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式假期

(2019-07-29 01:23:40) 百科综合
中国式假期

中国式假期

中国的假期数量少几乎是每个国人的直观感受,但相较于主观的感觉,中国人的休假情况还更加恶劣。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式假期
  • 释义:数量少几乎是每个国人的直观感受
  • 特点:数量少、质量差
  • 缺点:景区人满为患

中国式假期特点

数量少

全球知名的人力资源谘询公司美世(Mercer)于2011年12月13日发布的《全球雇员应享假期》报告,这份报告统计了全球62个国家员工的假期数量。根据统计,中国雇员的假期数量排在62个国家里的59名,带薪假期和公共假期数量之和仅有21天,相比于第1名英国雇员的36天假期,足足少了半个月。(这份报告统计基础为每周工作5天且已有10年工作年限的员工,数据不包含周六日)。
不过即便是这幺短的假期,很多国人也未能完全享受。根据2011年益普索(Ipsos)公司和路透社对各国1万3千名居民进行的调查,其中中国部分的数据表明只有65%的中国人休完了当年各项规定假期。

中国休假制度变革

第一次:1949年12月23日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度假办法》,形成了元旦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五一”放假1天、“十一”放假2天的基本公休假格局。
第二次:1995年,实施双休日制度。每周休息1天改为休息2天。
第三次:1999年,为了拯救低迷的经济、拉动内需和打开国内的旅游市场,中国便从日本舶来了“黄金周”这个概念。
第四次:全年有5个3天的小长假即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和中秋,还有两个7天长假即春节和国庆节。其中春节放假日期有所调整,除夕成为法定节假日,全年总放假天数由原来的10天增至11天。

质量低

由于中国的假期少,为数不多的长假也就成了国人出行的首选。假期的紧俏直接体现在了机票价格和旅游价格上,而这些,大大降低了国人的出行性价比。
根据2012年9月27日《南方日报》报导:“十一”前后热门旅游城市机票价格落差甚至达到了100%至400%。而诸如三亚这些热门的旅行景点,在长假前四天的价格会超过4000元,但长假过后价格仅为1800元左右,涨幅超过100%。
长假出游不但金钱成本高,出行的时间成本也同样不容乐观。堵车和排队会占去人们大量时间。以2012年秋运为例,2012年9月30日,在广州最大的收费站,据统计车辆前进1公里需要的时间甚至超过了50分钟,而在全国其它地区动辄超过12小时的堵车比比皆是。
国庆长假前,北京各部门已预料到即将来临的游客潮。北京市假日办首次启用旅游监测调度平台,对故宫等28个景区及12处重点地区的人流、车流进行实时监控,首次与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5省份启动黄金周信息沟通联动机制。然而,这些举措依然难以缓解热点景区的压力。
游客爆满引来大量抱怨:景区是否提前做好了準备?能否满足巨大的旅游需求?4日的北京恭王府,上海游客说:“景区应该限制入园人数,不能只顾着收门票。”
一位去郑州旅游的游客说:“酒店爆满,无处可住,真是出来找罪受,可长假只有春节和‘十一’,春节回家探亲不适合外出,其他小长假又不适合出远门旅游。”

景区人满为患

在路上如此,到了旅行目的地情况往往更严重。2012年9月30日到10月2日,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景区共接待游客575.58万人次,同比增长29.21%。而截止到2012年10月3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接待游客数超过18.2万人次,刷新了历年接待游客最高值;江西,到庐山旅游的游客已达到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1%;山西,包括五台山和大同云冈石窟等在内的16个景区超过核定最大日接待量。
伴随巨大客流而来的是垃圾,2012年10月1日,南京中山陵一日就打扫出60吨垃圾,比2011年同期多了一倍,北京天安门地区在中秋节和国庆节两天就收运垃圾7.9吨,比2011年同期增长约25%。而在海滩度假胜地三亚,中秋夜过后,3公里的海滩上遍布50吨生活垃圾,当地管理机构出动600多人清理了2个多小时才清理完。景区成了名符其实的垃圾山。
面对如此低效和骯髒的假期,难怪很多国人会选择“宅”在家里,躲个清闲。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南方周末》在2011年进行的《十一假期调查》在十一黄金周,选在呆在家里工作或学习的受访者比例高达63%。

反思

错峰出游

双节长假的拥堵真是够让人闹心的:景点人满为患,道路、交通不堪重负,由此产生的环境卫生问题、文物保护问题、景区服务质量问题、治安问题、物价哄抬问题,等等等等,更让原本该是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假日旅行,变成某种程度的自讨苦吃和活受罪。
许多论者都正确地指出,中国人口众多,大量游客集中在黄金周出门旅行,交通和旅游资源不堪重负,是导致黄金周拥堵的根本原因。
许多人也意识到,由于供需缺口实在太大,单纯依靠增加交通、旅游、商业和服务资源的投放量,来解决黄金周拥堵问题,在条件上是不现实的,且上述资源在黄金周中的流量,是平时流量的数十倍、上百倍,甚至更多,一味增加资源投放量以满足黄金周的需求,对于平常时间而言,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正因如此,大家都意识到“错峰出游”的重要性。事实上,大多数在黄金周拖家带口去景点添堵,去公路、铁路和航班上“添挤”者,并非享受这种“拥挤的感觉”,而是无从选择,不得已而为之。

带薪休假

实现“错峰出游”,惟有靠带薪休假制度。不过,虽然带薪休假已成为法定权利,但是执行情况却很不乐观,由于缺少强制性,违法成本低,许多用工单位常常通过各种理由、名目,变相侵削员工的带薪假,这无形中让黄金周成为更多劳动者的“旅游独木桥”,人为给黄金周出游“添堵”。
国外有研究表明,如以GDP除以工作时间衡量,一些带薪休假较多的国家生产效率其实相当高,如德国带薪假期是美国的一倍。研究表明,过长的工作和过短的假期,并不能创造更多生产成果,更抑制了商业、旅游和消费需求,是“公私两不便”的短视行为。在保留黄金周休假的前提下,强力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让更多劳动者切实享有一定时长、可灵活选择时间的带薪假,可让更多有意旅游的劳动者得以选择在非黄金周时间出行,避免和返乡者、探亲者,以及不得不在黄金周出游者争夺这一时段内有限的交通、旅游、商业和服务资源,又尊重了大多数劳动者利用黄金周合家团聚,或闭门休息的自由,是实现“错峰出游”的真正出路。
带薪休假“落地”,普通劳动者才有选择旅游时段的余地,这是真正实现“错峰旅游”,减少“黄金周副作用”的最佳选项,甚至可能是唯一可行的选项。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