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9-08-31 18:06:45) 百科综合
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

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

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是由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励基金委员会创办的一个汽车科技类奖项,1990开始颁发。

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一、二、三等奖三个级别,每年项目奖励总数不超过五十项,其中一、二等奖合计不超过十二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
  • 设立时间:1990年
  • 奖项类型:汽车科技类

奖项历史

1988年,由当时国家主管汽车工业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提出集资倡议,经国家科委批准,得到了81家企业的回响。
1990年8月,成立了“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励基金委员会”。由主要捐资企业和汽车行业有关管理部门、研究院所和相关高等院校的代表组成了第一届理事会,设立了常设办事机构基金会办公室;制定了基金会的章程和奖励条例;成立了“第一届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励评审委员会”。从此,一个跨部门、跨省市的汽车工业科技奖励体系逐步地建立了起来。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界有重大影响的科技评奖机构。

奖项设定

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设三个等级;对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员,发给奖励证书与奖金:一等奖奖金额六万元;二等奖奖金额三万元;三等奖奖金额一万元。

组织流程

评选组织

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自主创新、套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画、项目等方面,对汽车工业科技进步有重大促进作用的下列人员、组织:
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创造显着经济效益的。
技术开发项目是指:在汽车、机车及其相关工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完成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产品(含整车、发动机、重要总成、零部件及技术装备)、测试技术、製造技术、共性技术、基础套用理论、工艺、材料、设计及其推广套用。
(二)在实施社会公益项目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经过实践检验,创造显着社会效益的。
社会公益项目是指:汽车、机车及其相关工业发展中所需的标準、计量、科技信息、科技着作、技术政策等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通称软科学成果,其範围的进一步界定,见附注一)和交通安全、生产安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推广套用。
(三)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保障工程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的。
重大工程项目是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画的重大综合性基本建设工程和科学技程。

申请条件

(一)技术创新性和效益与作用
1.技术创新性突出:是指在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的支撑技术,智慧财产权明确,鼓励形成专利或新标準;技术难度很大、较大或具有一定难度,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行业的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
项目技术经济指标水平的介绍,须有相应水平的已有具体产品或技术的对比说明或提供有效查新证明,不得滥用“国内先进”、“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填补空白”等抽象用语。严禁弄虚作假和搞形式主义。
2.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着:是指所开发的项目经过二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套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产生了很大、较大或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推动行业(领域)科技进步作用明显:是指项目的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範、带动和扩散能力,提高了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或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最佳化、升级及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开拓了新的经济成长点,对行业(领域)的发展具有很大、较大或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推荐的项目,除共性技术与基础套用理论研究成果外,都须经过二年以上时间的实践验证,证明成果稳定可靠,并在前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通过技术鉴定或评审。共性技术与基础套用理论研究成果必须是在全国性(或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或在全国性一级学会上宣读二年以上,并有专家引用、评价证明。
(三)不同单位独立完成的同一或相近的成果(包括技术上基本相同的系列及派生系列产品)分别推荐时,择优奖励。但不允许同一单位重複推荐。不具备推广套用价值的自製、自用设备、仪器、工艺、测试方法等成果不予推荐奖励。
(四)凡存在智慧财产权以及完成单位、完成人员有争议的成果,在争议解决之前,有关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推荐。
(五)重大成套设备或成系统的总项目,一般应连同子项一併成套推荐奖励。若某一子项的技术水平确实很高,技术难度很大,并且具有重大推广套用价值,实践证明有显着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单独推荐不影响总项目报奖的情况下,在徵得总项目主持单位同意并注明属何项目后,可以推荐,否则不予受理。在总项目报奖时亦须注明该子项目已于何时报奖及获奖情况,并不再分享总项目荣誉和奖金。如总项目中某子项成果虽水平较高,技术难度较大,但仅用于总项目的不得单独推荐。
(六)推荐评选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技成果,不得为已获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其它部委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含已获其他社会力量设奖机构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否则不予评审或取消获奖资格。

评审考核

  • 评审标準
科学技术项目评价实行分类评价。根据各类科学技术项目的不同特点,选定合理的评审重点。套用研究项目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从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掌握、自主智慧财产权的产出、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侧重于套用基础研究的项目还应考察学术论文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状况。社会公益性研究项目评价应以研究解决国家战略性公益事业发展的共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学技术为重大社会公益问题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和服务的能力,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技术保障为导向,以技术支撑及服务体系的先进有效性,共享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及潜在的社会效益等作为评价重点。具体分等评审标準如下:
(一)技术开发(套用研究)项目类:
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或产业结构最佳化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可以评为特等奖;
在技术上有很大创新,技术难度大,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较大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或产业结构最佳化升级有很大作用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显着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或产业结构最佳化升级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有一定创新和难度,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或产业结构调整有促进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社会公益项目类:
在技术和方法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并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套用,取得重大社会效益,对行业的节能环保、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的,可评为特等奖;
在技术和方法上有很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并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套用,创造了较大经济效益,对行业的节能环保、科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很大作用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和方法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行业中得到较大範围套用,取得了显着社会效益,对行业的节能环保、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和方法上有一定创新和难度,总体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在行业中得到一定範围套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对行业的节能环保、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三)重大工程项目类:
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本行业的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可以评为特等奖;
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很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同类技术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本行业的科技发展有很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着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本行业的科技发展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系统和系统管理方面有一定创新和难度,总体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推动本行业的科技发展有促进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四)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缓评:
1.未经技术评价或鉴定或虽有评价或鉴定但不符合要求或技术资料不全的;
2.套用性成果尚未形成生产能力或使用考核不足的;
3.阶段性科研成果不能单独套用,仍需继续立题研究的;
4.同行专家间有较大异议,尚未处理妥当的;
5.国家特殊管理规定的产品(如环保产品、计量器材等),未经主管部门批准生产的;
6.不具备再现性的“发现”或“发明”;
7.受授奖额度限制,当年不能授奖的可评奖项目。
(五)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评奖:
1.不符合本办法规定奖励範围的;
2.科技水平及作用意义很一般的;
3.技术上不成熟,产品质量明显不稳定的;
4.基础套用研究、定向基础研究项目对科技发展缺乏推动作用或对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缺乏指导意义的;
5.违反或不满足政策法规要求的;
6.属于重複报奖的。
  • 推荐渠道
单位推荐,原则上应按任务来源和隶属关係,逐级上报。计画单列的汽车工业企业集团所属企业、科研单位的项目由企业、集团汇总推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画单列市所属企业、科研单位的项目由地方汽车工业主管部门或相应级别汽车工程学会汇总推荐;各部门(含军工)所属企业、科研单位的项目由部门汽车工业主管机构汇总推荐;中央直属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本基金委员会理事单位的项目可直接向基金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技术经济信息、标準、科技信息类软科学的项目,可分别由汽车行业标準化协会、汽车行业科技情报总网和汽车行业经济技术信息总网汇总推荐。
个人申请,须有三名以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意见,可直接报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但须同时报本单位备案。本单位应就该项目是否系非职务成果向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做出说明。
推荐项目授奖人数与单位限额:
特等奖不多于二十人:单位不超过15
一等奖不多于十五人;单位不超过10个;
二等奖不多于十人;单位不超过8个;
三等奖不多于五人;单位不超过5个。
  • 评审机构
(一)基金委员会设汽车整车、发动机;机车;总成及零部件;材料、工艺与技术装备;试验、测试技术与设备;工程设计与施工;标準与计量;科技信息、科技档案、经济技术信息类软科学;计算机及套用;人才奖等初评组。
初评组由基金委员会办公室聘请三名以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熟悉本专业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家组成。初评组的设立及成员组成,视当年推荐的项目情况,由基金委员会办公室进行组建和聘请。
初评组的任务是对各单位推荐的项目进行初评,提出初评意见,交评审会终评。
为做好申为报项目核心技术的保密工作,初评专家实行评审专家保密协定签约制。
(二)基金委员会设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评审委员会(简称评审会),由理事会聘请理事单位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熟悉汽车行业国内外技术经济发展现状、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若干名为评审委员(简称评审)组成。评审任期五年,连聘可以连任。
根据每年评审工作的需要,基金委员会办公室还可聘请有关专家作为特邀评审参加评审工作。特邀评审同样具有表决权,特邀评审一般不超过十人。
评审会会议的有效人数(包括特邀评审)不得少于评审会总数的四分之三,评审必须本人出席不能派代表参加评审会会议。
评审如连续两年不参加评审会会议,视为自动放弃评审资格,由基金委员会理事会另行聘请。
评审会的任务是根据奖励办法和各初评组提出的初评意见进行终评。

