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两晋演义》是2013年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蔡东藩。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两晋演义
- 出版社:知识出版社
- 页数:246页
- 开本:16开
- 定价:20.00元
- 作者:蔡东藩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1570775
- 品牌:江美长风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上迄秦汉,下至民国,两千年的中国历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历史的通俗演义。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秉承“主本信史,旁征野史”的理念,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着的经典。
本书是《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系列书之一的《两晋演义(下)》。 本书讲述从“第五十一回 诛逆子纵火焚尸 责病主抗颜极谏”到“第一百回 招寇乱秦关再失 迫禅位晋祚永终”的历史。神州陆沉,铜驼荆棘,两主被虏,行酒狄庭,无非是内政不纲所以致此。
幸亏淝水一战,大破苻秦,半壁江山,侥倖保全。东晋君臣,稍胜即骄,由骄生惰,毫无起色,于是篡夺相寻祸乱踵起,终致亡国……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是中国迄今唯一一套写尽秦朝到民国2000 多年历史百态的通俗历史巨着。该书出版后就受到毛泽东、顾颉刚、二月河等众多名人的大力推崇,成为风靡全球的通俗历史畅销书,重印数十版,累计销量超过1000 万册。被誉为小说版的中国通史、平民版的“二十四史”。
作者简介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清山阴县临浦(今属萧山)人。 从1916年开始,到1926年为止,蔡东藩用10年的心血和惊人的毅力,先后完成了前汉(含秦)、后汉、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共11部历史通俗演义,合称《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加上《西太后演义》及《历朝史演义》两部,总共撰写了13部计724万字的通俗史巨着,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媒体推荐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顾颉刚(着名历史学家)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着?原因可能很多,但蔡着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杨天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
其规模之宏伟,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不仅在我国历史演义中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到先例。……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国通史都无法替代的。
——裴效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
蔡东藩的通俗史学工作时非常成功的。……是近代演义史书当中出版发行历时最长、数量最大的一种。
——李志庭(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延安时期,读书的条件好一些。他(毛泽东——引注)托人买了两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蔡东藩着),除自己阅读,还向别人推荐。
——张德芬 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作家
