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溪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吴语金衢片,使用地区主要为浙江省金华市的婺城区西部(原汤溪县地区),以原汤溪县县城汤溪镇的方言为代表。
汤溪话在浙江中西部吴语中是一种较特殊的方言,它与金华话、兰溪话、龙游话、遂昌话之间均有明显差别,通话很困难。在汤溪话内部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能仅听语音辨别某地腔调,但通话无碍。
下文中,“汤溪地区”指的是汤溪话的使用区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汤溪话
- 分片:吴语金衢片
- 分布地区:浙江省金华市的婺城区西部
使用区域
汤溪话的使用区域大致相当于原汤溪县境,包括今婺城区的汤溪镇、莘畈乡、岭上乡、塔石乡、蒋堂镇、罗埠镇、洋埠镇、琅琊镇、沙畈乡、白龙桥镇的古方(原古方乡)、长山乡的石道畈(原石道畈乡)。除了当地汉族人外,当地畲族人也会说汤溪话。

形成历史
由于原汤溪县由婺州、处州、衢州三府的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边陲之地组合而成,而婺州、处州、衢州三府的方言差异甚大,三府四县方言在汤溪经过五百多年的碰撞式变化,形成了相对独立、独具特色的汤溪话。
声韵调
声母
汤溪话有27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
双唇音 | 唇齿音 | 齿龈音 | 龈齶音 | 软齶音 | 声门音 | |||
鼻音 | m边 | n短 | ȵ捏 | |||||
塞音 | 清音 | 不送气 | p标 | t朵 | k工 | |||
送气 | pʰ偏 | tʰ妥 | kʰ空 | |||||
不送气浊音 | b瓢 | d断 | ɡ狂 | |||||
塞擦音 | 清音 | 不送气 | ʦ祭 | ʨ竹 | ||||
送气 | ʦʰ砌 | ʨʰ畜 | ||||||
不送气浊音 | ʣ治 | ʥ轴 | ||||||
擦音 | 清音 | f分 | s细 | ɕ叔 | x烘 | |||
浊音 | v坟 | z谢 | ʑ弱 | ɦ红文 | ||||
边音 | l了 |
韵母
汤溪话有55个韵母(包括自成音节的[m̩ ŋ̍],不包括儿化韵),其中有4个文读专用韵母(以鲜黄色标出),5个象声词和感叹词专用韵母(以明绿色标出),1个合音字韵母(以青瓷绿标出):
开尾韵 | ||||||||||
开口呼 | ɿ紫 | a争 | ɑ拖 | o爬 | ɔ屋 | ɤ多 | ɛ盖 | ə刀 | ɯ锯 | |
齐齿呼 | i衣 | ia借 | iɑ蛇 | io | iɔ竹 | iɤ远 | ie洗 | iɛ十 | iə妖 | iu |
合口呼 | u古 | ua横 | uɑ怪 | uo架 | uɤ鹅 | uɛ块 | ||||
撮口呼 | y书 | yɑ蛇 | yo张 | yɔ竹 | yɤ远 | yu |
元音尾韵 | 鼻音尾韵 | |||||||
开口呼 | əɯ走 | ai根 | ei心 | ao风 | ɑŋ帮 | eŋ玎 | oŋ咚 | aoŋ |
齐齿呼 | iəɯ九 | iai针 | iei音 | iao用 | iɑŋ江 | iaoŋ喵 | ||
合口呼 | uai困 | uei位 | uɑŋ关 | uŋ | uaoŋ汪 | |||
撮口呼 | yai春 | yei军 | yɑŋ装 |
鼻音自成音节 | m̩无 | ŋ̍儿 |
儿化韵
汤溪话的儿化韵的类型是鼻尾型。 汤溪话“儿”字单读/ŋ̍/ ,[ŋ]附到本音韵母的末尾充当韵尾,本韵的元音或发生细微的变化。
汤溪话的儿化韵共有30个,可变为儿化韵的本韵共有41个。儿化韵中除了[ɑŋ]、[iɑŋ]、[uɑŋ]又可为文读韵,[eŋ]、[oŋ]、[uŋ]、[iɑoŋ]、[uɑoŋ]又可为象声词和感叹词韵母,[ɑoŋ]又可为合音字韵母外,其余21个都是儿化词专用韵母。
开口呼 | 齐齿呼 | 合口呼 | 撮口呼 | ||||||||
儿化韵 | 本韵 | 例词 | 儿化韵 | 本韵 | 例词 | 儿化韵 | 本韵 | 例词 | 儿化韵 | 本韵 | 例词 |
ɿŋ | ɿ | 柿儿 | iŋ | i | uŋ | u | 古儿 | yŋ | y | ||
ie | 细鸡儿 | o | 索儿 | ||||||||
iuŋ | io | 勺儿 | uo | yuŋ | yo | ||||||
ɑŋ | a | 柏儿 | iɑŋ | ia | 蝴蝶儿 | uɑŋ | ua | ||||
ɯŋ | ɤ | iɯŋ | iɤ | 刷儿 | uɯŋ | uɤ | yɯŋ | yɤ | |||
ɯ | |||||||||||
eŋ | ɛ | 盖儿 | ieŋ | iɛ | ueŋ | uɛ | yeŋ | ||||
ei | 岭儿 | iei | 日日儿 | uei | yei | ||||||
əŋ | ə | 桃儿 | iəŋ | iə | 叫儿 | ||||||
əɯ | iəɯ | 舅舅儿 | |||||||||
oŋ | ɔ | ioŋ | iɔ | 竹儿 | yoŋ | yɔ | |||||
aiŋ | ai | iaiŋ | iai | 婶儿 | uaiŋ | uai | yaiŋ | yai | |||
ɑoŋ | ɑ | iɑoŋ | iɑ | uɑoŋ | uɑ | yɑoŋ | yɑ | ||||
ɑo | 洞儿 | iɑo |
声调
汤溪话有7个单字调(不包括轻声)。
调类 | 声调记号 | 调值 | 例字 |
阴平 | ˨˦ | 24 | 东 西 三 天 猪 心 军 争 |
阳平 | ˩˩ | 11 | 平 南 田 头 农 毛 忙 龙 |
阴上 | ˥˧˥ | 535 | 九 水 火 手 打 肿 管 滚 |
阳上 | ˩˩˧ | 113 | 稻 坐 两 五 十 白 六 麦 |
阴去 | ˥˨ | 52 | 去 四 菜 线 秤 浸 盖 放 |
阳去 | ˧˦˩ | 341 | 地 面 饭 望 帽 脓 硬 份 |
阴入 | ˥˥ | 55 | 北 屋 七 八 橘 骨 角 国 |
语音特点
声母
帮端母古阳声韵字在汤溪话中都读鼻音声母。
汤溪话分尖团。
韵母
汤溪话最大的特点是古阳声韵、入声韵字全读如阴声韵,即所有韵摄均彻底丢失了鼻音韵尾(连鼻化音也没有)和塞音韵尾(在连读中也没有)。在汤溪话中,除了表示小称的儿化音和少量文读音、象声词的韵母带鼻音韵尾[ŋ](以及辅音自成音节的韵母)以外,一般韵母都没有辅音韵尾,全由元音构成。 这种现象在所有汉语方言中都是罕见的。
声母
汤溪话中古浊入字归阳上调,古清入字长调化,即失去入声“短促”的特徵(无喉塞音韵尾),读作像舒声韵一样的长调,但未与其他舒声调合併。
辞彙
代词
人称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