页数:301页
- 开本:16
- 品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陈峰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10804369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由陈峰着。北宋一代,物华繁盛,俊杰辈出,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大多从平民中崛起。历朝将相中,赵普、吕端、刘平等风格迥异,寇準、狄青名垂后世,丁谓、吕夷简权倾一时,郭进、张亢、王韶等功勋卓着却又被人淡忘。这些士林将坛人物生于宋代,适逢其时,得以施展非凡的才干,他们个人的成败沉浮也攸关北宋国运的兴衰。
作者简介
陈锋,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着有《漕运与古代社会》、《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宋代军政研究》、《五十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研究》等。
媒体推荐
陈峰的历史散文,宛如南山微风,渭水清流,伴送我们轻鬆走进那段遥远的岁月,贴近那些风云一时的文臣武将。
——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峰教授学术研究之余,偶涉文坛,纵笔于赵宋人物。其性情真率,文如其人,笔力雄健、酣畅淋漓,而少有学究之气。
——贾二强(陕西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用信史而又传神的笔触,展现宋朝文士、武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在场”的历史悲欢,颇有中国优秀传统历史传记文学之余韵。
——李华瑞(首都师範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虽未徵引史料,却是言必有据,不失史之严谨;虽非小说之体,却于人于事娓娓道来,颇有评话之韵味。
——曹家齐(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峰教授学术研究之余,偶涉文坛,纵笔于赵宋人物。其性情真率,文如其人,笔力雄健、酣畅淋漓,而少有学究之气。
——贾二强(陕西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用信史而又传神的笔触,展现宋朝文士、武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在场”的历史悲欢,颇有中国优秀传统历史传记文学之余韵。
——李华瑞(首都师範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虽未徵引史料,却是言必有据,不失史之严谨;虽非小说之体,却于人于事娓娓道来,颇有评话之韵味。
——曹家齐(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图书目录
自 序
开国元勛赵普
状元宰相吕蒙正
“吕端大事不糊涂”
亲将张琼与杨信
名将郭进
猛士呼延赞
士林豪杰柳开
名相寇準
“鹤相”丁谓
权相吕夷简
宋庠、宋祁兄弟
庸将张耆与杨崇勛
诗书之将刘平
儒将张亢
大帅狄青
边臣王韶
蓝田“四吕”
附录:
书中人物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开国元勛赵普
状元宰相吕蒙正
“吕端大事不糊涂”
亲将张琼与杨信
名将郭进
猛士呼延赞
士林豪杰柳开
名相寇準
“鹤相”丁谓
权相吕夷简
宋庠、宋祁兄弟
庸将张耆与杨崇勛
诗书之将刘平
儒将张亢
大帅狄青
边臣王韶
蓝田“四吕”
附录:
书中人物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后记
历史宛如一条流淌的大河,下游宽阔浩渺,上游狭窄曲折,若要一直往上追溯,便越发感觉到河道的细小。及至源头,往往发现几同游丝,甚或变得模糊不清了。所以古人对华夏大地上最重要的一条大河——黄河的源流,就争论不休,多有歧义。小国的历史如此,泱泱大国的历史也差不多这般。由此看来,越古老的距离今天越遥远,也就越混沌。
今人对历史的了解,凭藉的主要是地上的文献记载与地下的出土文物。于是乎历史研究便不能不遵循严谨考证与分析的学术路径,尤其是自上世纪西方社会科学引入国门后,史学领域日益强调理论与方法的重要性,近三十年来更是流派迭出,範式屡变,并形成某种特定的表达语彙与写作格式。必须看到,因此产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不仅澄清、破解了很多困惑已久的具体史实,而且揭示出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内在规律,大大超越了前人的认识。就此而言,历史学成就斐然。
不过也得看到,如今学人在强调规範化的同时,也愈来愈学究气了,其中一些研究着作还不免流露出刻板生硬的面目,令人望而生畏,这便日渐远离社会大众,几乎成为“象牙宝塔”中的僵硬标本。正如友人刘复生教授所说:“有时令专业人士读起来也头痛,难怪有人责怪‘历史’常常被‘遗忘’了。”(见《从历史大拐角处走来的文武群像》,《美文》2010年第6期第86页)
