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中国五代十国时南唐末代国君,史称李后主,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他创作的许多词句流传至今。而其中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似乎阐述了李煜一代后主的兴衰荣辱。他一心潜没于诗词文学的深海,却不喜关心朝政和国家大事,对于身为一个皇家的他,从无鹤立群雄当皇帝的心思。李煜本人的这种价值取向及性格特徵,决定了他人生的悲剧。本书在儘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认真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编年为经,以史实为纬,辅以文学手法,把笔力集中在李煜人性纠结处的真性情上。全书架构大气,史实清晰,人物性格凸显,故事好看。
基本介绍
- 书名:千秋词主·李煜传
- 又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千秋词主:李煜传
- 作者:郭启宏
- ISBN:9787506371230
- 类别:名人传记
- 页数:407页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年1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内容简介
全书架构大气、情节细腻,人物、故事、诗词相得益彰,好看
作者简介
郭启宏,男,1940年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兼北京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导师,曾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话剧“中国文人三部曲”《李白》《天之骄子》《知己》,崑曲《南唐遗事》《司马相如》,合集《郭启宏文集》(戏剧编),长篇小说《白玉霜之死》《潮人》等,还出版有文论集、诗集、散文集等。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1.文史组专家推荐语:
一个孱弱无能的亡国之君消失在历史烟尘之中;一代盖世词主却能万古流芳。这是运道,这是人生,更是宿命。一千年的沉寂,在作者笔下迴响,绽放出凄冷的烟花。这是一首动人的輓歌。
文史专家 何西来
2.文学组专家推荐语: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后期词作意蕴凄凉悲悯。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可谓空前绝后。作者以饱满苍凉的笔墨,展现了一代词主的坎坷人生,将读者带进一个奇绝的人与词的世界。
文学专家 程步涛
一个孱弱无能的亡国之君消失在历史烟尘之中;一代盖世词主却能万古流芳。这是运道,这是人生,更是宿命。一千年的沉寂,在作者笔下迴响,绽放出凄冷的烟花。这是一首动人的輓歌。
文史专家 何西来
2.文学组专家推荐语: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后期词作意蕴凄凉悲悯。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可谓空前绝后。作者以饱满苍凉的笔墨,展现了一代词主的坎坷人生,将读者带进一个奇绝的人与词的世界。
文学专家 程步涛

名人推荐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后期词作意蕴凄凉悲悯。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可谓空前绝后。作者以饱满苍凉的笔墨,展现了一代词主的坎坷人生,将读者带进—个奇绝的人与词的世界。
——文学专家 程步涛
——文学专家 程步涛
图书目录
自序
上卷
第一章/赵宋经略中国
第二章/江南旨在偏安
第三章/蜀妃之死
第四章/一个步步为营,一个节节败
第五章/兵发江南
第六章/覆巢
下卷
第七章/臣虏诗囚
第八章/烛影斧声
第九章/日夕只以泪洗面
第十章/七月初七
附录一/李煜年表
附录二/李煜诗词考辨举隅
附录三/重要史料摘抄
附录四/参考文献
后记
上卷
第一章/赵宋经略中国
第二章/江南旨在偏安
第三章/蜀妃之死
第四章/一个步步为营,一个节节败
第五章/兵发江南
第六章/覆巢
下卷
第七章/臣虏诗囚
第八章/烛影斧声
第九章/日夕只以泪洗面
第十章/七月初七
附录一/李煜年表
附录二/李煜诗词考辨举隅
附录三/重要史料摘抄
附录四/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千秋词主——李煜传》即将出版,我很高兴,似乎较之本人此前出版的其他文字更加令我兴奋,除了这套丛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大概可以归之于人生的“第一次”情结。
