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场学》,清代着名艺文类经典作品,作者汪辉祖、万枫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官场学
- 年代:清代
- 类别:经典作品
- 作者:汪辉祖、万枫江
作者简介
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归庐,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人。生于雍正八年十二月十四日(1731年1月21日),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三月二十四日。乾隆三十三年举于乡,四十年成进士。早岁游幕,后知湖南永州府宁远县。着有《元史本证》、《二十四史同姓名录》、《学治臆说》、《佐治药言》《中国官场学》等。事具阮元《揅经室集二集》卷三《循吏汪辉祖传》及瞿兑之《汪辉祖传述》。
图书目录
学治臆说
佐治药言
续佐治药言
幕学举要
学治说赘
作者序
清代着名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知府想编写一部《官学分类大成》的书,其手下人赶紧给他出主意说,何必劳神费力自己动手去编呢?随便到书铺里买一本《官场要则》,保证一看什幺都明白了。果然,知府大人派手下买来一本《官场要则》,通读一遍,不禁大为感叹:这样的书就像做八股文时要读的《制艺声调谱》一样,“只要把它读熟,将来出去做官,自然无往而不利。”
在以官为本位的中国封建社会,当官,是每个人求取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一朝金榜题名,戴上乌纱帽,荣华富贵出人头地,连祖宗八代也跟着沾光。延绵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专制社会一个地位显赫、权势熏天的特殊阶层--官僚阶层,使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总是不得不以官为轴心转动。诚如鲁迅先生在《学界的三魂》一文中谈及“官魂”时所说:“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
以官为轴心的社会搭起了一个令人垂涎而又生畏的大舞台---官场。官场有聚光灯下大放异彩的荣耀,也有千尺水中触礁沉船的危形,有万人之上一呼百应的显赫,也有中箭落马踩成肉浆的惨状。自古“官途有夷有险,运来则加官晋爵,运去则身败名裂,有多少宦海茫茫吁可怕,那风波陡起天来大。单听得轿儿前唱道喧譁,可知那心儿里厉乱如麻,到头来空倾轧。霎时间坠缺锦上添花,蓦地里被严参山砂落马。”如此歌谣,形象地描绘出了官场这个特殊舞台上惊心动魄、神幻莫测的剧情变化。无论各路武林高手,还是四方三教九流,跻身官场,不能没有几手绝招。那雍容肃穆的丹墀凤阙,每一道墙面上都贴着公之于众的典章制度,每一个墙缝中都藏着密不可泄的机关暗道,这些都正是幕前幕后的主角或配角们渴望弄个明白的。于是,便有人专门编纂了这样一类书,为置身官场中的各色人等--身居要职的官,委以重任的吏,投入幕府的僚,受人差遣的衙役们枕中鸿宝的必读书:《官经》、《官海指南》、《入幕须知》、《仕途轧范》、《长随论》……汇聚成形形色色的中国古代官场教科书系列。这些书的作者大多是久居官场,深谙官场之道的“法家老手”,其内容大多针对官场中的某一类人为读者对象而专门编纂,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徵”,大而化之地可分之为官员用书、幕僚用书、书吏用书、差役用书等。而其中可同时适合各色人等新闻阅读,堪称古代官场教科全书的,就以清代名幕汪龙庄的几部传世遗书,最为典型。
汪龙庄,本名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归庐。其父汪楷曾任河南杞县狱吏八年。龙庄早年丧父,不得不为生计和赡养家庭而奔波。他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一岁入岳父江苏金山知县王宗闵幕府,开始涉足官场,研习刑名案件。以后在江苏、浙江各地十六位官员幕内充当刑名师爷长达三十四年之久。其间他多次应试,八次落第之后终于在三十一岁时中举,直到四十六岁时再经三次落第之后,才中进土,授湖南宁远知县。几十年的幕府生涯,积累了丰富的官场经验,致使他做起官来颇为干练。史书中讲他“治事廉平,尤善色听,援引比附,律穷者通以经术,诀狱者皆曲当”;“两署道州,又兼署新田县,皆有惠政”。不幸的是,由于其人秉性正直,嫉恶如仇,“持论挺特不可屈”,反遭恶人暗中诋毁,终被夺职,不得不以足疾告老还乡。