当今,随着整体社会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各阶层对历史读物的需求与日俱增,读者不仅需要了解历史发生、演进的过程,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也有了想要感悟过往人们心灵活动轨迹的诉求。毕竟红尘滚滚千年不绝,世道人心与人间纷扰自古有之,不过是换了场景罢了。青年毛泽东谙熟王朝兴亡,放眼滔滔东逝的湘江,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吶喊;而更多的人关注生活本身,有意在稗官野史、诗赋小说乃至于旧戏间寻觅前代的百味人生,或在传世的杯盘俎豆中揣摩昔日的生存状态,希冀达到“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境界。
在工作与生活压力日趋紧张的时代,历史学除了学术研究之外,的确需要更直接地关照现实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以满足民众“阅读”的需要。早些年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之受欢迎,正说明这一点。近年来,大量各种历史题材的读物蜂起,也反映了社会需求的旺盛。专家学者应该也能够一展灵动的文笔,继承我国古已有之的历史叙述传统,写作可读性强的历史读物,因为这是活的历史。
多年来,笔者在研究之余,一直抱有写作散文的爱好,曾有一些文字发表。三年前,承蒙《美文》杂誌社穆涛先生的热忱邀约,在该刊上开设“宋朝士林讲坛说”栏目,翻检史籍,用心下笔,陆续发表了有关北宋人物的系列历史散文,受到读者的喜爱,也得到学界友人的好评。前年暑期,因偶然机会结识人民出版社的贺畅女士,她阅读部分文章后建议结集出版。去年冬天,清华大学的老友仲伟民兄不仅热情向三联书店推荐拙作,并介绍认识了该社的曾诚先生,彼此碰面可谓一见如故,于是便有了本书的付梓问世。在此对以上各位的支持关照,深表感谢!
笔者多年的朋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刘复生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李治安教授和王晓欣教授、陕西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贾二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孙家洲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辛德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彭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罗家祥教授、首都师範大学历史学院的李华瑞教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的姜锡东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苗书梅教授以及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曹家齐教授等学者,都读过拙文,并给予鼓励和撰文评论,深情厚谊,令人难忘,在此一併深表谢意!
最后,还要提到西北大学的许多同事、友人也读过拙文。多有勉励,他们自始至终给笔者莫大的支持,这也是自己坚持写作本系列散文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此,因人数众多,无法一一道出大名,但对于他们的厚爱特别致以谢忱!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现人说:“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不同心境,有不同的感怀,阅读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
今人对历史的了解,凭藉的主要是地上的文献记载与地下的出土文物。于是乎历史研究便不能不遵循严谨考证与分析的学术路径,尤其是自上世纪西方社会科学引入国门后,史学领域日益强调理论与方法的重要性,近三十年来更是流派迭出,範式屡变,并形成某种特定的表达语彙与写作格式。必须看到,因此产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不仅澄清、破解了很多困惑已久的具体史实,而且揭示出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内在规律,大大超越了前人的认识。就此而言,历史学成就斐然。
不过也得看到,如今学人在强调规範化的同时,也愈来愈学究气了,其中一些研究着作还不免流露出刻板生硬的面目,令人望而生畏,这便日渐远离社会大众,几乎成为“象牙宝塔”中的僵硬标本。正如友人刘复生教授所说:“有时令专业人士读起来也头痛,难怪有人责怪‘历史’常常被‘遗忘’了。”(见《从历史大拐角处走来的文武群像》,《美文》2010年第6期第86页)
当今,随着整体社会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各阶层对历史读物的需求与日俱增,读者不仅需要了解历史发生、演进的过程,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也有了想要感悟过往人们心灵活动轨迹的诉求。毕竟红尘滚滚千年不绝,世道人心与人间纷扰自古有之,不过是换了场景罢了。青年毛泽东谙熟王朝兴亡,放眼滔滔东逝的湘江,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吶喊;而更多的人关注生活本身,有意在稗官野史、诗赋小说乃至于旧戏间寻觅前代的百味人生,或在传世的杯盘俎豆中揣摩昔日的生存状态,希冀达到“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境界。