奖励情况

  • 评奖结果
自1990年起,奖励委员会共评出两类成果奖1300余项,评出三类人才奖130余人,总授奖人员9000余人。
年度项目名称完成人等级
2013
ZZ5311N3861C专用车底盘
匡西友、刘东训、王永强、蔡明玮、朱勇
三等奖
2013
解放牌J6系列消防车底盘开发
黄功平、王宝军、李海忠、计伟、魏全明
三等奖
2013
自动变速箱油泵设计和製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陈忠、许培元、吕清平、罗玉龙、胡林勇
三等奖
2013
变速器轴类零件多工位自动化冷锻成形技术
张海英、周煊、魏康中、王惠忠、马森林
三等奖
2013
全时链式分动器总成开发
汪振晓、蔡未末、张久义、邓祖国、张新弟
三等奖
2013
天然气涡轮增压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
王一棣、胡辽平、曾辉、张爱明、卓雁飞
三等奖
2013
别克英朗汽车空调外控式变排量压缩机的自主开发
邵翌旻、王翔、袁凌翔、马骏、姚奕
三等奖
2013
快速成型技术在铸件新产品开发中的研究与套用
杨永泉、刘海峰、孙树臣、马顺龙、边庆月
三等奖
2014
基于跨平台模组化架构的汽车正向开发技术研究与套用
黄向东、吴坚、陈上华、吴松、曾庆洪、古惠南、肖宁、黄河、袁焕泉、刘念斯、张进、杨荣山、李罡、刘平、徐仰汇
一等奖
2014
纯电动轿车荣威E50的自主开发
朱军、傅振兴、徐康聪、张东、陆珂伟、张剑锋、浦金欢、樊晓松、隋蕾、孟祥斐
二等奖
2014
节能减排大型轿车涂装线的自主设计与建设
张群、王康、赵华、常志强、毛国庆、王吉、刘亚丽、马千里、杨江伟、滕晓文
二等奖
2014
中华V5车型的自主开发
邢如飞、张宏、黄昌瑞、王隆宇、梁鹏
三等奖
2014
汽车座椅的舒适性流程开发与套用
成薇、董明、岳双、叶阳、谭荡
三等奖
2014
跨品类、多品种混线工艺技术研究与套用
赵国旗、李冬、李斌、宋瑞群、王周
三等奖
2014
硅烷工艺在车架涂装线的套用研究
王治富、李春平、姜婷娟、李丽芹、高成勇
三等奖
2013
金杯大海狮H2L轻型客车的开发
邢如飞、刘鹏程、齐凯、刘永生、张迎杰、张宏、王宝和、王文艳、鲍月峰、戴峻、林宇、徐晶才、杨宝禄、卢锴峰、孙艳
一等奖
2013
无级自动变速器研发
朱新潮、朱小龙、桑芾生、李立忠、石晓辉、胡宇辉、林健、张燕凤、倪斌、潘国扬、刘尊鹏、莫春峰、朱敬生、胡寒飞、来安东
一等奖
2016
江铃凯锐800轻中型载货汽车平台自主开发
于勤、熊春英、刘淑英、邬杰、邓海燕、史卫平、巢健飞、程教育、叶赞行、夏细华、丁志勇、樊华春、李晖、方强、王娅琴
一等奖
2016
上汽插电混合动力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套用
王健、朱军、罗思东、周宇星、陆珂伟、葛海龙、冷宏祥、李斌、陶海龙、马成杰、郜可峰、张鹏君、顾铮珉、须俊健、樊晓松
一等奖
2016
汽车主被动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
赵会、禹慧丽、黎予生、崔泰松、李升波、李洁、张强、邵金华、王智、甘海云、郑玲、陈涛、孙浩、詹振飞、许庆
一等奖
2016
长安CS75全新SUV平台开发
陈勇、曾文锋、刘翔、栾爱东、田昕、石明祥、向杰、胡建、钱伟业、杨柏林
二等奖
2016
中国一汽国IV/国V系列柴油机与电控系统自主创新及产业化
李骏、李素文、张鹏、李冠霖、赵文辅、邢喜春、吕颖、吴芳敏、胡光斓、邓勇
二等奖
2016
乘用车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在绅宝系列化车型开发中的套用
顾镭、贺燕铭、欧劢、张永刚、马童立、丁祎、张建军、邬学斌、陈宝、李洪炉
二等奖
2016
V80宽体轻客架构的系列开发
张继育、郁强、段雄、刘颖、李忠欣、王海舫、姜进京、宋锦明、夏清飞、花瑞峰
二等奖
2016
湿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技术平台自主开发和产业化拓展
钱向阳、黄文华、黄明礼、姜超、李一民、方伟荣、李育、焦伟、张轶、施洁青
二等奖
2016
C级轿车覆盖件模具开发与套用
李立经、胡海、陈浩东、何奇志、唐薇、陈新平、李成、刘明、汪泽洪、潘朝雄
二等奖
2016
车辆特种防护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套用
周胜蓝、高成勇、于清翠、李孟华、金智姗、宋华、王纳新、何缨、张薴心、王纪俊
二等奖
2016
乾式双离合器变速箱工艺开发
黄文华、黄明礼、甘道辉、姚伟杰、李一民、孙光辉、须俊健、程晓军、张东波、李育
二等奖
2016
汽车複杂噪声源识别技术研究
李凌志、卢炳武、刘英杰、张智、张言、程海龙、侯杭生、赵凤军、姜文君、轧浩
二等奖
2016
面向发动机正向设计的测试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
周舟、刘敬平、张磊、付建勤、孟再强、陈征、李占辉、汪啸寒、周婷婷、张衡
二等奖
2016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电磁兼容性能开发技术
李旭、何文、叶明、熊荣飞、赖志达、何举刚、汪正胜、贾晋、郭迪军、肖利华
二等奖
2013
精密喷射成形快速制模技术研究