如此倒成全了他的学问。作为着名历史学家的汪龙庄,在完成大量历史着述之余,写下了两部论述为官之道的名着《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民国建立之前,这两部书一直被视为地方官必备的指南。诚如他的好友、着名藏书家鲍廷博在首次刊印《学治臆说》一书的序言中所说:“龙庄先生《学治》一书,居官典幕者皆宜日览……居官佐幕与立身之道均在其中”晚年的汪龙庄,历经宦海浮沉,对官场扑朔迷离的人和事,看得入木三分。由于是对他的家庭和亲密弟子传授秘道,汪龙庄的官场教科书虽也不乏种种官场机变与权术,但更多的却是教授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心的官场中人。无论是位居官长或是投身幕府,为官之道,造福一方。关键在于汪龙庄所说的四个字:“立心要正”。立心正者,虽讷于变通,以致贬谪去职,不一定真不会做官;立心不正者,虽老谋深算,爬上高位,未必真精通当官的诀窍。
本书编译时以清代光绪年间张翰伯所编的《入幕须知》为底本,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将原书的顺序作了一些调整。其中《学治臆说》、《佐治药言》、《续性治药言》、《学治说赘》为汪龙庄着,《幕学举要》乃与汪龙庄同时代人万枫江所着。
学治臆说
官声在初莅任时官声贤否去官方定,而实基于到官之初。盖新官初到,内而家人长随,外而吏役讼师莫不随机尝试,一有糖漏群起而乘之。近利以利来,近色以色至,事事投其性之所近,险窃其柄。后虽悔悟,已受牵持,官声大拈,不能符民口之矣。故莅任时,必须振刷精神,勤力检饬,不可予人口实之端。勿彰前官之短人无全德,亦无全才。所治官事必不能一无过举,且好恶之口,不免异同。去官之后瑕疵易见,全赖接任官弥缝其闪失。居心刻薄者,多好彰前官之短,自形其长。前官以迁擢去,尚可解嘲。若缘事候代,寓舍有所传闻,必置身无地。夫后之视今犹今之视音,不留余地以处人者,人亦不留余地以相处,徒伤厚德,为长者所鄙。
勿苟为异同
立身制事,自有一定之理。催人是倚,势必苟同;以己为是,势必苟异。苟同者不免苟异。苟同者不免党随,苟异者必致过正。每两失之。惟酌于理所当然而不存人己之见,则无所处而不当。故可与君子同功,亦不防为小人分谤。
为治不可无才
才者德之用,有图治之心,而才不足以济之,则内外左右
皆得分盗其柄,以求自济其私。故一事到手须自始彻终通盘熟计,实能收之,然后发之。万一难以收局,且勿卤莽开端。盖治术有经有权,惟有才者能以权得正,否则守经,犹恐不逮耳。
多疑必败
疑人则信任不专,人不为用。疑事则优柔寡断,事不可成。
二者皆因中无定识之故。识不定则浮议得以摇之。凡可行可止必先权于一心。分不应为者,咎有不避;分应为者,功亦不居。自然不致畏首畏尾,是谓胆生于识。
宜因时地为治
有才有识可善治矣。然才资练达,识资明通。遇有彼此殊
尚,今昔异势者,尤须相时因地筹其所宜。若自恃才识有余,
独行其是,终亦不能为治。譬之医师用药不知切脉加减,而专袭成方,则蘰蓍杀人,未始不与砒信同祸。
旧制不可轻改
今人才识每每不苦前人,前人所定章程总非率尔,不能深
求其故,任意更张,则计画未周,必致隐贻后累。故旧制不可轻改。
陋规不宜遽裁
裁陋规,美举也。然官中公事廉俸所入,容有不敷支给之
处。是以因俗制宜,取赢套用忽予汰革,月前自获廉名,连用
无所出,势复取给于民,且有变本而加厉者,长贪风开讼寡害将滋甚板之陋规不能再复而公事棘手不自爱者,因之百方扣别,奸定从而藉端善良转难乐业是谁之过软?陋规之目,各处不同,推吏役所供,万无受理,他若平余津贴之类,可就各地方情形斟酌调剂,去其太甚而已,不宜轻言革除。至署篆之员,详革陋规,是谓慷他人之慨心不可问,君子耻之。
常例应酬不宜独减凡有陋现之处必多应酬。取之于民,用之于官。谚所谓以公济公非实宦囊也。久相沿,已成常便,万不容于例外加增,断不可于例中扣减。倘应出而各,象齿之焚,不必专在贿矣。
美缺尤不易为
俗所指美缺,大率陋现较多之地,岁例所入人人预筹分润。
善人而善出,惟才者能之。或不善于入而不能不出,则转自绌矣。虑其细而入之,不谨,过不旋履。惧有祸而入之,稍慎又不足以应人之求。故美缺尤不易为。自好者,万不宜误听怂恿垂涎营调。白香山诗云劝娱懂仆饱,始知官职为他人。今之为美缺者,饱僮僕而已,妻妾欺娱其名也,实且贻子孙之累为。余向客归安,夜中闻雁,有“稻粱群鹜共,霜露一身寒”之句,非有所感也。主人正晴川讽咏数过,潸然泣下。明年以终养去官居美缺者可不常自敬乎?
