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村位于丝绸路街道办事处驻地,东临二十里舖村,西接丝绸路,南靠胶济铁路,北至青年路。总面积2.52平方公里。人口5287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建国村
- 行政区类别:村
- 地理位置:丝绸路街道办事处驻地
- 面积:2.52平方公里
- 人口:5297人
村情简介
建国村位于丝绸路街道办事处驻地,东临二十里舖村,西接丝绸路,南靠胶济铁路,北至青年路。总面积2.52平方公里。人口5287人。
由来
建国村建于元朝,原名郭家庄,复名方家庄。明洪武元年(1368年),刘氏族人自直隶河间府宁津县迁来,更名为刘家寨子;梅氏家族迁来后,又立名为梅家寨子。刘、梅两姓族人曾为村名发生争议。明万曆年间,长山县令卢煌出面调解,改名为太和庄。因庄大面宽人众,后又分为东太和、西太和、南太和,统称三太和。
历史
1958年,三太和改为建国大队;1984年8月,更名为建国村。2003年1月6日,改为建国社区。
明朝初年,刘、梅二姓相继迁来后,各自逐步发展为望族。村内塾学教育发达,庄东南五里还建有槐荫书院。自明嘉靖朝至清朝前期,刘氏族人科举登第者代不乏人,先后中过五位进士。梅氏先后设立塾学“溪山草堂”“两桐书院”及“三多堂”“心远堂”等家庭学馆。清朝末年,“三和”形成了3个较大的学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三太和官宦迭出,家族文化、庙宇文化、民社文化日见兴盛。
明朝末年,规模宏大的刘氏庄园已经形成,并建有结构精巧的防御系统。在长白山八柱台闢建茶泉,筑楼建台,后形成演变成今八柱台村。自茶泉至本村30余里,沿途栽植国槐,供挑夫歇脚,俗称“阁老槐”。
明朝上半叶,村东建有关帝庙,村西建有白衣庵,明后期,村民又捐资建玉皇庙、準提庵,定时祭祀,香火不断,祭神祈雨,祀天谢神,民社活动丰富多彩。
名人
建国村历史名人多出自刘氏家族。较着名的有,明嘉靖年间进士刘一相,官至陕西按察副使。其子刘鸿训(1565—1634),字默承,后人称“刘阁老”,万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学士、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着有《四素山房集》《皇华集》《玉海纂》《困学纪闻抄》。
古蹟
刘鸿训墓位于南郊镇贾黄村北约500米处。当地称刘家茔。原墓封土丈余,墓前有石坊门1座,列置石人、石马、石羊、石猴等大型石雕及碑碣若干,规模宏大。“文革”初,地上文物全部被炸毁,今仅存墓穴。墓穴系以石灰石砌成,一冢五穴东西并列,皆呈梯形,中均以石板相隔。
穴与穴之间有小壁门相通,上以石板封盖。今西侧3穴露天,东侧2穴仍保存旧貌。墓北尚存2块残碑,系崇祯八年(1635年)立,部分碑文清晰可辩。墓南水渠桥墩下横卧大型香炉一只,为该墓附属物,仍完整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