褚东宁、杨云峰、陶长城、朱家刚、吴永强、石少军、戴勇、柳桂林、李少兵、袁福安 胡钢贵、陈宏图、贾瑞文、冯世荣、王作勇
一等奖
2013
汽车NVH控制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套用
庞剑、李传兵、邓兆祥、胡成太、张军、徐小敏、杨亮、靳红英、杨金才、李宏成、闵福江、贾文宇、李力、向国信、李思
一等奖
2013
爱意为纯电动轿车产品开发
严刚、夏顺礼、张欢欢、沙伟、赵久志、吴刚、詹海庭、孙凯、赖国强、秦李伟
二等奖
2013
HOWO A7 系列驾驶室设计开发
王志锋、康爱民、王晓波、王涛、秦敬震、温桂金、王登峰、李君、陈静、张健
二等奖
2013
轿车液力变矩器系列开发产品与技术
吴光强、陈祥、王欢、王立军、黄建勛、邹玉国、周含露、陈凯、金书彝
二等奖
2013
乘用车白车身及开闭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
黄向东、陈上华、肖晶、袁焕泉、杨荣山、刘佳秋、陈东、杨万庆、张加勛、蔡汉琛
二等奖
2014
2911000E301后扭梁轴总成
杨忠学、陈正康、谭英杰、郝锌、张声鸿
三等奖
2014
M209前悬架总成
唐自玉、何钦章、王解生、王国花、班景能
三等奖
2014
整车电子电气架构CLEA及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开发
谢铭诗、钟毅、刘敏、王万荣、黄凯兵
三等奖
2014
车身架构精益化自主开发
王镝、陈东平、周强、施云翔、吕少锋
三等奖
2014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器平台ME1788开发
张新波、陆献忠、习纲、郝明德、秦文刚
三等奖
2014
面向C-NCAP(2012)五星性能的汽车约束系统技术
王治家、朱晓光、周厚林、焦磊、杨丽丽
三等奖
2014
新型平滑水性涂装技术研究及套用
刘翔、蒋学、段盛文、刘作梁、孙俊
三等奖
2014
白车身总成主拼工位新型中置夹具的研发与套用
吴国峰、李悦、董雷、宫正军、李靖
三等奖
2014
卡车纵梁热处理强化工艺及装备
曹海鹏、任典生、段英慧、罗国建、刘克欣
三等奖
2014
重型汽车整车製造新技术研究及在A7车型上的套用
李永俊、陈永江、位堂杰、白瑞、盖永建
三等奖
2014
汽车大型複杂铝合金压铸件技术开发与套用
卢平、康明、袁海波、李文巧、胡华安
三等奖
2014
汽车车身强度系列试验台的研究与开发
谌发坤、李勤奋、唐国义、何云强、陈刚
三等奖
2014
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测试评价技术的研究及套用
冯屹、高明秋、王兆、郭魁元、金约夫
三等奖
2014
自主创建乘用车标桿工厂
陈国才、陈小邦、熊国秀、李司臣、庄广校
三等奖
2014
北京汽车博物馆展览展示系统技术开发及套用
樊维、刘铁胜、杨蕊、冯巧娟、王亮
三等奖
2016
车辆动力学电控系统整车功能安全体系开发
赵向东、尚世亮、谢骋、毛向阳、王强、崔海峰、夏天、杨春伟、袁忠诚、乐美祺
二等奖
2016
汽车工厂生产控制系统研究与套用
冯君霞、俞雪申、延玉军、李晓波、李华峰、张超、盖东辉、赵锐、李丰、邵飞
二等奖
2016
中国建设汽车强国的差距分析与发展战略
赵福全、刘宗巍、郝瀚、赵世佳、王悦
二等奖
2016
2.0L柴油机涡轮增压技术开发
胡辽平、曾辉、刘惠军、徐晓波、杨国旗
三等奖
2016
中华H230小型城市纯电动汽车开发
单红艳、王晓娟、高力、隋涛、潘成久
三等奖
2016
1.5L TGDI汽油发动机产品开发
严刚、靳素华、杨林强、张应兵、陈亮
三等奖
2016
高性能低排放重型柴油机的开发及产业化
李红珍、王树汾、姚章涛、杨宁、舒畅
三等奖
2016
海马S5项目(内部代号SC00)
朱宏林、杨晶、陈宇、赵新民、杨笠
三等奖
2016
比亚迪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秦的自主研发与产品化
刘长久、廉玉波、李仲恩、钟益林、唐文全
三等奖
2016
宝骏730正向设计关键技术开发
黄宗斌、吕俊成、黄元毅、徐志丹、林智桂
三等奖
2016
“超越”架构平台创建及系列车型的自主正向研发
彭曙兮、唐善政、王美凤、邹小俊、刘同富
三等奖
2016
江淮中重卡盘式前桥系列产品开发
周福庚、钱收云、赵刚、李海波、李涛
三等奖
2016
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及分散式协调控制策略开发
张袅娜、郭孔辉、张邦成、丁海涛、张建伟
三等奖
2016
汽车电子驻车式制动器的研发与套用
黄伟中、郑文荣、张红波、黄建凌、边疆
三等奖
2016
高功率密度重型驱动桥的研发
纪建奕、杨朝会、刘黎明、刘本友、邓娟
三等奖
2016
高性能长寿命传动轴及中间支承开发
李庆臣、于吉龙、关喜春、陈鑫海、陈静
三等奖
2016
重卡平衡悬架最佳化设计平台开发及套用
李胜、胡金蕊、陈佳琳、黄德惠、王锋
三等奖
2016
轻量化汽车门盖系统的开发规划与创新套用
陈虹、李涛、杨俊、魏一凡、周强
三等奖
2016
满足国IV排放空气辅助式SCR系统的开发及产业化
郭庆波、高发廷、王秋花、王柯、黄少文
三等奖
2016
自主品牌SUV白车身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刘凯、刘永波、司磊、孟树杰、王印明
