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国家。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範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本表介绍为唐朝以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年号列表
- 外文名:Chinese reign title list
- 最早:中国
凡例
年号索引大体按照中国传统的朝代分章节,该朝代同时期的其他政权年号列于该朝代之后,并分别以时间顺序排列。
每一条年号包括年号名称,使用该年号的君主名称,起讫时间和使用年数(不足一年的则为使用月数),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则会在备注中说明。开始和结束时间不明的则使用“?”代替。在年中改元或终止使用年号的,则在年份后按照传统习惯注明农曆月份。灰色背景的年号为用其他政权的年号。
下文均用此参考资料。
汉朝时期
西汉
更多资料:前元、中元和后元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元 | 前140年—前135年 | 6年 | |
元光 | 前134年—前129年 | 6年 | |
元朔 | 前128年—前123年 | 6年 | |
元狩 | 前122年—前117年 | 6年 | |
元鼎 | 前116年—前111年 | 6年 | |
元封 | 前110年—前105年 | 6年 | |
太初 | 前104年—前101年 | 4年 | |
天汉 | 前100年—前97年 | 4年 | |
太始 | 前96年—前93年 | 4年 | |
征和 | 前92年—前89年 | 4年 | 又作延和 |
后元 | 前88年—前87年 | 2年 | 此年号有争议,有人认为可能不是年号,详见本年号条目正文 |
始元 | 前86年—前80年七月 | 7年 | |
元凤 | 前80年八月—前75年 | 6年 | |
元平 | 前74年 | 1年 | 七月汉宣帝即位沿用 |
本始 | 前73年—前70年 | 4年 | |
地节 | 前69年—前66年 | 4年 | |
元康 | 前65年—前61年二月 | 4年2个月 | |
神爵 | 前61年三月—前58年 | 4年 | |
五凤 | 前57年—前54年 | 4年 | |
甘露 | 前53年—前50年 | 4年 | |
黄龙 | 前49年 | 1年 | |
初元 | 前48年—前44年 | 5年 | |
永光 | 前43年—前39年 | 5年 | |
建昭 | 前38年—前34年 | 5年 | |
竟宁 | 前33年 | 1年 | 六月汉成帝即位沿用 |
建始 | 前32年—前28年二月 | 4年2个月 | |
河平 | 前28年三月—前25年 | 4年 | |
阳朔 | 前24年—前21年 | 4年 | |
鸿嘉 | 前20年—前17年 | 4年 | |
永始 | 前16年—前13年 | 4年 | |
元延 | 前12年—前9年 | 4年 | |
绥和 | 前8年—前7年 | 2年 | 二年四月汉哀帝即位沿用 |
建平 | 前6年—前3年 | 4年 | 二年六月改元太初元将,同年八月又改回建平二年 |
太初元将 | 前5年六月—八月 | 3个月 | 又作太初 |
元寿 | 前2年—前1年 | 2年 | 或作元受,二年九月汉平帝即位沿用 |
元始 | 1年—5年 | 5年 | 居延汉简中这个年号被用至元始二十六年 |
居摄 | 6年—8年十一月 | 3年 | 这时王莽摄政,代行皇帝之权 |
初始 | 8年十一月 | 1个月 | 或作始初 |
新朝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始建国 | 9年—13年 | 5年 | 或作建国 |
天凤 | 14年—19年 | 6年 | 也作始建国天凤上戊、始建国天凤 |
地皇 | 20年—23年九月 | 4年 | 也作始建国地皇上戊、始建国地皇 |
更始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更始 | 23年二月—25年九月 | 3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汉复 | 23年七月—34年十月 | 隗嚣 | 12年 | 又作复汉、朔宁。十一年隗纯沿用 |
龙兴 | 25年四月—36年十一月 | 公孙述 | 12年 | |
建世 | 25年六月—27年闰正月 | 刘盆子 | 3年 | 一作建始 |
东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武 | 25年六月—56年四月 | 32年 | |
建武中元 | 56年四月—57年 | 2年 | 一作中元。二年二月汉明帝即位沿用 |
永平 | 58年—75年 | 18年 | 十八年八月汉章帝即位沿用 |
建初 | 76年—84年八月 | 9年 | |
元和 | 84年八月—87年七月 | 4年 | |
章和 | 87年七月—88年 | 2年 | 二年二月汉和帝即位沿用 |
永元 | 89年—105年三月 | 17年 | |
元兴 | 105年四月—十二月 | 9个月 | |
延平 | 106年 | 1年 | 八月汉安帝即位沿用 |
永初 | 107年—113年 | 7年 | |
元初 | 114年—120年四月 | 7年 | |
永宁 | 120年四月—121年六月 | 2年 | |
建光 | 121年七月—122年三月 | 2年 | |
延光 | 122年三月—125年 | 4年 | 四年三月北乡侯刘懿即位沿用;同年十一月汉顺帝即位沿用 |
永建 | 126年—132年三月 | 7年 | |
阳嘉 | 132年三月—135年 | 4年 | |
永和 | 136年—141年 | 6年 | |
汉安 | 142年—144年四月 | 3年 | |
建康 | 144年四月—十二月 | 9个月 | 八月汉沖帝即位沿用 |
永憙 | 145年 | 1年 | 或作元嘉、永嘉、永熹。正月汉质帝即位沿用 |
本初 | 146年 | 1年 | 闰六月汉桓帝即位沿用 |
建和 | 147年—149年 | 3年 | |
和平 | 150年 | 1年 | |
元嘉 | 151年—153年五月 | 3年 | |
永兴 | 153年五月—154年 | 2年 | |
永寿 | 155年—158年六月 | 4年 | |
延熹 | 158年六月—167年六月 | 10年 | |
永康 | 167年六月—十二月 | 6个月 | |
建宁 | 168年—172年五月 | 5年 | |
熹平 | 172年五月—178年三月 | 7年 | |
光和 | 178年三月—184年 | 7年 | |
中平 | 184年十二月—189年三月 | 6年 | |