须为百姓惜力
先儒有言,一命之士苟留心于爱物,于物必有所济。身为
牧令,尤当时存此念。遇地方公事不得不资于民力,若不严察吏役,或又从而假公济私,扰累何堪,故欲资民力,必先为民惜力,不惟挥怨,亦可问心。
勿以土物充馈遗
地产土,宜非有上官之利也。偶因取给之便,奉上官、赠
僚友,后造沿为故事,甚至市以官价,重累部民,毒流无既,
如之何可为厉阶也。故旧规所有,尚宜斟量裁减。若所产之物素未着名,断不可轻用馈遗,赔后人之害,祸同作俑。
官价家宜有检制
境当孔道,酬酢殷繁;器用食物,闻有官价之名。或取自
铺户,或供自保役,非摊派即垫赔,原非善政。然陋习相仍,
概予裁革。转恐事多棘手,此宜量为节制。可己则已,万勿任见,小幕客渔利家人,借端市索,教民力不堪,激而上控。
保富
藏富于民非专为民计也。水旱戎役,非财不可长民者。保
富有素,遇需财之时,恳恻劝谕,必能捐财给匾,虽吝于财者,亦感奋从公,而事无不济矣。且富人者、贫人之所仰给也。邑有富户,凡自食其力者,皆可藉以资生。至富者贫,而贫者益无以为养,有公事必多梗治之思。故保富是为治要道。
保富之道
官不洁已,则境之无赖偕宫为孤注扰富人以逞其欲。官利
其驱富办,而讼可以生财也。阳治之而阴亮之。至富人不能赴诉于官,不得不受无赖之侵凌,而小人道长,官为民化矣夫!朝廷设官除暴安良,有司之分。怜暴是纵,惟良是侮。负国负民,天岂福之,故保富之道,在严治诬扰,使无赖不敢藉端生事,富人可以安分无事,而四境不治者末之有也。
办赈勿图自利
此不便言,且不敢言。然亦不忍不言。地方不幸而遇歉岁,
自查灾以至报销,屑屑需资,不留余地。费从何出?不便言,
不敢言者此也。但克减赈项以归私果,被灾之户,必有待赈不得,流为饿殍者。上负圣恩,下伤民命,丧心造孽,莫大于是。此吾所为不忍不言也。昔济源卫公哲治牧郑州,尽出赈赢,设楼流所,赡养仳离,雁户全活无算。同时办赈之吏竞笑其迂。
然肥橐者多不善后,公独简在。宸衷不数年,累迁至安徽巡抚,陆工部尚书致仕尹中堂。文端公继善总督两江时,余尝见其办赈条告,末云:千末云倘不肖有司克赈肥家,一有见闻断不能幸逃法纲。即本部堂稽察有所不到,吾知天理难容,其子孙将求为饿殍而不可得。痛哉言乎!读至此而不实力救荒,其尚有人心也哉!