它既不是“纯文学”,也不是“雅文学”;它不是纯历史,又没有虚造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实录,何尝不可当作一部小说和文学作品看?
——二月河(着名历史小说家)
——顾颉刚(着名历史学家)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着?原因可能很多,但蔡着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杨天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
其规模之宏伟,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不仅在我国历史演义中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到先例。……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国通史都无法替代的。
——裴效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
蔡东藩的通俗史学工作时非常成功的。……是近代演义史书当中出版发行历时最长、数量最大的一种。
——李志庭(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延安时期,读书的条件好一些。他(毛泽东——引注)托人买了两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蔡东藩着),除自己阅读,还向别人推荐。
——张德芬 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作家
它既不是“纯文学”,也不是“雅文学”;它不是纯历史,又没有虚造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实录,何尝不可当作一部小说和文学作品看?
——二月河(着名历史小说家)
图书目录
第五十一回 诛逆子纵火焚尸 责病主抗颜极谏
第五十二回 乘羯乱进攻反失利 弒赵主易位又遭囚
第五十三回 养子复宗冉闵複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
第五十四回 却桓温晋相贻书 灭冉魏燕王僭号
第五十五回 拒忠言殷浩丧师 射敌帅桓温得胜
第五十六回 逞刑戮苻生纵虐 盗淫威张祚杀身
第五十七回 具使才说下凉州 满恶贯变生秦阙
第五十八回 围广固慕容恪善谋 战东河诸葛攸败绩
第五十九回 谢安石应徵变节 张天锡乘乱弒君
第六十回 失洛阳沈劲死义 阻石门桓温退师
第六十一回 慕容垂避祸奔秦 王景略统兵入洛
第六十二回 略燕地连摧敌将 拔邺城追掳孱王
第六十三回 海西公遭诬被废 崑仑婢产子承基
第六十四回 谒崇陵桓温见鬼 重正朔王猛留言
第六十五回 失姑臧凉主作降虏 守襄阳朱母筑斜城
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谢玄却秦军 违众议苻坚窥晋室
第六十七回 山墅赌弈寇来不惊 沔水交锋兵多易败
第六十八回 结丁零再兴燕祚 索邺城申表秦庭
第六十九回 据渭北后秦独立 入阿房西燕称尊
第七十回 堕虏谋晋将逾绝涧 应童谣秦主缢新城
第七十一回 用僧言吕光还兵 依逆谋段随弒主
第七十二回 谋刺未成秦后死节 失营被获毛氏捐躯
第七十三回 拓跋珪创兴后魏 慕容垂讨灭丁零
第七十四回 智姚苌旋师惊噩梦 勇翟瑥斩将扫孱宗
第七十五回 失都城西燕被灭 压山寨北魏争雄
第七十六回 子逼母燕太后自尽 弟陵兄晋道子专权
第七十七回 殷仲堪倒柄授桓玄 张贵人逞凶弒孝武
第七十八回 迫诛奸称戈犯北阙 僭称尊遣将伐西秦
第七十九回 吕氏肆虐凉土分崩 燕祚浸衰魏兵深入
第八十回 拓跋珪转败为胜 慕容宝因怯出奔
第八十一回 攻旧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娇女作人奴
第八十二回 通叛党兰汗弒君 诛贼臣燕宗复国
第八十三回 再发难王恭受戮 好惑人孙泰伏诛
第八十四回 戕内史独全谢妇 杀太守复陷会稽
第八十五回 失荆州参军殉主 弃苑川乾归逃生
第八十六回 受逆报吕纂被戕 据偏隅李暠独立
第八十七回 扫残孽南燕定都 立奸叔东宫失位
第八十八回 吕隆累败降秦室 刘裕屡胜走孙恩
第八十九回 覆全军元显受诛 夺大位桓玄行逆
第九十回 贤孟妇助夫举义 勇刘军败贼入都
第九十一回 截江洲冯迁诛逆首 陷成都谯纵害疆臣
第九十二回 贪女色吞针欺僧侣 戕妇翁拥众号天主
第九十三回 葬爱妻遇变丧身 立犹子临终传位
第九十四回 得使才接眷还都 失兵机纵敌入险
第九十五回 覆孤城慕容超亡国 诛逆贼冯文起开基
第九十六回 何无忌战死豫章口 刘寄奴固守石头城
第九十七回 窜南交卢循毙命 平西蜀谯纵伏辜