光熹 | 189年四月—八月 | 5个月 | |
昭宁 | 189年八月—九月 | 2个月 | |
永汉 | 189年九月—十二月 | 4个月 | |
中平 | 189年十二月 | 1个月 | 十二月,“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复称中平六年 |
初平 | 190年—193年 | 4年 | |
兴平 | 194年—195年 | 2年 | |
建安 | 196年—220年二月 | 25年 | |
延康 | 220年三月—十月 | 7个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神上 | ? | 张曼成 | 约在中元年间。《后汉书》和《资治通鉴》都未言建年号之事,李兆洛《纪元编》载:“张曼成,神上。”其注云“见《类聚考》,不知所本。” |
三国
曹魏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黄初 | 220年十月—226年 | 7年 | 七年五月魏明帝曹睿即位沿用 |
太和 | 227年—233年正月 | 7年 | |
青龙 | 233年二月—237年二月 | 5年 | |
景初 | 237年三月—239年 | 3年 | 三年正月齐王曹芳即位沿用 |
正始 | 240年—249年四月 | 10年 | |
嘉平 | 249年四月—254年十月 | 6年 | |
正元 | 254年十月—256年五月 | 3年 | |
甘露 | 256年六月—260年五月 | 5年 | |
景元 | 260年六月—264年五月 | 5年 | |
鹹熙 | 264年五月—265年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
绍汉 | 237年七月—238年八月 | 公孙渊 | 13个月 |
蜀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章武 | 221年四月—223年四月 | 3年 | |
建兴 | 223年五月—237年 | 15年 | |
延熙 | 238年—257年 | 20年 | |
景耀 | 258年—263年七月 | 6年 | |
炎兴 | 263年八月—十一月 | 5个月 |
孙吴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黄武 | 222年十月—229年四月 | 8年 | |
黄龙 | 229年四月—231年 | 3年 | |
嘉禾 | 232年—238年八月 | 7年 | |
赤乌 | 238年八月—251年四月 | 14年 | |
太元 | 251年五月—252年正月 | 2年 | |
神凤 | 252年二月—四月 | 3个月 | |
建兴 | 252年四月—253年 | 2年 | |
五凤 | 254年—256年十月 | 3年 | |
太平 | 256年十月—258年十月 | 3年 | |
永安 | 258年十月—264年六月 | 7年 | |
元兴 | 264年七月—265年三月 | 2年 | |
甘露 | 265年四月—266年七月 | 2年 | |
宝鼎 | 266年八月—269年九月 | 4年 | |
建衡 | 269年十月—271年 | 3年 | |
凤凰 | 272年—274年 | 3年 | |
天册 | 275年—276年六月 | 2年 | |
天玺 | 276年七月—十二月 | 6个月 | |
天纪 | 277年—280年三月 | 4年 |
晋朝
西晋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泰始 | 265年十二月—274年 | 10年 | |
鹹宁 | 275年—280年四月 | 6年 | |
太康 | 280年四月—289年 | 10年 | |
太熙 | 290年正月—四月 | 4个月 | |
永熙 | 290年四月—十二月 | 9个月 | |
永平 | 291年正月—三月 | 3个月 | |
元康 | 291年三月—299年 | 9年 | |
永康 | 300年—301年四月 | 2年 | |
永宁 | 301年四月—302年十一月 | 2年 | |
太安 | 302年十二月—303年 | 2年 | 或作大安 |
永安 | 304年正月—七月、十一月 | 8个月 | 七月改元建武元年,同年十一月复称永安,次月又改元为永兴元年 |
建武 | 304年七月—十一月 | 5个月 | 同上 |
永兴 | 304年十二月—306年六月 | 3年 | |
光熙 | 306年六月—十二月 | 7个月 | 十一月晋怀帝即位沿用 |
永嘉 | 307年—313年四月 | 7年 | |
建兴 | 313年四月—317年三月 | 5年 | 也有只记到晋愍帝投降前赵时的建兴四年。前凉多位君主沿用该年号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太平 | 300年十二月—301年正月 | 赵廞 | 2个月 | 《晋书·惠帝纪》:永康元年十二月“益州刺史赵廞与洛阳流人李庠....据成都反。”《资治通鉴》考异:“《晋春秋》云‘建号太平元年’。他书无之。” |
建始 | 301年正月—四月 | 司马伦 | 4个月 | 《晋书·惠帝纪》记载:永宁元年正月赵王伦篡帝位。《赵王伦传》说篡帝位,大赦,改元建始。 |
神凤 | 303年五月—八月 | 刘尼、张昌 | 4个月 | 张昌以山东县吏丘沈为天子,更名为刘尼,称国号“汉”。建元神凤。 |
东晋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武 | 317年三月—318年三月 | 2年 | |
大兴 | 318年三月—321年 | 4年 | 或作太兴 |
永昌 | 322年—323年二月 | 2年 | 闰十月晋明帝即位沿用 |
太宁 | 323年三月—326年正月 | 4年 | 三年闰八月晋成帝即位沿用 |
鹹和 | 326年二月—334年 | 9年 | |
鹹康 | 335年—342年 | 8年 | 八年六月晋康帝即位沿用 |
建元 | 343年—344年 | 2年 | 二年九月晋穆帝即位沿用 |
永和 | 345年—356年 | 12年 | |
昇平 | 357年—361年 | 5年 | 五年五月晋哀帝即位沿用。前凉沿用该年号 |
隆和 | 362年—363年二月 | 2年 | 或作崇和 |
兴宁 | 363年二月—365年 | 3年 | 三年二月晋废帝即位沿用 |
太和 | 366年—371年十一月 | 6年 | |
鹹安 | 371年十一月—372年 | 2年 | 二年七月晋孝武帝即位沿用 |
宁康 | 373年—375年 | 3年 | 《魏书》错写作康宁 |
太元 | 376年—396年 | 21年 | 二十一年九月晋安帝即位沿用 |
隆安 | 397年—401年 | 5年 | 或作崇安 |