法贵準情
余昔佐幕,遇犯人有婚丧事,案非重大,必属主人曲为矜
恤,一全其吉,一慰其凶。多议余迂阔。比读辍耕录匠官仁慈一条,实获我心。匠官者,杭州行金玉府副总管罗国器世荣也。有匠人程限稽违案具,吏请引决。罗曰:吾闻其新娶,取责之,舅姑必以新妇不利,口舌之余不测击焉,姑置勿问。后或再犯,重加惩治可也。此真仁人之言。乾隆三十一二年间江苏有干吏张某治尚严厉,县试一童子怀挟旧文,依法枷示,童之姻友环跽乞恩,称某童婚甫一日访满月后补枷。张不允,新妇闻信自经。急脱枷。童子亦投水死,夫怀挟宜枷,法也。执法非过,独不间律设大法礼顺人情平?满月补枷,通情而不曲法何不可者,而必于此立威,忍矣,后张调令南汇坐浮收漕粮,拟绞勾决。盖即其治怀挨一事,而其他惨刻可知。天道好还,捷如桴鼓。故法有一定,而情别于端。準情有用法,庶不乾造物之和。
能反身则恕
且身为法吏,果能时时畏法,事事奉法乎?贪酷者无论,
即谨慎自持,终不能于廉俸之外一介不取。如前所云陋现何者不乾国法。特宿弊因仍,民与官司法所不及,相率倖免耳。官不能自闲于法,而必绳民以法,能无愧欤故遇愚民犯法,但能反身自问,自然归于平恕。法所不容姑脱者原不宜曲不宜曲法以长姦情,尚可以从宽者,总不妨原情而略法。
宜求不乾清议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当未遇时,闻谈长吏害民之政,未尝
不扼腕太息。□乎得志,则昧殷鉴之谓,当局者迷,古今同慨。故幸而居官能回念扼腕之故,常求不乾清议,自无失政。
吏不可墨
我朝立贤无方,用惟其才。高门贵胄,世受国恩,目染耳
德,蚤娴吏治所虑,生长华贵,止如富贵吾所自有当日凛象齿焚身之戒,力求无替家声,至寒怆之士,科第起家,视白首穷经者遭逢天坏,岂可遽舍所学同于猾吏之为?若乃进以他途,尤必自问可用于时而后求为时用,何致一登仕版即不自爱,既为牧令,皆有廉有俸,有自然之利,无论美缺,即缺甚不堪,总股舌耕餬口,尽心为之尚恐未能称职,有孤民望如复,民以生重负设官之义,鬼神鑒之矣。昔孙西林先生含中官浙藩时,
常禄之外,不名一钱,或劝为子孙地,曰吾未见红顶官儿孙至于行乞。如其行乞,则祖宗之咎也。闻者至今诵之。
墨吏不必为
吏不可墨,固已。余则以为匪。惟不可亦且不必。数十年
前,吏皆洁,谨拆狱以理。间以贿胜,深自讳匿。自一二亏帑之吏,藉口弥补,稍稍纳贿。讼者以贿为能官推贿径不开,莫得而污之。偶一先检,墨声四播。盖家人吏役皆甚乐官之不洁,可缘以为奸。虽官非事事求贿,而若辈必日:非贿不可假官之声势,实役之橐囊。官已受其挟持,不能治其撞骗,且官以墨着,讼者以多财为雄,未尝行贿亦昌贿名。其行贿者,又好虚张其数自诩。富豪假如费藏镪三百两,必号于人口五百两。而此三百两者说合过付吏役,家人在在分肥。官之所入不能及半,而物议讹传多以虚数布闻上官之贤者,必被他事弹劾,即意甚怜才,亦必予以愧厉之方其不贤者,则取其半以办公,而所出之数已浮于所入之数,不得不更求他贿,自补其匮,而上官之风闻覆至。故贫必愈墨,且愈贫阳谴在身阴祸及后。则何如洁已自守者。临民不作,事上无尤乎。
清不可刻
清特治术之一端,非能事遂足也。尝有洁己之吏,傲人以
清,为治务严,执法务峻。雌黄在口人人侧目。一事偶失,环聚而攻之。不原其过所由起,辄曰廉吏不可为,夫岂廉之过裁。盖清近于刻,刻于律己可也;刻以绳人不可也。
假命案断不可蔓延