在工作与生活压力日趋紧张的时代,历史学除了学术研究之外,的确需要更直接地关照现实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以满足民众“阅读”的需要。早些年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之受欢迎,正说明这一点。近年来,大量各种历史题材的读物蜂起,也反映了社会需求的旺盛。专家学者应该也能够一展灵动的文笔,继承我国古已有之的历史叙述传统,写作可读性强的历史读物,因为这是活的历史。
多年来,笔者在研究之余,一直抱有写作散文的爱好,曾有一些文字发表。三年前,承蒙《美文》杂誌社穆涛先生的热忱邀约,在该刊上开设“宋朝士林讲坛说”栏目,翻检史籍,用心下笔,陆续发表了有关北宋人物的系列历史散文,受到读者的喜爱,也得到学界友人的好评。前年暑期,因偶然机会结识人民出版社的贺畅女士,她阅读部分文章后建议结集出版。去年冬天,清华大学的老友仲伟民兄不仅热情向三联书店推荐拙作,并介绍认识了该社的曾诚先生,彼此碰面可谓一见如故,于是便有了本书的付梓问世。在此对以上各位的支持关照,深表感谢!
笔者多年的朋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刘复生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李治安教授和王晓欣教授、陕西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贾二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孙家洲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辛德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彭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罗家祥教授、首都师範大学历史学院的李华瑞教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的姜锡东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苗书梅教授以及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曹家齐教授等学者,都读过拙文,并给予鼓励和撰文评论,深情厚谊,令人难忘,在此一併深表谢意!
最后,还要提到西北大学的许多同事、友人也读过拙文。多有勉励,他们自始至终给笔者莫大的支持,这也是自己坚持写作本系列散文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此,因人数众多,无法一一道出大名,但对于他们的厚爱特别致以谢忱!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现人说:“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不同心境,有不同的感怀,阅读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
序言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宋朝可以说相当独特。一方面,从传统武功的角度看,她可归类弱世一代。北宋时期,北有庞大的辽朝,西有强悍的西夏,宋廷在边防战争中落败不少,还被迫签订议和条款。而割据西南的小国大理政权,也能长期并存不废。至靖康之难,徽、钦父子两代皇帝被俘客死异乡;南宋之时,更长时间蒙受巨大的军事威胁,唯偏安一隅,最终不免亡于元军之手。今天昆明滇池边的大观楼内,清人孙髯翁的天下第一长联有“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之句,可谓绝妙的排比,既对历史上云南与中央王朝的关係作了精闢的概括,又生动地点出了汉唐宋元几代的不同特点。“玉斧”一词用得确实高明,因为它代表了高雅与富贵,玩物的意义大于武器的用途,正与汉代之楼船、唐代之铁柱和元代之革囊的纯粹冷酷装备,形成鲜明的对照,真是再形象不过了。凡此种种,都使许多读史的人感叹宋朝之“窝囊”。
但另一方面,两宋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及科技之发达,在中国历史上又是空前的,其典章文物、制度建设以及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更在中国古代产生了具有深刻意义的巨大影响。还有如《清明上河图》展现的丰富多姿的画面,散发出浓烈的市井生活气息,确已标誌着中国社会告别了森严的中古时代。近代思想家严复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史学大家陈寅恪则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着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颂宋朝道:“谈到11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而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也认定:“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诸如此类,又使治史者无不惊叹宋朝之繁盛。