我真正写传记,这是第一次,新鲜感多于困惑。当然,沟沟坎坎难免,落笔行文之际,每每滞涩,写毕回头一看,又有一种“涩进”的喜悦。涩进是一种体验,甚至有可能是一种境界,说举重若轻也可,说举轻若重也得,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恍惚差近。
“第一次”带来成就感,我因之感谢这套丛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中国作家协会,感谢我接触过的李冰、何建明、何西来等名家、大家,感谢作家出版社几位老总对每部作品无私的点评,感谢只闻其声未睹其芳容的责编冯京丽,她认真负责、业务精湛,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感谢接触最多的小姑娘原文竹,她不嫌琐碎做了许多分外的事务性工作……自然,还要感谢这套丛书的专家组和各位作家同行,大家共同创造了一个切磋与争鸣的良好的学术小气候。
我真正写传记,这是第一次,新鲜感多于困惑。当然,沟沟坎坎难免,落笔行文之际,每每滞涩,写毕回头一看,又有一种“涩进”的喜悦。涩进是一种体验,甚至有可能是一种境界,说举重若轻也可,说举轻若重也得,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恍惚差近。
“第一次”带来成就感,我因之感谢这套丛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中国作家协会,感谢我接触过的李冰、何建明、何西来等名家、大家,感谢作家出版社几位老总对每部作品无私的点评,感谢只闻其声未睹其芳容的责编冯京丽,她认真负责、业务精湛,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感谢接触最多的小姑娘原文竹,她不嫌琐碎做了许多分外的事务性工作……自然,还要感谢这套丛书的专家组和各位作家同行,大家共同创造了一个切磋与争鸣的良好的学术小气候。
郭启宏
2013年9月

序言
出版说明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覆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採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採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澱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採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儘可能做到精緻、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前言:
自序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有关李煜的史料,也写过论文与剧本。一个体会是:广泛阅读,儘可能地占有资料,尤应认真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处理好真实性、现实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关係,力图在思想上、艺术上有所作为。
今番写作李煜的文学传记,我决心尽去旧樊篱,重建新构架。思考有二:其一,再度阅读使我有了新的发现,不但获有若干新资料,而且加深了对王国维、吴梅、顾随、俞陛云、唐圭璋、詹安泰、夏承焘、王季思、俞平伯、龙榆生等大学者的论述之认识,我辈后学为文,必先心存敬畏,而后逾越创新;其二,传记不同于其他体裁,有其自身规律,而载体转换,叙述方式必多变化,况且已有前贤蕃然立传在先,也逼使我辈必须别出机杼,创意造言,力求在新的写作上有新的突破。
千百年来,南唐李煜一直是个物议纷纷的人物。作为帝王,他政治上的短视和无能、生活上的放纵与奢侈,固然受到指责,就连他为人方面的仁厚谦和以及私人感情经历,也受到诸多非议。然而,作为词人,他那些充分展现文学才华的词章,却受到文史学家乃至一般读者一致的推崇,不仅降宋以后沉郁哀婉的名篇,即便此前的宫词艳语也无人否认其精深的造诣,曰“虽寄情声色,而笔意自成馨逸”(吴梅语),学问家鹹称李煜词“皆直抒胸臆”,摆脱花间窠臼而开启北宋一代词风,境界由兹恢弘,诚如俞陛云语:“传李唐之薪火,为赵宋之先河。”甚至李煜的不谙世事也为人所同情,且受到褒奖,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一方面是亡国之君,一方面是杰出词人,看起来恍如冰炭的矛盾却又水乳也似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是一个多幺特殊的人物,一种多幺鲜明的个性,一例多幺耐人寻味的人文现象!