元兴 | 402年—404年 | 3年 |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元年三月,元显败,复隆安年号。桓玄寻改曰大亨。玄篡,又改曰永始。 |
大亨 | 402年三月—十二月 | 1年 | 同上 |
义熙 | 405年—418年 | 14年 | 403年—404年桓玄篡位 |
元熙 | 419年—420年六月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康 | 319年四月—320年五月 | 司马保 | 2年 | |
凤凰 | 370年八月—九月 | 李金银、李弘 | 1年 | 《晋书·废帝纪》作九月反;《资治通鉴》作八月反,九月平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永始 | 403年十二月—404年五月 | 2年 | 初作建始 |
天康 | 404年—405年二月 | 2年 | 或作天安 |
十六国时期
前赵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元熙 | 304年十月—308年九月 | 5年 | |
永凤 | 308年十月—309年四月 | 2年 | |
河瑞 | 309年五月—310年六月 | 2年 | |
光兴 | 310年七月—311年五月 | 2年 | |
嘉平 | 311年六月—315年二月 | 5年 | |
建元 | 315年三月—316年十月 | 2年 | |
麟嘉 | 316年十一月—318年六月 | 3年 | |
汉昌 | 318年七月—九月 | 3个月 | |
光初 | 318年十月—329年八月 | 12年 | 或作佐初 |
太和 | ? | ? | 见于《魏书》,一般认为是石勒的太和年号之误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平赵 | 320年六月 | 句渠知 | 1个月 |
成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初 | 303年—304年九月 | 2年 | 元年二月李流即位沿用 |
建兴 | 304年十月—306年六月 | 3年 | |
晏平 | 306年六月—310年 | 5年 | 或作宣平 |
玉衡 | 311年—334年 | 24年 | 二十四年六月李班即位沿用,十月李期即位沿用 |
大武 | ? | ? | 一般认为大武年号并不存在。《晋载记》中称“改元大武”,乃是该书转写《三十国春秋》误写“改年大成”所致。“改年大成”又是因为成汉国号“大成”,《魏书》称“雄称帝,号大成,改元晏平”之误。 |
玉恆 | 335年—338年三月 | 4年 | 锺渊映认为《华阳国志》没有玉衡,只有玉恆,可能是玉衡是李期所改,李雄并没有改元玉衡,而记载错误,误以为是李雄年号;也有可能是李期没有改元,而是沿用李雄年号。但是这两个年号无从考质 |
汉兴 | 338年四月—343年 | 6年 | 六年八月李势即位沿用 |
太和 | 344年—346年九月 | 3年 | |
嘉宁 | 346年十月—347年三月 | 2年 |
前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兴 | 317年—320年五月 | 4年 |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五年到八年。一作永安 |
建兴 | 320年六月—324年四月 | 5年 |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八年到十二年。一作永元 |
建兴 | 324年五月—346年四月 | 23年 |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十二年到三十四年。一作太元 |
建兴 | 346年五月—353年 | 8年 |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三十四年到四十一年。一作永乐 |
和平 | 354年—355年九月 | 2年 | |
建兴 | 355年闰九月—361年十一月 | 6年 |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四十三年到四十九年 |
昇平 | 361年十二月—363年七月 | 3年 | 用晋穆帝年号,作昇平五年到七年。一作太始 |
昇平 | 363年八月—376年八月 | 14年 | 用晋穆帝年号,作昇平七年到二十年。一作太清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凤凰 | 386年二月—十一月 | 张大豫 | 10个月 |
后赵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太和 | 328年二月—330年八月 | 3年 | |
建平 | 330年九月—333年 | 4年 | 四年七月石弘即位沿用 |
延熙 | 334年 | 1年 | 元年十一月石虎即位沿用 |
建武 | 335年—348年 | 14年 | |
太宁 | 349年 | 1年 | 或作泰宁。四月石世即位沿用;五月石遵即位沿用,十一月石鑒即位沿用 |
永熙 | ? | ? | 《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国·春秋》‘虎即位,改元永熙’;《大统历》云‘石虎即位,改建平五年为延兴,明年改建武。’”而《三十国春秋》并没有记载石弘改元延熙,故《资治通鉴》考异认为“误云”。“弘既号延熙,虎安肯称永熙?” |
延兴 | ? | ? | 《资治通鉴》考异:“陈鸿云虎改建平五年为延兴,即是弘逾年不改元,恐鸿说误。” |
青龙 | 350年正月—闰二月 | 3个月 | |
永宁 | 350年—351年 | 13个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永兴 | 350年闰二月—352年四月 | 3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龙兴 | 337年七月 | 侯子光 | 1个月 |
前燕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燕元 | ? | ? | 据《历代建元考》,慕容皝从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年)起改元燕元,历4年。《晋书》和《资治通鉴》都称慕容皝以古代诸侯即位,只称元年,故不用年号。或疑为附会后燕慕容垂的燕元年号。 |
元玺 | 352年十一月—357年正月 | 6年 | |
光寿 | 357年二月—359年 | 3年 | |
