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哲社管理二级单位。
学院成立于1950年1月28日,原隶属文化部,最初称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1955年1月,更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3年11月併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1978年10月,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2000年,划转北京市。
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校总占地面积5.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共有272名专任教师;设有8个系,开办14个本科专业和27个专业方向,拥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3个。截至2018年4月,学校在校学生2572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64人、研究生288人、继续教育学生220人。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3个 - 主管部门:北京市
- 学校官网:https://www.nacta.edu.cn
- 中文名:中国戏曲学院
- 外文名: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 简称:国戏(NACTA)
- 创办时间:1950年
- 类别:公办大学
- 类型:艺术
- 属性: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2013)
省部共建高校(2014)
北京市哲社管理二级单位(2016)
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8)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龚裕
院长:巴图 - 本科专业:14个
- 院系设定:京剧系、表演系、导演系、音乐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国际文化交流系
- 院训:德艺双馨,继往开来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 院校代码:10049
- 主要奖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2009、2018)
历史沿革
1949年的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原中国国民党青年军208师四维戏剧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艺部接管,改名为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平剧实验学校。
1950年1月28日,在平剧实验学校基础上,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
1951年的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学校归中国戏曲研究院来领导,名字改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实验学校"。
1952年11月20日,更名为北京戏曲实验学校。
1954年5月,更名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同年8月,东北戏曲研究院的戏曲学校划归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当时名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瀋阳分校。
1955年的1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改组,学校被划分出来,独立办学,更名为中国戏曲学校,归文化部直接领导。
1955年8月,瀋阳分校迁至北京,与本部合併。
1956年8月,学校搬到宣武区里仁街3号。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停课。
1973年11月,併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
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
1978年10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1985年,学院表演系和音乐系的中专部合併,成立了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
2000年,划转北京市。同年迁至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2013年,获批“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
2014年,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签署了共建中国戏曲学院的协定。
2016年,获批“北京市哲社管理二级单位”。
2018年11月,学院京剧传承基地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8个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继续教育部、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开办14个本科专业和27个专业方向。
系别 | 专业(方向) |
---|---|
京剧系 | 表演(京剧器乐) |
表演(京剧表演) | |
表演系 | 表演(戏曲舞蹈) |
表演(戏曲形体教育) | |
表演(崑曲表演) | |
表演(多剧种表演) | |
表演(崑曲器乐) | |
表演(多剧种器乐) | |
导演系 | 表演(影视表演) |
戏剧影视导演(戏曲导演) | |
戏剧影视导演(戏曲影视导演) | |
音乐系 | 音乐表演(民族器乐) |
音乐学 |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曲作曲) |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製作) | |
录音艺术(音响艺术设计) | |
戏曲文学系 | 戏剧影视文学(戏曲文学) |
舞台美术系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曲舞台设计)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舞檯灯光设计) |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化装造型设计) | |
服装与服饰设计(戏曲服装设计) | |
新媒体艺术系 | 动画 |
绘画 | |
视觉传达设计 | |
数字媒体艺术 | |
国际文化交流 | 戏剧影视文学(国际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管理 |
学科建设
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1996年以来,先后承办了六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戏曲、音乐、舞蹈
北京市重点学科:戏剧戏曲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4月,学院共有272名专任教师,其中有4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经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4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4%;有北京市“长城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等10人,有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教学名师8位;先后引进了傅谨、谢柏梁、张火丁等特聘教授及学科带头人和其他高层次人才,同时聘请中国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来院任教。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沈世华、钮骠、宋丹菊、谢锐青、蔡英莲、周龙
北京市教学名师:冉常建、谢柏梁、陈琪、李威、李艳艳、舒桐、颜全毅等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入选时间 |
---|---|---|
戏曲导演专业(方向)教学团队 | 裴福林 | 2007年 |
戏曲研究与写作教学团队 | 谢柏梁 | 2008年 |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 林一 | 2009年 |
京剧表演专业(方向)教学团队 | 周龙 | 2010年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8项、北京市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工程建设项目30余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表演(京剧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国家级精品课程:戏曲主修剧目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京剧经典剧目鉴赏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中国戏曲舞美教学创新试验区
