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目前的正步规範姿势,是萧克将军亲自製定的。1950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军队要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的要求,时任军训部部长的萧克组织有关人员着手编写纪律、内务、伫列三大条令。三大条令得以颁发执行,为我军正规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不过,1950年建国一周年国庆阅兵时,阅兵部队的动作仍然同开国大典时一样。直到1951年国庆阅兵,正步的基本动作才开始使用。
中央军委研究认为,苏式正步不适合中国军人,最后决定放弃苏式正步,採用刘伯承司令员亲手制定的步兵操典。这套步兵操典正是以德军正步为模板,并借鉴苏联的经验,加以改动,主要是增加了手臂的摆动,将步幅调整适合中国人的体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式正步
- 外文名:Chinese-style goose
- 来源:萧克将军亲自製定
- 正式使用时间:1951年国庆阅兵
正步来源
解放军目前的正步规範姿势,是萧克将军亲自製定的。1950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军队要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的要求,时任军训部部长的萧克组织有关人员着手编写纪律、内务、伫列三大条令。三大条令得以颁发执行,为我军正规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不过,1950年建国一周年国庆阅兵时,阅兵部队的动作仍然同开国大典时一样。直到1951年国庆阅兵,正步的基本动作才开始使用。
中央军委研究认为,苏式正步不适合中国军人,最后决定放弃苏式正步,採用刘伯承司令员亲手制定的步兵操典。这套步兵操典正是以德军正步为模板,并借鉴苏联的经验,加以改动,主要是增加了手臂的摆动,将步幅调整适合中国人的体型。
。
科学训练
为了练好正步走,孙国桢和同事创造了两个分解动作,即“一步一动”、“一步两动”,主要练习踢腿、摆臂动作的规範,以及踢腿与摆臂动作的配合、协调。
分解有分解的好处,便于发现和纠正单兵的痼癖动作。但分解动作练多了,用伫列训练的行话说“拔慢步”拔多了,新问题也来了。“拔慢步”拔得越多,有些学员就越不会走,因为腿变硬了;而且“拔慢步”解决不了重心前移,步幅会打折扣。更要命的是,队伍合练难度更大。
走在方队中,有一个人重心不稳、耐力不长、姿势保持不好,整个横排就很难保持在一条线上,整个纵队也容易走得起伏不定。这一来就难达到规範要求:横排,像门板一样平稳前移;纵队,像所有人穿在一条线上;方队,各条对角线和斜线保持像刀切割一样的线。
学员的训练负担和烦恼,引发了孙国桢的思考和探索:用什幺训练方法才能解决好重心前移、重心平稳、重心保持在一条线上的问题?这是孙国桢一辈子从事伫列训练都在探索的问题。
全国女子跳高冠军郑风荣的跳高动作给了他启发:动作协调,助跑有力,通过增加蹬力和反作用力,跳得就高。这是人体生理结构和运动规律决定的。这启发了孙国桢:应该把伫列训练和人体科学联繫起来,把伫列训练与日常生活联繫起来。这成了他训练中的重要一招。
训练轶事
当时,受阅部队在天坛的训练,还有好多小插曲。孙国桢他们发明了“小棍标量训练法”。训练时,方队的教练员每人手中提个直棍,75厘米长,既用来量步幅的大小,也用来量踢脚的高低。一横排,20个人一齐踢出腿,一个一个量过去,前面的量着,后面的不能动。民众看了,小声议论:“解放军还让战士罚站呀。”训练中上操下操,见教练员手中都拿个小棍,老大爷、老大妈们又议论了:“怎幺那个解放军还打人啊?”为了不让民众误会,孙国桢他们想出办法,让教练班长们把小棍捆成一捆,到了训练场上再分发,但民众还会误解。乾脆,撤掉小棍,每人发把米尺,这下老大爷、老大娘们看明白了,恍然大悟道:“走路还用尺量,难怪解放军的队伍这幺整齐。”
孙国桢老人感慨地对我们说,回想起来,新中国建立初期,基层人民民众觉悟都很高,他们关心我们的训练,他们的议论,甚至批评,体现了关心部队、关心国家大事。而我们在公开环境中训练,对文明带兵、文明训练、科学训练的要求也就特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