建熙 | 360年—370年十一月 | 11年 |
前秦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皇始 | 351年—355年五月 | 5年 | |
寿光 | 355年六月—357年五月 | 3年 | |
永兴 | 357年六月—359年五月 | 3年 | |
甘露 | 359年六月—364年 | 6年 | |
建元 | 365年—385年七月 | 21年 | |
太安 | 385年八月—386年十月 | 2年 | |
太初 | 386年十一月—394年六月 | 9年 | |
延初 | 394年七月—十月 | 4个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昌 | 352年正月—五月 | 张琚 | 5个月 | |
黑龙 | 374年六月—九月 | 张育 | 4个月 | |
元光 | 393年六月—394年七月 | 窦沖 | 2年 |
后秦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白雀 | 384年四月—386年四月 | 3年 | |
建初 | 386年四月—394年四月 | 9年 | |
皇初 | 394年五月—399年九月 | 6年 | |
弘始 | 399年九月—416年正月 | 18年 | |
永和 | 416年二月—417年八月 | 2年 |
后燕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燕元 | 384年正月—386年二月 | 3年 | |
建兴 | 386年二月—396年四月 | 11年 | |
永康 | 396年四月—398年四月 | 3年 | |
建平 | 398年十月—398年十二月 | 3个月 | |
长乐 | 399年正月—401年七月 | 3年 | |
光始 | 401年八月—406年十二月 | 6年 | |
建始 | 407年正月—七月 | 7个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光 | 388年二月—391年十月 | 翟辽 | 4年 | |
定鼎 | 391年十月—392年六月 | 翟钊 | 2年 | 亦作神鼎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始 | 397年五月—七月 | 慕容详 | 3个月 | |
延平 | 397年七月—十月 | 慕容麟 | 3个月 | 《历代建元考》误将慕容盛建平年号为慕容麟年号 |
青龙 | 398年四月—七月 | 兰汗 | 3个月 |
西燕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燕兴 | 384年四月—十二月 | 9个月 | |
更始 | 385年正月—386年二月 | 2年 | |
昌平 | 386年二月—三月 | 2个月 | |
建明 | 386年三月 | 1个月 | |
建平 | 386年三月 | 1个月 | |
建武 | 386年三月—九月 | 7个月 | |
中兴 | 386年十月—394年八月 | 9年 |
西秦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义 | 385年九月—388年六月 | 4年 | |
太初 | 388年六月—400年七月 | 13年 | |
更始 | 409年七月—412年八月 | 4年 | 400年七月降于南凉,八月又降于后秦,409年复国 |
永康 | 412年八月—419年 | 8年 | |
建弘 | 420年—428年五月 | 9年 | |
永弘 | 428年五月—431年正月 | 4年 |
后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太安 | 386年十月—389年正月 | 4年 | 或作大安 |
麟嘉 | 389年二月—396年六月 | 8年 | |
龙飞 | 396年六月—399年 | 4年 | |
承康 | ? | ? | 诸史不载。《太平广记·卷三二一》引《述异记》谓“吕光承康二年……其年光死,子绍代立。”。鲁迅的《古小说钩沉》根据《开元占经·卷一一三》引祖沖之《述异记》谓“永康二年”。根据各种书籍记载,吕光死于龙飞四年十二月(399年),同月吕纂即天王位,改元鹹宁。由于根据《太平广记·卷三二一》引《述异记》,承康二年年号出现于吕光逝世当年,即龙飞四年。而各种书籍并无记载龙飞四年有承康二年,因此吕光在位时期应该无“永康二年”。后燕慕容宝、西秦乞伏炽磐均有永康年号,但时间上不合。 |
鹹宁 | 399年十二月—401年正月 | 3年 | |
神鼎 | 401年二月—403年八月 | 3年 |
南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太初 | 397年—399年 | 3年 | |
建和 | 400年—402年三月 | 3年 | |
弘昌 | 402年三月—404年二月 | 3年 | 或作宏昌 |
嘉平 | 408年十一月—414年七月 | 7年 | 404年二月去年号。408年十一月复称凉王 |
南燕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燕平 | ?或398年—399年 | ?或2年 | 诸书未言燕平年号之事,所据不详 |
建平 | 400年—405年九月 | 6年 | |
太上 | 405年九月—410年二月 | 6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太平 | 403年四月 | 王始 | 1个月 | 《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二年》谓泰山贼王王始率领部下数万人,自称太平皇帝,任命官员。南燕贵族、桂林王慕容镇打败并逮捕他。资治通鉴和《晋书·慕容德载记》均未有记载年号。李兆洛的《纪元编》谓王始的年号为太平,未详何时 |
西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庚子 | 400年十一月—404年 | 5年 | |
建初 | 405年—417年二月 | 3年 | |
嘉兴 | 417年二月—420年七月 | 4年 | |
永建 | 420年十月—421年三月 | 2年 |
夏国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龙升 | 407年六月—413年二月 | 7年 | |
凤翔 | 413年三月—418年十月 | 6年 | |
昌武 | 418年十一月—419年正月 | 3个月 | |
真兴 | 419年二月—425年七月 | 7年 | |
承光 | 425年八月—428年二月 | 4年 | 或作承阳、永光 |
胜光 | 428年二月—431年六月 | 4年 |
