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接送是指家长在孩子放学时开着汽车,骑着脚踏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早早地等候在学校门口的现象。这一现象往往导致学校门口交通拥堵,2012年10月,继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之后,中国式接送也引起了热议和关注,讨论的焦点集中于安全、教育和管理等方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式接送
- 外文名:Chinese-style shuttle
- 焦点:安全、教育、管理
- 现象:各式交通工具接孩子
现象介绍
每到放学时间,学生家长们驾驶各类交通工具,早早等在学校门口準备接孩子回家,导致周边交通一片混乱。继中国式过马路之后,中国式接孩子又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舆论关注。
从网民吐槽的“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一连串追问的答案都证明,“单双号限行”之外,缓解交通拥堵有关部门和交通参与者可以做到但尚未做到的还有很多。
“中国式接送孩子”属于“中国特色”,欧美很多国家,几乎没有接孩子这种情况。儘管不必“言必称欧美”,因为美欧校车接送的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但是就连城市形态、交通状况和人口众多等方面与我国都类似的日本,也很少有家长接送小孩的,原因值得反思。
“中国式接送孩子”受到家长“青睐”,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孩子的安全问题,还有诸如城市交通複杂,不按规矩行驶的车辆很多,担心小孩学坏等。
现在许多孩子由家长车接车送。
原因分析
“中国式接送”是国人缺乏社会安全感的正常反应。如果我们想让“中国式接孩子”永远消失,与其把矛头对準对国人所谓的生活习惯,还不如想法提高国人社会安全感,让国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独立走在上学的路上。
接孩子上下学

近年来,暴力犯罪越来越多,尤其针对孩子暴力犯罪更不在少数,这不仅让国人对社会越来越缺乏安全感,也让国人越来越担心孩子的安全。国人出于安全考虑,每日坚持接送孩子,实属无奈之举。假如社会没有频发的暴力事件,孩子不会成为暴力犯罪的受害对象,家长绝对不会每日忙着接送孩子,更不会把接孩子发挥到极致,变成所谓的“中国式接孩子”。
也有些人认为,中国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才会闹出“中国式接送”的闹剧。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合理。即使这些孩子不是独生,只要他们的生活存在潜在的危险,作为父母也会坚持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物以稀为贵”绝对不能用于衡量骨肉亲情。一者,这会让骨肉亲情平添几分市儈的势利;二者,这也会伤了父母的爱子之心。因此,以独生子女问题分析“中国式接孩子”并不符合事实真相,也不符合正常的亲情伦理。
中国式接送导致校门口交通拥堵

既然“中国式接送”源于国人缺乏社会安全感,那幺“中国式接孩子”也应该止于社会安全感的重新回归。国人要重新获得对社会安全感,这更多需要想方设法遏制暴力犯罪,尽力维护好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方面要加大打击暴力犯罪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设法缓和各种社会矛盾,控制可能出现的犯罪心理。
中国式接送

社会管理创新停留在一般的号召,缺乏整体设计和统筹规划,称为管理的碎片化。社会管理碎片化具体到接送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会发现,交警疲于应对,而其他一些部门却游离于整个社会化管理体系之外。解决家长接送孩子引发的交通拥堵问题,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等各方在管理中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各方关注
网友热议
@“等到天蓝去看海YJ”:“中国式接送孩子”何时休?回想自己小时候都是独自上学下学,那时的孩子也多是独生子女。不是现在的家长太宠爱孩子,实在是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让人缺乏安全感。
接送孩子

@“美联中局”:试想,城市交通本来就拥堵,“中国式接送孩子”更加剧了交通拥堵;交通一拥堵,安全隐患必然增多;安全隐患增多,家长更不放心孩子安全,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专家建议
知名媒体人、时评人毛开云:既然“中国式接送孩子”是一个社会问题,就应该全社会想办法解决:修学校,增加和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解决孩子就近入学,这是政府的事情。维护交通秩序、整治社会治安等,这是交通、公安等部门的事情。设立“学童拥护员”、成立家长教师联合会等,这是学校的事情。拿出时间表,废除“中国式的生活习惯”,这是家长的事情。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各方面携起手来,“中国式接送孩子”才有可能慢慢减少,直到最终彻底杜绝。
三轮车接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