北京市特色专业:表演(京剧表演)、表演(京剧器乐)、戏曲舞台设计
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戏曲主修剧目、传统经典舞台设计、角色创造体验、中国当代戏曲文学
北京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戏剧戏曲学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动漫戏剧实验教学中心、舞台实践教学中心
(注:上述名单不全)
- 教学成果
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北京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1项。由文化部主持审定的包括戏曲表、导、音、美、创作、史论等在内的12本戏曲教育大系教材填补了戏曲教育长期无系统教材的空白,为上海市、山东省、山西省等全国戏曲院校首选教材;谭元杰副教授主编的《戏曲服装设计》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朱维英教授主编的《戏曲作曲技法》列入北京市级精品的教材建设项目。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等级 | 授奖部门 |
---|---|---|---|
2009 | 创新型中国京剧表演人才本科培 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 第六届高等教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北京市人民政府 | ||
2014.8 | 第二届全国学生京剧 演员电视大赛 | 2名金奖 | 中央电视台 |
4名银奖 | |||
8名铜奖 | |||
4名“园丁奖” | |||
学院获“优秀组织奖” | |||
2014.8 | “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 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 | 金奖1人 | 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
优秀表演奖1人 | |||
2016.12 | “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 ——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 | 《朝金顶》《神亭岭》 《四平山》《火烧百凉楼》 四出剧目入选 |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 |
2017.2 | 京津冀地区武功武戏 表演人才培训展演 | 7名“最佳表演奖” | 北京市京剧崑曲振兴协会 |
1名“优秀表演奖” | |||
11名“优秀技巧奖” | |||
学院获“组织奖” | |||
2017.5 | 《朝金顶》、《收关胜》入选第八 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展演剧目 | 全国唯一入选院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
2018.4 | 发挥行业特色大学优势, 培育京剧武戏尖端人才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 成果奖一等奖 | 北京市人民政府 |
2018.4 | 戏曲舞美实践教学课程体 系建设的探索与套用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 成果奖二等奖 | 北京市人民政府 |
2018.4 | 从“零件教学”到“成品教学”的创新实践 | 北京市人民政府 | |
2018.4 | 服务国家传统文化复兴战略,构建戏曲 人才培养与人口培育体系的协同创新发展 | 北京市人民政府 | |
2018 | 发挥行业特色大学优势, 培育京剧武戏尖端人才 | 第八届高等教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艺术研究
研创平台
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两个国家一级学会;获批建立“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了戏曲研究所、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所、戏曲文献研究所、中国喜剧美学研究所、传统戏曲与陶艺研究所等校级研究平台。
艺术成果
从2003年至2006年,学院共从教育部、文化部、北京市取得科研立项课题48项,科研经费总额达350万元。
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2004年以来,教师共申请并获批北京市教委各类科研项目24项、获省、部级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共2项(二等、三等奖各1项),科研经费80.4万元;2006年以来,学院共取得各类科研立项1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5项,国家级课题六项,国家重大课题一项。
学院创作改编的《白蛇传》、《对花枪》、《岳云》、《杜十娘》、《张协状元》、《悲惨世界》、《红色娘子军》、《还魂三叠》、《长征组歌》、《梅兰霓裳》等作品,获得过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全国优秀剧目奖、国际戏剧协会(ITI)音乐戏剧奖等奖项。
傅谨教授的《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和海震教授的《中国戏曲音乐史》分获文化部全国文化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傅谨教授的《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艺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近20万册、线装图书约5000多册、电子图书3万多册;有非书资料3万多(盘)、约6万小时的节目,其中包含比较真贵的戏曲视、音频资料约1千多册(盘);有中文期刊合订本8千多册。
2002年,图书馆建成了VOD点播系统,能将馆藏的数位化了的音像资料通过校园网路在学院内任何一台电脑设备上进行播放。
- 学术期刊
《戏曲艺术》是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以发表戏曲研究理论文章为主的学术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人大《複印报刊资料》转载来源期刊,设定戏曲评论、戏曲教育、戏曲文学、戏曲人物、剧坛巡礼、学术文章、古典文学等栏目。
合作交流
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与港澳台地区及中国以外23所大学建立了艺术教育与交流方面的合作关係,如美国宾汉顿大学、美国艺术大学、英国塞萨克斯大学、英国奥斯特大学、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法国巴黎高等戏剧学院、韩国首尔艺术大学、日本樱美林大学以及香港演艺学院、台北艺术大学、台湾戏曲学院等。
2009年11月,学院与美国宾汉顿大学共同建立了全球第一家戏曲孔子学院,培养了各国留学生千余名,多次参加各类国际艺术节演出活动。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院徽
院徽中央是以“曲”字为造型的艺术图案,外环上下为学院的中英文名称,颜色为红白相间。

精神文化
- 院训:德艺双馨,继往开来
1995年5月,江泽民主席为中国戏曲学院建校45周年的题词“德艺双馨,继往开来”,学院将其作为院训。

社团文化
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开办了中国戏曲学院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国戏志愿者协会简介、戏友社、梨韵丝影服装社、中国戏曲学院九月文学社、国戏足球社、国戏之声广播台、书画社简介、国戏摄影爱好者协会、人文学社简介、桌球社、排球羽毛球社、国戏篮球社、国风乐社、东土动漫社、大学生艺术团简介、中国戏曲学院大学生心理学社、天幕玫瑰工作室等社团,开展具有学生特点、国戏特色、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各种文体活动。
学院的一二·九戏曲艺术节、五月青春艺术节、国戏体育节为品牌活动。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龚裕 |
党委副书记、院长 | 巴图 |
党委副书记 | 徐超 |
副院长 | 赵伟明、宋飞、冉常建 |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姓名 | 任期 | 历任书记姓名 | 任期 |
---|---|---|---|
田汉 | 1950—1951 | 晏勇 | 1955—1958 |
王瑶卿 | 1951—1954 | 史若虚 | 1958—1966 |
晏勇 | 1955—1961 | 李文 | 1979—1983 |
萧长华 | 1961—1966 | 刘亚明 | 1983—1986 |
史若虚 | 1978—1983 | 俞琳 | 1986—1987(代理) |
俞琳 | 1986—1989 | 孙松林 | 1988—1996 |
朱文相 | 1989—1996 | 刘胜利 | 1996—1996 |
王荣增 | 1983—1986 | 杜长胜 | 1998—2006 |
周育德 | 1996—2001 | 王民忠 | 2006—2006 |
杜长胜 | 2001—2012 | 张凡 | 2006—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