必须探求此中的奥秘!作者似应把目光集中在李煜人性纠结处的真性情上。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才子帝王,不事韬略,不识干戈,惟有一片天真,无论在位时弦歌管乐之际,还是沦亡后凄风苦雨之中,他都不失其真性情。这种真性情,既体现在李煜的感情生活上,也体现在李煜的写诗填词中。如果说爱情生活上是以灵与肉的交融来表达真性情,那幺在写诗填词中表达出来的真性情则多属精神层面上的蕴涵。特别是“归为臣虏”以后,在“日夕只以泪洗面”的悲苦岁月里,除了小周后相濡以沫,李煜所能寻求的便只有诗词的慰藉了。因此,若做进一步探求,欲写好李煜独特的真性情,就必须将其真性情置于极度的磨难之中,或曰,写出人性与权位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与此同时,我把思考锁定在一种存之永恆的不完满的人生。前辈学者多人说过,作为词人,是李煜的大幸;作为帝王,是李煜的大不幸。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作为词人的大幸,恰恰导致帝王的大不幸;而作为帝王的大不幸,又恰恰造就词人的大幸!一如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是个向背互补、否泰相成的统一体,他的内在矛盾冲突十分激烈,他始终处在痛苦的“二律背反”之中。前辈学者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修订版)中呛声:“(李煜)所写之愁和恨,是大地主阶级统治者的愁和恨,因此他的词得到了封建文人的普遍赏识,尤其他那种感伤没落的情调,特别引起清末遗老遗少的讚叹。”刘大杰对李煜的“定位”实在欠缺公允。我一直认为,李煜从本原、本真、本质上讲是一位文人,在现代语境里判作知识分子,而李煜的悲剧命运则折射出千古文人人生的错位。
作为传记文学,此书的体例与作法似应有别于以往的传记,是故,拟以编年为经,以史实为纬,辅以文学笔法,做到详略有度、虚实两宜。翔实处若《史记》鸿门宴之举手投足栩栩如生,可有心理描写,可用多套笔墨,直面史书之暧昧或语焉不详,亦可作后人评赞;而简略处则须一笔带过,甚或阙如。其然乎?岭南郭启宏书以为序。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有关李煜的史料,也写过论文与剧本。一个体会是:广泛阅读,儘可能地占有资料,尤应认真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处理好真实性、现实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关係,力图在思想上、艺术上有所作为。
今番写作李煜的文学传记,我决心尽去旧樊篱,重建新构架。思考有二:其一,再度阅读使我有了新的发现,不但获有若干新资料,而且加深了对王国维、吴梅、顾随、俞陛云、唐圭璋、詹安泰、夏承焘、王季思、俞平伯、龙榆生等大学者的论述之认识,我辈后学为文,必先心存敬畏,而后逾越创新;其二,传记不同于其他体裁,有其自身规律,而载体转换,叙述方式必多变化,况且已有前贤蕃然立传在先,也逼使我辈必须别出机杼,创意造言,力求在新的写作上有新的突破。
千百年来,南唐李煜一直是个物议纷纷的人物。作为帝王,他政治上的短视和无能、生活上的放纵与奢侈,固然受到指责,就连他为人方面的仁厚谦和以及私人感情经历,也受到诸多非议。然而,作为词人,他那些充分展现文学才华的词章,却受到文史学家乃至一般读者一致的推崇,不仅降宋以后沉郁哀婉的名篇,即便此前的宫词艳语也无人否认其精深的造诣,曰“虽寄情声色,而笔意自成馨逸”(吴梅语),学问家鹹称李煜词“皆直抒胸臆”,摆脱花间窠臼而开启北宋一代词风,境界由兹恢弘,诚如俞陛云语:“传李唐之薪火,为赵宋之先河。”甚至李煜的不谙世事也为人所同情,且受到褒奖,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一方面是亡国之君,一方面是杰出词人,看起来恍如冰炭的矛盾却又水乳也似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是一个多幺特殊的人物,一种多幺鲜明的个性,一例多幺耐人寻味的人文现象!