三等奖
2016
高性能複杂汽车粉末冶金零件技术研究与套用
华建杰、冯建成、罗成、裴学宏、王健
三等奖
2016
高强度钢和非调质钢在N 系列车(商用车)上的套用研究
唐新民、熊春英、董瀚、刘淑英、惠卫军
三等奖
2014
CAE数据及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
李康、史晓刚、付东红、李春洋、潘作峰
三等奖
2014
自主品牌重型卡车数位化设计製造集成平台研发与实施
赵钟菊、孙兆福、袁磊、戴拥军、周红斌
三等奖
2014
电动车智慧型自动空调与热管理系统集成
谢铭诗、钱锐、葛如炜、卢刚、张洁
三等奖
2014
物联网技术在重型汽车行业的套用开发
刘科强、王学军、李锐、王斌、李华新
三等奖
2014
基于知识集成的汽车车身创新设计系统及产业化套用
刘波、来新民、刘永清、王华、李晓青
三等奖
2014
模具製造工程设定系统开发及套用
王俊宏、于官树、陈杰、林平、汪泽洪
三等奖
2014
CATARC混合动力系统开发与套用
赵航、史广奎、孔治国、王仁广、陈红涛、王斌、张林涛、于潮、王伟、张宏伟
二等奖
2014
车辆智慧型油气悬架系统开发及套用
陈轶杰、郑冠慧、张亚峰、侯茂新、鞠海洁、韩小玲、张旭、宁丹、冯栋樑、郭建娟
二等奖
2014
高性能双中间轴客车专用变速器的开发
殷崇一、方伟、王剑锋、杨林、程书辉、贺东东、李玲丽、许亮、郭增钢、传海军
二等奖
2014
乘用车白车身性能体系建立及套用
宋景良、夏卫群、秦信武、韩杨、戴驰、孟凯、黄洁、许鹏、史建鹏、张卫
二等奖
2014
超高强度轻量化防弹钢的开发和套用研究
马鸣图、王利、黎明、马豫昊、王智文、黄镇茹、李志刚、陈刚、万鑫铭、罗显彬
二等奖
2014
CA6GV铝合金缸体砂型铸造技术开发
孙树臣、侯骏、夏振佳
二等奖
2014
电动汽车关键动力部件测试系统
阳鹏、刘立伟、黄睿、何云强、吴亚东、唐高、黄菠、李晓波、王舰
二等奖
2014
基于数位化製造资源系统的新项目工程开发
王玲、杨虹、陈锡荣、许先中、王晓冬、王立影、陈丹丹、杨冬梅、王宏、李刚
二等奖
2014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奥迪X88(Q5)工厂建设项目
宋志勇、叶新、李华峰、杨春杰、陆振东、宋衍国、任文立、魏明、刘必祺、吴永涛
二等奖
2014
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工业化
何杰、朱智慧型、彭必占、张群、许昌、方学周、夏可山、舒杉、陶波、谢勇
二等奖
2014
车身总成耐久性虚拟仿真平台建立方法研究
王忠校、郭茂林、闫鑫、王新宇、徐中皓、于保君、张雨、姚鹏、姜迪、杨少明
二等奖
2014
重型汽车开发先进技术的集成研究与套用
王善坡、刘国强、徐伟刚、吴永刚、刘盛强、王登峰、孙昌旺、李玉生、张云清、郑四发
二等奖
2014
基于车联网平台的客车安全节能技术研究与套用
陈晓冰、李克强、徐一凡、王建强、刘强生、周伟涛、黄源水、林贝斯、黄雄栋、黄常军
二等奖
2014
YD5070TSL型乾湿两用扫路车关键技术研究
王琪、袁明新、王涤成、王成生、申燚
三等奖
2016
等温淬火球墨铸铁材料工艺、试验验证及其在汽车上的套用研究
李伟、马文伦、张鑫、孙树奎、富壮
三等奖
2016
智慧型製造在汽车工艺开发和生产中的套用
邢如飞、齐凯、张迎杰、赫立远、李婷婷
三等奖
2016
CA6DM重型柴油机冷试工艺研究及批产套用
李建刚、宋蔚、王毅明、朱炜、张俊雄
三等奖
2016
产品研发试製验证体系构建
王伟振、祝丽萍、孙凤梅、高方勇、黄海波
三等奖
2016
基于模型的功能驱策性整车电子电气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套用
龚进峰、廖鸿胡、戎辉、高继东、洪世聪
三等奖
2016
电子控制系统整车级虚拟仿真测试技术研究与套用
周时莹、陈树星、孟超、张东波、李长龙
三等奖
2016
车内空气品质检测能力的创新性建设与提升套用
张新宇、张宇、王晓鸣、金仙玉、徐娟娟
三等奖
2016
电动汽车电磁兼容技术研究与套用
黄雪梅、赖志达、雷剑梅、李彪、白云
三等奖
2016
三轴式电伺服动态模拟转向系统试验台
王仁全、王曦、唐定、胡宏、廖洪
三等奖
2016
车外噪声试验方法及限值研究与ECE R51-03法规修订
冯屹、谢东明、曾秀蓉、高岳、郭勇
三等奖
2016
基于移动互联的车辆全生命周期研发与套用
施杰、丁美玲、段嗣盛、费军瑛、武文超
三等奖
2016
吉利车载网路技术平台的开发及套用
熊想涛、王建磊、朱祝阳、孟娜、王日梅
三等奖
2016
新一代轻型商用车驾驶室的研发与製造
雷明星、陈超、吴廖华、柴树军、吴亚雄、焦洪波、吴明嘹、姜轶帆、梁延焱、王莉
二等奖
2016
汽车车身结构与声学包装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与套用
王登峰、那景新、王新宇、刘波、庄蔚敏、苏亮、陈书明、张君媛、陈静、陈鑫、张春林、陈笃廉
一等奖
2016
EP涡轮增压发动机工业化创新
陈龙、熊富员、夏维、徐尤锋、余贤安、张晓军、许从召、朱海、王涛、李冬
二等奖
2016
汽车电子控制器ECU平台及产品研发与套用
黄向东、吴坚、黄少堂、裴锋、张莹、冉光伟、魏丹、文凯、张志德、杨毅
二等奖
2016
JLE-4G18TD直喷增压发动机研发及产业化
王瑞平、赵福成、刘东、刘义强、胡军峰
三等奖
2016
