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南平政和

(2021-06-26 13:00:02) 百科综合
南平政和

南平政和

南平政和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辖区面积1735平方千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南平政和
  • 所属地区:福建省
  • 电话区号:0599 
  • 地理位置:浙江省南部相邻
  • 面积:1735平方千米
南平政和即政和县
图片图片
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北纬27°03′-27°32′,东经 118°33′-119°17′。境内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6千米。总面积1735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2006年)。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全县辖1个街道、4个镇、5个乡:熊山街道、东平镇、石屯镇、铁山镇、镇前镇、星溪乡、外屯乡、杨源乡、澄源乡、岭腰乡。全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资源丰富。邮编:353600 代码:350725 区号:0599
拼音:Zhèng Hé Xiàn 英译:Zhenghe County
地貌属东南沿海丘陵区,东高西低。全境中低山面积占82.8%,丘陵占9.5%,河谷盆地占7.7%。东部为鹫峰山脉北段,河谷盆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最高峰香炉尖海拔1597米。海拔最低的谷盆位于石屯乡王山口,海拔仅为129米。主要河流有七星溪、松溪等。
每年平均气温:西部18.3℃,中部17.4℃,东部14.7℃。年平均无霜期:西部262天,中部252天,东部212天。平均年降水量:中西部1609毫米,东部1926毫米。平均年日照1907小时。
政建、小浦、安嵩公路过境。有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闽东、闽北独立师洞宫山会师处、唐黄巢屯兵处黄念山、明银矿矿工起义旧址锦屏等纪念地。古蹟有佛子岩、宝岩。