必须探求此中的奥秘!作者似应把目光集中在李煜人性纠结处的真性情上。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才子帝王,不事韬略,不识干戈,惟有一片天真,无论在位时弦歌管乐之际,还是沦亡后凄风苦雨之中,他都不失其真性情。这种真性情,既体现在李煜的感情生活上,也体现在李煜的写诗填词中。如果说爱情生活上是以灵与肉的交融来表达真性情,那幺在写诗填词中表达出来的真性情则多属精神层面上的蕴涵。特别是“归为臣虏”以后,在“日夕只以泪洗面”的悲苦岁月里,除了小周后相濡以沫,李煜所能寻求的便只有诗词的慰藉了。因此,若做进一步探求,欲写好李煜独特的真性情,就必须将其真性情置于极度的磨难之中,或曰,写出人性与权位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与此同时,我把思考锁定在一种存之永恆的不完满的人生。前辈学者多人说过,作为词人,是李煜的大幸;作为帝王,是李煜的大不幸。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作为词人的大幸,恰恰导致帝王的大不幸;而作为帝王的大不幸,又恰恰造就词人的大幸!一如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是个向背互补、否泰相成的统一体,他的内在矛盾冲突十分激烈,他始终处在痛苦的“二律背反”之中。前辈学者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修订版)中呛声:“(李煜)所写之愁和恨,是大地主阶级统治者的愁和恨,因此他的词得到了封建文人的普遍赏识,尤其他那种感伤没落的情调,特别引起清末遗老遗少的讚叹。”刘大杰对李煜的“定位”实在欠缺公允。我一直认为,李煜从本原、本真、本质上讲是一位文人,在现代语境里判作知识分子,而李煜的悲剧命运则折射出千古文人人生的错位。
作为传记文学,此书的体例与作法似应有别于以往的传记,是故,拟以编年为经,以史实为纬,辅以文学笔法,做到详略有度、虚实两宜。翔实处若《史记》鸿门宴之举手投足栩栩如生,可有心理描写,可用多套笔墨,直面史书之暧昧或语焉不详,亦可作后人评赞;而简略处则须一笔带过,甚或阙如。其然乎?岭南郭启宏书以为序。
后记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千秋词主——李煜传》即将出版,我很高兴,似乎较之本人此前出版的其他文字更加令我兴奋,除了这套丛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大概可以归之于人生的“第一次”情结。
我真正写传记,这是第一次,新鲜感多于困惑。当然,沟沟坎坎难免,落笔行文之际,每每滞涩,写毕回头一看,又有一种“涩进”的喜悦。涩进是一种体验,甚至有可能是一种境界,说举重若轻也可,说举轻若重也得,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恍惚差近。
“第一次”带来成就感,我因之感谢这套丛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中国作家协会,感谢我接触过的李冰、何建明、何西来等名家、大家,感谢作家出版社几位老总对每部作品无私的点评,感谢只闻其声未睹其芳容的责编冯京丽,她认真负责、业务精湛,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感谢接触最多的小姑娘原文竹,她不嫌琐碎做了许多分外的事务性工作……自然,还要感谢这套丛书的专家组和各位作家同行,大家共同创造了一个切磋与争鸣的良好的学术小气候。
郭启宏
2013年9月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覆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採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採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澱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採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儘可能做到精緻、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前言:
自序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有关李煜的史料,也写过论文与剧本。一个体会是:广泛阅读,儘可能地占有资料,尤应认真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处理好真实性、现实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关係,力图在思想上、艺术上有所作为。
今番写作李煜的文学传记,我决心尽去旧樊篱,重建新构架。思考有二:其一,再度阅读使我有了新的发现,不但获有若干新资料,而且加深了对王国维、吴梅、顾随、俞陛云、唐圭璋、詹安泰、夏承焘、王季思、俞平伯、龙榆生等大学者的论述之认识,我辈后学为文,必先心存敬畏,而后逾越创新;其二,传记不同于其他体裁,有其自身规律,而载体转换,叙述方式必多变化,况且已有前贤蕃然立传在先,也逼使我辈必须别出机杼,创意造言,力求在新的写作上有新的突破。
千百年来,南唐李煜一直是个物议纷纷的人物。作为帝王,他政治上的短视和无能、生活上的放纵与奢侈,固然受到指责,就连他为人方面的仁厚谦和以及私人感情经历,也受到诸多非议。然而,作为词人,他那些充分展现文学才华的词章,却受到文史学家乃至一般读者一致的推崇,不仅降宋以后沉郁哀婉的名篇,即便此前的宫词艳语也无人否认其精深的造诣,曰“虽寄情声色,而笔意自成馨逸”(吴梅语),学问家鹹称李煜词“皆直抒胸臆”,摆脱花间窠臼而开启北宋一代词风,境界由兹恢弘,诚如俞陛云语:“传李唐之薪火,为赵宋之先河。”甚至李煜的不谙世事也为人所同情,且受到褒奖,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一方面是亡国之君,一方面是杰出词人,看起来恍如冰炭的矛盾却又水乳也似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是一个多幺特殊的人物,一种多幺鲜明的个性,一例多幺耐人寻味的人文现象!
