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中国模式就是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模式
- 外文名:Chinese model
- 概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
- 性质:对称性、主体性、複杂多样性
社会主义
本质与特徵
根据改革的对称性、主体性、複杂多样性,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好象通向罗马的道路有千万条,而罗马只有一个。作为社会主义,只有同一的模式,不可能有不同的模式。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研究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研究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建立一般的经济学。这里研究的方法、结论、模式都是一般、特殊、个别的统一,多样性、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是外在的两张皮,而是内在的统一——真正的社会主义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真正的市场经济只能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西方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二者的互补关係,是用社会主义去整合市场经济,用市场经济去完善社会主义。这与其说是意识形态的功能,还不如说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共同的本质、共同的本质特徵。这本质和本质特徵就构成了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的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政府与民间、法制与自由、巨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效率与公平的对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平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规律:价值规律。
2.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公有制;完善的劳动力产权制度。
3.健全的民主与法制;
4.政府巨观调控成为市场必要的组成部分;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6.以财富GDP、社会GDP、绿色GDP作为发展的指标。效率与公平的对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本质特徵。
社会主义改革既是社会主义的对称发展、自我完善,也是市场经济的对称发展、自我完善。对称经济学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资本主义工业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信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知识市场经济。效率与公平对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是全盘照搬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的西方市场经济的模式,又不是回到只讲公平不讲效率的计画经济的老路,而是西方市场经济和传统社会主义的“扬弃”和综合。制度高于技术,中国只有在经济体制方面后来居上,率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建设比现有西方更完善、更彻底的市场经济,才有可能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并后来居上。
本质区别
理论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是对称经济学与价值经济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是价格经济学与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是共有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经济主体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主体是劳动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主体是投机者。核心机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动力机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动力机制是合作机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动力机制是竞争机制。核心价值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是平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是效率。发展条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是充分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是完全自由。发展途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途径是工程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途径是产业化。发展目标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经济规模最大化与两极分化。发展阶段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善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发展模式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主客体对称、五度空间与複杂系统论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线性非对称、纯客体均衡论的;发展趋向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向是国进民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向是国退民进;市场结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结构是微观经济与巨观经济的统一、民间自由与政府调控的统一、政府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结构是微观经济与巨观经济的对立、政府属于市场外部性、巨观经济归结于微观经济;政治体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是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下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独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是多党轮流执政下的三权分立;发展过程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伴随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扬弃。在经济社会化、社会经济化的今天,总量经济学与个体经济学之间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总量经济学以个体经济学为基础,个体经济学全息体现了总量经济学。企业经营模式就是社会发展模式, 对称经济学也就是对称管理学。只有在总量经济学与个体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相统一的範式中,才能理解对称,才能扬弃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对立。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生产力发展对GDP增长的超越。生产力发展之所以不同于GDP增长,是由于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而GDP增长,则可以在不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仅靠资源买卖、产业折腾、财富转移、统计参数转变就可产生。因此,如果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幺,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宣告了全球性GDP经济成长方式的破产,宣告了GDP经济成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规範与实证的统一。规範与实证的统一有三层含义:一是正确的认识,二是合理的解释,三是积极的引导。正确的认识:是什幺;合理的解释:为什幺;积极的引导:怎幺样。所谓规範与实证的统一,就是在是什幺的基础上为什幺,在为什幺的基础上怎幺样,在怎幺样的指导下,去进一步认识是什幺、解释为什幺,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规範与实证的统一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规範与实证的统一是发展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统一。规範与实证的统一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本质特徵,就是通过微观经济与巨观经济的对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通过民主与法制建设,实现微观经济与巨观经济的对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除了生产资科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以外,就是比资本主义有更强的巨观调控能力,建立健全民主法制,从而能保证效率与公平的一致,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生产资科公有制是手段,更强的巨观调控能力、保证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是目的,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并非在量的比重上占主导,而是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从而能反对各种民间垄断、保护和促进充分自由、完全公平的竞争,使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只有社会主义才有真正的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融合。左派经济学家反对改革,主张回到计画经济的老路;右派经济学家即所谓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改革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陈世清主义是对左右派经济学的扬弃。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两张皮,市场化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完善的市场经济。所谓传统社会主义,就是微观经济巨观化;所谓社会主义有市场,就是承认巨观经济中有微观活力;所谓资本主义(包括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巨观经济微观化;所谓资本主义有计画,就是微观经济要借巨观经济来引导。实际上,用对称经济系统工程为分析框架和操作模式,民主与法制是对称的,巨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对称的,公平与效率是对称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扬弃、互补和融合。
巨观调控本身有微观机制,改革就是建立健全巨观调控的微观机制,使巨观与微观相互促进、对称发展、可持续发展。改革本质是为巨观调控提供制度、机制、行为方式和国民素质保证。改革是手段,巨观调控是目的;正好象巨观调控是手段,公平与效率的一致、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一样。社会的革命、政权的更替、体制的改革,目的都是更好的巨观调控。只有提高巨观调控的力度,使民主与法制健全、巨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对称、公平与效率一致,改革开放发展才有正确的路径,才会提高改革本身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