乘用车形变铝合金零部件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
刘波、陈昌云、长海博文、张金生、代陈绪
三等奖
2014
山地高机动物资补给平台
陈欣、李栓成、王国军、蒋美华、叶鹏
三等奖
2014
HFC6685KY系列宝斯通高档客车底盘
查保应、高军、陈栋、任佩红、王辉
三等奖
2014
新一代高端轻卡系列产品开发
魏中良、苏荣、吴江、余纪邦、王香廷
三等奖
2014
半挂牵引车特性及评价体系研究与套用
陈建武、郭虎、朱卫东、吴慧敏、黄强辉
三等奖
2014
江淮星锐系列轻型客车产品开发
姚学森、梁依山、于祥矿、刘天伍、潘永志
三等奖
2015
上海大众整车异响分析平台建设
马扎根、周炜、徐俊、林纪春、袁译翀
三等奖
2015
精益零件流管理系统
石毅鹏、汪斌、于鹏、程祥、胡梦寅
三等奖
2015
郑州动力总成加工生产线的集成开发
谢其渝、张日新、蔡士龙、高政浩、周培明、胡绪莲、张鹏魁、杨孔华、樊峻杉、殷安文
二等奖
2015
乘用车控制器软体平台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套用
何举刚、岺明、易纲、蒋建春、汪正胜
三等奖
2015
超高强钢热成形工艺开发与模具设计製造技术
陈珂、李晓宸、马治军、陈峰、邓林
三等奖
2015
整车电器性能匹配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套用
李旭、何举刚、何文、任凡、汪正胜、郭迪军、熊荣飞、胡伟、龙兴明、陈渝
二等奖
2015
长安汽车全球多研发中心协同自主开发数位化平台研究及套用
唐湘民、胡朝晖、庞剑、詹樟松、胡林海、余元源、谢欢、刘惊涛、庄德升、吴礼军
二等奖
2015
欧曼GTL系列重卡车型开发
林梅友、张志亮、周昆兵、赵笑、田孟义
三等奖
2015
HW变速器全系列铝壳开发
李法友、张波、张永刚、石红云、周德刚
三等奖
2015
东风日产工厂内物流系统创新开发及套用
王金宁、阳玉龙、萧剑斌、杨耀辉、杨峰松
三等奖
2014
红旗高级轿车系列产品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
徐世利、郭世君、李骏、郭茂林、董学锋、李谦、姜红军、张巍、王彤、宋子利、张华鹏、谢文才、侯杰、秦民、赵东风、李红建、易勇、卢新田、吴振举、祖斌
特等奖
2014
汽车运动品质开发关键理论和技术及其套用
管欣、詹军、宗长富、杨得军、李杰、高越、贾鑫、郭睿、卢萍萍、逄淑一、郭学立、姜立勇、赵伟强、赵旗、张威
一等奖
2016
混合动力轿车整车及关键总成NVH性能控制技术
赵彤航、曹蕴涛、曾金玲、邓建交、刘喜宁
三等奖
2015
全新SUV平台哈弗H6开发与产业化
武金科、汪伟、徐春新、谷建刚、李会明、崔朋彬、康国旺、张凯、张国栋、吕文斌、穆峰、崔晓辉、段福海、赵喜阳、商蔓
一等奖
2015
C30平台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套用
詹文章、郑刚、王可峰、曹琛、李玉军、魏跃远、张青平、原诚寅、周罕华、尹颖、梁海强、代康伟、俞会根、朱波、许红军
一等奖
2015
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
徐向阳、王书翰、苏成云、于新涛、刘艳芳、鲁曦、戴振坤、郭伟、郭明忠、李卫强、李文冠、郑磊、魏文书、宋廷彬、范述鑫
一等奖
2015
基于机器人的汽车焊接自动化生产线
吴国峰、李悦、李靖、尚校、金隼、谢文才、王皓、宫正军、匡永江、赵卯、汉俊梅、董雷、龙梅、艾学崇、杨磊
一等奖
2014
长安P3乘用车平台研发及产业化套用
刘波、苏忠、李长荷、张青、张海清、季方胜、戴永超、雍军、成卫国、施雷、孙俊、周生杰、谭春宇、李长存、何海波
一等奖
2014
电动汽车整车控制方法
任勇、苏岭、周安健、李宗华、严钦山、徐福祥、李中华、翟钧、洪木南、刘杰、刘小俊、张猛、林富、王西乡、万礼华
一等奖
2014
新型複杂武器系统高机动轮式车辆开发及模组化、系列化
黄松、寇西征、吴森、林光成、朱一鸣、刘波、朱继进、石朝亮、呼其图、陈祥宇、游劲松、高岗、宋杰、吉宏、薛运军
一等奖
2014
基于中国客户群的整车性能分解与表征技术及其套用
谈民强、程军、肖利萍、李红林、肖翔鸣、王新、王贵新、唐亮、黄祚华、赖选华
二等奖
2015
瑞风S5 HFC7202EF产品研发
严刚、任国清、杨士钦、王文俊、于海昌
三等奖
2015
江淮铃系列载货汽车产品开发
周福庚、张中刚、樊振兴、章剑兵、刘诚
三等奖
2015
东风风行景逸BX5乘用车自主开发
唐竞、陈明、聂昕、方琼、韦文杰
三等奖
2015
轿车制动系统热稳定性研究
王宣锋、曾金玲、陈群、蒋帅、石光
三等奖
2015
NS-07新型后悬架系统开发
丁惟云、王一平、张付增、孙长春、高蕊
三等奖
2015
MCY13(Q)单级减速驱动桥的研发及产业化
崔慧萍、秦厚明、李传伟、许电波、庞贵奇
三等奖
2015
山林越野型4吨级轮边减速前转向驱动桥
纪建奕、王慧、纪奕春、刘宗强、田洋洋
三等奖
2015
VW253新型高性能低成本空调模组
石娟、张巍、傅聪、陆小军、沈乐
三等奖
2015
别克新君越全球外饰系统新技术自主开发及套用
钱玮、许建荣、严建华、周强、李巍
三等奖
2015
车用活塞设计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套用
詹樟松、曾庆强、谢琰、康黎云、卿辉斌
三等奖
2015