必须探求此中的奥秘!作者似应把目光集中在李煜人性纠结处的真性情上。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才子帝王,不事韬略,不识干戈,惟有一片天真,无论在位时弦歌管乐之际,还是沦亡后凄风苦雨之中,他都不失其真性情。这种真性情,既体现在李煜的感情生活上,也体现在李煜的写诗填词中。如果说爱情生活上是以灵与肉的交融来表达真性情,那幺在写诗填词中表达出来的真性情则多属精神层面上的蕴涵。特别是“归为臣虏”以后,在“日夕只以泪洗面”的悲苦岁月里,除了小周后相濡以沫,李煜所能寻求的便只有诗词的慰藉了。因此,若做进一步探求,欲写好李煜独特的真性情,就必须将其真性情置于极度的磨难之中,或曰,写出人性与权位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与此同时,我把思考锁定在一种存之永恆的不完满的人生。前辈学者多人说过,作为词人,是李煜的大幸;作为帝王,是李煜的大不幸。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作为词人的大幸,恰恰导致帝王的大不幸;而作为帝王的大不幸,又恰恰造就词人的大幸!一如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是个向背互补、否泰相成的统一体,他的内在矛盾冲突十分激烈,他始终处在痛苦的“二律背反”之中。前辈学者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修订版)中呛声:“(李煜)所写之愁和恨,是大地主阶级统治者的愁和恨,因此他的词得到了封建文人的普遍赏识,尤其他那种感伤没落的情调,特别引起清末遗老遗少的讚叹。”刘大杰对李煜的“定位”实在欠缺公允。我一直认为,李煜从本原、本真、本质上讲是一位文人,在现代语境里判作知识分子,而李煜的悲剧命运则折射出千古文人人生的错位。
作为传记文学,此书的体例与作法似应有别于以往的传记,是故,拟以编年为经,以史实为纬,辅以文学笔法,做到详略有度、虚实两宜。翔实处若《史记》鸿门宴之举手投足栩栩如生,可有心理描写,可用多套笔墨,直面史书之暧昧或语焉不详,亦可作后人评赞;而简略处则须一笔带过,甚或阙如。其然乎?岭南郭启宏书以为序。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有关李煜的史料,也写过论文与剧本。一个体会是:广泛阅读,儘可能地占有资料,尤应认真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处理好真实性、现实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关係,力图在思想上、艺术上有所作为。
今番写作李煜的文学传记,我决心尽去旧樊篱,重建新构架。思考有二:其一,再度阅读使我有了新的发现,不但获有若干新资料,而且加深了对王国维、吴梅、顾随、俞陛云、唐圭璋、詹安泰、夏承焘、王季思、俞平伯、龙榆生等大学者的论述之认识,我辈后学为文,必先心存敬畏,而后逾越创新;其二,传记不同于其他体裁,有其自身规律,而载体转换,叙述方式必多变化,况且已有前贤蕃然立传在先,也逼使我辈必须别出机杼,创意造言,力求在新的写作上有新的突破。
千百年来,南唐李煜一直是个物议纷纷的人物。作为帝王,他政治上的短视和无能、生活上的放纵与奢侈,固然受到指责,就连他为人方面的仁厚谦和以及私人感情经历,也受到诸多非议。然而,作为词人,他那些充分展现文学才华的词章,却受到文史学家乃至一般读者一致的推崇,不仅降宋以后沉郁哀婉的名篇,即便此前的宫词艳语也无人否认其精深的造诣,曰“虽寄情声色,而笔意自成馨逸”(吴梅语),学问家鹹称李煜词“皆直抒胸臆”,摆脱花间窠臼而开启北宋一代词风,境界由兹恢弘,诚如俞陛云语:“传李唐之薪火,为赵宋之先河。”甚至李煜的不谙世事也为人所同情,且受到褒奖,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一方面是亡国之君,一方面是杰出词人,看起来恍如冰炭的矛盾却又水乳也似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是一个多幺特殊的人物,一种多幺鲜明的个性,一例多幺耐人寻味的人文现象!