应抵命案,吏役尚知畏法。惟自尽践毙等事,更易蔓延滋
扰。盖百姓无知,最惧催人命牵连,恐吓撞骗易于藉口,全赖相验时力归简易。凡自尽人命,除乌起威逼或有情罪出人,尚须覆鞫;其于口角轻生仅可当场断结,不必押带进城,令有守候之累,如死由路毙及失足落水则验报立案不待他求。有等鹘突问官妄向地主两邻根寻来历以辗转扯拉,徒饱吏役之橐,造孽何有纪极哉。
盗案宜防诬累
安良必先治盗,而寄赃买赃之累又因治盗而起,凡诬扳窝
伙,犹可留心访察。至寄买赃物之处,实为舆论之所不着。不惟黠于贼易挟嫌嫁祸,且有捕役牢头择殷教柔因而为利者,即官为审释,良民已受累不堪矣。浙中旧习获赃到官率供无主之案,混认多赃,指某某寄顿,某某价买。承行之吏据供吊赃佥差四出,治赃无着落,终以游供完结。而役婪于秦,吏分其肥愿民被获贼之害,境内不受治盗之益。余居乡时,深知此弊,故佐主人治盗惟严究有主之贼而不起无主之赃。前于药言约略言之,今录简易之法于在以备採录:寻常窝赃,止须饬地保谕,吊谕内注明速将原赃交保稟解,不必到官。如果被诬,许自行呈诉。慎毋托放倭延致乾差扰响。
在嘉湖幕中行之民以为便,未有不缴不诉者。案重赃多必须差吊者,檄内注明止许吊髒不必带审。如未买米寄,听本人吴诉毋许提人滋扰。庶捕役不敢肆横。以被诬呈诉者,受词时即提犯质释,俾免守候。或乾词内批释,不必令乎民与赃匪对簿以恤善良。无论为窝为伙买赃寄赃,有恤称与贼并不相识,横被诬扳者其中必有教供之人,可令被诬者亲立调人之中先令贼犯指认如指办模糊立时逾归安业,专治贼犯以诬良之罪。然此法须时时变通,用之习以为常,则其人状貌教供者亦能预先说知。倘以识面为非诬,恐又成冤狱耳。至印官事冗,小窃案件有不能不发佐贰代讯之势,但听其查办,即不兔有需索之弊。应今讯毕即送革供一切,传主传主希赃俱由亲核,庶权不下移,民不受扰。
办重案之法,一人治一事,及一事止数人者,权一而心暇,
自可无误。或同寅会,鞫事,难专断,或案关重大,牵涉多人,稍不静细即滋冤抑。遇此等事须理清端绪,分别重轻,可以事为经者,以人纬之,可以人为经者,以事纬之。自为籍记,成算在胸,方可有条不紊,不堕书吏术中,其主音各别,须用通事者一语之讹毫釐千里,尤宜慎之又慎。
办案宜有断制
断制云者,非师心自用也。案无大小,总有律例可援。援
引既定,则例很无乾者,皆无庸勾摄人少牵连案归简净矣。乡见貌为精慎之吏,不知所裁,以极细事而累及邻证,延曼不休。有因而破家酿命者,曾为寒心,敢陈苦口。
邻境重案不宜分畛域
守土之官,治不越境,似也。然遇邻境命盗重案,一有风
闻即宜星火缉访。稍分畛域,受之以需,致犯得远窜,已失敬公之义。其或假道境内,终且牵连,被议,岂非自取之乎!社义二仓之弊设积贮于民间,社义二仓尚已,然行之不善,厥害靡穷。官不与闻,则饱社长之橐。官稍与闻,则恣吏役之好。盖贷票之户,类多贫乏,出借难缓,须臾还仓,不无延宕,官为钩稽,吏需规费,莞论之司终多赔累。故届更替之期,畏事者多方规避,牟利者,百计营求。甚有因而亏那仅存虚籍者。此社长之害也。其或勤捐之日,勉强书捐。历时久远。力不能完,官吏从而追呼,子孙因之受累。此揭户之害也。此等良法,固不宜因噎废食,究不容刻舟求剑。欲使吏不操权,仓归实济,全在因时制宜,因地立法。旧有捐置者,务求社长得人,为之设法调剂捐户。如果无力完缴,亦不防据实详免。若本末捐设,断不必慕好善虚名,创捐贻思。
清理民欠之法