北燕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正始 | 407年七月—409年十月 | 3年 | |
太平 | 409年十月—430年 | 22年 | 二十二年九月冯弘沿用 |
太兴 | 431年—436年五月 | 6年 |
北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神玺 | 397年五月—399年正月 | 3年 | |
天玺 | 399年二月—401年五月 | 3年 | 或作六玺 |
永安 | 401年六月—412年十月 | 12年 | |
玄始 | 412年十一月—428年 | 17年 | 或作元始 |
真兴 | ? | ? | 根据《吐鲁番文书》中自北凉玄始十三年起出现相当于十三、十四年的夏国真兴六、七年(424年至425年)年号,已经被认为是沮渠氏北凉在玄始十三年(424年)奉夏正朔的结果 |
承玄 | 428年六月—431年 | 4年 | 甘肃出土的造经塔残石有与史书记载不同的“承玄二年岁在戊辰”字样 |
义和 | 431年六月—433年四月 | 3年 | |
承阳 | ? | ? | 诸史不载。甘肃酒泉文殊山出土的马德惠塔有“承阳二年岁在[丙]寅鹑火十月五日...”字样。有学者考订应为夏承光年号在北凉用“阳”代替“光”之故。 |
缘禾 | ? | ? | 诸史不载。见于出土文物。争议颇多 |
承和 | 433年四月—439年九月 | 7年 | 或作永和 |
太缘 | ? | ? | 诸史不载。或谓北魏太延年号改写 |
建平 | ? | ? | 诸史不载。考古发现有建平纪年文书,从五年七月到六年九月,但是没有乾支纪年。因此该年号的时间各家观点不同。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承平 | 443年—460年 | 沮渠无讳 | 18年 | 二年六月沮渠安周沿用 |
南北朝
宋国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永初 | 420年六月—422年 | 3年 | 三年五月刘义符即位沿用 |
景平 | 423年—424年八月 | 2年 | |
元嘉 | 424年八月—453年 | 30年 | 三十年四月刘骏即位沿用 |
孝建 | 454年—456年 | 3年 | |
大明 | 457年—464年 | 8年 | 八年闰五月刘子业即位沿用 |
永光 | 465年正月—八月 | 8个月 | |
景和 | 465年八月—十一月 | 4个月 | |
泰始 | 465年十二月—471年 | 7年 | |
泰豫 | 472年 | 1年 | 四月刘昱即位沿用 |
元徽 | 473年—477年七月 | 5年 | |
升明 | 477年七月—479年四月 | 3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泰始 | 432年—437年四月 | 赵广、程道养 | 6年 | |
建义 | 436年三月—442年闰五月 | 杨难当 | 7年 | |
太初 | 453年二月—五月 | 刘劭 | 3个月 | |
建平 | 454年二月—六月 | 鲁爽 | 4个月 | 《宋书》为鲁爽年号,《纪元编》误为刘义宣年号 |
永光 | 455年七月 | 刘浑 | 1个月 | 或作元光、允光 |
义嘉 | 466年正月—八月 | 刘子勛 | 8个月 |
齐国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元 | 479年四月—482年 | 4年 | 四年三月萧赜即位沿用 |
永明 | 483年—493年 | 11年 | 十一年七月萧昭业即位沿用 |
隆昌 | 494年正月—七月 | 7个月 | |
延兴 | 494年七月—十月 | 4个月 | |
建武 | 494年十月—498年四月 | 5年 | |
永泰 | 498年四月—十二月 | 9个月 | 元年七月萧宝卷即位沿用 |
永元 | 499年—501年三月 | 3年 | |
中兴 | 501年三月—502年三月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兴平 | 486年 | 唐㝢之 | 1年 | |
建义 | 500年二月—三月 | 雍道晞 | 2个月 |
梁国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天监 | 502年四月—519年 | 18年 | |
普通 | 520年—527年三月 | 8年 | |
大通 | 527年三月—529年九月 | 3年 | |
中大通 | 529年十月—534年 | 6年 | |
大同 | 535年—546年四月 | 12年 | |
中大同 | 546年四月—547年四月 | 2年 | |
太清 | 547年四月—549年 | 3年 | 三年五月萧纲即位沿用 |
大宝 | 550年—551年 | 2年 | |
天正 | 551年八月—十一月 | 4个月 | |
承圣 | 552年十一月—555年四月 | 4年 | |
天成 | 555年五月—十月 | 6个月 | |
绍泰 | 555年十月—556年八月 | 2年 | |
太平 | 556年九月—557年十月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上愿 | 535年 | 鲜于琛 | 1年 | |
永汉 | 542年正月—二月 | 刘敬躬 | 2个月 | |
正平 | 548年十一月—549年六月 | 萧正德 | 2年 | |
太始 | 551年十一月—552年三月 | 侯景 | 2年 | |
天正 | 552年四月—553年七月 | 萧纪 | 2年 | |
天启 | 558年三月—560年二月 | 萧庄 | 3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大定 | 555年—562年正月 | 8年 | |
天保 | 562年二月—585年 | 24年 | 二十四年五月萧琮即位沿用 |
广运 | 586年—587年九月 | 2年 |
陈国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永定 | 557年十月—559年 | 3年 | 三年六月陈蒨即位沿用 |
天嘉 | 560年正月—566年二月 | 7年 | |
天康 | 566年二月—十二月 | 7年 | 四月陈伯宗即位沿用 |
光大 | 567年—568年 | 2年 | |
太建 | 569年—582年 | 14年 | 十四年正月陈叔宝即位沿用 |
至德 | 583年—586年 | 4年 | |
祯明 | 587年—589年正月 | 3年 |