多工位冲压生产技术研究与套用
彭勇、秦爱英、兰川、李雄伟、邓宇峰
三等奖
2015
轻量化铝合金汽车覆盖件的模具开发
孙潇女、徐伟检、王勇、李玉强、郭强
三等奖
2015
塑胶前端骨架新技术套用
唐程光、方钰、宋小宁、肖阳、刘永星
三等奖
2015
轻量化车身连线技术开发套用
王诗恩、褚卫东、王大明、姜典保、孙智敏
三等奖
2015
实型铸造模型流涂工装技术的开发和套用
成安华、潘明波、李伯能、袁三红、余立新
三等奖
2015
发动机气缸盖低压铸造铝合金材料关键技术集成开发及套用
何平、郭刚印、项正波、高亮、李文仲
三等奖
2015
电封闭式驱动桥试验台
严泽强、刘立伟、黄菠、阳鹏、何云强
三等奖
2015
奇瑞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控制平台
高立新、赵明、杨上东、韩友国、王若飞
三等奖
2015
东风本田二工厂底盘线车体横向搬送新工艺设计与套用
周翔、张杰、李梦奇、贾江涛、黄志刚
三等奖
2015
创建整车工程技术开发体系,实现自主正向工程开发
朱旭、张宁红、蔡浩华、徐宏文、陈革华
三等奖
2015
汽车安全数据平台开发与套用
赵航、陈强、郑贺悦、李洧、文宝忠
三等奖
2015
中国汽车材料数据系统开发与套用
郑继虎、郑乃金、董长青、徐耀宗、徐树杰
三等奖
2015
发动机防盗方案的系统化自主开发
谢铭诗、王万荣、黄凯兵、杨玉良、王辉
三等奖
2012
出口大马力发动机齿轮工艺开发与套用
吕江 周永平 肖振斌 张华 周崇林
三等奖
2012
冲压新车準备数位化分析体系的构建和套用
关雪娟 刘庆华 胡卫 李司臣 阮利春
三等奖
2012
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準入条件研究
郑贺悦 耿磊 张微 姜春生 梁晶晶
三等奖
2012
C级乘用车NVH性能开发及控制技术
刘英杰 赵伟 赵凤君 杨树凯 邓建交
三等奖
2012
汽车交易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示範工程项目
宋国华 奚涌江 闫继东 谷梅 胡杨
三等奖
2012
新能源汽车示範运行信息监控服务平台
刘奋 吕成浩 梁伟铭 邹清全 程浩
三等奖
2012
商用车辆製造供应链管理系统
黄刚 赵凌非 杨声亮 占素池 刘开国
三等奖
2012
JH600XQ型摩托雪橇
程兴春 黄建彬 晏迅 田应飞 高树新
三等奖
2012
C10-08缸体混合柔性生产线的研製
蔡士龙 胡维军 张日新 周培明 唐善洲 叶丛超 邓少屏 张云平 朱卫东 胡华章
二等奖
2012
吉利帝豪EC8系列中高级轿车研发及产业化
赵福全 冯擎峰 何伟 蔡伟坚 王为勇
三等奖
2012
电泳涂装对汽车内腔结构防腐性能影响的 试验研究
宋华 田富国 王路路 高成勇 任典生
三等奖
2015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广东30万辆轿车项目
李华峰、郎庆东、王伟军、陆振东、刘淑艳、任文立、崔剑波、杨耀勇、赵锐、尹晓东
二等奖
2015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关键技术与工程套用
王震坡、张维戈、孙逢春、刘晓民、刘鹏、牛利勇、黄彧、陈强、鲍谚、熊瑞、王宇、姜久春、杜岩平、程夕明
一等奖
2015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研发基地大型工程绿色设计
刘永平、徐和谊、韩永贵、韩旭、丁颖超、晋江辉、徐家利、甘琦、颜俊、王寅杰
二等奖
2015
汽车行业管理现状分析和改革建议
董扬、李万里、姚杰、许艳华、李邵华、徐利民、袁军成、郑喜霖、范佳甲、王庆超
二等奖
2015
高性能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关键技术自主开发与产业化
张觉慧、芦勇、周中坚、张成宝、罗来军、吕帅、张琼炎、殷古鹏、陶喆、郑虎
二等奖
2015
上汽集团技术中心动力总成CAE开发平台
陈明、徐政、张小矛、张小虎、崔权
二等奖
2015
全新低污染节能型轿车车身涂装材料及工艺开发
陈珂、李明桓、陈慧、龚天喜、刘江华、程军、彭彪斌、吕睿、许慎、张方祥
二等奖
2015
东风自主乘用车仿真驱动设计的CAE体系和关键技术及其套用
陈赣、史建鹏、王希诚、李华香、钱留华、王军、王峰、李衡、王小碧、宫帅
二等奖
2015
商用车金属管类总成涂装技术开发
赵晓宏、杨光伟、高宏伟、姜婷娟、彭立行、杨冠华、李秀宇、宋华、高成勇、洪益良
二等奖
2012
提高锻件精度、材料利用率的研究与套用
杨成忠 于世方 陈凌 王洪兴 蔡凤岐 王立峰 姚毅 赵利金 宋凯 吴宝健
二等奖
2012
车辆材料在潮湿和酸雨环境中腐蚀规律 的研究
马鸣图 胡滨 李志刚 何平 向晓峰 王艳艳 张伦武 赵琦 何德洪 肖秀山
二等奖
2012
24万辆乘用车焊装柔性生产线的设计和套用
曹东杰 黄国胜 刘名扬 扶正义 魏化 王龙申林 高潮 徐黎明
二等奖
2012
汽车碰撞安全零部件动态冲击技术开发
赵会 崔泰松 禹慧丽 朱光 刘文举 胡冬梅魏波 曲立明 王菊 谭鹏
二等奖
2012
HFF6120/6121/6122K40D系列客车研发及套用
程小平 王 华 汪中传 岳庆宏 张海洋
三等奖
2012
荣威350轿车开发
娄臻亮 吴海平 羊军 孙宏根 戴建军
三等奖
2012
东风系列小学生专用校车及底盘设计开发