花户欠赋,是处有之,顾亦有吏役侵收冒为民欠者。余署
道州,因前两任皆在官物故,累年,民欠不得不收,因创为呈式,令投谋之人,于呈面注明本户每年应完条银若干,仓谷若干。无欠则注全完。未完则注欠数,除命盗外,寻常户婚田上钱债细事,俱批今完欠,候鞫欠数,清完即为听断。两造乐于结讼,无不克输将,间有吏役代完侵蚀,字据可凭,立予查追,清款其无讼案者。完新赋时饬先完旧欠。行之数月,欠完过半。第此事必须实力亲猪。方有成效,倚之幕宾书交,总归无济。
申明上下易隔之故
或问:何以谓之上下易隔?曰“理甚易明,事则不能尽言
也。为上官者,类以公事为重,万不肯苛求于下。而左右结事之人,不遂其欲,辄相与百方媒孽。昔吾浙有贤今,素为大吏所器。会大吏行部过境,左右沫求未厌,一切供储皆阴险为撤去。晓起灯烛,夫马一无所备,遂撄大吏之怒,摭他事劾去,此隔于上之一端也。又有贤今,勤于为治,织矩必亲,赏罚必信。其吏役有不得于司阍者,遇限日未必德迟而出此其反也。又不即为转稟,率令枉受逾限之谴。此隔于下之一端也。被害者,据实面陈,何尝不可立徵其弊然若辈势同狼狈,所易之人,肆毒尤甚。安能事事演稟,频犯投鼠之忌,故帮下情终不可以上达,曰易隔也。
用人不易
吾友邵编修晋涵曾经言今之更治,三种人为之官拥虚名而
已,三种人者,幕宾书吏长随也。诚哉,言乎,官之为治,必不能离此三种人,而此三种人者邪正相铝,求瑞人于幕宾已什不四五。书吏间知守法,然视用之者以为转移。至长随则罔知义理,惟利是图,倚为腹心,鲜不偾事,而官声之砧,尤在司间。呜呼,其弊非说所能馨也。约之获恐稽察难周,纵之必致心股并肆,由余官须自做之说而详绎之,其必有所自处乎?
宜防左右壅弊
给事左右之八,利在朦官舞弊,最惧官之耳目四彻。凡余
所云款接绅士,勤见吏役,皆非左右所乐。必有多其术以相扰制者,须将简号房不得阻宾,及交役事应面稟之放开诚宣布,示贴大堂,研人人共见共闻,并于理事时随便言谕,庶左右不敢弄权,耳目无虞壅弊。
差遣吏役不可假手代笔
署中翰墨,不能不假手亲友,至标吏办稿,签役行脾,虽
公事甚忙,必须次第手治。若地处冲要,实有势难兼顾之时,
不便留续以待。则难理词状,即付值日书吏承办。应差班役,
可于核稿时填定姓名。总不可任亲友因忙代笔。开寅缘贿诧之渐。
拒捕不宜轻信
此条已具佐治药言。今复及之者,幕不见役而念民故意,
常平官未见民。而信役,放气易激,役不得逞志于民。辄貌为可怜之状,或毁檄,或毁衣,以民之顽横面陈于官,从而甚其辞焉。谓其目无官法也,官未有不色然骇,勃然怒者。官怒而役狡行,民害生矣。大拒捕有罪人,尽知之为监臬,为盗劫,犯罪而求倖免脱,是以敢拒捕也。若催赋传讯,民尚无罪,何致拒捕、偏听而轻信之,一役得志群役转相效仿,民之得自全者几何?当役稟时,平心熟察。则装点之弊,自然流露。姑将原檄存销而止以应办之事另缴改差、及其人到官事结告以拒捕罪名及所以不速办拒捕之故。民知爱畏,即亦役不敢再前故技。
宜勿致民破家
谚有之破家县令,非谓令之权若是。其可畏也,谓民之家恋于今,不可不念也。令虽不才,必无忍于破民家者。然民间于金之家,一受讼累,鲜不破败。盖子金之产,岁息不过百有余金。婚丧衣食,仅取足焉。为以五六金为讼费,即不免称贷以生。况所费不止五六金乎?况其家木皆于金乎?受牒之时,能恳恳侧恻剀切化诲,止一人讼,即保一人家。其不能不讼者,速为激结,使无大伤元气,犹可竭力补苴,亦庶几无乔父母之称与?