北魏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国 | 338年十一月—376年 | 39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登国 | 386年—396年六月 | 11年 | |
皇始 | 396年七月—398年 | 3年 | |
天兴 | 398年十二月—404年十月 | 7年 | |
天赐 | 404年十月—409年十月 | 4年 | |
永兴 | 409年闰十月—413年 | 5年 | |
神瑞 | 414年—416年四月 | 3年 | |
泰常 | 416年四月—423年 | 8年 | 八年十一月拓跋焘即位沿用 |
始光 | 424年—428年正月 | 5年 | |
神䴥 | 428年二月—431年 | 4年 | |
延和 | 432年—435年正月 | 4年 | |
太延 | 435年正月—440年六月 | 6年 | |
太平真君 | 440年六月—451年六月 | 12年 | |
正平 | 451年六月—452年二月 | 2年 | |
承平 | 452年二月—十月 | 9个月 | 或误作永平 |
兴安 | 452年十月—454年七月 | 3年 | |
兴光 | 454年七月—455年六月 | 2年 | |
太安 | 455年六月—459年 | 5年 | |
和平 | 460年—465年 | 6年 | 六年五月拓跋弘即位沿用 |
天安 | 466年—467年八月 | 2年 | |
皇兴 | 467年八月—471年八月 | 6年 | |
延兴 | 471年八月—476年六月 | 6年 | |
承明 | 476年六月—十二月 | 7个月 | |
太和 | 477年—499年 | 23年 | 二十三年四月元恪即位沿用 |
景明 | 500年—504年正月 | 5年 | |
正始 | 504年正月—508年八月 | 5年 | |
永平 | 508年八月—512年四月 | 5年 | |
延昌 | 512年四月—515年 | 4年 | 四年正月元诩即位沿用 |
熙平 | 516年—518年二月 | 3年 | |
神龟 | 518年二月—520年七月 | 3年 | |
正光 | 520年七月—525年六月 | 6年 | |
孝昌 | 525年六月—528年正月 | 4年 | |
武泰 | 528年正月—四月 | 4年 | |
建义 | 528年四月—九月 | 6个月 | |
永安 | 528年九月—530年十月 | 3年 | |
建明 | 530年十月—531年二月 | 2年 | |
普泰 | 531年二月—十月 | 9个月 | 一作普嘉 |
中兴 | 531年十月—532年四月 | 2年 | |
太昌 | 532年四月—十二月 | 9个月 | |
永兴 | 532年十二月 | 1个月 | |
永熙 | 532年十二月—534年十二月 | 3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平 | 415年三月—416年九月 | 白亚栗斯、刘虎 | 2年 | |
圣君 | 471年 | 司马小君 | 1年 | |
正始 | ? | 樊素安 | ? | 见于叶维庚的《纪元通考》和李兆洛《纪元编》,不详何时,或以为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正始年号之误 |
建明 | 506年正月—七月 | 吕苟儿、王法智 | 7个月 | |
圣明 | 506年正月—七月 | 陈瞻 | 7个月 | |
建平 | 508年八月—九月 | 元愉 | 2个月 | |
大乘 | 515年六月—九月 | 法庆 | 3个月 | 《魏书》、《资治通鉴》谓法庆自号大乘,未有提及建立年号。《玉海》以大乘为法庆的年号 |
真王 | 523年三月—525年六月 | 破六韩拔陵 | 3年 | |
天建 | 524年六月—527年九月 | 莫折念生 | 4年 | |
天启 | 525年正月—三月 | 元法僧 | 3个月 | 或作大启 |
真王 | 525年八月—528年二月 | 杜洛周 | 4年 | |
神嘉 | 525年十二月—535年三月 | 刘蠡升 | 11年 | |
鲁兴 | 526年正月—八月 | 鲜于脩礼 | 8个月 | 或作普兴 |
始建 | ? | 陈双炽 | ? | 诸书记载“自号始建王”,并没有说改元。而《玉海》等书则把“始建”作为年号 |
广安 | 526年九月—528年九月 | 葛荣 | 3年 | |
天授 | 527年七月 | 刘获、郑辩 | 1个月 | |
隆绪 | 527年十月—528年正月 | 萧宝夤 | 2年 | |
天统 | 528年六月—529年四月 | 邢杲 | 2年 | |
神兽 | 528年七月—530年四月 | 万俟丑奴 | 3年 | 或作神虎、神平 |
孝基 | 529年四月—五月 | 元颢 | 2个月 | |
建武 | 529年五月—闰六月 | 元颢 | 3个月 | |
更兴 | 530年六月—532年 | 元悦 | 3年 | 或作更新 |
东魏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天平 | 534年十月—537年 | 4年 | |
元象 | 538年—539年十一月 | 2年 | |
兴和 | 539年十一月—542年 | 4年 | |
武定 | 543年—550年五月 | 8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平都 | 536年九月 | 王迢触、曹贰龙 | 1个月 |
西魏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大统 | 535年—551年 | 17年 | |
乾明 | ? | ? | 段长基的《历代统纪表》卷七认为西魏君主元钦有乾明元年及二年,但是其他诸书均无记载,都称元钦没有年号 |
北齐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天保 | 550年五月—559年 | 10年 | 十年十月高殷即位沿用 |
乾明 | 560年正月—八月 | 8个月 | |
皇建 | 560年八月—561年十一月 | 2年 | |
太宁 | 561年十一月—562年四月 | 2年 | 或作大宁、泰宁 |
河清 | 562年四月—565年四月 | 4年 | |
天统 | 565年四月—569年 | 5年 | |
武平 | 570年—576年 | 7年 | |
隆化 | 576年十二月 | 1个月 | |
德昌 | 576年十二月 | 1个月 | |
承光 | 577年正月—三月 | 3个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武平 | 578年 | 高绍义 | 1年 | 《北齐书》、《北史》等皆作“武平元年”。但是《廿二史考异》则认为应是用后主高纬年号,作武平九年。认为后主在武平八年失国,高绍义投奔突厥,次年称帝仍用武平年号,并不应该算作是改元。 |