梅小明 邝勇 徐伟 任晔路 姜敬发
三等奖
2012
东风帅客MPV (C16A)系列车型开发
赵宁 郭昕 雷明星 焦洪波 吴明了
三等奖
2012
AC26矿用车后桥
崔慧萍 秦厚明 郭经顺 袁其旺 孔卓
三等奖
2012
电动汽车通用整车控制器平台研发
周能辉 赵春明 李磊 杜森 苟毅彤
三等奖
2012
重型汽车双级减速驱动桥
纪建奕 杨朝会 刘黎明 王慧 刘宗强
三等奖
2012
汽车循环球电动转向器的开发和套用
毕大宁 康富生 张辉新 吕斌 成卫之
三等奖
2012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产业化技术研究
李培军 龚为伦 沈波 王海兵 范成刚
三等奖
2012
上海通用SGM258 ( 新GL8 )座舱模组的自主集成设计开发
王琢 仲卫利 叶佳 孟宪旭 陈瑶
三等奖
2015
城市微行电动汽车“知豆”系列产品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
何志刚、鲍文光、盘朝奉、闫优胜、陈燎
三等奖
2015
汽车用螺纹件摩擦係数稳定技术研究及套用
刘平保、熊代晖、周全、肖芳、刘立炳、谢漫沁、卢海波、李才红、王劲风、惠怀兵
二等奖
2015
车身参数化最佳化设计及轻量化关键技术集成套用
刘波、王登峰、李伟、黎予生、韩非、陈书明、陈海波、陆波、张金生、邱忠财
二等奖
2015
汽车台车碰撞模拟关键技术及套用
刘志新、娄磊、陈超、吕恆绪、牛向春、李世成、杨运生、张晓龙、冯琦、袁健
二等奖
2015
全球鹰GX7系列SUV的研发及产业化
冯擎峰、吴成明、汤小生、余见山、龚勛
三等奖
2015
紧凑型商务车整车工程创新技术及套用
李江柳、吕俊成、巫绍宁、韦勇、谢庆年
三等奖
2015
吉利JLB-4G13T发动机的研发及产业化
王瑞平、沈源、尹建东、袁爽、杨陈
三等奖
2015
长安欧力威系列多功能乘用车开发
陈卫东、申涛、王志宏、刘杨胜、陈维杰
三等奖
2015
FAMC GENII 系列发动机开发
尹建民、刘爱东、王立新、王勇、彭世义
三等奖
2012
APSLC汽车座椅骨架平台
唐臻毅 唐勛 胡晓春 张武 胡殿金
三等奖
2012
微型电动汽车用磁通可控式电机研製 及产业化
朱孝勇 全力 盛占石 鲍方 谭斐
三等奖
2012
汽车关键零部件先进材料工艺的技术 开发和套用
张克金 宋华 王丹 李庆臣 崔龙
三等奖
2012
汽车涂装前处理高效节能工艺技术研究
刘翔 肖宇 孙俊 余强 马季
三等奖
2012
焊装自动线机器人抓具的研究
吴国锋 宫正军 由俐 窦志远 董雷
三等奖
2012
汽车覆盖件模检具製造技术
须俊华 董剑安 李玉强 徐伟检 曹荣回
三等奖
2012
曲轴动平衡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改进
周毅 何正清 李渔清 张跃华 杨正凯
三等奖
2012
提高变截面钢板弹簧可靠性和抗过载能力 方法的研究
朱蕴策 瞿海锦 高亮庆 张小军 蔡松涛
三等奖
2013
汽车电子油门踏板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
刘荣先、崔守鸷、刘坤、王钦凤、李传兵
三等奖
2013
18万辆生产纲领的白车身自动化柔性焊装线关键技术及装备
林巨广、王健强、孙顺、刘蕾、赵涛
三等奖
2013
多品种变速箱中间壳体柔性精加工生产线的研製及套用
李建宝、张日新、张震宇、周培明、朱卫东
三等奖
2012
追尾碰撞试验技术及后排乘员伤害评价 方法研究
史永万 刘志新 张晓龙 娄磊 李向荣
三等奖
2012
车用催化转化器中贵金属含量测定方法的 研究及套用
李孟良 刘悦 李军 陆红雨 梁晓琴
三等奖
2012
乘用车碰撞高安全性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套用
黄向东 杨蔓 王玉超 陈建伟 苏瑞峰
三等奖
2012
制动器电惯量模拟惯性试验台
谌发坤 李晓波 章仕华 吴亚东 唐国义
三等奖
2012
新一代军车关键技术创新及套用
黄松 陈建贤 曾斌 周忠胜 史建鹏 向继伟 周旺生 王法春 王伟振 吴海涛 王成云 静大勇 陈荣桐 凡小都 曹海洋
一等奖
2012
哈弗H3/H5系列SUV及高性能乘用车柴油机 自主研发
黄勇 王超 李书利 高定伟 赵胜广 董小刚屈伟 李强 孙华锋 谷建刚 张晓东 杨红新穆峰 赵伟丰 张凯
一等奖
2012
吉利轿车安全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赵福全 吴成明 何伟 潘之杰 富军 刘卫国 韦兴民 刘巍 李宏华 门永新 陈文强 周大永 王纯 韩刚 祝贺
一等奖
2012
混合动力客车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套用
王钦普 宋健 李亮 贡俊 魏学哲 李磊 孙勇 王波 高新传 范志先
二等奖
2012
ZYT5550TZJ180型钻机车
张子胜 王维忠 戴相富 王国书 焦金龙 王建 郑晓刚 张建业 轩继花 王兴朴
二等奖
2012
某型军用越野救护车研製
方德广 温晋英 陈荣华 徐忠淦 吴旭静 吕传志 曹玮 袁刘凯 唐磊 王兴祖
二等奖
2012
长安A101奔奔MINI轿车开发
王坚 覃勇 赵成 陈昌云 潘健 段晓红 卢崑 何浩 李伟 徐玉霞
二等奖
2012
豪华商务车智慧型电动滑移门系统技术 创新开发
沈建东 卫原平 李俊海 曾良才 郝艳 刘海琳 钟毅 雍建军 叶青 陈伟波