正是在这样矛盾複杂的历史场景下,由“杯酒释兵权”拉开序幕,宋朝政坛上演了一幕幕文臣武将的表演,或精彩纷呈,或沉闷落寞,或妙趣横生,或悲喜交集,既有华彩乐章唤起的拍案喝彩,也有委婉哀鸣引来的黯然神伤,当然也少不了愤懑之下扼腕的喟叹。诸如开国元勛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悍将张琼强横的代价、状元吕蒙正的一时风光、猛将郭进的跌宕命运、文豪柳开的蜚语缠身、宰臣吕端的“大事不糊涂”、名臣寇準的大起大落、奸相丁谓的投机钻营、文士“二宋”的瑜亮情结、重臣吕夷简的老辣权术、名将狄青的英雄末路、儒将张亢的壮志难酬、边臣王韶的拓疆西陲以及蓝田吕氏的家族影响等等,真箇是彼此生涯命运不同,荣枯起伏迥异,又都不过是宋代士林将坛风云的缩影,也无不昭示宋朝的时代变迁轨迹。
中国自古就有传记叙述的传统,其中太史公司马迁更是堪称一绝。《史记》为后世留下了以项羽、刘邦为首的一批秦汉时代人物的事迹,个个鲜活无比,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则以散淡的笔触勾勒出魏晋人物的佚闻逸事,也同样生动有趣,令人读后产生不尽的遐想,甚或大发思古之幽情。与秦汉、魏晋相比,宋代的传世文献典籍极为丰富,正史、野史、文集、笔记小说、方誌以及石刻的墓誌、神道碑之类,不可胜数,这便为后人了解宋朝人物及其时代背景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依据。笔者不揣浅陋,于读史治史之余,欲追慕太史公之所为,遂选取宋代若干代表性的文臣武将,落笔成文,再汇集成册,是为《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需要说明的是,为读者阅读方便的考虑,本书将所有引文注释省去。如此一来,固有别于通行的学术论着,不过内容材料却皆取自各种史料记载(见书末“参考文献”),不敢妄加杜撰。诚恳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但另一方面,两宋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及科技之发达,在中国历史上又是空前的,其典章文物、制度建设以及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更在中国古代产生了具有深刻意义的巨大影响。还有如《清明上河图》展现的丰富多姿的画面,散发出浓烈的市井生活气息,确已标誌着中国社会告别了森严的中古时代。近代思想家严复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史学大家陈寅恪则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着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颂宋朝道:“谈到11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而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也认定:“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诸如此类,又使治史者无不惊叹宋朝之繁盛。
正是在这样矛盾複杂的历史场景下,由“杯酒释兵权”拉开序幕,宋朝政坛上演了一幕幕文臣武将的表演,或精彩纷呈,或沉闷落寞,或妙趣横生,或悲喜交集,既有华彩乐章唤起的拍案喝彩,也有委婉哀鸣引来的黯然神伤,当然也少不了愤懑之下扼腕的喟叹。诸如开国元勛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悍将张琼强横的代价、状元吕蒙正的一时风光、猛将郭进的跌宕命运、文豪柳开的蜚语缠身、宰臣吕端的“大事不糊涂”、名臣寇準的大起大落、奸相丁谓的投机钻营、文士“二宋”的瑜亮情结、重臣吕夷简的老辣权术、名将狄青的英雄末路、儒将张亢的壮志难酬、边臣王韶的拓疆西陲以及蓝田吕氏的家族影响等等,真箇是彼此生涯命运不同,荣枯起伏迥异,又都不过是宋代士林将坛风云的缩影,也无不昭示宋朝的时代变迁轨迹。
中国自古就有传记叙述的传统,其中太史公司马迁更是堪称一绝。《史记》为后世留下了以项羽、刘邦为首的一批秦汉时代人物的事迹,个个鲜活无比,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则以散淡的笔触勾勒出魏晋人物的佚闻逸事,也同样生动有趣,令人读后产生不尽的遐想,甚或大发思古之幽情。与秦汉、魏晋相比,宋代的传世文献典籍极为丰富,正史、野史、文集、笔记小说、方誌以及石刻的墓誌、神道碑之类,不可胜数,这便为后人了解宋朝人物及其时代背景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依据。笔者不揣浅陋,于读史治史之余,欲追慕太史公之所为,遂选取宋代若干代表性的文臣武将,落笔成文,再汇集成册,是为《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需要说明的是,为读者阅读方便的考虑,本书将所有引文注释省去。如此一来,固有别于通行的学术论着,不过内容材料却皆取自各种史料记载(见书末“参考文献”),不敢妄加杜撰。诚恳希望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