与上官言不宜径书
是说也有所受之也。余性率直,言无不尽。居乡、佐幕无
不皆然。将谒选人,故人赠别,谓对上官,言须慎默。余虽服膺,猝难自製。凡遇上官询问公事,无不被款直陈,幸叨信任,免于咎戾。然有赏识最优之上官,一日询及家世,遂缕述鸟私,备据素悃。上官田:于有退志乎,又谨对曰:不敢冒昧,他日力不能支,惟祈恩鑒矣。甚蒙许可,并喧谕不宜恋残之故。越一年余伤足告病。忽以前语致疑,指为规避,再三验实,甫获放还。益感故人之戒,非身世不知。放对上官言不宜径尽,机不密,则失身。可不慎哉!
事未定勿向上官率陈
率陈之故有二,一则中无把握,姑舌上官意趣;一则好为
夸张,冀博士官稍誉。不知案情未定,尚待研求,上官一主先人之言,则更正不易。至驳诘之后难以声说。势必护前迁就,所伤实多。
上官必不可欺
天下无受欺者,矧在上官,一言不实,为上官所疑。动辄
得咎,无一而可。故遇事有难为及案多牵窒,宜积诚沥悃陈稟上官,自获周行之示,若诳语支吾,未有不获谴者。苍猾之名,宦途大忌。
勿臧否上官寮友
事有未惬于志者,上官不妨婉净,寮友自可昌言。如果理
明词达,必荷听从。若不敢面陈而退有藏否,交友不可,况事上乎?且传述之人,词气不无增减,稍失其真,更益闻者之怒,惟兴口戎,可畏也。
告下之语必须详细
吏役乡氓,均无达识。凡差道听断,不将所以然之故详细
谕知,必且倍于遵率,吏役则周折。贻误乡氓则含混滋疑,均足累治。
旧典关动徵者不可不举
教民之要,不外勤惩二端。如朔望行香,宜讲圣谕。劝农
课士,乡饮宾兴,尊礼师儒,採访节孝之类,皆劝恳之灼然者。近多目为具文。余初莅宁远时,方孟夏,示日劝农,皆讶异。数至乡饮酒礼,吏莫详其仪注。不揣迂腐,一切典,次第行之。三四年中,耳目一新。顽情本面,士奋科名,妇知贞节。用力无多,收效甚矩。夫通都大邑犹曰公务殷繁,不逞兼顾。若简僻之区,何致夙夜鞅掌而亦发驰不举乎?吾愿图治者先由此始。
治莠民宜严
剽悍之徒生事害人,此莠民也,不治则已:治则必宜使之
畏法,可以破其胆,可以杀其翼。若不严治,不如且不治。盖不速治若辈,犹俱有治之者,治与不治等。将法可玩而气愈横,不至殃民,罗辟不止。道德之弊,酿为刑名。韩非所为与老子同传,而省待多盗。先圣蔌子产为遗爱也。
干才可备缓急者宜留意
然其中间有勇乾之才,错走路头者,亦宜随时察识,阴为籍记,或选充练保,或收补民壮。慑之以威。怀之以德,使其明晓礼义,就我範围。设遇缓急,未始不可收驱策之功。第此乃使诈使贪之妙用,非有知人之明者,不能略一失误,关门养虎矣。
安命
饮啄前定,况任牧民之职,百姓倚为休戚乎?不有宿缘,
安能为治。缘尽则去,非可以人谋胜也。能者有迁调之势,而或以发扬见抑,庸者无迁调之才,而或以真朴极受知,且有甚获上而终蹉跌,甚不获上而荷携据者。谋而得,不谋而亦得,愈谋而愈不得,有定命焉。知其为命而勤勤焉,求尽其职,则得失皆可不计,即不幸而遇公过挂碍,可质天地,祖宗可见。寮友姻族不足悔也。
勿为非分之事