安太 | ? | ? | ? | 1963年北京怀柔县出土北齐武平二年墓磗有磗文“安太二年”字样,但是这个年号不见于史籍,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
北周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武成 | 559年八月—560年 | 2年 | 二年四月宇文邕即位沿用 |
武定 | ? | ? | 《历代建元考》称明帝还有改元武定一事,但不知何据 |
保定 | 561年—565年 | 5年 | |
天和 | 566年—572年三月 | 7年 | |
建德 | 572年三月—578年三月 | 7年 | |
宣政 | 578年三月—十二月 | 10个月 | 元年六月宇文赟即位沿用 |
大成 | 579年正月—二月 | 2个月 | |
大象 | 579年二月—580年 | 2年 | |
大定 | 581年正月—二月 | 2个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石平 | 577年十一月 | 刘没铎 | 1个月 |
柔然
柔然可考年号只有57年。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永康 | 464年—484年 | 21年 | |
太平 | 485年—491年 | 7年 | |
太安 | 492年—505年 | 14年 | |
始平 | 506年—507年 | 2年 | |
建昌 | 508年—520年 | 13年 |
高昌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初 | 489年—491年 | 3年 | |
承平 | 502年—510年 | 9年 | |
义熙 | 511年—523年 | 13年 | 不知其后是否还有年号,也不知其子是否沿用该年号,暂定该年号止于曲嘉死之年 |
甘露 | 525年—530年 | 6年 | |
章和 | 531年—548年 | 18年 | |
永平 | 549年—550年 | 2年 | 该年号诸史皆无,有黄文弼根据《田元初墓表》补正 |
和平 | 551年—554年 | 4年 | 该年号诸史皆无,黄文弼根据《汜绍和及妻张氏墓表》及《孟宣宗墓表》补正 |
建昌 | 555年—560年 | 6年 | |
延昌 | 561年—601年 | 41年 | |
延和 | 602年—613年 | 12年 | 曲伯雅嗣位时间诸史皆无,黄文弼根据《延和二年癸亥唐元护妻令狐氏墓表》推算 |
义和 | 614年—619年 | 6年 | 该年号诸史皆无。黄文弼根据一些墓表和吐鲁番出土文书补正 |
重光 | 620年—623年 | 4年 | 也有文献认为是曲文泰的年号 |
延寿 | 624年—640年 | 17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白雀 | ? | ? | 吐鲁番地区曾出土高昌时期的白雀年号。至于此白雀年号为高昌本身之年号或奉后秦之年号则仍然待考 |
唐朝时期
唐朝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武德 | 618年五月—626年 | 9年 | 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 |
贞观 | 627年—649年 | 23年 | 一作正观。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 |
永徽 | 650年—655年 | 6年 | 650年,新罗开始使用中国唐朝年号 |
显庆 | 656年—661年二月 | 6年 | 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又作光庆 |
龙朔 | 661年三月—663年 | 3年 | |
麟德 | 664年—665年 | 2年 | 《旧唐书》、《新唐书》都称是龙朔三年十二月,诏改明年正月一日为麟德元年。但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纪元钞》则记载“龙朔四年六月一日改,与史书的记载相差半年。 |
乾封 | 666年正月—668年二月 | 3年 | |
总章 | 668年二月—670年二月 | 3年 | 《旧唐书》和新疆出土的《唐纪元钞》作乾封三年二月改元总章元年;《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作乾封三年三月改元 |
鹹亨 | 670年三月—674年八月 | 5年 | |
上元 | 674年八月—676年十一月 | 3年 | |
仪凤 | 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 | 4年 | |
调露 | 679年六月—680年八月 | 2年 | |
永隆 | 680年八月—681年九月 | 2年 | 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唐朝人多称永崇 |
开耀 | 681年九月—682年二月 | 2年 | |
永淳 | 682年二月—683年 | 2年 | |
弘道 | 683年十二月 | 1个月 | |
嗣圣 | 684年正月—二月 | 2个月 | |
文明 | 684年二月—八月 | 7个月 | |
光宅 | 684年九月—十二月 | 4个月 | |
垂拱 | 685年—688年 | 4年 | |
永昌 | 689年正月—十一月 | 11个月 | |
载初 | 689年十一月—690年八月 | 2年 | 从元年起用子正 |
武周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天授 | 690年九月—692年三月 | 3年 | 用子正。元年九月改国号为周 |
如意 | 692年四月—九月 | 6个月 | 用子正 |
长寿 | 692年九月—694年五月 | 3年 | 用子正 |
延载 | 694年五月—十二月 | 8个月 | 用子正 |
证圣 | 695年正月—九月 | 9个月 | 用子正 |
天册万岁 | 695年九月—十一月 | 3个月 | 用子正 |
万岁登封 | 695年十二月—696年三月 | 4个月 | 用子正 |
万岁通天 | 696年三月—697年九月 | 2年 | 用子正 |
神功 | 697年九月—十二月 | 4个月 | 用子正 |
圣历 | 698年—700年五月 | 3年 | 用子正 |
久视 | 700年五月—701年正月 | 2年 | 元年十月复寅正 |
大足 | 701年正月—十月 | 10个月 | |
长安 | 701年十月—704年 | 4年 | |
神龙 | 705年—707年九月 | 3年 | 元年二月中宗复国号唐 |