二等奖
2012
汽车CAN汇流排仪表及其检测系统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
王登峰 宋连彬 车晓镭 曹晓琳 阮少范 陈书明 曲兴 倪莹祥 汤祥硕
二等奖
2012
行星排产品及其产业化
夏德江 邓中原 胡仁品 张鸿源 徐向阳 宋庆东 吕源江 刘国才 梅刚 宋亚杰
二等奖
2012
自动化柔性车身焊装线的研发与套用
李占营 王建中 赵敬辉 魏迎旺 李保全 张昆 石楠 郑丽娜 钱海杰 董章群
二等奖
2012
高强钢板覆盖件成形性能及回弹控制研究
张云山 鄂大辛 李凯 张雄飞 张振松 孙淑环 罗书保 郭晓东 李龙一 杨德军
二等奖
2013
高性能一体化铸造桥壳在解放卡车上的开发与生产
王建东、王成刚、边庆月、马顺龙、王林国
三等奖
2013
重型高速发动机机体先进铸造技术开发及套用
刘庆义、臧加伦、李明、庄肃栋、张行河
三等奖
2013
新型喷漆室文丘里漆雾捕集系统的研发与套用
赵华、杨江伟、高军、陈勇、吕晓翔
三等奖
2013
EA系列发动机生产线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及套用
余长东、潘大庆、谢书文、王东、王兵
三等奖
2013
乘用车车身结构件刚度设计与多功能试验台的研製
王岩松、刘新田、周强、刘翔、徐兆坤
三等奖
2013
试製能力创建及柔性试製
邢如飞、刘洪林、任建新、李轶靓、王卓
三等奖
2013
汽车环保国4以上标準相关检测装备的开发和套用
张克金、王丹、崔龙、张喆、张苡铭
三等奖
2013
多自由度複合载入汽车球销耐久性试验系统
谌发坤、章士华、王曦、吴亚东、周本学
三等奖
2013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器平台ME788开发
郭晓潞,朱振华、潘文,于世涛,白日光
三等奖
2013
电动车辆奥运示範套用的组织协调、技术保障及数据分析
甄子健、王震坡、王成、侯福深、李宏刚
三等奖
2013
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搬迁扩建项目
姜盖汕、刘亦功、关健、吕莹、杨耀勇
三等奖
2013
东风汽车公司自主品牌乘用车产业化项目
彭必占、徐兵、罗勤军、罗洪飞、黄先富
三等奖
2013
整车虚拟试车场(VPG)耐久性仿真研究
曹正林、李骏、董学锋、卢炳武、霍福祥
三等奖
2013
上海汽车售后诊断系统的自主开发
张程、邱国华、林祖庆、万庆、吕律赋
三等奖
2013
总装信息化製造体系构建及套用
陈国才、陈小邦、萧剑斌、王红、王其福
三等奖
2013
宝骏630自主创新最佳化开发
黄训、瀋阳、汪杰强、杨晓、尹刚、钱宁、王勇、李军亮、黄忠文、蓝志宝
二等奖
2013
採用桁架机器人输送的多机种发动机缸体、缸盖生产线的开发和集成
占富清、崔志锋、江国华、王宏博、曹伟燎、付光启、刘亚东、梁建洪、牛永松、谢波
二等奖
2013
汽车底盘悬架系统架构的自主开发
谢骋、杨万安、刘拥军、舒进、陈璟、杜弋 、王峰、刘立刚、朱挺、王蠡
二等奖
2013
基于冲压模具动态弹性变形分析的模面补偿技术
李悦、张健、闫巍、冯岩、王忠华、王强、王文瑞、董智超、高翊、纪淡泊
二等奖
2013
高端卡车驾驶室轻量化技术研究与套用
王新宇、朱启昕、王登峰、唱玉海、成方泳、王立志、顾宏伟、孙万来、唐洪斌、李萍
二等奖
2013
电动汽车综合标準化研究与套用
文宝忠、张英男、孟祥峰、李波、张继东、何云堂、刘桂彬
二等奖
2013
城市机动车实际排放因子模型的研究与套用
李孟良、徐月云、方茂东、李菁元、王益民、陆红雨、戴春蓓、付铁强、陈熊、杜建波
二等奖
2013
智慧型化整车电子电器平台开发与套用
黄少堂、黄向东、任强、梁伟强、黄丽芳、冉光伟、王立国、庞仁勇、张雁英、张斌
二等奖
2013
HFC4DA1-2C柴油发动机
靳素华、胡必谦、孟祥山、徐勛、钱多德
三等奖
2013
江淮“格尔发”8×4系列重型载货车开发
周福庚、王五春、邹琳、王定华、马万龙
三等奖
2013
高性能小排量增压汽油机自主研发
高定伟、李克俊、孟祥程、曹永伟、马瑞瑄
三等奖
2013
高效低排放氢燃料内燃机技术
刘福水、朱华荣、孙柏刚、杨柏林、胡铁刚
三等奖
2013
东风凯普特N系列(T01)高端轻型载货汽车研製
张晶峰、龚洪、潘开胜、高永东、强小文
三等奖
2013
解放牌J5系列随车起重运输车底盘的开发
赵国清、黄功平、魏全明、李忠孝、计伟
三等奖
2013
新MG3轿车的自主开发
黄文华、徐康聪、康飞、周平根、陈伟泉
三等奖
2013
R系列轻型车用国4柴油机开发和产业化
钱俊、严永华、谢美莲、刘雄、杨国强
三等奖

社会评价

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打破狭隘的行业和部门观念,做到了面向全国为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评奖、授奖,这在全国二百多个民间力量设奖单位中形成了靓丽的特色。该奖项是在全国授奖单位中继续保留软科学成果评奖的机构,对从事政策、法规、规划研究的专家起到了激励作用,有效促进了汽车工业政策、法规和体系建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评)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