趋吉避凶,理也。公而忘私,不当存趋避之见,惟贪酷殃民,业业脞矿职,及险诈险谋,因而获罪者,咎由自取。外是则皆命为之矣。然福善过淫,天有显道,以约失鲜至觉不罹大戾,恣行威福之人、幸保今名、百无二三。不败则已,败必不止发黜。能辨吉凶者,为吾分之所当为,而不为吾分之所不当为。自符吉兆而远凶机,趋避之道,如是而已。
事慎创始
非万不得已,止宜率由旧章。与民休息,微特孽不可造,
即福亦不易为。不然,如社仓如书院、岂非地方盛举?而吾言不必创建,独非人情乎能?社仓之弊前已言之,书院之名经始劝捐于民,总不无所费、及规模既定、或简要人情而荐刘主讲,其能尽心督课者,什不得三四。师既公属空名,弟亦遂无实学。以间阎培植子弟之资,供长吏摩酬情面之用,已为可愧。其尤甚者,资不给用,则长吏不得不解案以益之,而归咎于始谋之不藏,是何为乎?夫书院犹有遗累,况其他哉!故善为治者,切不可有好名喜事之念,冒昧创始。
遇仓猝事勿张皇
天下未有不畏官者。官示以不足畏,则民玩,至官畏民。
而犷悍之民遂无忌惮矣。抗官鬨堂,犯者民而使之敢犯者,官也。事起仓猝定之以乾尤贵。定之以静,在堂勿退勿避。座庄以临之,诚以谕之,望者起敬,闻者生感,犷悍者无敢肆也。张皇则酿事矣。临民者不必碎遇其事而不可不豫其理。所以豫之者,全在平日有亲民之功,民能相信;则虽官有小过及事遭难处,亦断断不致有与官为难者。
进退不可游移
仁而进,经也;不获已而思退,权也。志乎?进则尽职,
以俟命。虽遇吹毛之求索,分不能辞。斩于退则知止而洁身。
虽有破格之恩荣,义无可恋,故既明去就之界,当择一途自立。如游移不决,势必首鼠两端,进退失据。
退大不易
进之难非难进之谓也。凭人力以求进,必好为其难,往往天不可以人股,徒有失已之悔,此其故。难难言之。至退亦不易、则非及之者不能知也。不获乎上,万无退理。然遇上官宽仁体恤、转得引身以退,幸而获上重其品者,欲资为群僚矜式,爱其才者,欲藉为官事赞襄、责以匪懈之义,不可偷安,督以从公之分,不宜避事,病则疑为伪饰,老则恶其佯衰、感恩以恩縻之,惧威以威怵之,非平素无牵挂之处,必临事多瞻顾之虞,须客得官轻,立得身稳,方可决然捨去,嗟乎!是岂一朝一夕之故哉!
治贵实心尤贵清心
治无成局,以为治者为準,能以爱人之实心,发为爱人之
实政,则生人而当谓之仁。杀人而当亦谓之仁。不然,姑息者养奸,则愎者任性,邀誉者势必河人;引嫌者谁知有我,意之不诚治于何有。若心地先未光明,则治术总归涂饰,有假爱人之名而滋厉民之弊者,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故治以实心为要,尤以清心为本。余既徇坊培两儿之请,开雕臆说,同门生归安慎习严鹹熙选河南夏邑令假还,春雪载涂,不还数百里,渡江相访,曰:某之辞韩城而出都门也,吾师授佐治药言一册,命求教于左右,愿有以益之。嗟乎!迂拙如药言,乃重为吾师所契至于斯乎!因出臆说,商定烧烛剧谈,引前绪而申之,不觉东方遽白,既别去又手疏得五十则,古人综谕治理,言约旨该,余琐细条分,至悉数之,不能终,其物自维衰废无用于世,而益望吾党友朋尽亲民之义,安斯民于太和乐,育之中,鑒此心者,知不以辞费为嫌也因续付剞氏,邮致习严正其可云甲寅三月既望,辉祖跋。