第九十八回 南凉王愎谏致亡 西秦后败谋殉难
第九十九回 入荆州驱除异党 夺长安翦灭后秦
第一百回 招寇乱秦关再失 迫禅位晋祚永终
第五十二回 乘羯乱进攻反失利 弒赵主易位又遭囚
第五十三回 养子复宗冉闵複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
第五十四回 却桓温晋相贻书 灭冉魏燕王僭号
第五十五回 拒忠言殷浩丧师 射敌帅桓温得胜
第五十六回 逞刑戮苻生纵虐 盗淫威张祚杀身
第五十七回 具使才说下凉州 满恶贯变生秦阙
第五十八回 围广固慕容恪善谋 战东河诸葛攸败绩
第五十九回 谢安石应徵变节 张天锡乘乱弒君
第六十回 失洛阳沈劲死义 阻石门桓温退师
第六十一回 慕容垂避祸奔秦 王景略统兵入洛
第六十二回 略燕地连摧敌将 拔邺城追掳孱王
第六十三回 海西公遭诬被废 崑仑婢产子承基
第六十四回 谒崇陵桓温见鬼 重正朔王猛留言
第六十五回 失姑臧凉主作降虏 守襄阳朱母筑斜城
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谢玄却秦军 违众议苻坚窥晋室
第六十七回 山墅赌弈寇来不惊 沔水交锋兵多易败
第六十八回 结丁零再兴燕祚 索邺城申表秦庭
第六十九回 据渭北后秦独立 入阿房西燕称尊
第七十回 堕虏谋晋将逾绝涧 应童谣秦主缢新城
第七十一回 用僧言吕光还兵 依逆谋段随弒主
第七十二回 谋刺未成秦后死节 失营被获毛氏捐躯
第七十三回 拓跋珪创兴后魏 慕容垂讨灭丁零
第七十四回 智姚苌旋师惊噩梦 勇翟瑥斩将扫孱宗
第七十五回 失都城西燕被灭 压山寨北魏争雄
第七十六回 子逼母燕太后自尽 弟陵兄晋道子专权
第七十七回 殷仲堪倒柄授桓玄 张贵人逞凶弒孝武
第七十八回 迫诛奸称戈犯北阙 僭称尊遣将伐西秦
第七十九回 吕氏肆虐凉土分崩 燕祚浸衰魏兵深入
第八十回 拓跋珪转败为胜 慕容宝因怯出奔
第八十一回 攻旧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娇女作人奴
第八十二回 通叛党兰汗弒君 诛贼臣燕宗复国
第八十三回 再发难王恭受戮 好惑人孙泰伏诛
第八十四回 戕内史独全谢妇 杀太守复陷会稽
第八十五回 失荆州参军殉主 弃苑川乾归逃生
第八十六回 受逆报吕纂被戕 据偏隅李暠独立
第八十七回 扫残孽南燕定都 立奸叔东宫失位
第八十八回 吕隆累败降秦室 刘裕屡胜走孙恩
第八十九回 覆全军元显受诛 夺大位桓玄行逆
第九十回 贤孟妇助夫举义 勇刘军败贼入都
第九十一回 截江洲冯迁诛逆首 陷成都谯纵害疆臣
第九十二回 贪女色吞针欺僧侣 戕妇翁拥众号天主
第九十三回 葬爱妻遇变丧身 立犹子临终传位
第九十四回 得使才接眷还都 失兵机纵敌入险
第九十五回 覆孤城慕容超亡国 诛逆贼冯文起开基
第九十六回 何无忌战死豫章口 刘寄奴固守石头城
第九十七回 窜南交卢循毙命 平西蜀谯纵伏辜
第九十八回 南凉王愎谏致亡 西秦后败谋殉难
第九十九回 入荆州驱除异党 夺长安翦灭后秦
第一百回 招寇乱秦关再失 迫禅位晋祚永终
序言
《晋书》百三十卷,相传为唐臣房乔等所撰,盖採集晋朝十有八家之製作,及北魏崔鸿所着之《十六国春秋》等书,会而通之,以成此书。独宣武二帝纪,与陆机王羲之传论,出自唐太宗手笔,故概以御撰称之,义在尊王,无足怪也。后书评论《晋书》之得失,不一而足,而《涑水通鉴》《紫阳纲目》叙述晋事,书法与《晋书》相出入者,亦不胜举焉。愚谓当今之时,以古为鉴,不必问其史笔之得失,但当察其史事之变迁。两晋之史事繁矣,即此内讧外侮之複杂,已更仆难详。宫闱之祸,启自武元,藩王之祸,肇自汝南,胡虏之祸,发自元海;卒致铜驼荆棘,蒿目苍凉,鳌坠三山,鲸吞九服,君主受青衣之辱,后妃遭赭寇之污,此西晋内讧外侮之大较也。王敦也,苏峻也,陈敏杜弢祖约也,孙恩卢循徐道复也,而桓玄则为篡逆之尤,此东晋内讧之最大者。二赵也,三秦也,四燕五凉也,成夏也,而拓跋魏则为强胡之首,此为东晋外侮之最甚者。盖观于东西两晋之一百五十六年中,除晋武开国二十余年外,无在非祸乱侵寻之日,不有内讧,即有外侮,甚矣哉!有史以来未有若两晋祸乱之烈也。夫内政失修,则内讧必起,内讧起则外侮即乘之而入,木朽虫生,墙罅蚁入,自古皆然,晋特其较着耳。鄙人愧非论史才,但据历代之事实,编为演义,自南北朝以迄民国,不下十数册,大旨在即古证今,惩恶劝善,而于《两晋演义》之着手,则于内讧外侮之所由始,尤三致意焉。盖今日之大患,不在外而在内,内讧迭起而未艾,吾恐五胡十六国之祸,不特两晋为然,而两晋即今日之前车也。天下宁有蚌鹬相争,而不授渔人之利乎?若夫辨忠奸,别贞淫,抉明昧,核是非,则为书中应有之余义,非敢谓上附作者之林,亦聊以寓劝戒之意云尔。惟书成仓猝,不免诖误,匡我未逮,是所望于阅者诸君。 中华民国十三年夏正季秋之月,古越蔡东藩自叙于临江寄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