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套用协会

(2019-07-03 12:39:56) 百科综合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套用协会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套用协会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套用协会(英文简称:CAMETA)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于1989年9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部发起正式成立,是由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机器人与智慧型製造装备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和套用的企业、院校和有关团体自愿结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受地区、部门隶属关係和所有制限制,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协会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登记机关是国家民政部。协会是政府对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机器人与智慧型製造与装备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套用实施行业管理的参谋和助手,是联繫政府和企业的桥樑与纽带。具有提出建议、组织协调、自律监督、信息沟通、谘询服务等职能。

协会创办有《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杂誌、中国机电一体化网,并每年举办一届“国际现代工厂过程自动化技术与装备展会(FA/PA)”,迄今已举办十八届。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套用协会
  • 外文名:China Association for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 简称:机电一体化协会
  • 协会性质:全国性社会团体
  • 业务主管: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
  • 登记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成立时间:1989年9月
  • 英文缩写:CAMETA
  • 办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教场口1号

协会宗旨

本团体的宗旨是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反映会员的意见、愿望和诉求,通过为政府、行业、会员和社会提供服务,成为联繫政府与企业的桥樑和纽带;履行政府授权委託职能,协助政府完善行业管理,加强行业自律,规範行业建设;加强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及智慧型技术的融合,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自动化和智慧型装备产品的开发、套用、推广;实施行业高端引导、体系建设、创新驱动、人才兴业战略和行业评级、信用评价制度,加快製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推进智慧型装备产业集群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製造业发展的製造强国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分支机构

专业分会:协会下设十个分支机构,分别是智慧型机器人分会(1992年5月成立)、可程式控制器及系统分会(1991年10月成立)、现场汇流排专业委员会(1997年7月3日成立)、数控技术套用分会(1991年7月21成立)、网路化协同製造分会(2005年5月成立)、执行器与感测器接口专业委员会(2005年成立)、智慧型工厂分会(2015年11月成立)、製造执行系统分会(2016年12月成立)、职业教育分会(2017年1月成立)、电能系统分会(2018年4月成立)。
工作机构:标準化工作委员会、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法律工作委员会。
协会会刊:《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杂誌
交流平台:协会主办有“中国数字工厂推进大会”、“国家智慧型製造新年论坛”、“中德智慧型製造与工业4.0国际峰会”、“中国(杭州)智慧型製造大会”、“国际智慧型工厂大会”、“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中国机器人峰会”、“中德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论坛”等活动交流平台。
标準制订:协会与“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準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9)”、“SAC/TC124 可程式序控制器及系统分标準委”秘书处两个国家级标準化组织的秘书处合署办公,拥有国际、国家标準,行业标準、团体标準的制修订权。
国际资源:协会代管“PLCopen国际协会中国组织”、“Sercos国际协会中国办事处”两个国际组织中国秘书处。

内设部门

协会内设综合管理部、资产财务部、国际合作部、信息与传媒部、会员发展与服务部、会展工作部、教育培训部、研究发展部 八个职能部门。

主要职责

(一) 接受政府部门的委託,对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和智慧型装备产品的开发与套用进行调查研究,为政府部门制订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及法律法规等重大决策进行前期性研究,提出预案和建议;
(二) 对与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智慧型装备领域发展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法规、规章的运行等进行跟蹤研究,适时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和企业的意见与要求,提出需要完善的建议;
(三) 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国内外机电一体化领域技术与经济信息;跟蹤了解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适时进行市场预测预报,为行业、会员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组建行业技术和经济信息网路,根据授权,依法开展行业统计工作;
(四) 受政府有关部门委託,承担项目及产品论证评价,参与相关资质审查和认证工作;
(五) 协助政府部门组织制定、修订行业技术、经济管理等各类国家标準和技术规範,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标準体系和制订社团标準,组织推进各类国家标準、团体标準、技术规範等的贯彻实施;提出行业内部技术和业务管理的指导性档案;
(六) 收集和反馈行业产品质量信息,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为企业改进产品质量提供诊断、谘询服务;建设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协助政府做好本行业的质量管理工作;
(七) 开展行业品牌推进战略和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进行谘询和技术服务,推动行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八) 开展智慧型装备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接受委託组织开展对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域内的产业(园区)作出评审、论证和发展规划;
(九) 组织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技术经济合作、考察交流活动;根据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举办本行业的国内及国际展览会,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服务和创造条件;组织开发技术交流、联合开发,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接受委託组织技术及产品鉴定,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谘询及技术服务,促进行业进步;
(十) 构建行业教育培训体系,推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开展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竞赛工作,全面提升全行业职工队伍素质;
(十一)促进产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根据有关规定,编译和出版行业技术书刊、杂誌和资料,办好行业综合性网站、新媒体传播平台,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十二)组织协调行业企业遭受外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的应诉工作;负责行业产业损害调查工作,配合政府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十三)制定并监督执行本行业的行规行约,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规範行业自我管理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协调和促进企业间的经济与技术合作,促进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
(十四)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会员的合法权益。对涉及会员利益和行业整体利益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争取国家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十五)根据政府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全行业评选表彰活动;
(十六)承办政府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团体委託的事项,提供会员需要的其它服务。

理事会

(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组成名单)
会 长 李亚平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副院长
副会长 张入通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所长
副会长 徐洪海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 院长
副会长 赵 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 所长
副会长 曲道奎 瀋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总裁
副会长 邵柏庆 和利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副会长 欧阳劲松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所长
副会长 施一明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副董事长
副会长 任 明 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副会长 梁力强 毕孚自动化设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总经理
副会长 张 鑫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 总经理
副会长 刘奕华 广东省自动化学会 理事长
副会长 孙立宁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院长
秘书长 黎晓东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套用协会 秘书长
副秘书长 王继宏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套用协会 副秘书长
副秘书长 黄永友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套用协会 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 岳秀江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副所长
常务理事 宁振波 金航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首席顾问
常务理事 严 义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智慧型与软体研究所 所长
常务理事 陈吉红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常务理事 沈 斌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系主任
常务理事 程韬波 广东省智慧型製造研究所 所长
常务理事 胡丽华 深圳华龙讯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常务理事 尹周平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
常务理事 王迎春 北京康拓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裁
常务理事 李利民 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主任
常务理事 王晓勇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分院院长
常务理事 朱永平 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股份公司 董事长
常务理事 谭 杰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主任
常务理事 唐济扬 北京鼎实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常务理事 陈冰冰 广东华南计算技术研究所 所长
常务理事 陈继权 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常务理事 高云鹏 大族雷射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裁
常务理事 刘 强 中国自动化产业服务集团 董事长
常务理事 马树元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所长/教授
常务理事 赵卫东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
常务理事 徐昌荣 北京蓝普锋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常务理事 崔 智 山东莱茵科技设备有限公司 总经理
常务理事 王 健 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 秘书长
常务理事 王 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洛阳)机器人与智慧型装备创新研究院 执行院长
常务理事 张承瑞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教授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