必须探求此中的奥秘!作者似应把目光集中在李煜人性纠结处的真性情上。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才子帝王,不事韬略,不识干戈,惟有一片天真,无论在位时弦歌管乐之际,还是沦亡后凄风苦雨之中,他都不失其真性情。这种真性情,既体现在李煜的感情生活上,也体现在李煜的写诗填词中。如果说爱情生活上是以灵与肉的交融来表达真性情,那幺在写诗填词中表达出来的真性情则多属精神层面上的蕴涵。特别是“归为臣虏”以后,在“日夕只以泪洗面”的悲苦岁月里,除了小周后相濡以沫,李煜所能寻求的便只有诗词的慰藉了。因此,若做进一步探求,欲写好李煜独特的真性情,就必须将其真性情置于极度的磨难之中,或曰,写出人性与权位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与此同时,我把思考锁定在一种存之永恆的不完满的人生。前辈学者多人说过,作为词人,是李煜的大幸;作为帝王,是李煜的大不幸。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作为词人的大幸,恰恰导致帝王的大不幸;而作为帝王的大不幸,又恰恰造就词人的大幸!一如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是个向背互补、否泰相成的统一体,他的内在矛盾冲突十分激烈,他始终处在痛苦的“二律背反”之中。前辈学者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修订版)中呛声:“(李煜)所写之愁和恨,是大地主阶级统治者的愁和恨,因此他的词得到了封建文人的普遍赏识,尤其他那种感伤没落的情调,特别引起清末遗老遗少的讚叹。”刘大杰对李煜的“定位”实在欠缺公允。我一直认为,李煜从本原、本真、本质上讲是一位文人,在现代语境里判作知识分子,而李煜的悲剧命运则折射出千古文人人生的错位。
作为传记文学,此书的体例与作法似应有别于以往的传记,是故,拟以编年为经,以史实为纬,辅以文学笔法,做到详略有度、虚实两宜。翔实处若《史记》鸿门宴之举手投足栩栩如生,可有心理描写,可用多套笔墨,直面史书之暧昧或语焉不详,亦可作后人评赞;而简略处则须一笔带过,甚或阙如。其然乎?岭南郭启宏书以为序。
后记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千秋词主——李煜传》即将出版,我很高兴,似乎较之本人此前出版的其他文字更加令我兴奋,除了这套丛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大概可以归之于人生的“第一次”情结。
我真正写传记,这是第一次,新鲜感多于困惑。当然,沟沟坎坎难免,落笔行文之际,每每滞涩,写毕回头一看,又有一种“涩进”的喜悦。涩进是一种体验,甚至有可能是一种境界,说举重若轻也可,说举轻若重也得,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恍惚差近。
“第一次”带来成就感,我因之感谢这套丛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中国作家协会,感谢我接触过的李冰、何建明、何西来等名家、大家,感谢作家出版社几位老总对每部作品无私的点评,感谢只闻其声未睹其芳容的责编冯京丽,她认真负责、业务精湛,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感谢接触最多的小姑娘原文竹,她不嫌琐碎做了许多分外的事务性工作……自然,还要感谢这套丛书的专家组和各位作家同行,大家共同创造了一个切磋与争鸣的良好的学术小气候。
郭启宏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