武周后唐朝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景龙 | 707年九月—710年六月 | 4年 | |
唐隆 | 710年六月—七月 | 2个月 | 或作唐元、唐兴、唐安 |
景云 | 710年七月—712年正月 | 3年 | |
太极 | 712年正月—四月 | 4个月 | |
延和 | 712年五月—八月 | 4个月 | |
先天 | 712年八月—713年十一月 | 2年 | |
开元 | 713年十二月—741年 | 29年 | |
天宝 | 742年—756年七月 | 15年 | 三年正月朔改“年”为“载” |
至德 | 756年七月—758年二月 | 3年 | 称“年”为“载” |
乾元 | 758年二月—760年闰四月 | 3年 | 元年二月复载为年 |
上元 | 760年闰四月—761年九月 | 2年 | 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去年号,称元年,以建子月为岁首 |
宝应 | 762年四月—763年六月 | 2年 | 元年四月十五日改元,并恢复寅正。四月二十日唐代宗即位沿用 |
广德 | 763年七月—764年 | 2年 | |
永泰 | 765年—766年十一月 | 2年 | |
大曆 | 766年十一月—779年 | 14年 | |
建中 | 780年—783年 | 4年 | |
兴元 | 784年 | 1年 | |
贞元 | 785年—805年八月 | 21年 | |
永贞 | 805年八月—十二月 | 5个月 | |
元和 | 806年—820年 | 15年 | 十五年闰正月唐穆宗即位沿用 |
永新 | 820年二月 | 1年 | 唐穆宗即位后于元和十五年二月五日改元永新,旋即又废止,只称元和十五年。 |
长庆 | 821年—824年 | 4年 | 四年正月唐敬宗即位沿用 |
宝曆 | 825年—827年二月 | 3年 | 二年十二月唐文宗即位沿用 |
大和 | 827年二月—835年 | 9年 | 或作太和 |
开成 | 836年—840年 | 5年 | 五年正月唐武宗即位沿用 |
会昌 | 841年—846年 | 6年 | 六年三月唐宣宗即位沿用 |
大中 | 847年—860年十月 | 14年 | 十三年八月唐懿宗即位沿用 |
鹹通 | 860年十一月—874年十一月 | 15年 | 十四年七月唐僖宗即位沿用 |
乾符 | 874年十一月—879年 | 6年 | |
广明 | 880年—881年七月 | 2年 | |
中和 | 881年七月—885年三月 | 5年 | |
光启 | 885年三月—888年正月 | 4年 | |
文德 | 888年二月—十二月 | 11个月 | 元年三月唐昭宗即位沿用 |
龙纪 | 889年 | 1年 | |
大顺 | 890年—891年 | 2年 | |
景福 | 892年—893年 | 2年 | |
乾宁 | 894年—898年八月 | 5年 | |
光化 | 898年八月—901年三月 | 4年 | |
天复 | 901年四月—904年闰四月 | 4年 | 南吴太祖杨行密用此年号到904年。前蜀高祖王建在907年九月用此年号(天复七年) |
天祐 | 904年闰四月—907年三月 | 4年 | 元年八月唐哀帝即位沿用。河东、凤翔、淮南仍称天祐年号,碑刻中有用至天祐二十年。前蜀王建、南汉刘隐、南吴、晋李克用、岐李茂贞、吴越钱镠等割据政权仍行唐天祐年号 |
其他势力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天寿 | 618年九月—619年二月 | 宇文化及 | 2年 | |
安乐 | 618年十一月—619年五月 | 李轨 | 2年 | |
始兴 | 618年十二月—624年二月 | 高开道 | 7年 | 或作天成 |
法轮 | 618年十二月 | 高昙晟 | 1个月 | |
开明 | 619年四月—621年五月 | 王世充 | 3年 | |
延康 | 619年九月—620年 | 沈法兴 | 2年 | |
明政 | 619年九月—621年十一月 | 李子通 | 3年 | |
天造 | 622年—623年正月 | 刘黑闼 | 2年 | |
天明 | 623年八月—624年三月 | 辅公祏 | 2年 | |
乾德 | ? | 辅公祏 | 2年 | 王应麟《玉海》载有乾德年号。《廿二史考异》引《杨文公谈苑》,江南曾发现有石志,刻有“大宋乾德四年”字,称是辅公祏年号。《中国历代年号考》认为辅公祏起兵到被杀,前后只有8个月,不会有乾德四年,因之认为乾德非辅公祏年号 |
进通 | 623年 | 王摩沙 | 1年 | |
中元克复 | 710年七月—八月 | 李重福 | 2个月 | 或作中宗克复 |
圣武 | 756年—757年正月 | 安禄山 | 2年 | |
载初 | 757年正月—九月 | 安庆绪 | 9个月 | |
天成 | 757年十月—759年三月 | 安庆绪 | 3年 | 或作天和、至成 |
应天 | 759年正月—三月 | 史思明 | 3个月 | |
顺天 | 759年四月—761年三月 | 史思明 | 3年 | |
显圣 | 761年三月—763年正月 | 史朝义 | 3年 | |
黄龙 | 761年三月—五月 | 段子璋 | 3个月 | |
正德 | 761年 | 李珍 | 1年 | |
宝胜 | 762年八月—763年四月 | 袁晁 | 2年 | 或作升国 |
应天 | 783年十月—十二月 | 朱泚 | 3个月 | |
天皇 | 784年正月—六月 | 朱泚 | 6个月 | |
武成 | 784年—786年四月 | 李希烈 | 3年 | |
罗平 | 860年二月—八月 | 裘甫 | 7个月 | |
王霸 | 878年二月—880年十一月 | 黄巢 | 3年 | |
金统 | 880年十二月—884年六月 | 黄巢 | 5年 | |
建贞 | 886年十月—十二月 | 李熅 | 3个月 | 或作永贞 |
顺天 | 895年二月—896年五月 | 董昌 | 2年 | 或作大圣、天册、天圣 |
天寿 | ? | 李□(濮王) | ? | 见于王应麟《玉海》,他书皆无诸代濮王建年号之事,或为误记 |
五代十国时期
后梁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朱温(在位907年—912年) | |||
开平 | 907年四月—911年4月 | 5年 | |
乾化 | 911年5月—913年正月 | 9个月 | |
朱友珪(在位912年—913年) | |||
凤历 | 913年正月—二月 | 2个月 | |
朱友贞(在位913年—923年) | |||
乾化 | 913年二月—915年十月 | 3年 | 朱友贞复用乾化年号 |
贞明 | 915年11月—921年4月 | 7年 | |
龙德 | 921年五月—923年十月 | 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