邮编:353600 代码:350725 区号:0599 拼音:Zhèng Hé Xiàn 英译:Zheng he County 地貌属东南沿海丘陵区,东高西低。全境中低山面积占82.8%,丘陵占9.5%,河谷盆地占7.7%。东部为鹫峰山脉北段,河谷盆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最高峰香炉尖海拔1597米。海拔最低的谷盆位于石屯乡王山口,海拔仅为129米。主要河流有七星溪、松溪等。 全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西部18.3℃,中部17.4℃,东部14.7℃。年平均无霜期:西部262天,中部252天,东部212天。平均年降水量:中西部1609毫米,东部1926毫米。平均年日照1907小时。
政建、小浦、安嵩公路过境。有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闽东、闽北独立师洞宫山会师处、唐黄巢屯兵处黄念山、明银矿矿工起义旧址锦屏等纪念地。古蹟有佛子岩、宝岩。
政和县为福建省南平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北纬27°03′-27°32′,东经 118°33′-119°17′。境内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6千米。总面积173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1.97万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3.59万人。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
政和县人民政府驻熊山街道。全县辖1个街道、4个镇、5个乡:熊山街道、东平镇、石屯镇、铁山镇、镇前镇、星溪乡、外屯乡、杨源乡、澄源乡、岭腰乡。五代永隆三年(941)划宁德县关隶里置关隶镇,宋鹹平三年(1000)建关隶县,因进贡白毫银针茶,政和五年(1115)奉诏改政和县。历属建宁军、建宁路、建宁府、建安道。明景泰六年(1455)析出东北部置寿宁县。1949年5月20日解放,历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福安专区、南平地区、建阳专区(地区)、南平地区、南平市。1960年2月至1962年8月、1970年7月至1975年3月曾两度与松谿县合併为松政县。
1990年,政和县辖2镇7乡,112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面积1749平方千米,总人口1959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063人。  2000年,政和县辖5个镇、5个乡:熊山镇、东平镇、铁山镇、镇前镇、石屯镇、星溪乡、外屯乡、杨源乡、澄源乡、岭腰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93169人,其中: 熊山镇 32502、东平镇 23392、石屯镇 18558、铁山镇 19026、镇前镇 23838、星溪乡 15193、外屯乡 11368、杨源乡 15191、澄源乡 24640人、岭腰乡 9461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2000年人口普查)  2003年,政和县辖5个镇、5个乡:熊山镇、东平镇、铁山镇、镇前镇、石屯镇、星溪乡、外屯乡、杨源乡、澄源乡、岭腰乡。2003年末,户籍人口21.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9万人。
2006年5月2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政和县熊山镇建制设立熊山街道办事处的批覆》(闽政文217号):同意撤销政和县熊山镇建制,设立熊山街道办事处。原熊山镇的行政区域为熊山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熊山街道办事处驻原熊山镇政府驻地胜利街330号。政和县文化历史悠久。1986年9月省文管会、省博物馆普查组在政和普查结果,全县有商周遗址36处,并发掘出土不少珍贵文物:有商周时期的石锛,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和印纹陶豆、罐、瓮、鼎等。从唐朝开始,佛教在政和流传十分广泛,民间盛行佛俗火葬,直到清道光年间火葬才渐被土葬代替。全县有佛教寺庙200多座,其中建庙较多的朝代为:唐代33座、宋代33座,元代29座、明代24座,清代40座。古代政和民间文化活动有灯会、庙会和节庆等形式多样,戏剧活动是其中的重要活动之一。
虽然没有地方剧种,但京剧、越剧、赣剧,以及茶灯戏、木偶戏等,都在政和流行过。四平戏在明末清初流入政和后保留至今,杨源乡现在还有四平戏业余剧团。民国时期话剧和电影传入。新中国建立后,全县文化事业逐步发展。1990年,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书店各一个,乡镇文化中心和文化站8个,农村俱乐部65个,文化专业户34户。全县有电影院9座,总座位8620个,农村及厂矿电影放映队34个,个体放映户25户。全县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个,广播专线1280桿公里,电视差转台28座,卫星地面接收站10座,发射机44台,电视机1.2万台,广播喇叭1.3万只。
政和县古代教育兴盛于宋朝。宣和年间,县尉朱松首创星溪书院和云根书院;其子大理学家朱熹利用到政和扫墓之机,常住云根书院讲学,因而有“先贤过化之乡”的美称。全县书室、社学、书院、学宫等教育体系完善,历代共有进士17人,举人52人。清光绪末,书院先后改办为国小堂。民国7年(1918),全县城乡有国小堂25所,建东师範学校在县城开办。民国10年(1921),政和初级中学创办。民国17年(1928)培淑女子国小创办。
其后,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停停办办,到1949年,全县仅有中、国小11所,教职员工30人,学生263人。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到1978年,全县中、国小448所,教职员工1767人,学生33799人。1990年,全县有幼稚园45所,129班,入园幼儿2256人,入园率36.04%,教职工183人;完全国小128所,初级国小232所,小学生23621人,教职工1490人;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7所,中学生7324人,教职工516人;职业中学1所,学生148人,教职工7人。全县每万人拥有在校学生375人,入学率99.21%,脱盲率96%,教育普及率98.58%。1977年至1990年全县输送大专院校新生843人,中专新生1582人。1982年,大中专函授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中专和成人中专先后开办。1990年,电大在校生人数139人,自学考试人数301人,县城实施9年义务教育。
政和县古代流传中草医药,医术药方世代相传。清代有一些中医集资在县城开办中药铺,光绪年间有三家。民国时期全县中药铺有30多家。民国15年(1926),西医西药始进入政和。民国27年,县卫生院开设西医门诊,直到解放前夕,政和西医西药都非常少。1949年,全县只有一所卫生院,全院职工5名,仅有西医师1名。
新中国建立后,全县于1958年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当年,红星人民公社草药研究站收集民间青草药单验密方300多个,整理彙编成书,受到中科院的讚扬。1990年,县有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健康教育所、计画生育服务中心,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全县有病床388张,医务人员487人。医疗设备有高倍显微镜、大型X光机、A型B型超音波、心电图、胃镜等。地方病、传染病防治成效显着,1951年鼠疫流行终止,1952年天花被消灭,1953年,霍乱断绝,1977年血丝虫病被基本消灭。1980年后,白喉、麻疯、痢疾等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
政和为山区小县,历史名人不多,但也值得称颂。宋太学生陈朝老、明副使陈桓等,颇具忧国忧民之心,甘居贫寒,为国为民上书陈言则当仁不让。宋国子监祭酒、龙图阁直学士邵知柔,一生掌教国学,教授东宫,却能清廉有节,为人们所讚叹。元农民起义首领黄华、明抗倭二童子等,为民捐躯,视死如归,实为古代不可多得的英才。共产党员杨则仕、陈贵芳等革命前辈,为人民民众翻身解放,出生入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更为光彩照人。
政和县属自然灾害频繁的贫困地区,民间自古就有社仓、义仓、孤老院、育婴堂等救助慈善机构。清代较着名的有东平社仓、城西孤贫院、城东育婴堂等。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拨出大量资金和物资,救灾扶贫,建立和健全各种社会保障组织和制度。1990年,全县有9个乡镇社会福利基金会,筹集资金50万元,用于扶贫扶优、救灾济贫和扶助残疾人等;全县有乡镇敬老院8所,村敬老院2所,县办福利院1所,县办福利厂6家。
在政和县的发展史上,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90年,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41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把贫穷落后的旧政和建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新政和。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